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民主剖析

時間:2022-06-22 11:05:00

導語:網絡民主剖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民主剖析

摘要:民主是一種社會政治制度,互聯網是大眾傳播的技術手段,它本身并不能產生民主,但隨著互聯網在政治生活中的運用,網絡民主悄然興起,由于互聯網的開放性和自由性的特征,有人將網絡民主作為實現直接民主的有效形式,但是網絡民主自身的局限性使其很難成為一種有效的民主形式。

關鍵詞:網絡民主;新形式;不確定性

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的傳播媒介,正在深刻的影響我們的政治生活。由于互聯網的開放性和自由性的特征,有人將其作為代表制度和參與制度中政治弊病的潛在拯救者,在這種背景下,網絡民主悄然興起,但是網絡民主作為一種全新的民主形式,仍處在萌芽階段,其前途存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

一、網絡時代下的民主進程

就“網絡民主”而言,最早就是由美國學者馬克·斯勞卡在1995年提出的,可以理解為“以網絡為媒介的民主”,或者是“民主中滲入網絡的成分”。網絡民主并不是一種獨立存在的民主,而是在傳統的民主基礎之上,借助于互聯網絡這種形式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民主。它主要是指在網絡空間中,借助于網絡技術而實現對社會政治、經濟等各項事務的參與和管理,并進而實現公民自身權利和利益的一種民主形式。

與傳統的民主相比,網絡民主具有一些先天優勢,如參與方式的直接性,參與成本的低費用等,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通過互聯網參與政治生活,傳統媒體條件下的民主進程已經開始發生變化。通過網略,讓公民更真實、自由的參與政治活動,網絡民主保持了民主的最本質理念,并且更好地發揮應有效果,更徹底地體現這種理念,這正是是網絡民主區別于其他類型的民主的核心所在。

在網絡時代的民主進程下,社會公眾不在僅僅將傳統媒體作為其“輸入”意見的唯一途徑,網絡媒體逐漸成為“輸入”意見的另一重要的途徑,同樣政府也將網絡作為其“反饋”信息的途徑之—。但是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并不是相互獨立的,傳統媒體由于權威性更大,影響力更大,其評論往往對網絡媒體具有極強的導向作用,同時當另一種網絡意見出現在網絡上時,便需要借助傳統媒體的強大傳播力擴大其影響,可見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具有極強的互動性。但網絡媒體的私有化和市場化也使得網絡媒體在—定程度上獲得了政治上的權力獨立性,網絡媒體也就成了社會公眾,傳統媒體和政府機構影響輿論,控制輿論的主陣地。

二、網絡時代下的民主特征

1.虛擬性。網絡民主一般是參與者以“虛擬人”的形式通過網絡上的發帖,視頻等手段實現民意的,隨著信息的廣泛傳播,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會紛紛跟進,擴大其影響,從而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因此網絡信息能否得到有效的關注是實現網絡民主的關鍵。但網絡信息要想成為網絡的熱點議題取決于傳播信息的網絡手段能否得到有效的運用。

2.無權威化。在網略這個獨立的空間中,任何人在任何地點都可以自由地表達其觀點,無論這種觀點多么奇異,都不必擔心受到壓制而被追保持沉默或一致。網略民主的參與者“話語權”上是平等的。網絡是一個非中心化的傳播系統。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都能在互聯網上信息,參與主體的多元化沖破了現實世界中人們身份的限制,這是與在傳統代議制民主形式下的信息中心化傳播系統最為突出的區別。另外,網絡時代下信息實現了多渠道傳播。信息在互聯網上的流動處于多元交互狀態。網絡民主的參與者分布于世界各地,他們在網絡上通過BBS,電子郵件,聊天室等工具進行交流,這樣信息在網絡中就形成了一對一、多對一、一對多的互動關系,使得傳統的信息控制手段很難起到效果。

3.非正式性。網絡民主的組織是非正式的,傳統民主形式一般要要有正式的組織和群體,而網絡聚集則沒有正式組織形式,更加可以不用固定某一現實場所的探討問題,網絡的匿名性使得公民可以沒有顧忌的發表自己真實的觀點,并更加容易的找到與自己有著相同訴求的其他人,靠一定的利益訴求目的聚集在一起,形成某一利益團體,選拔代表,表達意愿,事件解決后就自動解散,所以主體分散且不穩定。

4.不對稱性。互聯網是信息傳播的重要平臺,但傳統權威部門的信息在網絡中依然占據舉要地位,雖說“小道消息”能引起網民極大的關注,最后導致政府介入。但從整體上看,權威部門還是在網絡信息傳播中處于優勢地位。另外,據《中國2009年互聯網報告》顯示10歲到29歲網民占了中國網民總數的62.8%,姑且不論這個年齡段的政治認知如何,單從數據上就可以看到網絡很大程度上偏向于愛好網絡的人,網絡技術對公眾的限制,實際上是限制了民主的范圍,使得網絡民主成為了“少數人的民主”。

5.輿論效力化。現代網絡傳播技術使得人們更加接近信息,知曉無法達到的地方發生的事情,讓更多人們了解更多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并希冀得到政府的回應,是社會管理者逃避監督和困難變得十分困難。而現在網絡的輿論效力已經受到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所以會自然而然的再行使公權力過程中注重維護自己的形象,合法形式。另外,借助網絡,政府部門可以準確了解大多數人的意愿和主張,順應民意,合理行政,從而達到對公權力的制約。

三、網絡時代下民主發展的不確定性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曾強調:民主是一種社會政治制度,不同的的社會、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民主。所謂人類普遍適用的民主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換言之,網絡民主的產生不能帶來所有人真正意義上的民主。網絡民主自身的局限性使其很難成為一種有效的民主形式。

1.參與主體的不平等性。網絡民主盡管使得每個人參與民主進程有了可能,每個人能平等在網上瀏覽信息,信息,但這種平等只是機會上的平等,他們的參與能力仍讓受到財產、教育、職業狀況等因素的影響,這也使得網絡民主的參與主體具有很大的不平等性。主要表現在:一方面人們在互聯網上獲取政治信息的不平等。受到過良好教育的和熟練掌握計算機技術的人能有效的利用網絡技術獲取政治信息,但沒有經濟實力購買網絡設備并支付網絡費用、沒有能力應付復雜的計算機及網略技術的人,或者有經濟實力但對網絡沒有興趣的人能得到的可能僅僅是一些膚淺的信息、沒有分析的信息、或者在某些情況下,高質量卻很難讀懂的信息。另一方面網絡民主的參與者只局限于有實力使用網絡的人。中國2009年數據為例,學生占了中國網民總數的31.7%,而占中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林牧漁勞動者只占中國網民人數的1.6%,這種網略技術的限制使得網絡民主的主體不具備廣泛的代表性,無法體現多數人的意志。

2.信息的“爆炸”和“失真”導致網絡民主的不可操作性。網絡是個信息平臺,里面存儲著海量的信息,有些信息是正實可靠地,但也存在著大量虛假的信息,面對互聯網的“信息風暴”,不論是網民還是政府官員很難駕馭這些信息。理論上社會公眾作為信息的主要“輸入者”是在獲得了足夠的政治信息基礎上進行政治活動的,但是面對網絡上海量的政治信息,他們很難有足夠的時間去消化這些信息,更談不上去消化這些信息的真假了。同時對于政府這個信息主要“反饋者”,面對海量的政治信息,他們往往束手無策。在他們看來。英特網“只不過是由幾百萬人聚集在一起像大班級的高中學生一樣滔滔不絕的發表言論的電子大廳,但是對統治統治的政治結構沒有實質的影響”?;蛘咚麄円庾R到了網絡民主的作用,但是又害怕在做決策時依靠了錯誤的政治信息將會腐蝕這種民主形式。

3.互聯網的技術性使其遭遇“黑箱”。對于互聯網的信息傳播而言,“黑箱”是指對信息的可操作性和壟斷性。而且這種操作性和壟斷性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在互聯網時代,網絡的自由性和開放性并不和網絡技術的發展成正相關的關系,相反由于網絡技術的復雜性,網絡技術往往受控于現實世界的利益集團,其表現就是現實世界中經濟勢力對互聯網的兼并和壟斷,2000年1月10日,美國在線公司兼并時代華納公司,這次合并進一步說明了舊媒體與新媒體結合,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作為兩種獨立媒體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在聯網時代,網絡已經成為了人們接受信息的主要來源,被極少數媒體巨頭控制的網絡和可能成為他們追求其自身利益的物質基礎,這樣,受利益集團控制的網絡是很少實現民主的價值追求的。以美國為例,美國擁有全球13臺頂級域名服務器中的10臺,同時“互聯網域名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1CANN)作為全球互聯網的最高管理機構就坐落于美國洛杉磯,ICANN不僅負責分配域名,還控制著管理互聯網主目錄的所有根服務器。美國利用其在互聯網上的優勢將全球所收集來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然后通過海底光纜和衛星將這些信息傳送到世界各地的網民中。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有足夠的力量左右互聯網輿論的走向,將不利于自己的信息“過濾”掉,而世界的大多數網民其實并并不知道他們所的信息正在接受其他人的核查。

4.社會對網絡民主的選擇性吸收使其極不穩定。任何一種民主形式都不是憑空產生的,都必須依賴一定的社會結構。同理,網絡民主能否發揮作用關鍵不在于網絡民主有多大的價值,而取決于所處的政治環境,換句話說就是取決于社會對它的“選擇性吸收”。

在西方民主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網絡民主更多的是一種輔助性的工作,人們更多的是利用它的快捷性來減少政治活動中的成本,人們往往是在當他們不滿足于傳統媒體提供的信息時,才到互聯網上去尋求政治信息??梢?,一個民主化程度較高,且傳統民主模式運行順利的國家,網絡民主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相反,當傳統媒體無法保證民主價值得到實現時,網絡民主就會發揮其作用。所以網絡民主能否發揮最用,關鍵取決于傳統政治格局和政治方式能否行之有效的保證民主價值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