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災難新聞報道英雄敘事對比綜述
時間:2022-06-03 03:49:00
導語:中美災難新聞報道英雄敘事對比綜述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引言
災難事件因其突發(fā)性、時效性以及重要性成為各國新聞媒體關注和報道的對象。災難事件有三個報道側面:災難性事件本身,災難性事件的受害者以及災難性事件所引發(fā)的政府或社會行為。英雄作為重要的敘事母題之一,也是人類的古老敘事形態(tài)—神話的主要構成部分。在新聞報道中,各種各樣的英雄形象通過不同的敘事視角與聚焦被刻畫出來。然而,中美兩國的新聞媒體在災難事件的報道中往往構造出不同的“英雄”形象,這與中西方歷史中的原型沉淀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本文以《紐約時報》和《中國日報》的災難性事件報道為例,從新聞敘事的視角與聚焦方面來分別探討中西方媒體不同的英雄敘事,并從歷史的原型沉淀角度分析造成其差異的原因。在報道內容上,分別選取了《中國日報》在2010年4月15日到25日期間對青海玉樹地震的報道以及《紐約時報》在2010年8月26日到9月6日對艾琳颶風的報道。
二、《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的英雄敘事策略
2.1《中國日報》災難報道中的英雄敘事策略
通過對《中國日報》關于玉樹地震系列報道,可以看出地震這場災難被構建成“非法者”,“壞人”或者“惡勢力”。而抗震救災的過程成為建構英雄的過程。通過選取特定的視角與聚焦,報道從特定的角度構建出了特定的英雄形象。這里,首先要區(qū)分一下新聞敘事當中的視角與聚焦。新聞敘事文本內的視角和聚焦有其特定的意義。在新聞敘事中,敘事視角表現(xiàn)得時“誰看”,聚焦則強調“什么被看”;對二者進行選擇與調整的意義也不盡相同:前者盡可能體現(xiàn)的是新聞的客觀與公正,力圖展示出一個“真實的世界”,后者則將敘事眼光投射到新聞事實的“有意味”處,從而敘述出一個“意義的世界”,二者相輔相成,并以此引導接受也就是引導輿論。縱觀《中國日報》的報道,從報道數(shù)量的對比來看,其中抗震救災占據(jù)了報道的多數(shù)內容,報紙用了大量筆墨來建構“英雄形象”。我國的災難報道通常是重“救災”而輕“災情”。因而對于災情場面的具體刻畫則十分有限。通過對英雄的構建,媒體發(fā)揮其在災難中鼓舞人們士氣的輿論導向作用。另外,就英雄的選定而言,《中國日報》在報道抗震救災的過程中,呈現(xiàn)出兩種報道主體:一類是政府行為,占73%;另一類是非政府(包括救援集體和個人)行為,占27%。在政府行為的刻畫方面,全部為正面描寫,突顯國家領導人、政府在抗震救災過程中的作用。這反映出中國媒體的報道往往將英雄聚焦在處于權力階層的政府或官員身上。
2.2《紐約時報》災難報道中的英雄敘事
2008年美國的艾琳颶風對美國社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作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報紙之一,《紐約時報》也對其進行了連續(xù)報道。從報道的數(shù)量和比例來看,《紐約時報》議題選擇方面趨于平衡,但是報道主題聚焦于災情的刻畫。與《中國日報》的英雄建構不同,《紐約時報》在對抗災救災的刻畫中,沒有以政府官員作為主體。在對災難的具體刻畫當中,媒體會從各方面描述災難造成的影響,同時還會提出警示。因此英雄的形象沒有得到凸顯。媒體及記者就會通過其報道行為自覺扮演起英雄的角色。這也顯示出了美國媒體的“英雄自戀情結”,大眾傳媒在美國以及其他一些西方國家被譽為是在立法權、行政中美災難新聞報道中的英雄敘事對比——以《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為例王阿菊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甘肅蘭州730000摘要:災難性事件因其突發(fā)性、時效性和重要性成為各大媒體爭相報道的焦點。災難性事件的報道往往包含英雄的誕生。英雄作為古老的敘事母題之一,在在新聞報道中也屢見報端。本文以《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的報道為例,從敘事學角度分析中美兩國災難性報道中不同的英雄敘事模式,并從原型角度分析其產(chǎn)生差異的原因。關鍵詞:災難新聞;英雄敘事;敘事學;原型權和司法權之外的“第四權力”?!都~約時報》更多的是通過媒體視角來聚焦災難,即把媒體本身作為“潛在英雄”來進行建構。何為“潛在英雄”?進行災難敘事的媒體有時會故意弱化“建構好人”的環(huán)節(jié),而往往進行“災難(構建壞人)—教訓與預防(可能的英雄敘事)—責任追究(懲罰壞人,構建未來英雄)”的敘事。因此,美國媒體的災難報道中,主要以媒體的視角出發(fā),聚焦災情的影響與教訓。災情作為美國媒體災難敘事的主體,則可以追溯到歷史的原型沉淀。
三、災難新聞敘事中的“英雄”原型
原型不僅僅體現(xiàn)在文學敘事中。它還體現(xiàn)為社會心理和歷史文化的力量?!盀碾y”和“救世”是人類古老神話的主題的重要組成。中國神話中關于洪水災難敘事的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大禹治水”,西方可以追溯到圣經(jīng)中的“諾亞方舟”。通過分析這兩個神話,可以發(fā)現(xiàn)東西方災難新聞的敘事模式的不同緣于沉淀于東西方民族意識中的原型不同。在“大禹治水”的敘述中,發(fā)動洪水的共工被構建成了“壞人”形象,禹采取各種辦法治理洪水的過程則是構建“英雄”的過程,毫無疑問禹便是其中的“英雄”。神話的重點則聚焦英雄的構建而非災難的描寫。這個典型的神話具有上古神話的普遍特點:一、洪水災難的原因不清楚;二、治水和救世的內在含義也不是十分清楚;三、上帝在“災難—救世”神話中的作用極其模糊。而《圣經(jīng)》的描寫當中,上帝控制了洪水的爆發(fā)與退去,其對災難的描寫也是煞費筆墨,這說明人類的禍福是由上帝決定的,即便是諾亞也只能是聽從上帝的安排。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和西方媒體在災難報道中采用不同的敘事模式來構建“英雄”是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的原因的。這些神話中的英雄敘事原型,及于此相應的集體無意識已經(jīng)深深烙印在各民族的心理結構中。只要符合這種特定原型的情景出現(xiàn)了,這個特定的原型也就會得到復活。因此通過分析兩大報紙不同的英雄敘事模式,對其各自民族心理也可窺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