糖尿病足診斷分析論文

時間:2022-06-19 05:30:00

導語:糖尿病足診斷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糖尿病足診斷分析論文

【摘要】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嚴重并發癥,血管狹窄閉塞、神經病變和感染是主要的臨床表現,本文主要從糖尿病足的臨床表現、糖尿病足的分級及糖尿病足的治療進展方面進行總結。糖尿病足的診治是個系統工程,單一的方法難以治愈,并且早發現早治療,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糖尿病足足潰瘍壞疽

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神經病變和感染、單獨或共同作用引起的糖尿病患者下肢和(或)足潰瘍或壞疽等綜合因素所致的足部疼痛。皮膚深潰瘍、肢端壞疽等病變的總稱。DF作為糖尿病的一個嚴重并發癥,具有很強的致殘性和致死性,是糖尿病慢性并發癥之一,截肢率高達40%。因此提高對本病的認識和治療極為重要。DF的治療以預防為主,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1、1.1早期表現:

1.1.1皮膚表現:皮膚營養不良、干燥、無汗、變脆而無彈性、皮溫下降、皮色變暗、毛發脫落、部分病人自發性起水泡、逐漸糜爛、潰破、壞疽。

1.1.2肌肉:萎縮、屈伸肌失去正常的牽引、張力平衡。

1.1.3骨骼:可致趾間關節彎曲形成弓形足、槌狀趾、雞爪趾等足的畸型。并可引起韌帶斷裂、多發性骨折,形成夏科氏關節。骨質疏松,易發生病理性骨折。

1.1.4神經病變:手足麻木刺痛,燒灼痛或感覺喪失,休息痛、夜間痛。

1.1.5血管、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間歇性跛行等。

1.2糖尿病足壞疽:

1.2.1濕性壞疽:最常見,多發生在肢端動、靜脈同時受阻,皮膚腫脹、潰爛、有膿性分泌物、疼痛。

1.2.2干性壞疽:多發生在肢端動脈及小動脈弱樣硬化,血管狹窄或動脈血栓形成、皮膚變黑、干枯、疼痛消失。

1.2.3混合性壞疽:同一足的不同部位呈現干性或濕性壞疽,一般病情較重、壞疽面積較大。

1.3糖尿病足病變的分級:DF的經典分級方法為Wagner分級法。[1]

共分6個及別:0級有發生足潰瘍因素,目前無潰瘍

1級表面有潰瘍、臨床上無感染

2級較深的潰瘍、常合并軟組織炎、無膿腫或骨的感染

3級深度感染,伴有骨組織病變或膿腫

4級局限性壞疽(趾、足跟或前足背)

5級全足壞疽2糖尿病足(DF)的治療

2.1內科治療:

2.1.1加強對糖尿病患者的教育,進行合理的足部護理及保健。

2.1.2當FPG>7.0mml/L時應在原治療的基礎上聯合用藥,當FPG>10.0mml/L時,應使用胰島素進行強化治療[2]

2.1.3改善微循環:

2.1.3.1山莨菪堿,一般劑量是0.5~1.0mg/Kg.d輕者口服,重者靜脈滴注,療程25天。

2.1.3.2前列腺素E1(凱時)一般用量100~200ug/日,靜脈滴注,療程15~21天。

2.1.3.3中藥制劑如復方丹參注射液,川芎嗪、紅花、燈盞花素等。

2.1.4降低血液凝固性:口服潘生丁,阿斯匹林、華法林、培達等、低分子肝素鈣皮下注射、靜點肝素納、尿素酶等。

2.1.5高壓氧療法:可促進血循環,改善下肢缺氧,每天一次,10次為一療程。

2.1.6抗感染治療:可造用廣譜抗生素及甲硝唑。

2.1.7改善神經病變:神經生長因子胰激肽原酶醛糖還原酶抑制劑,如依帕斯他。通心絡等。

2.2外科治療

2.2.1對于無感染、無缺血的足潰瘍患者可以考慮可移植皮治療。可移植皮為一種新材料,是一各異源的雙分子層人工皮膚類似物像人們皮膚一樣,具有上層表皮細胞和下層真皮細胞,真皮細胞由人類的成纖維細胞,可以不斷分化成人類表皮細胞的結構,這項工作已在美國開展、治療效果較好[6]

2.2.2對于下肢動脈狹窄的患者,可以考慮動脈血管球囊擴張,血管支架,超聲消融,血管搭橋或更換人工血管。

2.2.3嚴重的糖尿病足壞疽,需外科清創、截趾、截肢術。

2.2.4新近也有人應用介入放射治療糖尿病足,包括經皮動脈路徑血管內旋轉切割血管成形術,經皮氣囊擴張血管成形術和狹窄動脈放置支架等。3骨髓干細胞移植療法

英國醫學雜志2002年8月首先報道了用人自體骨髓干細胞移植治療下肢缺血。在短短一年的時間里,此療法幾乎被所有血管外科、內分泌科、老年病科醫生所關注。[4]

參考文獻

[1]糖尿病綜合治療指南

[2]瞿介明,呼吸機相關肺炎的發病機制【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1;24(6):327

[3]王力、袁玫、耿潔等,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治療糖悄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J】.[3]實用醫藥雜志2004;12(5)313-316

[4]郭連瑞、谷涌泉、張建等自體量髓干細胞移植治療糖尿病足13例報告【J】.[3]中華糖尿病雜志。2004;12(5)313-316

[5]劉國良主編的糖尿病病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