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文傳媒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6 11:46:00
導語:海外華文傳媒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進入21世紀,隨著國際關系格局出現重大變化,有必要立足全球傳播和國際傳播的戰略性高度,重新審視海外華文傳媒的性質、特征及其作用。海外華文傳媒是國內傳媒在海外的延伸;它可能成為促進祖國統一的推動力量;它讓中國了解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隨著世界經濟發展重心的東移及海外華人經濟的進一步擴展,未來海外華文傳媒呈現集團化發展、多種媒體共存共依、向全球拓展、海內外媒體及受眾相互融合等趨勢。
[關鍵詞]海外華文傳媒戰略思考
Abstract:Sinceinternationalrelationschangegreatlyinthe21stcentury,itisverynecessarytoreconsiderthecharacteristicsandfunctionsofoverseasChinesemediafromtheperspectiveofglobalor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strategy.OverseasChinesemediaistheextensionofChinesedomesticmediaandcanbeadrivingforceforChina''''sunification.InviewofthedevelopmentofoverseasChineseeconomicsandChina''''seconomics,itisfavorableforoverseasChinesemediatomergewithChinadomesticmedia.
Keywords:OverseasChinesemedia;Developmentstrategy
據統計,目前世界華僑華人已近3000萬,他們分布在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群體。他們既與中華民族一脈相承,保持著血緣親情,又融入當地社會,為所在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著貢獻。而為數眾多的華僑華人媒體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如果從《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創刊(于馬來半島的馬六甲)的1815年算起,到這個世紀之交,海外華文傳媒已經有了180多年的歷史。這期間,海外共有52個國家和地區出現過華文、華文與其他文字合刊的報刊,累計總數約4000種。20世紀30年代,華語廣播電臺出現,60年代以后又開辦了華語電視臺。它們挾新科技手段后來居上,形成了蓬勃的發展勢頭。90年代中期,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現和互聯網的興起,海外華文傳媒獲得了新的發展空間,一大批華文報紙進入網絡,出版傳統媒體的電子版,從而使海外華文傳媒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如今,歷史已經推進到21世紀,國際關系格局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值此之際,站在全球傳播和國際傳播的戰略性高度,對海外華文傳媒的性質、特征及其作用進行重新認識與評價,是十分必要的。
一、對海外傳媒特性的再認識
通過對海外華文傳媒發展脈絡及其與社會發展互動關系的考察分析,我認為:
第一,海外華文傳媒是我國國內媒體在國外的延伸,對祖國始終具有向心力,有助于中華民族傳統的發揚光大和中國國際影響的擴大。
盡管海外華人分布于世界各個地方,有些已經融入當地社會,但是他們對中國同宗同源的親近感和與生俱來的民族性是無法改變的。3
《歐洲時報》(法國華文報紙)曾經報道,美國有不少華人一直保持著中國的風俗習慣,在家里講“家鄉話”,讓孩子們讀中文,希望古老優美的“中華文化”能在異國土地上代代相傳,綿延不息。而在海外華文傳媒的諸種功能中,傳揚中華文化無疑是最重要的一項,無論東西南北,無論是左是右。有些報刊還以薪傳華文教育為己任,開辟專欄專版,協助中文學校推展華語教學。從這個意義上說,海外華文傳媒實際上擔負起了國內媒體的部分使命,成為國內媒體在海外的延伸。這就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可能性,即通過海外華文傳媒將中華文化和中國影響擴展到更廣大的地方,形成自己的優勢。在目前的世界傳播格局下,這一點尤其重要。
目前,西方國家的傳媒在其強大的經濟、政治、軍事勢力的支持下,在日新月異的通訊科技的推動下,正在推行“全球化”戰略。無論哪一個國家,無論多么偏遠的地區,哪怕是對外封閉,從技術上說,都處于西方通訊網、廣播網和發行網的覆蓋之下。這種強大的力量對世界造成的沖擊和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同時,由于西方國家在國際事務中一直處于支配地位,習慣于將自己的價值觀念強加于其他國家,而不考慮當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具體情況,這對后者來說有害無益。要想改變這種狀況,掌握信息傳播的主動權,我們除了采取相應的措施之外,還應當在民族性上做文章。具體來說,就是通過擁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漢字、漢文化,通過具有強大向心力的“大中華圈”,建立我們在國際傳播中的優勢,逐步改變信息傳播的不平衡狀態。而為數眾多的海外華文傳媒正可以在此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美國的節目雖然在世界傳播內容的數量上居于壟斷地位,但其成功并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巨大。如果本土節目藝術上乘、制作精良的話,會比國外節目更具吸引力?!雹龠@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如果我們將對外傳播內容制作精當,并延伸至海外華文傳媒,其影響將不僅限于華語地區,還會在世界范圍內產生影響。南洋理工大學傳播學院院長郭振羽教授對此也有著很好的見解。他指出:“世界上不同地區華文報業,所處環境不同,經驗有異,但是隱隱然卻是血脈相連,命運與共。這不止是因為共同的歷史和文化語言背景所帶來的認同感,同時也因為今日各地華人社會經濟和文化互動日益頻繁,已經形成了‘大中華經濟網絡’以及‘大中華文化網絡’。未來世界華文報業的發展,勢必成為這經濟網絡和文化網絡之中重要的一環,發揮整合聯系的功能。各地華文報加強合作交流,建立‘世界華文報業網絡’,可以說是大勢所趨”。②而這個“世界華文報業網絡”完全可以納入我們對外傳播的戰略格局中。
第二,海外存在著兩岸三地融合的趨勢,這也體現在新聞傳媒中。在目前大陸與臺灣暫時分離的情況下,海外華文傳媒有可能成為促進祖國統一的推動力量。
比之本土,海外華文傳媒的政治色彩(或意識形態色彩)更為淡薄一些。這一方面是因為二戰以后全球性的、大規模的戰爭已經結束,許多殖民地相繼獨立,進入和平穩定的建設時期。同時,隨著華僑社會轉變為華人社會,人們的注意力也從持續多年的黨爭、政爭轉移到當地社會和經濟活動中來,對政治不再像從前那樣熱心了。另一方面,隨著國際政治格局的變化和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華文傳媒受眾的心態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黨同伐異、政治攻訐一類的內容不再有市場,不再受歡迎,代之而起的是讀者對中國大陸各方面信息的關注和對具有民族特色內容的需求。為了爭取讀者,贏得發展,必須改變觀念,順應潮流。在這種情況下,一貫念唱反共八股的“古老石山”們也不得不作出調整,淡化報紙的政治色彩,增加讀者感興趣的相關的內容。如法國的《歐洲日報》不但開始采用中國新聞社的稿件,而且一稿多用。菲律賓的《聯合日報》每周定期刊登對中國大陸各項改革措施的評論,有時直接使用來自中國大陸的電訊稿和特稿。這就使得不同政治派別、不同立場的傳媒的相異性大為降低,而使其相同性的一面凸現出來。
而且,隨著近年中國大陸新移民的不斷增加,親大陸的報刊迅速崛起,在海外形成了左、中、右“三分天下”的格局。盡管與港臺移民創辦的報紙(尤其是與港臺報紙的海外版)相比,大陸新移民創辦的報刊在物質技術條件上還不夠完備,但是作為海外華人一方面的輿論代表,它正在逐步發展,并逐漸形成自己的強勢。令人稱慶的是,目前在許多與中國有關的重大事件上,如“李文和案件”、中國申奧等,在全球的華文媒體上都會形成共同的關注和一致的輿論。這種“合”的趨勢是十分明顯的。
正因為海外華文傳媒能夠在海外華人中形成一致的輿論,并“放大”這種輿論,它在促進中國統一方面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
近些年來,海外華僑、華人在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大。目前,許多國家的海外華人都成立了“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包括歐洲促統會、全英華人促統會、法國促統會、匈牙利促統會、羅馬尼亞促統會、瑞士促統會、澳洲促統會等。2000年8月26日,“全球華僑華人推動中國和平統一大會”在德國柏林召開。來自世界60多個國家的華僑華人代表、中國內地和臺港澳地區的代表600多人出席了會議。會議通過了一份共同聲明,內容是堅決反對臺灣分裂勢力,要求外國停止對臺軍售等干涉中國內政的行為,呼吁臺灣當局承認一中原則,真正拿出誠意,開始兩岸對話與和談,開放兩岸直接三通,撤銷一切阻礙兩岸經貿交流的障礙,并呼吁全球中華兒女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為促進中國的和平統一努力奮斗,以求實現民族復興的責任。③由此可見,在海外,反獨促統已經是華僑華人共同的心愿。在這方面,海外華文傳媒的舞臺和空間是非常大的。在目前兩岸關系暫無重大進展的情況下,它可以利用自己現有的優勢和條件,形成、統一輿論并強化輿論,以這方面的實際工作促進祖國的和平統一進程。
第三,海外華文傳媒在讓中國了解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我們在對外政策上引導得當,這一作用必將得到充分的發揮。
“讓中國了解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是我國政府對外宣工作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內對外的傳播是遠距離的傳播,我們對受傳者的文化背景、心理狀態、興趣、愛好以及他們對媒體信息的認知程度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我們的對外傳播內容常常是“不切實際”的。
海外華文傳媒則有助于彌補這方面的不足。首先,海外華文傳媒具有雙重屬性。它既是中國傳媒的延伸,又是所在國傳媒體系的一部分;它不僅存在于世界各國的華人聚居地,也存在于華人所在國的大眾社會。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一種近距離的傳播。其次,海外華文傳媒是應華人溝通信息的需要而產生的,它原本就有兩大功能:一是向華僑、華人提供所在國各方面的信息,以幫助他們更快地融入當地社會;二是向華僑、華人提供有關中國的信息,幫助他們維系與祖國的感情聯系。而將這兩種功能放大并以中國的視角觀之,恰好就是“讓中國了解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此外,海外華文傳媒的創辦者(或編輯者)具有獨特的優勢,他們來自中國,又植根于當地社會,因而既了解中國又了解世界(各所在國)。因為他們了解世界,具備所在國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民族、宗教等方面的知識,因而對世界的描述更接近客觀真實;因為他們了解中國,對中國方方面面的情況有一個大致的把握,又了解所在國受眾的心理特征及需求,因而他們對中國的推介和描述也更加符合實際,更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讓中國了解世界”方面,海外華文傳媒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渠道,新移民傳媒尤其如此。新移民傳媒出現之前,國內獲取國外信息(通過媒體)無非是兩個渠道:一是各個國家本地文的報紙,二是港臺移民在海外創辦的報紙。前者不但有語言上的障礙,還有思維方式上的差別;后者雖然語言相同,思維方式相近,但因為有著不同的政治背景且與大陸長期隔絕,所提供的信息也缺乏決策參考價值。新移民報刊則不然。它的創辦者與國內(中國大陸)有著相同的理念和視角,他們對世界的看法和評價帶有更多的中國特色。正因為如此,他們所提供的信息不但更直接、更真切,也更加具有決策參考價值。一些有大陸新移民參與或主辦的海外華文報刊的網絡版在大陸地區廣受歡迎,充分印證了這一點。
在“讓世界了解中國方面”海外華文傳媒的優勢也越來越明顯。首先,華文報刊的讀者群不僅限于華僑、華人,也逐漸擴大到一部分當地人士。例如在美國、日本、德國等與中國文化交流、經貿關系較為頻繁、密切的國家,學習華語的人數越來越多,由此形成了一個新的華文讀者群。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新動向。有些華文報刊因勢利導,開辟專版、專欄,通過教漢語的形式向學習者傳播中華文化和中國信息。華文報刊的雙語版也是“讓世界了解中國方面”的一種有效的方法。據悉世界上約有幾十家華文報刊辦起了英語版,還有少量的中文和馬來文、中文和日文的雙語版報刊。美國的一家華文報紙認為,這種雙語版報紙很有意義,它對只懂英文,不懂中文,希望了解華人圈子的事,了解母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華裔子弟,對那些關心中國問題,尚不能閱讀中文報刊的朋友,對打破中、英語的隔閡,服務社會是及時和必要的。
總之,海外華文傳媒在“讓中國了解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方面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只要我們引導得當,它定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未來展望
海外華文傳媒與祖國休戚相關、榮辱與共。以此觀之,海外華文傳媒必將出現大發展的局面。因為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隨著世界經濟發展重心的東移以及海外華人經濟的進一步擴展,華文傳媒所需的物質、人才、市場等條件必將得到極大的改善。
通過對不同國家華文媒體的考察,我們發現,它正日益呈現出如下趨勢:
第一,集團化的發展趨勢
與報業發展的國際化趨勢相吻合,海外華文傳媒也逐步走上了集團化的道路。海外華文傳媒的集團化有兩種情形:一是隨著本地華人辦報者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而形成的一報為主、同時出版多種報刊(甚至多種傳媒)的集團。如馬來西亞的南洋報業控股有限公司辦有《新生活報》,而《新生活報》同時又辦有《風采》、《淑女》、《健康》、《休閑》等12種期刊。又如新加坡報業控股有限公司控制著全國的主要報刊。僅華文報章集團,就由3份日報和1份周報組成。二是港臺報業集團在海外的拓展。如臺灣的聯合報系除了在本島發行《聯合報》等)外,還在美、加和歐洲出版《世界日報》,在泰國出版《聯合報》。該報系自稱是世界上最大的華文報業集團。香港星島集團有限公司不僅在本島出版《星島日報》,還在世界三洲五國九市出版了不同版本的《星島日報》海外版。從趨勢上看,這兩種類型的報業壟斷集團都會有進一步的擴充與發展,而報業集團化也必將在資源配置等方面為海外華文傳媒帶來更多的益處。中國大陸也有人民日報的《人民日報·海外版》和新民晚報報業集團的《新民晚報》在海外發行,但規模和覆蓋面尚不如港臺報團。不過隨著大陸方面經濟實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進一步提高,大陸報業集團在海外的輻射力將會越來越大。
[page_break]
第二,多媒體的發展趨勢
海外華文傳媒由單一媒體發展起來,到如今已形成多種媒體共存共榮的局面。從19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30年代,只有華文報刊一支獨秀。20世紀30年代以后,華文廣播開始出現并逐步發展。到90年代中期,北美洲先后創辦的華語電臺已有30多家。在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歐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也都出現了華語廣播。20世紀70年代,華語電視問世。進入90年代,在華人聚集的北美、西歐、東南亞逐步形成了三個華語電視中心,并且出現了衛星電視。電子傳媒方興未艾,將信息輸入電腦互聯網的華文電子報刊又迅速興起。先是80年代末期留學生網絡雜志紛紛出現,至90年代中期已超過30余種(大多在北美、歐洲、日本)。繼電子報刊之后,新加坡的《聯合早報》、馬來西亞的《星洲日報》和《南洋商報》相繼進入因特網,擁有大量的讀者。這說明,與全球新聞業發展的進程相伴隨,華文報業的發展也進入一個新階段。誠然,新媒體的出現是對傳統媒體(尤其是印刷媒體)的挑戰,但同時也為其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許多報紙藉此重整旗鼓,或擴版,或彩印,或增設地方版,并采用“電腦全頁組版系統”,向著“全面全程自動化”目標而努力,從而顯示出了新的生機。可見,每一次傳播科技的改變與更新,都推動了新媒體的出現,同時也促成了報業的進一步發展。總之,新媒體并不能消滅傳統媒體,多種媒體的相輔相伴、共依共存將是海外華文傳媒的發展趨勢。
第三,全球拓展的趨勢
3作為一種信息傳播工具,海外華文傳媒是以華人社會的形成及其規模的擴大為基礎的。20世紀50年代以前,華文報刊主要集中在東南亞一帶,五六十年代以后,這種狀況逐漸改變,由東南亞國家占壓倒優勢變為相對集中在東南亞和北美洲兩個地區。七八十年代以后,歐洲(包括澳洲)的華文報刊逐漸發展起來,遂形成東南亞、北美、歐洲三個中心。90年代以后,一些華文報刊銷聲匿跡數十年的國家,如拉美各國、日本、蒙古、新西蘭等,其華文報刊重新獲得生機;一些過去沒有華文報刊的國家,如意大利、西班牙、瑞士、丹麥、奧地利、匈牙利、羅馬尼亞等,也出現了華文報刊??傊涍^100多年的發展,海外華文報刊已遍布全球,成為世界性的傳播媒介之一。它不僅存在于數以百萬計的華人聚居地,就是在華人人數不多的天涯海角,也有它的蹤跡。例如在只有3萬名華人的毛里求斯,就有鉛印的中文日報兩家和中文周報一家;在只有數千名華人的蘇里南,也有兩家華文報出版。盡管由于主客觀條件迥異使得海外華文傳媒發展的水平和規模大不相同——有些報刊已采用彩色柯式印刷,有些則仍舊停滯在手抄油印或石印的初級階段上;有些報刊發行量高達十數萬份,有的僅銷一兩百份,但是它們的廣為存在和與日俱增,是任何人不能回避的事實。從目前的情形看,海外華文傳媒這種全球性拓展之勢仍在繼續。
第四,海內外融合的趨勢
隨著海外華文傳媒的全球性拓展以及香港、臺灣、大陸報業集團向海外的延伸,海內外華文信息的全球性傳播與分享已成為現實。過去大陸與港臺、與海外長期隔絕,彼此在語言文字、詞匯、字體、行文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異,由此而造成不同受眾群體的差異。如今這種差異正在逐步縮小。例如受大陸人士在海外所辦報刊的影響,一些港臺人士所辦的報刊也開始采用簡體字,變直排為橫排;而為了影響老一代的華人和港臺人士,大陸人員所辦報刊有的也采用繁體字。在詞匯、行文等方面,港臺、大陸報刊也出現了同一的趨勢。這就使海內外華文傳媒的受眾群體逐漸趨于一致。在這種大的背景下,過去因地域分割而形成的“港臺”、“大陸”的概念已日漸淡化,代之而起的是海外中國人(華人)的概念。國際互聯網的興起,進一步突破了區域的限制,使天下華人無論身在何處,都可以分享彼此的信息,從而加速了華人社會、華文報刊及其讀者群體的融合?;ヂ摼W不但實現了華人社會更大范圍內的信息共享,而且提升了海外華文傳媒讀者的層次,使之上升到知識群體和政治權力群體。這就使海外華文傳媒具有了更大的影響力。伴隨著新世紀的到來,海內外媒體及受眾相互融合的趨勢將更加明顯。
在對海外華文傳媒的前景進行展望的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它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如一些華文報刊仍然面臨資金短缺、人才不足、讀者萎縮的問題,此外還要受到新媒體和以英語為媒介語的西方新聞媒體的挑戰。但是“事實證明,華文報紙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和廣闊前途。它作為各國多元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細胞,將長時期地在世界傳播事業中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成為當地華僑、華人自己的喉舌,并為發展住在國人民同中國人民的友誼作出更大的貢獻”。④
三、四個建議
第一,鑒于海外華文傳媒具有如此重大的意義和影響,有關部門應予以重視,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力度。
為了加強海外華文傳媒的研究,國家設定了“九五”社科基金項目《海外華文傳媒研究》(此書將于年內由新華出版社出版)。但如同以往這方面的研究一樣,此課題只是一個開端,這一領域值得深入研究、探討的課題還有許多,例如海外華文傳媒國別史的研究,不同國家、地區華文傳媒的比較研究以及如何利用海外華文傳媒進行有效的對外傳播的對策研究等等。因此,建議“十五”規劃中繼續設定此類課題,以促進這方面研究的深化。
第二,建議外宣部門制定針對海外華文傳媒的新聞傳播政策,通過我們的努力來影響它們,以求獲得最大的效益。3
我們曾經針對以外宣為主攻目標的機構和媒體制定過宣傳策略,從宏觀上看,這些策略是頗有成效的。鑒于海外華文傳媒影響日深,有關政策部門是否能夠把眼光放得再遠一些,將分布全球的海外華文傳媒納入我們對外傳播的總體戰略中,針對它們提出具體的設想和方案,以便使我們在國際傳播中獲得雙倍的收益。
第三,通過世界各地的華文媒體影響華人、影響世界,是一個有效的途徑。為此,我們的領導部門及外宣工作者必須對華人及所在國受眾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研究他們的心理特征和閱讀、視聽習慣,探索針對他們進行新聞傳播的規律,改變過去那種一廂情愿地說,傳而不通、通而無效的尷尬局面。
第四,鑒于海外華文傳媒在祖國統一問題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議有關部門通過制定政策影響它們,使之成為促進兩岸統一的強大的輿論力量。
注釋:
①郭鎮之《全球電視傳播環境對中國與加拿大的影響》,載1997年第5期《國際新聞界》。
②郭振羽《展望二十一世紀世界華文報業》,載臺1993年12月9日《中央日報》。
③[美]《僑報》,2000年8月27日。
④王士谷《海外華文新聞史研究》第94頁,新華出版社,1998。
參考文獻:
方漢奇.中國新聞史業通史[M].第1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王士谷.海外華文新聞業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周南京.華僑華人百科全書(新聞出版卷)[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9.
武斌.中華文化海外傳播史[M](1-3卷).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
方積根、胡文英.海外華文報刊的歷史與現狀[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9.
楊力.海外華文報業研究[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
馮子平.海外春秋[M].商務印書館,1993.
陳烈甫.華僑學與華人學總論[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巫樂華.華僑史概要[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4.
羅晃湖.日本華僑史[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吳鳳斌.東南亞華僑通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吳慶棠.新加坡華文報業與中國[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
- 上一篇:保險人執業資格及培訓制度論文
- 下一篇:保險格式合同非霸王性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