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博客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7 11:16:00
導語:網絡時代博客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媒介革命和全球網絡的興起,當代世界出現了眾多新事物,博客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從什么是博客入手,解析了博客在美國和中國不同的崛起方式以及產生這種差異的背后的原因;從網絡文化的發展分析了博客與以往技術形式的差別以及技術創新所帶來的新的特點,博客繼承和彰顯了網絡文化發展的內在邏輯;同時,它所呈現的新的特點又產生了兩大影響:一是從媒體傳播角度考察,它代表了一種全新的自由發表的個人網絡出版方式,對傳統媒體工業的運作模式形成挑戰。二是從知識管理角度考察,代表著個人知識過濾與積累和深度交流溝通的網絡新方式,為組織溝通和社會交流帶來了全新的變革。傳播角度提出了“個人媒體”的概念,主要從個體與公眾結合的角度展開論述,分析了博客與大眾媒體的互補關系。最后,本文分析了博客技術對文藝的獨特影響。
Abstract
Asthenewtechnologycalled“blog”isimmergingthesedays,thisdissertationissupposedtohaveanelementarystudyonthisnewphenomena.ThisdissertationstartswiththeconceptionofblogandthedifferencesbetweenbloginChinaandAmerica.Becausethewayblogcameintopublicsightisquitedifferent,theresearchattempttoexplainthereason.ThesecondpartofthedissertationisaboutthedifferencesbetweenblogandothertechnologyformssuchasBBSandPersonalwebsite.Afterthispart,theresearchgoesontostudytheinfluenceofthenewcharacteristicsofblog.Themaininfluenceofblogisdividedintotwoparts.Oneisfromthemediacommunicationperspective,blogisagreatchallengetotheoldmassmedia.Theotherisfromtheknowledgemanagementperspective,blogwillbringagreatchangetotheorganizationalcommunicationandsocialcommunication.Whenexplainingtheinfluencewiththemediacommunication,thedissertationbringsforwardthe“personalmedia”conceptionandbasesitonthepersonandpublictheory.Finally,westudiedspecificallyontheinfluenceofblogtowardartandliterature.
關鍵詞:
博客個人媒體信息時代的麥哲倫博客文學
1博客簡述
1.1什么是博客?
博客的英文名詞就是“Blog或Weblog”(指人時對應于“Blogger),又一個典型的網絡新事物,你查閱最新的英文詞典也不可能查到。該詞來源于“WebLog(網絡日志)”的縮寫,特指一種特別的網絡出版和發表文章的方式,倡導思想的交流和共享。
《網絡翻譯家》(www.cybertranslator.idv.tw/)的解釋是:“一個Blog就是一個網頁,它通常是由簡短且經常更新的Post所構成;這些張貼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Blog的內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從對其他網站的超級鏈接和評論,有關公司、個人、構想的新聞到日記、照片、詩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說的發表或張貼都有。許多Blogs是個人心中所想之事情的發表,其它Blogs則是一群人基于某個特定主題或共同利益領域的集體創作。Blog好象對網絡傳達的實時訊息。撰寫這些Weblog或Blog的人就叫做Blogger或Blogwriter?!?/p>
《市場術語》(/dictionary/blog/)的解釋是:“一種表達個人思想和網絡鏈接,內容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并且不斷更新的出版方式?!?/p>
博客是新生事情,100個人眼中有100種不同的定義,但是,基本的內涵都是一致的。
孫堅華這么界定:“比較完整的博客概念,一般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其內容主要為個性化表達;二是以日記體方式而且頻繁更新;三是充分利用鏈接,拓展文章內容、知識范圍以及與其他博客的聯系。”
“事實上,很難給博客下定義,博客本身處在一個成長的過程中。通常它不過是一個個人利用相當便捷的免費維護軟件運作的個人網站,網站中包含許多其它網站的鏈接及其他網站報道的鏈接,當然,對這些網站及報道富有個性的機智、幽默,有時難免無聊、無賴的簡短評注是博客不可或缺的內容。”①
1.2關于博客的形象化表達
“我們把這樣一群信息時代的麥哲倫們,稱之為博客(Blogger)。他們的出現,使我們在互聯網世界,第一次有了知識積累和文化指向。使人類由粗放的數字化生存,過渡為個人化的精確的目錄式生存。"博客"不是博士,但他們是信息時代的知識管理者。他們的淵博不是體現在封閉的內涵,而是體現在他們奉獻的外延。如同當年麥哲倫的航海日志一樣,博客們將工作、生活和學習融為一體,通過博客日志(Blog或Weblog),將日常的思想精華及時記錄并,萃取并聯接全球最有價值、最相關、最有意思的信息與資源。使更多的知識工作者能夠零距離、零壁壘地汲取這些最鮮活的思想。”
——《博客宣言》方興東
《華爾街日報》記者佩姬•努南(PeggyNoonan)這樣解釋:博客是每周7天,每天24時運轉的言論網站。這種網站以其率真、野性、無保留、富于思想而奇怪的方式提供無拘無束的言論。
硅谷最著名的IT博客專欄作家丹•吉爾默曾提出非常具有震撼力的新概念:博客代表著“新聞媒體3.0”。1.0是指傳統媒體或說舊媒體(oldmedia),2.0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新媒體(newmedia)或者叫跨媒體,而3.0就是以博客為趨勢的(wemedia)的個人媒體或者叫自媒體。
戴維•溫伯格是著名的網絡思想家,他認為:博客是個人聲音在新的公共空間的持久記錄。
1.3博客的“演變”
1.3.1博客在美國
在網絡上發展blog的構想開始于1998年,但到了2000年才真正開始流行。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博客已經從邊緣逐步進入主流。
1998年1月18日,美國人馬特•德拉杰了一個震驚世界的消息:克林頓總統與白宮助理萊溫斯基發生性丑聞。一時德拉杰網站的訪問量由900人次激增到12300人次。對于馬特•德拉杰,全球歷史最悠久的新聞機構之一法新社,將他列為20世紀最具推動力和影響力的十大人物之一”,與CNN創始人泰德•特納、電視發明人約翰•拜爾、無線通訊之父馬可尼等名人并肩。而他所有的武器,僅僅是一個他自己的個人博客網站“德拉吉報道”(Drudgereport)。
對“9•11事件”最真實、最生動的描述不在《紐約時報》,而在那些幸存者的博客日志中;對事情最深刻的反思與討論,也不是出自哪一個著名記者手中,而是在諸多博客當中;2002年,美國參議院的多數黨領袖洛特發表的一些言論,幾乎被所有大型新聞媒體所忽略,但是,卻被博客們注意、追逐和傳播,使其突然成為全美新聞記者關注的目標,甚至最終導致其辭職,成為博客在新聞媒體方面又一次輝煌的戰績。
在伊拉克戰爭期間,互聯網上最神秘的人當數博客薩利姆•帕克斯,從2002年9月開始,他一直撰寫并張貼有關巴格達局勢的文章,據傳他的工作地點就在巴格達。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人登錄因特網搜索他的網絡日志,因為那兒記載著戰火之下、圍城之中的巴格達的最真實的生活,從西紅柿價格到炸彈的威力。他從巴格達向世界發送的報道,比CNN、半島的報道更加鮮活有力,吸引各大媒體競相引用。在今年3月底他張貼了最后一篇日記后就不再有任何音訊。各大媒體專稿,人們也紛紛猜測他已經罹難或是無法上網,一則報道的標題最為貼切:“博客陷入沉默,世界屏住呼吸?!绷硗庖粋€戰爭博客克里斯托弗•阿布瑞頓在土耳其將自己back-to-網站裝入一輛汽車,來為自己報導伊拉克戰爭。
在網上稍事檢索,我們可以發現歐美幾乎每一家英文主流媒體都在追捧博客。
2002年5月,《新聞周刊》的特稿標題聳人聽聞:《博客將殺死傳統媒體?》,在經歷了網絡的自由落體運動之后,仍然有許多人無法改變喜歡為傳統媒體算命的習慣。CNN對博客也關懷備至,2002年5月9日,CNN的報道標題是《博客讓網絡日記更上臺階》,5月14日CNN的另一個專題報道名為《博客觀察:與博客對話》。與CNN齊名的默多克的??怂剐侣劸W4月16日則以《博客的銷魂時刻(BIGTIME)》作了報道。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與微軟聯辦的MSNBC2002年4月15日發表了一篇專稿《博客趨向商業化》,很快,MSNBC自己也成了博客新聞的主角?!蹲骷倚侣劇?002年6月21日的報道標題是《MSNBC每日博客專欄》。與此同時,英國衛報別出心裁地推出了英國十佳博客評比。而Business2.0雜志2002年第5期則組織了一次討論:“博客是網絡的下一個殺手應用嗎?”
2002年2月的《新聞周刊》稱:“到今天,全世界自覺實踐的博客數量,已經達到50萬到100萬之眾,每40秒鐘,都有一名新的博客加盟進來。”
9月,《財富》雜志一年一度“最酷公司”評選,第一名就是Pyra公司,文章開頭就是:“沒有什么東西比迅速興起的‘博客’——一種即時更新的在線日記更具有殺傷力了?!?/p>
與此同時,政府部門也沒有落伍,美國猶他州政府的信息主管要求州政府的2000名IT職員和18000名其他政府雇員,都使用博客方式作為政府內部交流、溝通和知識管理的工具。
而有關“博客”的最重大事件發生在美國東部時間2003年2月15日晚上7:41,硅谷最著名的IT專欄作家,也是最著名的IT博客之一DanGillmor在他的個人博客網站率先了一個驚人的消息:全球最大搜索引擎公司google購并了全球最大的博客托管服務網站blogger的母公司Pyra實驗室,它標志著博客的商業化運用樹起了新的里程碑。
1.3.2博客在中國
在國內2001年11月20日,美國新聞傳播學教授DanGillmor先生應邀參加了“清華陽光傳媒論壇”,演講主題是“9.11后世界新聞傳媒的走向”,在他的演講中特別提到了“網絡日記”,并且向大家顯示了他自己的網絡日記。這使中國人第一次知道“網絡日記”這個概念。
在中國,與所有的網絡革命一樣,繼續保持著一定的“滯后度”。但是一向對網絡發展保持最密切關注的“數字論壇”,已經開始覺察,并予以極大的關注,并義不容辭地充當“博客思想”在中國推廣和倡導的先鋒?!安┛椭袊本W站就是這樣的一個產物。
從2002年8月全面引入“博客”概念,到“博客中國”開通,展開應用實踐。
2003年8月出版了國內第一本介紹博客發展的書籍《博客(Blog)——e時代盜火者》。
到2003年教育部重大研究課題“博客(blog)技術研究”順利通過。
但是談到博客在中國的崛起不可不談木子美。
雖然在中國博客在2002年創辦以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比如一些民間頻頻發言,對新浪、搜狐、網易等幾大門戶網站某些頻道中的“有色信息”提出嚴厲批評;而微軟公司也遭到了一些人的指責,稱其在中國打擊盜版的行動有問題。這些在傳統媒體上難得一見的犀利言辭,不管是否正確,都在吸引越來越多的眼球。制造這些言論的正是自詡為博客的人。而“博客中國”曾遭黑客持續攻擊,有人猜測,博客中國發起的反對網絡色情的專題揭露了一些站點的非法利益,也可能激發一些人產生報復心理。攻擊發生之后,個別論壇出現了一些幸災樂禍的討論。但具有諷刺性的是,方興東的“搖旗吶喊”比起“木子美”和“竹影青瞳”事件卻是顯得那樣微弱,“博客中國”在批評“有色信息”的同時,自己也搭上了這趟順風車駛進了公眾的視野。很多人認識“博客中國”是從木子美開始的。以至于訪問和要求注冊的人數激增,現在在博客中國注冊申請還需要人工審查制度。
方興東自己也說:“是木子美讓“博客”概念走向大眾,木子美對博客概念的普及功不可沒。這一點毫無疑問。所以木子美的大名在中國博客的發展歷史上必然是一個留下重要墨跡的名字,她躲也躲不掉,你攔也攔不住的?!雹?/p>
在幾乎無法登錄的情況下,博客中國11日的訪問人次達到了11萬人次之多,幾乎比平時上升了一個數量級(此前日訪問量最高為1.9萬人次)。PV也在37萬以上,是平時的4倍左右。如果網站正常,那么這些數據將是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百度為博客中國提供的專門數據)
1.3.3差異背后的原因
“博客”在中國就是以這種方式走向了大眾,實在是出乎意外,也顯得情理之中。
其實博客創辦以來也就出現了一個木子美,或者類似的一種極度個人化的寫作。我們在各類博客網站中看到絕大部分的內容還是以“思想共享”為主要特征。雖然此類寫作在總體內容上不占優勢,可以說在美國和中國并沒有太大的差別。但是從點擊率和最熱門文章的統計數據來看這個差異就很明顯了。在博客中國的網站上的最熱門文章的前20名中,就有12篇跟“性”與“木子美”相關。雖然中國博客和美國博客本身都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但是從凸顯的文章卻是體現了社會環境和價值的巨大差異,同時我們在三大每戶網站推波助瀾的整個“價值放大”的過程中看到了中美雙方新聞體制和價值的差異。
首先,博客這種形式本身作為一種科技手段,它帶給社會的影響也是一柄“雙刃劍”。
在彰顯網絡文化的本質的建設性的同時,也因為它的極度“自由”,因為人類自身的不完美,網絡博客放大了這種不完美。
博客的誕生再一次印證了黑格爾和馬克思關于“惡的歷史作用”的著作,1994年,當一個叫做賈斯丁•霍爾(JustinHall)的人透過網絡他的“網上日記”,把自己對吸毒、做愛的體驗赤裸裸地展現在世人面前時,他絕對沒有想到這個臭名昭著的行為在吸引不少眼球的同時,有可能催生一種新的網絡交流方式。
我們知道,最多大眾關注的事件,不是性就是暴力。電影是暴力最大的媒體,從“少林寺”開始就是暴力的開始。性和暴力是和平時期被群眾關注的二個新聞熱點,群眾追逐熱點“性和暴力”樂此不疲。而我認為這二者都是為滿足人類的窺探癖而存在的。因為人類自身不完美。網絡博客放大了這種不完美。
所以不論是在中國社會還是在美國社會,這種現象都是存在的。下面我們就要分析為什么中國社會對“木子美”事件產生如此之大的反應。
“在性方面美國人要比中國人開放許多,我想這一點很多人都會同意。對于社會沒有壓力的事情也就沒有了對其進行突破的動力,所以最近美國也出了一個木子美,不過只成為社會的一條花絮。不像我們這里,網站當成炒作的商機、衛道人士聲嘶力竭的進行聲討。長期以來,中國社會對性的認識存在一種扭曲,我想這是不能夠否認的。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哪里像我們這里這樣強調男女授受不親,強調要“存天理滅人欲”,但是據茅盾先生說,在古代,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寫的淫穢作品有我們多。上半截反對下半截,這是我們常常看到的文化景觀。所以,對于木子美和竹影青瞳來說,表達自己,也就確立了對傳統社會規制一種反叛的姿態。”
——郭震旦《從木子美和竹影青瞳透視博客的社會學意義》
除了郭先生提到的中外性觀念的差異,我覺得這還跟新聞體制和新聞價值的不同相關。我們看到在中國博客的發展還是非常有限的,博客的受眾也是非常有限的,博客的聲音要通過傳統意義上的大眾傳媒才能獲得更大的影響,“木子美”事件也是倚仗“三大門戶網站”的推波助瀾才產生了“共振效應”。所以在博客在還沒有取得與大眾傳媒同樣的話語空間的時候,大眾傳媒仍然發揮著“議程設置”的功能,傳統媒體的“新聞價值”和新聞體制影響到博客的信息釋放。美國博客和中國博客實質上沒有區別,美國博客也有“木子美”,但是在美國,性算不上新聞,而只有當性和政治結合的時候才是新聞,比如“克林頓總統與白宮實習生的緋聞案”,大眾傳媒也競相跟進。在中國,傳統媒體的新聞審查和管制與美國相比還是相對嚴格的,所以在博客的初創階段,只有那些與傳統媒體新聞價值相符合的信息才能被主流媒體跟進和放大,于是剛開始大眾可能從主流媒體上了解到的關于博客的信息都是無關痛癢的,或者與性和暴力相關的,因為很多受眾都是通過了大眾傳媒這樣一個二級傳播才能看到博客的信息,傳統媒體按照它們的新聞價值過濾博客網站的內容。所以我們才會看到中國博客是搭乘著“木子美”順風車走入公眾視野的。但是這種情況是一定會改變的,當“三大門戶”網站在爆炒“木子美”事件的同時,也為博客在中國的推廣做了一次免費推廣。當博客進入主流,獲得相當的話語權的時候,這種情況一定會改變。
2博客“新”在何處
2.1博客與以往技術形式的差別
從理念上,早在中國出現“博客”一詞之前,BBS上的在線日記、個人文集、討論區等功能,足以讓網民們建立起形式樸素的網上家園。搞點小創作、搜集感興趣的資料和網絡鏈接與他人共享,早就成為很多上網者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博客被視為繼電子郵件、BBS和ICQ之后的第四種互聯網溝通工具。那么,博客日志這種民間發表方式,與BBS和個人主頁又有何不同之處呢?由于博客網站的形式眾多,未有一定之規,所以,要想清晰地勾勒它們之間的界限是困難的,這里進行的只是初步的分析。
2.1.1博客與BBS的區別
下圖是全球最大的開放百科全書Wikipedia對博客日志方式與傳統網絡社區BBS的比較:該圖的制作者是一位英國博客TomCoates,其中左圖代表傳統BBS網絡社區的發表方式,右圖代表博客網絡社區的發表方式,圖中體現出對兩者差異的某種揭示:
首先,從BBS帖子和博客文本的樣式比較看,博客文本的內容結構更復雜。BBS的帖子結構較為簡單,通常是一篇原創信息或評論,后面跟上其他網友的相關發言。而博客文本則是博客就某一主題,將他自己的原創文章,或搜索和挑選的網上最新信息線索,扼要地整理匯集后放在網上,供有相關愛好和需求的網友共享。博客文本往往以鏈接的形式存在,“最少量的提示文字加配豐富鏈接的文本,可以說是更有代表性的博客樣式”。博客文本是集原創文章、鏈接評價、鏈接、網友跟進文章于一體的,比起BBS那種口無遮攔、隨心所欲、良莠不齊的情緒化發言來,博客制作的日志更加審慎、仔細和周詳,其單個文本的豐富性、討論脈絡的清晰度、論題的拓展空間都超過了BBS的網友發言帖子。
其次,從帖子之間和文本之間的關系看,博客文本相對獨立,排序方式也與BBS不同。BBS的帖子是按逆時間序列安排的,前后帖子的話題可能連續,也可能轉換。有關同一主題的不同帖子,常常散落在不同的位置。因此BBS帖子存在這樣的現象,大量的話題轉換加劇了話題的衰變速度,對單個主題的討論支離破碎,整合困難。而博客網站的不同文本,通常聚焦于不同主題,文本之間相對獨立,每個文本本身就是一個主題的展開和深化。文本的放置有的是按逆時間順序排列,有的則按重要性排列。拿中國的兩個博客網站來看,“”是逆時間順序排列式,而“博客中國”則是主題排列式。
第三,從目的來看,BBS更側重于發言、評論,而博客文本則追求共享性。網絡BBS的意義在于,它打破了大眾傳播時代意見表達渠道為少數集團壟斷的局限,而賦予大眾在互聯網這個公共傳播媒介上,平等發言的機會。而博客網站則是充分利用了互聯網賦予個人的信息尋求共享的可能性,這其中包含著強烈的信息擴散欲望,有一定的讀者針對性,這是與BBS不同的。
BBSBLOG
技術實現簡單簡單
版主管理設立版主無
管理成本高低
適用情況討論問題個人展示
社區支持站內短消息弱
超鏈接支持弱高度提倡
文章質量比較低質量高(實名制型)
注冊控制弱實名制
新聞的及時性高高
信息搜尋成本高低
發文技術難度很低很低
非主流信息版主管理容易
信息反饋實時慢
——《淺談博客與BBS的區別》
2.1.2博客與個人主頁的區別
有研究者分析了網民從論壇發言,到做個人主頁,再成為博客的轉變過程,其中可見這三種個人意見方式的不同之處:“在公共論壇上張貼帖子,是網上“廣播”發言的常用形式。但是,由于受到論壇主題和版主的管理限制,那些希望享受更多自由表達權并集中保存自己意見和發言內容的網絡用戶,就自然轉向個人主頁的解決方案。然而,有一利就有一弊。個人主頁的難點在于,個人是否有足夠的信息資源來長久維持其主頁的魅力系數居高不下。從思索和解決這一難題入手,一些網絡個人用戶逐漸轉向博客樣式?!?/p>
博客網站是個人主頁的集中化。個人網站由于其對網民的技術水準、資金條件、維護資源的高層次要求,而注定只能為少數人擁有,但是博客網站的低門檻,則使其具有很高的開放性。1999年,一家名為PyraLabs的公司開發出一種名為Blogger的軟件,使因特網用戶可以制作網頁,而不必用稱為HTML的復雜的計算機編碼。第二年,這家公司創辦了存放博客作品的網站,這種軟件和網站都是免費的。這使博客進入快速普及期?!俺蔀椴┛蜎]有任何‘技術含量’,沒有任何新技術;不需要注冊域名,不需要租用服務器空間,不需要FIP知識和許多軟件工具;不需要許多網頁制作知識?!庇脩糁恍柙诰W上免費或付費的博客網站上申請注冊,就可以擁有屬于自己的一方領地。
博客網站還具有個人主頁所缺乏的公共性。既然博客網站的低進入成本特點,吸引了難以計數的博客參與,那么,它的讀者號召力、內容包容度、網絡點擊率也就絕非“獨門獨院”的個人網站所能比擬。如果說,個人網站只是一對多的傳播出口,其涉及的多是有關個人生活、事業和情感方面的私人話題、私人創作和私人資訊的化,那么,博客網站則是無數人對無數人的傳播社區,這里既有個人愛好,也有公眾趣味;既有私人觀點,也有群體爭論;博客的價值一方面體現為個性化,另一方面,這種個性化又要被多數人認可。所以,博客的成功,關鍵在于他對內容的品評是否獨到、甄別是否合理、推薦是否恰當,有多大的說服力和吸引力。博客是既體現自我,也考慮市場需要的。
3博客的影響
要分析博客到底具有什么樣的影響,僅僅是新一輪的概念炒作還是具有革命性的信息技術創新,我們必須回到整個網絡技術的發展中去尋找答案。應該說博客的出現是符合整個網絡技術文化發展的內在邏輯的。
博客主要有兩大作用:一是從媒體傳播角度考察,它代表了一種全新的自由發表的個人網絡出版方式,對傳統媒體工業的運作模式形成挑戰。二是從知識管理角度考察,代表著個人知識過濾與積累和深度交流溝通的網絡新方式,為組織溝通和社會交流帶來了全新的變革。
3.1全新的個人網絡出版方式
3.1.1個體與公眾
相比較BBS和個人主頁來說,博客最大特點就是將個人主頁的個體特征與BBS的分享和公共性的特征結合起來。首先網絡日志是一種個人化的表達同時他又不具備隱私性,如果說BBS太強調公眾性,而個人主頁又太缺乏公共性,那么“博客”技術就是兩者結合。在博客王國里,真正耐人尋味的也許是:一種最具個人化的內容,卻有最具公眾性的形式。
個體轉變成公眾的過程是社會化的過程,它首先需要一個實現的空間。這個空間被哈貝馬斯稱為“公共領域”。根據哈貝馬斯的理論,公共領域(publicsphere)指一個國家和社會之間的公共空間,市民們假定可以在這個空間中自由言論,不受國家的干涉。通俗地說,就是指“政治權力之外,作為民主政治基本條件的公民自由討論公共事務、參與政治的活動空間”。在這種不受政府侵擾的自由空間,哈貝馬斯強調,市民間以閱讀為中介、以交流為中心的公共交往。在理想的民主政治下,國家在法律制約下只能承擔公共領域的擔保人角色,是保障自由的權力機關,而不能干預。在哈貝馬斯看來,資產階級公共領域的基礎是國家和社會的分離,它來自于社會再生產和政治權力的分離。在封建時代,國家就是社會,社會就是國家。只是隨著市場經濟關系的擴張,等級統治才真正被沖破,市民社會才有可能從底層生成,資產階級的公共領域也才逐步被建構。公共領域是由匯聚成公眾的私人所組成的,他們把社會的需求傳達給國家,但本身又是私人領域的一部分。伴隨著公共領域的發展,個體向公眾的轉變已經越來越依賴于大眾傳媒。也因此,哈貝馬斯才一再強調傳媒研究對分析公共領域結構轉型的重要性,把傳媒力量看作是一種新的影響范疇,認為它既影響了公共領域的結構,又統領了公共領域。③
被傳媒力量尤其是大眾傳媒影響和控制的公共領域,既匯聚著無數的個體,同時又起到了組織社會的作用。哈貝馬斯說:“大眾性是一把尺子,政府用它來衡量對民眾的非公眾輿論的控制程度,衡量領導班子還必須另外爭取多少可以轉化為大眾性的公共性。大眾性不等于公共性;但是沒有公共性,大眾性也不能長久地維持下去。它所反映的情緒是臨時制造出來的公共領域的一個依變量,盡管絕不僅僅依賴于它。”④實際上,大眾傳媒所謂的“大眾性”只是描述了一種點對面的傳播方式,它并不能同時描述這種傳播方式的公共性程度。因為當國家看到了公共領域在組織社會的重大作用時,它也試圖通過對大眾傳媒的操控來實現對社會的控制,這就是哈貝馬斯所說的國家社會化的意思。大眾傳媒預設了自己的受眾群體,同時也就預設了被動接受信息的一方,構成一個大眾傳媒、受眾接受的單向傳輸關系?!豆差I域的結構轉型》的后半部分,哈貝馬斯重點分析了資產階級公共領域的轉型。從19世紀末開始,壟斷資本主義導致的財富不均衡導致了對公共領域的不平等控制。參與經濟利益分配的國家,逐漸控制了原本為公共服務的媒介,媒介的民主功能不斷下降,諸多免費的公共服務機構轉為私有開始收費,“社會的對話被管理起來”。由此,具有政治功能的媒介集團被意識形態所操縱,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趨向融合,從公私分明轉向國家社會一體化。在高度發達的工業化社會中,公共領域的結構性框架遭到來自國家干預社會和社會依仗國家權勢的雙重過程的夾擊而致瓦解。按照哈貝馬斯的看法,“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催生了當年資產階級公共領域的資本主義,又親手摧毀了資產階級的公共領域。
在報紙、廣播、電視等大眾傳媒那里,受眾的參與本身仍然是受到有力操控的。所有的大眾傳媒都在執行著自己的“守門人”職能,通過議程設置篩選公共辯論的主題和程序,選擇適合該議程的嘉賓和現場觀眾。但是即使你走進演播大廳,有成為公眾的可能,但是這種可能也會在后期的剪輯中被無情地刪掉。在這種情況下,有可能成為公眾的受眾還是只能無奈地退回到私人領域之中?!懊浇槭且环N公司所有物……你沒有辦法參與到媒介中。讓媒介從幕后走出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區別公眾與受眾的不同。受眾是被動的;而公眾則富于參與性。我們需要一種從公眾角度對媒介的定義。”⑤
受眾、大眾與公眾,這是三個互相關聯卻又顯著區別的概念。個體要想成為真正的公眾,而不僅僅是受眾或者大眾,取決于他對社會的參與究竟能實現到什么程度。
很多學者都在探討如何通過媒體的管理體制的變革來實現“公眾領域”的建構。在此問題上,西方自由主義學者和左派學者的觀點針鋒相對、截然不同。前者批判政治保護主義,倡導傳媒的市場化,認為如果傳媒由政府管理必然成為政府的奴役,只有市場化才能保持其自由和獨立,才能防止政府對傳媒的控制和干涉。在他們看來,真正市場化的傳播系統才能最大程度上反映民意,給公民提供應有的知曉、表達權;相反,后者批判傳媒的市場化,認為市場制造壟斷,私人控制傳播意味著對自由權利的妨害,傳媒的市場化導致公共和私人領域的差別消滅。而政府通過相關政策可保護傳媒不受壟斷控制,當壟斷產生威脅,甚至可以通過政策鼓勵競爭、抑制壟斷。時至今日,非此即彼的學術探討已經顯得意義寥寥。
這種實現并不僅僅取決于制度安排,也取決于媒體形式提供了怎樣的可能。大眾傳媒所以能成為“守門人”,正是因為這些媒體本身“點對面”的傳播方式給它提供了操控的條件。而網絡所以能成為把個體構建為公眾的力量,又表現在這種媒體具有其他大眾傳媒所沒有的迅疾特性和離散特性。這種新媒體的媒介形式與其他大眾傳媒的根本不同,根據《連線》雜志給“新媒體”下的定義,它被表述為“由所有人面對所有人進行的傳播(communicationsforall,byall)⑥
在網絡上,博客的誕生表面上是偶然的,實際上是必然的。博客的出現并不是那些先行的博客們天馬行空的獨創,他們的功績只是探索并拓展了網絡的潛在可能。從“點到面”傳播走向“面到面”傳播,國家的社會化不再是一片坦途了,因為網絡上不存在信息的唯一的“點”。而個體在其中所以能成為博客,又因為他有可能成為信息的“點”之一。博客只能在網絡上生存,而不可能在報紙、廣播和電視上生存,過去的大眾傳媒正是因為這樣才把個體構建為受眾的。在網絡上,當無數的“點”組成整個的“面”之后,它才真正成了國家和社會分離之后出現的公共領域,而在那里,個體被構建為名符其實的公眾。
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成書于60年代。研究媒介文化的尼克•史蒂文森認為他交流理性的關注是印刷文化的產物,而不是電子文化的產物。⑦當然,哈貝馬斯更不可能去研究網絡甚至博客給公共領域帶來的結構轉型問題。在博客和真正意義上的公眾之間,還有諸多問題值得思考。但是相比較于BBS構建的公共領域而言,博客的進步性是顯而易見的。相對于BBS中的眾聲喧嘩,我們的博客更具理性精神和個體責任,因為他們在網絡上凸現的個人榮譽,博客強調個人在網絡上的獨立性,博客繼續發展的方向就是網絡的社會化,每一個現實中的人都會在網絡上構建一個網絡虛擬身份形象,因為有這樣一個榮譽和責任感,因為在網絡世界中你也必須去贏得別的網民的信任和尊重,這個時候你就不會像在BBS中那么無序,而要在網絡世界中構建你的公眾形象。BBS也建構了一種公眾,但是這種公眾的集合是缺乏理性基礎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很多非理性的新聞和社會混亂都是應為網絡論壇的推波助瀾。在網絡論壇中總是看到過激的語言和情緒的宣泄,其實這些網民們并非就是這樣想的,但是在一種“隱性”化身份的情況下它更傾向于一種情緒的宣泄,網壇上“打臺灣”的呼聲不斷,但是其實理性狀態中市民比持這樣一種看法。BBS建構的公眾領域是非理性的,而博客卻不一樣。
3.1.2身份政治學
身份尷尬來自于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明確分野。如今,虛擬身份的問題在網絡上越來越變得不言自明了。網絡確實正在建構著人的各種虛擬身份。然而,羅杰•菲德勒在寫于上個世紀90年代的《媒介形態變化———認識新媒介》一書中就指出:“在下個世紀,‘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界線將消解,人際電腦媒介的先進形式將成為許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雹嘣诓┛屯鯂?,盡管熱衷于虛擬身份的還大有人在,但一些博客不再以此為滿足了,不再畏懼公開自己在現實世界中的真實身份,并把它當作自己在網絡上的博客身份。那些以博客身份來換取現實身份的情況,那些因為博客身份而改變了現實身份的情況,那些通過博客身份來提升現實身份影響力的情況,都在不斷出現。
據一份《麻省理工博客(blog)應用狀況調查結果》對美國情況的調查稱:
55%的受調查者在網上公開自己的真實姓名,20%的人提供真名的變體(你如小名,姓名的第一個字母或者是別的,一般親密的朋友可以識別出來)
36%的受調查者曾經因為發表的網絡日志而遇到麻煩。
34%的受調查者知道別的博客們因此在家庭和朋友方面遇到麻煩。
12%的受調查者知道別的博客們因為發表的網絡日志而遭遇法律和職業的困難。
總的來說博客總是遭遇朋友家庭和來自雇主的麻煩。
隨著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界限歸于消失,身份問題越來越變得復雜而饒有興趣,成了理解個人媒體時代的一把鑰匙。從事文化研究的馬丁•阿爾布勞就認為,在全球化時代,個人和社會的問題已經轉換成了身份問題,而這種“身份政治學”使古老的階級政治學黯然失色。⑨階級當然是一種身份,在某些時候還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身份,并由它去決定個體生存的許多方面。阿爾布勞的“身份政治學”只不過把身份的問題提升到更重要的地位,指出身份的多重性、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如何在全球化時代對生存起到更大的影響作用。
大部分人文學科都在共同使用一組概念——如國家、社會、民族、階級、家庭、性別、個體等等,這些基本概念構成了人類世界不同的社會層面,同時也界定著人在社會中身份建構的情況。通過它們,人文學者用來劃定研究的問題空間,揭示個人和社會之間的復雜關系。在這個概念框架里,公眾的概念相比較而言既缺乏實質性,也缺乏重要性。也許在數字網絡誕生之前,一個讓個體實現其公眾身份的公共領域并沒有真正形成。只是在博客那里,伴隨著個人媒體時代的來臨,個體的公眾身份才有了實現的可能。一旦意識到,這個時代的個人媒體是把信息和知識向全球的,它的意義就更不容低估。馬丁•阿爾布勞指出:全球性身份的認同問題是伴隨著全球傳播而來的,“這種情況給社會生活的每一個領域都帶來了重大后果,尤其是給國家帶來的后果更大——國家不得不認可它的公民們所持的那些互相競爭的、交叉性的忠誠,這些忠誠的相互競爭性和交叉性達到了甚至包括對別的國家的忠誠在內的程度。但是,它也同樣給個人和有關個人與社會間的關系的理論概括帶來了直接后果?!雹猱斎藗兂爽F實身份之外又有了博客身份,當博客身份在網絡上體現出面向全球的特征,個人和社會的關系越出了國家的疆域,那時候,有關全球一體化、國家控制、制度建設、文化發展,又會產生什么新的情況和問題呢?
3.1.3網絡的社會化
網絡社會化就是網絡真正形成一個社會,而不僅僅是一種新媒體、新商務和新的交流方式。最大的特征就是個人成為互聯網的主體,而現在,個人主要是消費者,未來個人是互聯網真正的生產者;現在個人主要是互聯網的用戶,而未來個人成為互聯網的主人。具體地說,未來每一個人,除了在現實生活中的自己外,在網絡上也有一個自己的代表,在網絡上能夠體現你的個性、你的思想、你的各種信息,同時也可以隨時與你溝通交流。每一個人成為互聯網的一個“節點”。因此概括地講,網絡社會化的核心就是個人網絡化。
那么,實現個人網絡化的途徑是什么?如今,博客(blog)的掀起開始昭示了發展方向。博客(blog)不僅僅是一個網絡日記的技術工具,它的根本意義在于,它是互聯網上賦予個人以力量的工具。博客就是網絡社會化的“殺手級應用”,它讓每個個人都可以成為互聯網中自主的主體:呈現自己,表達自己并且與網絡世界建立全面的交流溝通。
因此,未來的博客不是現在這樣簡單的網上簡易出版系統。未來的博客將是集成各種網絡應用的中心:包括電子郵件、即時短訊、博客應用、協同辦公以及留言討論等,而且除了電腦,還可以通過手機、電視、電話等各種終端無所不在地進行博客。人人都是網民的下一個趨勢就是人人都是博客。個人博客就是個人在網上的全面形象的代表,是以個人為基礎的互聯網各項應用的“樞紐”。
通過博客方式實現個人網絡化后,可以實現一系列的跨越鴻溝后的變化:從個人層面看,博客成為個人交流溝通中心、個人知識管理中心和個人傳播出版中心。從組織機構層面看,基于個人網絡化的方式,形成的開放式信息化與傳統信息化有機“融合”;基于個人的開放式知識管理與傳統知識管理互動;基于個人的開放式傳播出版與傳統傳播出版互補。這樣,由于個人網絡化的完成,個人交流溝通成為自主的、系統的和全民的;企業信息化也就擁有群眾基礎,有了鮮活的源頭;知識管理就自然地成為全員參與,個人與組織知識形成互動;而在媒體傳播方面,人人都可以發表才是天然的網絡傳播模式。
放眼整個社會層面,網絡真正構建起強大的公眾力量。在互聯網世界中正式構建出企業(商業力量)、政府(政治力量)、公眾(個人)三股力量的三足鼎立格局,使互聯網能夠持續、平衡、健康發展。而不會被傳統商業力量、政治力量完全控制。未來互聯網創新活力主要來自個人網絡化的崛起?;ヂ摼W力量回歸個人,形成以網絡為基礎,以個人為中心的知識共同體。這是真正知識社會的基礎,也就是開放式的個人中心式網絡社會。
3.1.3博客網站與專業傳媒組織的互補并存
一些研究者認為,博客的崛起,與專業傳媒機構的公信力危機有很大關系。近幾年,歐美國家的經濟放任政策,使跨行業跨媒體的集團兼并愈演愈烈,媒體更深地卷入了錯綜復雜的利益漩渦之中,“跨媒體聯合使得很多有影響力的媒介成為其他產業的俘虜,允許跨媒介和跨產業所帶來的后果是:獨立的媒介正在消失。象CNN、ABC、CBS、FOX、NBC和UPI這些著名的新聞媒介都已成為大型企業的一個部分。“這種情況下,媒體的傳播行為往往偏離職業準則,而為關聯利益集團左右。加之媒體自身的職業道德和報道水準的問題,更損害了其在民眾心目中的可靠形象,2003年的紐約時報“普利策”新聞獎得主造假風波、英國廣播公司報道致核武器專家凱利自殺一案,都使這些老牌傳媒的聲譽遭受沉重打擊。民眾渴望得到不被利益玷污的真相,渴望了解那些被傳媒隱藏的事實,某種程度上說,博客就是這種信息需要的產物。可以說,專業媒體受到的限制和干涉越多、公信力越低,則博客網站越是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博客網站發展迅速,但是業余傳播力量要取代專業傳媒組織的世襲領地,恐怕還不現實。對此,學者彭蘭提出了兩點解釋:一、參與傳播人數的增加,并不意味著對信息需求的充分滿足。對現代社會來說,信息是一刻都不可缺少的,而且必須保證其全面性、穩定性。只有專業機構才能通過規范的、持續的信息采寫、活動,滿足整個社會的信息需求。二、非專業人士參與網絡傳播,會導致信息的復雜化,人們很難判斷什么信息是準確的。因此,從無數傳播者中凸現出具有權威性、可靠性的者,成為一種必然。在這樣的態勢下,博客網站與專業傳媒機構之間將形成一種互補競爭,相互滲透的關系。
1)博客新聞成為專業媒體重要信源:
博客族不受制于諸多政治、經濟和文化禁區,經常爆出轟動性猛料,迫使專業傳媒對其信息進行跟蹤和追蹤。2003年的“木子美日記”在通過“博客中國”網站廣泛流傳后,成為全國各地媒體爭相報道的新聞。美國的主流媒體也密切關注來自博客的政治新聞,因為正是他們的報道導致參院多數黨領袖特倫特•洛特因種族言論而引咎辭職。目前,一些博客新聞最終還是要通過傳統媒體的報道才能形成較大的輿論影響力,從受眾注意力集中度和信息覆蓋面來看,博客還遠遜于專業大眾傳播機構。
博客網站與專業媒體機構的合作也已經開始。美國在線將"德拉吉報道"同步放到該公司網站上,每年美國在線支付3.6萬美元作為各種開支的費用。借助于擁有1400萬用戶的美國在線,德拉吉聲名大噪,知名度幫助他獨家報道了CBS解雇著名華裔主持人ConnieChung等一系列新聞。
2)博客在同題報道中揭露另一部分真相。
美國學者大衛•阿什德在其《傳播生態學——控制的文化范式》一書中,深刻揭示了傳統媒介環境中,信息技術、媒體傳播范式和社會行為的互動關系,描述了專業傳媒在國家體系中如何受到復雜的控制和操縱。他指出,信息技術和傳播范式,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同時個人和組織也日益以符合技術和媒介范式的方式行事,轉而影響著傳播行為。例如,政府、軍方組織往往有意提供符合媒介范式的資料、信息,促其采納,已形成有利于自己意圖的“新聞”和輿論,以此加強自身的控制力。在海灣戰爭中,“軍方和總統是真正的制片人,他們從其他的戰爭中學到很多東西。記者要做的事情只是要求他們的主要原料——視像之類的東西——是視覺材料范圍之內的東西,而這些材料是受到控制的,而且是有限的。”由于大量畫面由軍方提供,記者接近戰場受限,電視成了戰爭的工具,官方的喉舌,扯謊的機器。
當專業媒體在這種復雜的社會控制網絡中泥足深陷,期待從它們身上獲得全面真實的信息也就成為一種奢求,這時候來自博客的種種信息,也許可以讓人們看到真相的另一面。
3)博客報道成為專業媒體報道的延續:
有些博客網站專門將各大專業媒體的報道匯總后制成鏈接群,這是對專業媒體報道的再度整合,在主題延展上自然更進一籌。有些在專業媒體上未予充分展開的話題,又在博客網站上作為專題持續性討論,“博客中國”網站關于聯想的轉型問題的大討論就是這樣的例子。
4)博客網站成為專業記者稿件的第二出口:
1998年,克林頓萊溫斯基丑聞案在博客網站“德拉吉報道”上率先披露,但德拉吉本人并非原創者,該信息來自傳統媒體《新聞周刊》的記者邁克爾•艾西科夫。這條新聞是邁克爾•艾西科夫逮住的平生最大的一條新聞,但在見報前幾個小時,卻被新聞周刊的高層扼殺了。
記者博客群體的出現絕非偶然,通常,專業記者能在媒體上刊登的內容,大抵只是其在繁復的采訪中獲得信息總量的十之一二,剩下的旁支末節,縱使別有意味,也只能忍痛割舍。更有一些觸及敏感地帶的話題,被無情埋葬,博客網站正是有挽救這些資訊的價值。另外,一個傳統媒體還可以考慮有一個博客網站作為補充出口,將其文字和攝影記者獲得而未能在傳統媒體上刊登的內容,在博客網站上披露,滿足一部分人的需要?!霸囅耄患覉蠹埐坏延浾卟稍L的一般性報導刊印到報上,同時也能把內幕消息在網站及博客上刊出,這等于對報紙整體加值?!?/p>
3.2信息時代的麥哲倫
“博客的出現,標志著以"信息共享"為特征的第一代門戶之后,追求"思想共享"為特征的第二代門戶正在浮現,互聯網開始真正凸現無窮的知識價值。如果說,黑客代表了互聯網技術野蠻的張力,而博客則代表了重建互聯網秩序的向往。在解構中建設,在離散中合作,在學習中開放,已成為博客對世界的關懷方式。他們展示的博客文體、博客行為和博客思想,將是互聯網時代重要的文化現象。將重新定義互聯網的界限,改變我們生存的背景?!?/p>
“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知識稀缺的國度,博客的繁榮,具有更特別的意義。博客在中國不僅是航海者,還是盜火者。在漢語世界中的自娛自樂,最終將會使中國走向狹隘,而對新知的探索之旅越加充滿荊棘?!?/p>
——《博客宣言》方興東
網絡的出現為知識撒播打通了最為便捷的民主化渠道,為知識信息的最大化交互和最優化利用提供了蛛網重疊和觸角延伸的全新方式。在社會分工的制度模式下,專業知識的縱向積累和橫向分割造成了知識增長與信息壁壘的同步延伸,隔斷了社會群體之間的交往和理解,形成了如哈貝馬斯所說的“專家文化”和“知識精英”。問題在于:專家文化的知識權威有時并不提供生活的意義(如技術知識),一旦專家文化摧毀了傳統意義的權威(如上帝)之后,人的意義也將隨著信仰的隱退而消失(“上帝死后,人之若何?”),這便是彌漫于20世紀西方思想界的“現代性危機”?;ヂ摼W則提供了這樣一種技術可能性:在不破壞甚至有助于專業分工的前提下,以快捷方式和廉價手段為大眾提供接近各種專業知識的機會,其意義不僅在于“公眾理解科學”,還在于知識走進生活、科學接觸人文、技術貼近生命力的感受,這便是知識民主化的人文精神價值。這方面的突出例子是以“Linux”為代表的自由軟件運動(free-sourcemovement)。1991年,21歲的芬蘭大學生Linuxtovard在學生宿舍里編寫了一個操作系統的內核Linux,并將其源代碼在互聯網上公開,目的是建立不受商業軟件版權制約的、全世界都能自由使用的Unix兼容產品,從此引發了全球程序員和電腦愛好者的開發熱情,經過全世界千百萬網民的增補、修改和傳播,Linux已被雕琢為一個全球最穩定的、最有發展前景的操作系統,并堪與微軟Windows操作系統分庭抗禮。“開放源代碼”精神所倡導的知識民主和資源共享,其意義已遠遠超出了技術本身,而表達了人類社群對技術壟斷的抗爭和對知識民主化的人性渴望。
“開放源代碼”精神與“博客”的精神是一致的?!安┛椭袊痹?002年8月開站的第一天,就旗幟鮮明地打出我們的理念:“博客之于知識和思想,正如Napster之于音樂,Linux之于軟件”。認為博客倡導精神就是“開放、共享、自由”。然后,我們在多篇文章中,闡述關于“博客與源代碼”之間的關系。比如,2002年10月23日,發表文章《博客的“源代碼”和它的內涵》,明確提出“博客寫作區分于一般寫作的要點就是:博客寫作是公開‘源代碼’的。”
“信息共享”的觀念是針對大眾傳媒的“守門人”問題的,“思想共享”(亦即知識共享)則是針對知識產權問題的。數字論壇成員姜奇平就認為:“Blog是一種對于知識的自由生產方式,一種與知識產權保護相反的知識生產方式。知識產權的反面,不是盜版,而是blog。相對于盜版的破壞性來說,Blog是一種建設性的行為?!币粋€博客把在網絡瀏覽中獲取的知識,經過一番過濾張貼到自己的博客網頁上,它是經過摘錄、消化、詮釋和演繹的知識,并且因為登錄的數量和威權的建立而具有自己的可信度。于是,有著共同主題興趣的博客,在博客網站里建立起共享的社區,并在其中不斷把知識再生產出來,繼續與他人共享。另一方面,當博客的知識生產以鏈接的方式提供相關知識的整張“地圖”時,他實際上也在利用著這種共享。一個博客的知識生產共同組成整個博客王國的知識生產,它與現實世界的知識生產就顯示出本質的不同。在現實世界里,知識生產具有社會化的特征,每個知識生產者必須首先接受一套生產的規則,經過一套生產的程序,才能把自己的知識轉化為社會的知識。在博客王國里,知識的獲取無需因為屬于別人的產權而付出任何費用,而且生產的速度、規模、范圍與現實世界的知識生產簡直不可同日而語。尤其重要的是,這種知識生產將因為更加平民化,更加無國界,而更加變成名符其實的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3.3博客文學
“網絡文學”一直是我們探討的熱點,但是關于“博客文學”的提法還是不多的?!安┛臀膶W”到底是否具有區別于“網絡文學”的獨特性而可以被單獨稱之為“博客文學”,還有待我們的探討。
網絡文學對于傳統意義上的印刷文學的革命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博客之前,網絡文學多產自BBS和MUD,以及之后專門的文學網站,個人主頁和電子文學刊物。我們在這里所講的網絡文學取它狹義的定義,即網絡原創文學。
我們在博客的定義中看到:Blog的內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從對其他網站的超級鏈接和評論,有關公司、個人、構想的新聞到日記、照片、詩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說的發表或張貼都有。博客當中是不乏一些文學愛好者,他們在博客日志上張貼日記,散文,小說等等的文學形式。根據麻省理工的一份關于美國的博客應用的研究表明博客日志的內容在美國傾向于一種個人的無目的的網絡漫步,至于創造性的寫作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比例。我們再來看看中國最大的兩個博客網站的情況:CNBlog目錄集中3022個登記的日志中總只有117個文學日志,還有一些與文學相關的日記,情感,個人,生活類的網絡日志占了很大的比例。(時間截止到2004年5月8日)在博客中國的最熱門的100篇文章中我們發現竟然沒有一篇原創作品,與文藝相關的并非嚴格意義上來講的文藝評論不到十篇。當然也有一些以文學為主體的博客網站。比如中國博客文學網站。
Howwouldyoucharacterizethekindsofentriesyoupublishonyourblog(s)?Pleasecheckallthatapply:
1.personalramblings
2.academicbrainstorm
3.professionalbrainstorm
4.politicalopinions
5.hobby
6.gossip
7.other403
190
227
245
292
93
141
“Other”included:
-listsoflinks
-creativewriting
-writingsaboutsocialissues
-writingsaboutlocalplaces(i.e.ablogaboutNewYork,Greece,etc.)
-humorouswritings
-postingofpictures;pictureblogs
-writingsaboutreligion
-critiquesofmovies,books,music
-surveysandquizzes
但是總的來說我們幾乎沒有聽過“博客文學”的提法。唯一提到這個概念的是在文化研究網站上張清明的《博客文學現象批判》。在《博客文學現象批判》中整個的論述中完全以木子美與竹影青瞳為例子首先在文章中指出“博客文學”是一種性文學寫作,然后依照別林斯基的對文學定義:文學是民族精神的體現,是一個民族精神活動和發展的軌跡的書面記錄。進而對木竹二人進行了猛烈的抨擊,說她們在進行“脫褲子”的比賽,“如果脫衣文字舞也叫文學的話,那么,脫衣服也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如此推理,不要說符不符合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史實,就是當今的國人們又有幾多能夠認同這一觀念?”寫到這里作者還意猶未盡,作者既而分析了木竹兩位女士創作的精神理論實質和創作心態,說她們文學觀念實在不過是受后現代精神影響的一代嬉皮士精神的“文學”表述,離真正的文學還實在差了點兒。在論述創作心態的時候,“自戀情結”,“撈取文化資本”“生存的虛無的人生價值”等等是作者的提到的幾點。
作者在整篇文章里都用“我們的博客作家們”這樣的字眼,可是從頭到尾我們都只看到他在論述木竹二人,尚不論文章有多少的合理性。當然在文章的開始作者就這樣說:木子美和竹影青瞳是博客中兩個極端的代表。然后闡述了兩者對網絡社會的巨大影響,“因此,以這兩個人作為個案分析的例證,估計大多數讀者不會有什么異議。”“對博客的作品及其現象作一下整體地反思。”以扶正剛剛興起的“博客文學”。所以文章只是從兩個個案來談論了博客的文學創作,并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為什么會有木竹二人的現象,本文在前面已經進行了分析。
回到“博客文學”這個概念,我們看到唯一的以博客文學為題進行批判的其實還是在講木子美和竹影青瞳。而且在批判的過程中我們也沒有發現博客文學與網絡文學的內在邏輯和具體差異。
為什么當各個領域都在關注博客的時候,我們的文學界卻對博客保持冷漠呢?我們剛才也看到從文本的內容分析來看,博客文學在博客的內容里不占絕對優勢。我們的網絡作家和網絡評論家們都沒有對博客報以相當的熱情。我們在這里就要討論一下博客形式與以往的網絡文學的方式到底有沒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文學在博客領域里并沒有獲得足夠的空間,博客與文學的結合是否符合內在邏輯以及將來的走向。
雖然沒有對博客和以往的網絡文學形式的文本進行計量的分析,但是總的感覺是博客們更強調“個人化”的寫作。而以往的網絡文學出版方式更為多元化,雖然兩者都傾向于“個人感情的流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感,以前人們傾向于寫日記,這種日記是不能發表的,網絡從哲學的意義上來講就是將個體的有限性放大了,人們可以在網絡上交流自己的想法。自網絡的發展以來,通過BBS,ICQ,E-mail等形式在網絡社區的建設上發展得很快,但是在個體的建設上卻不是那么順利,個人主頁的技術門檻讓很多人都望而卻步,博客的出現是真正賦予個人以力量的武器。我們看到在博客網站上是以個人為單位的,你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可以發表文學創作,思想見解,用各種形式充分地表達你自己。所以“個人化”寫作在博客世界里得到了“如魚得水”的發揮,不僅僅是文學上。在文學中這樣的一種“個人化”的寫作會帶來什么影響?“木子美現象”僅僅在博客的環境中才能誕生嗎?博客跟BBS的發表方式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博客是以“個人專欄”的形式對文章按照的日期進行排列,而BBS是以帖子的形式,是以單篇文章為單位的。博客相比較BBS賦予了個人以力量,我們看到在以往的網絡文學都是以單篇作品為流傳單位的,以至于很多BBS原創文章竟然不知道作者是誰。而在博客世界里,作品只是個人一種表現形式。BBS的文學原創中也有色情文字,但是因為作者身份的不明確,以及文本的分散,很難形成具有“博客”那樣的現象。所以“木子美現象”與“博客”的相伴而行也是有有一定道理的。
接著我們要討論剛才提到的問題,為什么文學在博客的內容中不占主流呢?特別是在博客中國體現得最為明顯。作為博客在中國推廣的前沿陣地,博客中國努力塑造一種“信息時代麥哲倫”的形象。我們在前面的討論中也提到博客在建構“理性的公共領域”方面所起的作用。博客在建構負責任的網絡個人形象對于網絡文化的推進到底會對文學產生什么樣的影響?網絡虛擬空間給網絡作家們帶來的無限的空間和想象力會不會喪失掉它最難能可貴的“自由”?文學的土壤應該根植于無利害的自由的審美世界,還是應該以理性之光照耀人類生活的現實?在BBS網絡社區里,在“個人隱性”身份的時候,在個體沒有外在的約束的時候,更容易釋放真實的自己和放縱自己的情感。關照人類本身,網絡為文學所營造的這樣一種空間是難能可貴的。至少,在我們現在看來,在博客技術推進網絡的社會化進程的同時,我們的網絡作家們還在眷戀夢幻“伊甸園”的理想王國,展翅在沒有一絲白云的藍天中自由飛翔。
注釋:
①(《博客論》作者:孫堅華2002-12-120:29:59;出處:博客中國)
②(《是福是禍:我們該如何評說“木子美”現象》;作者:方興東2002-11-14出處:博客中國)
③④(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第15~17頁,學林出版社,1999年版)
⑤⑥(胡泳:《媒體變革:公眾的角度》,《讀書》2002.12第39頁)
⑦(尼克•史蒂文森《認識媒介文化》第108頁;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
⑧(羅杰菲德勒《媒介形態變化——認識新媒介》第147頁,華夏出版社,2000年版)
⑨⑩(羅丁•阿爾布勞《全球時代》第237頁,商務印書館2001)
- 上一篇:水務局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整改方案
- 下一篇:刑事執行民事執行和行政執行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