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跨文化營銷策略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4 04:50:00
導語:中國電影跨文化營銷策略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好萊塢電影世界行銷的產業戰略已經成為了多數國家民族電影生存的最大威脅。中國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的大國,但中國電影作為國家“軟實力”還是處于弱勢的,文化產品文化產品的對外輸出特別是在電影的對外傳播與競爭中,中國與那些發達國家還存在著巨大差距。盡管中韓兩國電影的產業發展進程存在很大差異,但同處東方文化語境下的兩國電影也存在很多相似之處,因此對兩國電影的比較研究,既具有重要的參照價值,也具備現實的可操作性。本文詳細比較了中韓兩國電影產業發展的現狀,細致剖析了兩國電影產業政策的差異,努力在比較研究中為兩國電影的相互借鑒提供參考性意見。
關鍵詞:跨文化營銷中國電影韓國文化產業
緒論
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國的競爭愈發激烈,競爭的范圍也越來越廣。世界各國的競爭已從“硬實力”逐漸轉化成“軟實力”,“軟實力”在國家力量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軟實力,不僅是一種競爭力的需要,也是一種向心力。
電影誕生百年,一直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影也是一個國家意識形態的主要載體。電影承載者著一個國家的文化價值觀念,通過電影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傳達著這個國家的世界觀人生觀,對其他國家族民族的文化安全乃至核心價值構成了威脅。進入21世紀,電影在全世界的傳播處于不平衡的競爭狀態,特別是以美國好萊塢為代表的西方電影在世界占據著主導地位,這是一種很可怕的文化統治。文化輸出可以影響到其他國家、地區和民族的歷史意識、宗教儀式以及文化意識,甚至語言,淡化甚至重寫這些地區的傳統和文化,從而創造新的民族文化記憶,促使其與輸出國的信念和價值融合。
全球化背景下,好萊塢電影世界行銷的產業戰略,已經成為多是國家民族電影生存的最大威脅。在這樣的背景下,包括中國和韓國在內的其他電影若是國家及地區都有民族電影生存的危機意識,開始進行本土化大戰戰略探討。
隨著中國國家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形象國際地位的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也在日益擴大。中國文化是否能夠作為軟實力與經濟硬實力一起,在全球范圍內獲得肯定是未來面臨的挑戰。
中國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的大國,中國特有的歷史文化、中國特有的東方美學風格等文化差異形成了較強的國際市場期待。雖然具備以上優勢,但中國電影作為國家“軟實力”還是處于弱勢的,文化產品文化產品的對外輸出特別是在電影的對外傳播與競爭中,中國與那些發達國家還存在著巨大差距。除了有外在生存環境惡劣的原因外,中國電影本身的問題也是導致市場畸形發展的重要原因。
盡管中韓兩國電影的產業發展進程存在很大差異,但同處東方文化語境下的兩國電影也存在很多相似之處,因此對兩國電影的比較研究,既具有重要的參照價值,也具備現實的可操作性。那么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電影具有哪些先天優勢,中國電影走向世界會經歷哪些困難,中國電影該如何走向世界,本文將通過與韓國模式的對比探索一條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道路。
第一章電影跨文化營銷概述
第一節世界市場電影跨文化營銷
一、何為電影產業
在進行電影跨文化營銷策略的分析之前,首先要知道我們研究的主體——電影產業。那么什么是電影產業呢?
所謂電影產業,它是文化產業的一個產業分支,是利用生產和組織模式來生產和傳播、流通,為會社提供舞臺化的電影產品和相關服務的一種社會產業。電影本身的商品和服務屬性,注定了必須要采用市場營銷手段來將它推向市場,吸引觀眾走進電影院,提升票房價值,并在這全程的營銷活動中形成以應聘為中心的品牌,再用這個品牌來帶動電影相關產品的開發和銷售。另外,在電影制片、發型、放映及后期等一系列的營銷運作中,吸引目標客戶的目光,提升自己的銷售業績和知名度,達到良好的宣傳效果。
由此可見電影產業營銷是電影產業發展中的企業重中之重,涵蓋到電影產業運作流程中的各個階段,尤其是對于面臨著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內憂外患”的中國電影產業而言,電影產業的跨文化營銷更是決定著一個國家文化的競爭力,以及國家軟實力未來的走向。
二、何為電影營銷
電影營銷可分為三個層次:電影產品的營銷,電影品牌的營銷和電影行業企業文化的營銷。電影的產品營銷包括電影產品質量,宣傳策略,定價,院線等方面,主要通過電影的拍攝制作,上映當期設定,票價策略制定,終端院線管理,廣告宣傳,促銷推廣等方面來實現的,這是最低層次的營銷。
電影品牌營銷本質上是電影媒介所提供的精神產品在受眾心目中的品質評價以及這種品質所具有的商業價值,,它具有文化獨特性,效益綜合性,品牌延伸性和消費忠誠性等特征。如何塑造以及經營電影品牌,這是一個在中國電影營銷發展中非常有現實意義的課題。電影品牌營銷也需要受眾為中心,借助一品牌為核心的市場營銷手段,通過對電影品牌定位、推廣、維護以及品牌延伸這個完整的過程來實現。②
電影企業文化營銷,就是通過塑造獨特的企業文化特色來強化企業形象以及企業的營銷特色,通過電影營銷行為來傳導企業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企業的精神文化來完成對企業形象的塑造。③
三、好萊塢電影跨文化營銷
好萊塢電影在美國的全球化戰略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早在30年代,美國正度就意識到,電影和其他大眾文化都不僅具有產業意義,而且對于宣傳美國政治、文化和礦大經濟影響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文化產業中,電影作為做國際化的媒介產業,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好萊塢從一開始就在向全世界推銷著美國。美國電影很早就具有國際視野。20世紀第一個十年,好萊塢制片人就開始在主要的國外市場設立辦事處。二戰以后,美國政府每年都會拿出部分資金來對好萊塢影片出口海外進行支持。
好萊塢電影的成功不僅與政府的大力支持分不開,還因為它實現了世界范圍內的跨文化營銷。跨文化營銷比國內市場營銷更具差異性、復雜性和風險性。美國每年發行影片數量在450到500部左右,約有12部影片國內票房超過1億美元,36部左右票房超過5000萬美元。除去高額的制片和營銷成本以及放映商的留存份額,大多數影片都無法在國內發行中收回成本,而高額的回報大多都是通過國際市場獲得的。
當一部電影有內容涉及到其他國家或地區時,電影公司首先會對此國家或地區的語言、宗教、風俗習慣、身份認知以及飲食習慣等一系列文化特質進行充分的調研與分析,從選擇哪部大片(導演、演員、劇本等)、上映時間(節假日)、宣傳方式(網絡、海報、首映式等)、放映組合(影片、DVD等)等方面,根據該國際實際情況選擇性,一切都以充分占有該國市場為目標。
第二節中國電影跨文化營銷概述
按照1999年11月15日中美簽署的雙邊協議,中國政府承諾:“不對電影的進口保持配額。此外,中國政府將允許中國公司在商業考慮的基礎上,以利潤分成的方式,進口數量不限的外國電影。”
美國政府也提出要求:美國進入中國市場的影片,經中國政府批準后,不受數量配額限制,不受中國原有發行公司制約,可自主進入中國電影市場,中美雙邊協議簽署后,好萊塢各大電影公司軍立即展開了對中國市場的研究,紛紛設立“中國部”,招聘了解中國電影的業內人士及中國內地赴美電影人在期間擔任中層職務,并且對中國電影市場進行調查,一邊對所生產的影片進行更適合中國市場的調整。
2004年11月10日,國家廣電總局頒布《電影企業經營資格準入暫行規定》,外資可以通過參股的方式進入中國的電影制作和發行市場。2005年4月,國務院關于《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公布后,國家廣電總局進一步明確了鼓勵和支持非公有資本進入電影電視劇制作發行、電影院和電影院線領域。在這些政策的激勵下,電影產業開發程度不斷增加。種種跡象表明,當今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電影產業面臨著來自全球范圍內更為嚴峻的競爭挑戰。
另一方面,從1999年到2003年的五年間,中國電影的票房收入一直在10億元左右徘徊,但2004年電影票房收入忽然增加到了15.2億,2005年達到20億元。而2006年則達到26.2億元,比上年增長28%,連續四年超過進口影片。從這些數據中我們不難看出中國電影市場似乎正呈現一派繁榮景象。
然而,另一組數字卻又足以令人深感擔憂:2004年度中國電影產量達到212部,而最終進入市場的國產影片數量只有40多部;2005年度中國電影產量繼續增加,達到260部,而最終進入市場的國產影片數量不及65部。雖然中國電影的產量雖逐年增加,但真正進入市場的卻為數不多,并且70%的國產片仍處于虧損狀態。這些數據也證明中國電影產業目前的“繁榮”只是虛假的繁榮,其產業發展遇到的困境正制約著其發展的步伐。
綜合中國文化產業目前的發展狀況和發展環境,基于以下幾個原因,中國電影產業跨文化營銷應作為提升中國文化產品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部分。
一、經濟環境
中國經濟經濟年來持續發展,使得人們的購買能力增強的同時對精神生活需求日益高漲。而且隨著全球化的浪潮,中國經濟發展多元化的進程加快,第三產業迅速發展的同時又出現了許多新的經濟浪潮,如“娛樂經濟”、“休閑經濟”等,這無疑給身在其中的電影產業創造了很多發展的空間。同時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各大產業內部競爭加劇、優勝劣汰,資源得到優化配置,中國電影也不例外,電影企業開始不間斷的通過兼并和收購,進行強強聯合來調整自身產業結構,一些大的電影企業已具備豐富資源及成熟的市場運作體系。
二、政治法律環境
WTO的加入,給中國電影產業向海外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中國政府正在努力完善電影產業的法律法規,使中國電影的運作更為高效和專業。政府還積極扶持一些電影相關產業,如電影產業營銷服務機構,雖然現在還不十分成熟,但相信隨著政策的推進,中國電影產業能夠在政府的幫助下更有效更科學的開展市場營銷活動。
三、文化環境
電影作為一種藝術的載體,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某種意識形態。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其神秘的東方文化在全世界有著獨特的迷人魅力。中國電影產業有相當豐富的資源,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文化優勢,在電影內容上多下功夫,多加入一些中國元素,吸引世界觀眾的注意力。
第二章中國電影跨文化營銷現狀和問題
第一節中國電影跨文化營銷現狀
中國電影在對外輸出上還面臨著許多困難,東西方的文化差異,語言障礙,電影產業發展相對落后,創作和技術水平相對較低等原因都制約著中國電影對外輸出。
隨著中國國家形象和國際地位的上升,包括奧運會和世博會在中國的召開,中國正吸引著世界越來越多的關注,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美學風格等特有的東方魅力也提高了國際市場的期待值,兩岸三地的廣泛合作也帶來了中國電影的資源互補,中國內地、香港、臺灣、澳門以及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地區,日本韓國等其他亞洲泛華文化地區,以及世界各地的華人構成了一個具有共同性的接受中國電影文化的交流空間,也就是說,中國電影具有十分廣泛的國際市場和觀眾基礎。
比利時電影評論家路易•丹維爾曾在第62屆威尼斯電影節上說過,“世界越來越小,中國越來越大”,“全球化縮短了世界之間的距離,人們突然發現中國的迅速崛起,而電影則提供了一個了解中國的窗口。與其說,中國電影走俏歐洲,不如說整個中國讓歐洲著迷。”中國文化正在世界上掀起一陣熱潮。近年來,中國也在努力促進文化與電影在國際市場上的貿易。2007年,文化部、商務部、廣電總局聯合出臺了《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指導目錄》鼓勵包括電影在內的文化產品出口。
但是,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到,盡管中國電影在國際市場上備受期待,但目前為止,包含中國元素的中國電影在競爭激烈的世界電影市場中還只是一種點綴,并不是主流。長期以來,中國電影在對外輸出是過于強調“對外宣傳”,長期依賴“文化交流”資助,這樣的過程與其說是商業行為還不如說是公益事業,市場化程度太低。中國電影長期停留在小眾“交流”或者電影圈“評獎”的精英傳播階段。這樣的情況到了2000年才有所改善。
由此可見,中國電影雖然具有先天的優勢和良好的大環境,但是中國電影的產業化發展與發達國家有很大的差距。
第二節中國電影跨文化營銷問題
本文將從市場營銷“4P”角度,即影片、價格、發行渠道、促銷四個方面來探討中國電影跨文化營銷的問題。
一、國產影片票房與口碑的落差
近幾年,中國電影市場呈現出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中國電影制作大、宣傳多、票房高,口碑卻不好,中國電影在國外電影節頻頻獲獎,回到國內票房卻大多差強人意。中國電影產業目前正在向產業化邁進,口碑和票房的落差的確值得深思。
表2-1截至2010年5月2日的中國內地影史票房排行榜(人民幣)(前10名)
名次電影內地票房觀影人次發行年份拷貝數
1阿凡達13.5億2594.36萬2010上映中600+數字/3D
220124.6537億1480.41萬2009600+950
3變形金剛2:卷土重來4.28億1378.74萬2009700+900
4建國大業4.1504億1300.99萬2009750+950
5泰坦尼克號3.595億約1800萬1998280
6非誠勿擾3.248881億948.97萬2008700+數字
7赤壁(上)3.212031億957.67萬2008690+數字
8滿城盡帶黃金甲2.91億771萬2006660+數字
9十月圍城2.903209億860.81萬2009650+數字
10變形金剛2.8232億931萬2007540
由表2-1看到,占中國電影票房前五的電影,有四部是美國好萊塢大片,而唯一進前5名的中國主旋律影片《建國大業》憑借建國60周年獻禮大片以及近百位明星出演這兩個噱頭,首周四天半合計票房達到了12436萬,刷新了國產片首映周票房的紀錄。上映一月突破4億,一再刷新國產片上映紀錄,成為內地影史第二部突破4億票房的電影。
近幾年的幾部大制作影片《英雄》、《十面埋伏》、《無極》、《三槍拍案驚奇》等票房一路走高,但是觀眾口碑卻一路走低。不僅如此,某些影片在海外市場銷售也是舉步維艱,《無極》更是遭到了國外發行商退片的尷尬局面。現在的中國電影太過商業,甚至于商業情節完全擠占了文化情結,所有人都將利益放在了首位,從而忽視了影片本身的質感,電影情結漸漸西化、采用國外的故事藍本甚至根本稱不上有情節,而在演員選擇上,采用了更多的人氣明星吸引眼球,忽略了其本身的演技帶給電影的影響。這樣的電影別說輸出海外市場,即便是在中國國內市場也是不會受歡迎的。中國電影漸漸喪失了民族文化獨立性。并且,大部分中國影片的海外市場定位不明確,幾百部影片如同一部影片,目標市場不清晰,敘述方式、題材、類型等都不夠國際化。
二、票價過高
票價過高的現象主要是在國內市場,過高的票價抑制觀眾需求。即使是在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一張電影票的價格也只占月收入的1/200,在韓國一張周末電影票的價格占平均月收入的1/125,而在中國這一比例卻達到了1/25,過高的價格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國電影的發展,進電影院看電影在中國其實成了一件比較奢侈的消費。如果電影在國內也無法做到“普及”,那么電影的出口也會面臨著一定的困難。
三、發行渠道單一
好萊塢電影遍布全球,幾乎占據了世界電影市場的就成份額,加上很多國家處于保護本國影片的考慮,引進非美國影片的數量極少,所以中國影片插足海外市場份額非常有限,目前中國電影走出去的最主要渠道是合拍。中國電影實現的海外票房主要來自合拍大片。從當年的《英雄》、《十面埋伏》、《無極》等主流商業大片,到最近的《赤壁》、《梅蘭芳》等都采取了合拍形式,這些影片在投拍時已經按其投資結構分割了全球版權,提前進入海外市場。
中國現在每年生產四百多部電影,投資高昂的商業大片畢竟是少數,大部分還是中低成本影片,由于資金受限和營銷意識薄弱,攝制完成后,很少有營銷推廣的預算,有的電影連印刷海報的錢都沒有,這些影片在國內市場能見度都很低,更遑論國際市場的能見度。
四、后電影產品開發落后
“后產品”開發是中國電影產業格局調整之后的一個重要鏈接以及終端環節,其開發的力度和盈利率直接影響中國電影產業鏈的完善和協調運作。一個成熟的后電影市場不僅僅能以豐富的“后產品”供給滿足消費者的文化需求,更重要的是它能促進電影投資背景的多樣性、電影市場機制的完備性、電影運作系統的規范性,使中國電影產業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價值鏈條。
五、政府政策不完善
中國政府的政策扶持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國電影在尋求出路的同時,沒有政府強有力的支持,缺少發展的動力。中國還沒有一部完整的政策支持中國電影的發展,中國電影的管理還缺乏完整充分的法律基礎。另外中國的電影審查制度也是一大難題。因為沒有一個文本的規則可依,一部戲能不能通過審查都是靠審查委員的經驗和當前的政策方向來把握。同樣的情節,也許上個月可以通過審查,但是這個月就不行了,同樣的題材,也許上個月還能拍,這個月就不能拍了。甚至,同樣的情節,在引進的國外大片里就可以,國產電影里就不能通過審查了。中國電影審查制度的改革,不光是國家廣電總局的課題,因為電影涉及到相關部委的內容,都要先由相關部委審查通過。而久久不見出臺的分級制度,也另中國電影銀幕上一片武俠世界的刀光劍影,畢竟這類題材相對穩妥,比較容易通過審查。毫無疑問,不適當合理的審查制度不但會影響我國電影的創作質量和數量,還會使我國電影的題材無法創新,當“武俠時代”過去,也許中國電影又將陷入危機。
第三章韓國電影跨文化營銷的經驗及啟示
第一節韓國電影產業現狀
韓國電影與中國電影一樣,面臨著一個美國文化霸權的共同課題。在韓美自由貿易談判中,韓國就屢次遭遇美國提出的市場開放要求,要韓國政府將本土電影市場的保障措施“電影放映配額制”從原來的146天大幅降低或完全取消,由此引發的抗爭也決定了兩國談判的多次磨合。直到2006年,韓國終于做出讓步,同意將電影配額制驟減為73天。
20世紀90年代末,面對市場的開放,韓國政府實施了政策扶持和相應的資金支持,所有業界從業人員全力以赴,終于使韓國電影日漸呈現出興盛的態勢,韓國電影產量大幅增加、本土電影市場占有率提升、影院建設穩步發展、海外出口收益增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電影產量大幅增加,投資體系改革
好萊塢電影的入侵,給韓國電影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但同時,好萊塢電影的企劃、產業垂直整合、全球營銷等特點,也帶給了韓國電影很多的啟示。1998年以來韓國電影每保持了強勁的生產力,每年產量都節節攀升,到了2007年韓國電影從1998年的43部發展到124部(見表3-1),上映119部,上映率高達95.9%。
表3-1韓國電影制作數和發行數(1998—2007)
年份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
制作數4349596578808287110124
發行數4342625282657483108119
二、本土電影市場占有率提升,電影收益大幅增加
1998年韓國電影本土市場占有率僅為25.1%,到了2006年本土市場占有率高達64.2%,到了2007年韓國電影因為種種原因市場占有率下滑了13.4%,市場占有率止步于50.8%,基本保持主導地位(見表3-2)。
表3-2韓國影片市場占有率(1998—2007)②
年份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
國片市場占有率(%)
25.139.735.150.148.353.59.359.064.250.8
三、影院建設穩步發展,觀眾人數呈增加趨勢
韓國政府和電影企業界加大對現在多廳影院和銀幕配置的建設,這促使了更多觀眾走進影院。從1998年開始,韓國電影逐漸減少單銀幕的傳統影院,擴建多銀幕的現代性影院。到2007年,韓國電影院數已經增加至348家,電影銀幕擴增至2058塊(見表3-3)
表3-3韓國電影影院數和銀幕數(1998—2007)③
年份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
影院數507373373344309280302301306348
銀幕數50758872081897711321451164818472058
韓國電影觀眾對電影熱情高漲,觀眾人數成倍增長。1998年,韓國電影總觀眾人數僅有0.5億,發展到2007米歐按已高達1.58億,相對于韓國總人口4900萬德技術,人均觀影已經達到每年3次以上,比較美國人均每年觀影4-6次、澳大利亞人均每年觀影4-5次的標準,可以說韓國人均觀影次數已經基本達到世界電影發達國家水平。
四、電影海外出口活躍,收益增長明顯
2000年以后,韓國越來越多的電影公司借鑒并實踐好萊塢電影全球營銷的經驗,開始是韓國電影海外的預售和推廣,再加上金大中和盧武鉉兩人政府推動的電影海外支援政策,為韓國電影的海外出口提供制度保證、設備支持、資金援助等措施。因此韓國電影的海外出口日趨活躍,而且價格提升和收益增長明顯(見表3-4)
表3-4韓國電影出口情況(1998—2007)(單位:萬美元)
年份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
出口額3075967051124149530975828759924511228
增減率18%59%33%107%88%30%-68%-50%
由表格可以看出,從1998年到2005年七年間,韓國電影海外出口額由307萬美元增加至7599萬美元,急速增長了24倍,但這樣的海外出口優勢在2006后出現了明顯的拐點,連續兩年跌幅都高達50%以上。2006年,韓國電影海外收益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了三分之二,2007年韓國電影出口部數達到了321部,但收益額卻僅有1228萬美元,僅為2005年的16.16%,導致韓國電影海外收益額如此李樓的主要原因在于極不合理的海外出口分布格局:韓國電影海外出口過分依賴于亞洲國家,尤其過于依賴日本,這樣的出口分布必然給韓國電影產業帶來致命的負面影響。
第二節韓國電影跨文化營銷經驗及啟示
韓國電影的跨文化營銷主要集中在亞洲地區,尤其是日本,韓國每年對日本出口的電影數占了出口總數的大多數。韓國電影最早的市場化運作可以追溯到1913年,那時韓國制作了自己的第一部電影,但是,韓國電影市場開發和營銷方式應該從80年代忠厚期算起。
一部電影的生產可以分為制作、投資、發行、放映四大環節,電影的跨文化營銷策略應該說是貫穿了電影生產過程的始終。在韓國政府的倡導下,韓國電影的發行基本上是照辦了好萊塢的發行模式,大搞營銷攻勢。豪華的電影院,紅地毯,盛大的首映式,眾多明星捧場,武術瘋狂的粉絲。
在韓國電影的跨文化營銷過程中,投資其實是非常值得關注的。投資是電影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20世紀80到90年代末,韓國電影的資金來源一般都來自于電影公司自身的資金投入,這樣的情況到了市場開放以后就有所改變,很多電影人組成了獨立電影公司,這樣的獨立電影公司由于自身實力薄弱又開始依賴大企業的資金支持,很多大財團都是在那個時候開始涉足電影投資的。在金融危機之后,電影成了一個投資回報率相對高的項目,于是,很多大企業開始專門涉足于電影投資這一領域,甚至還設立了專門的子公司。到了2000年前后,這些大財團不再甘于投資拍攝電影,他們還和美國、香港等地的著名電影公司合作獲得進口電影的亞洲版權;從2001年起這些公司開始開發自己的電影院線,甚至下設很完整的電影公司。投資環境的改變,也為韓國電影輸出創造了條件。
相比于韓國電影的資金來源,韓國電影投資公司的強大背景,中國電影的拍攝資金就顯得微不足道,目前,中國還是處于由電影公司提供資金的尷尬階段,只有少數知名導演拍攝的大片才能獲得高額的投資,而即使是這些投資也大多是采用廣告贊助的形式,不僅金額不大,而且作為回報電影中必須出現相應的產品,這樣不僅限制了贊助廠商的選擇范圍,也會給電影本身的完成度帶來影響。由于中國的特殊國情,電影20%的投資回報率在中國并不算誘人,很多現代產業的資金回報率非常高,汽車制造業在韓國的回報率不過15%—20%,最高也不會超過35%,而在中國,汽車的平均的回報率都在35%—55%,所以問題就在于現在很多企業都對電影產業缺乏興趣和認識,如果能拿出培育電影產業的態度來看待中國電影產業,投資電影實現雙贏并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關鍵是要認識到電影已經成為一種可以賺錢的產業。
另外電影制作的好壞在跨文化營銷中也是十分重要的。韓國文化本身沒有特色,但是為什么韓國電影能在海外市場獲得成功,最關鍵的在于包裝。對于文化產品的開發,應注重特色化的創造。韓國電影通過再創造或創新,變成了有個性的“韓國制造”,而韓國電影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將中國和西方文化結合,再在此基礎上加以改進,形成了鮮明的韓國特色。這樣的電影比同類產品更具識別力,提升了產品競爭力。例如韓國曾經有一部風靡亞洲的電影《我的野蠻女友》其實沒有很深的文化內涵,但是這部電影取材新穎,所有的情節、畫面都具有韓國特色,將韓國人擅長的愛情戲發揮的淋漓盡致。還有一部韓國歷史上票房最高的電影《太極旗飄揚》很明顯的將韓國的歷史和好萊塢的大制作融為一體,大氣中不失精致,是很典型的一部好萊塢式的韓國電影。由此,中國完全可以在以“功夫”為題材的電影中加入更多中國元素,如絲綢、陶瓷等,形成一套具有鮮明中國特點的“中國制造”。同時為了打入西方市場,導演在電影的的意識形態上進行了西化的包裝,以適應海外觀眾的口味。
第四章中國電影跨文化營銷策略
第一節電影產業策劃階段
電影作為商品,必須面對市場,把握消費者的心理。在影片成形之前,就應該一句市場的需求來創作劇本,選擇有足夠市場吸引力的制作團隊和演員,并準確的對電影市場進行細分,結合自己的實力選擇目標市場,最后對市場進行準確定位,突出自己電影的優勢。公務員之家
舉例來說,在一部電影制作之前,必須先對電影的目標市場進行定位。如果面向歐美市場,電影中必須首先了解西方人的需求,他們對東方文化的想法和他們對東方文化的好奇,這些都要體現在電影中,一方面滿足他們的好奇,另一方面又不至于讓他們覺得太陌生。如果選擇亞洲市場,在電影元素的選擇上則強調能讓觀眾產生一種文化的共感,另外,一部電影的投資方也是很關鍵的。以合拍片為主完全按照國際商業運作模式進入海外國家主流院線是中國電影跨文化營銷最值得推廣的方式,中外合資從表面上來看只是一個制作方式的組合,但其中包含很多優勢。通過雙方主創人員的參與很容易在創作內容方面加入新鮮元素,在工藝技術方面也會有較高的體現,加上是國家與國家、國家與地區大范圍合作模式,所以前景更為廣闊。如《集結號》、《長江七號》都是合拍片,通過合拍的形式不同程度的進入了國際主流電影市場。借助合拍片的優勢,中國電影借助國外的資金、技術和發行渠道,這樣彌補了自身條件的不足,擴大華語電影在世界的影響。
第二節電影產品生產階段
一電影產品生產階段的營銷策略
在電影策劃階段,根據市場需求就已經確定出最具市場吸引力的劇本、制作團隊、導演和演員,這些就是的影片在策劃階段就具有了吸引觀眾的品牌創新意識。在好萊塢電影中,單是大明星這一品牌效應就已經是一部電影的最大賣點了。中國電影如果想走向世界,就必須具備所謂的品牌,比如,張藝謀導演的《英雄》在世界各地大受歡迎,不僅是因為《英雄》具備了中國武術這一中國電影最原始的賣點,張藝謀導演本身就是一個品牌,有很多在國際上非常出名的作品,更有演員章子怡、梁朝偉、李連杰這些在國際上非常有人氣的電影明星為電影加分不少。當然也可以邀請本地的演員出演電影,增加親切感和票房號召力。再拿韓劇來說,曾經在中國非常有名的韓劇都集合了幾個特定:畫面唯美、風景優美;演員外貌出色;情節緩慢,內容符合亞洲人收視習慣。靠著這些元素的不斷組合,韓國在東南亞風靡一時。
二電影后產品生產階段的營銷策劃
電影后產品生產階段包括電影產品和電影衍生產品的生產,電影后產品所涉及的范圍很廣,由電影這一核心資源可以引申出一條長長地產業鏈,包括書籍、電影的錄像帶、VCD、DVD、電影原聲大碟等后電影產品,還包括同名電視連續劇、網絡游戲、手機游戲、動漫出版、郵票、彩信、玩具、服裝、主題公園等電影衍生產品,這些可能遠比電影本身帶來的利益和影響力要大許多。例如,韓劇在亞洲大受歡迎的同時,韓國的文化觀光局就聯合各大韓國旅行社推出韓劇景點觀光項目,為韓國掙進不少外匯,同時韓劇中所反映的韓國的飲食文化,韓國的時尚,也成為了韓國財政的經濟增長點,這就是文化產品的魔力。
在電影跨文化營銷的同時,好好發展這些產業鏈,能夠更好的融入當地文化,將屬于中國的文化產品用不同的語言、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文化方式傳遞給每一個人。
第三節電影宣傳與發行階段
電影的宣傳與發行也是電影跨文化營銷的重要環節之一。這需要盡可能多的與多方媒體整合以力求得到廣度和深度的宣傳,并統一傳達電影品牌和形象信息,電影與商業品牌的整合營銷也是一種方式。與當地一些大商家合作宣傳,既可以減少宣傳成本,又可以通過商家在該國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使宣傳事半功倍,能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
舉例來說,可以通過國際電影節和國際影展將中國影片推廣出去。國際電影節是展示世界各國優秀電影作品和技術成就的盛會,在全球化的今天,要想迅速提高中國電影的知名度,提高中國電影的影響,通過海外的電影節電影展來推廣中國電影是一條捷徑。目前世界上著名的電影節有威尼斯電影節、戛納電影節、柏林電影節等,每個電影節都有自己的主題和定位,掌握好各國觀眾的喜好非常重要。例如,威尼斯電影節的定位是電影實驗者和藝術家的搖籃,其宗旨是“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鼓勵那些拍攝手法新穎,有法獨特的影片,而德國柏林電影節以注重意識形態、強調主題為自身定位,其口號是“和平、友愛”。從1994年《霸王別姬》獲金棕櫚獎至今,中國電影在國際電影節已多次獲獎,這事國際電影界對中國電影的肯定,一部部的中國電影在國際上獲得好評,為中國電影進一步進軍海外市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還有,中國可以自己創造條件,推廣中國電影。“北京放映”是中國電影集團公司經國家廣電總局批準于1996年發起創辦,并由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負責承辦的大型國際性中國電影對外推廣活動。作為國內唯一一個邀請并接待境外電影采購和國際電影節選片人來華集中選購和選看中國影片的大型國際活動。弘揚中國電影文化,推動民族電影事業的發展,促進中外電影交流,是“北京放映”一貫的宗旨。“北京放映”已成為中國電影跨文化銷售的重要渠道。
我們不僅要帶著中國電影“走出去”參與國際電影盛會,畢竟世界上的電影盛會數不勝數,電影展的名目也十分繁多,不如自己創造條件,將外商“請進來”,最大限度的推銷中國電影,將這些優秀作品帶向世界。
結語
中國電影跨文化營銷實際上就是一種文化傳播,通過電影將中國的文化推廣到全世界,這個過程需要多方面的協調運作。首先中國電影想要走向全世界必須建立自己的電影品牌。這是因為電影品牌是一種無形資產,它能夠產生巨大的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能吸引廣大觀眾,給所在集團帶來巨額利潤。電影品牌在電影藝術與電影市場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能夠帶動電影業的發展。而令人遺憾的是。在目前的中國電影市場上只有張藝謀、馮小剛、周星馳寥寥幾個電影品牌,而放眼整個世界具有影響力的華語電影導演也只有寥寥幾位華裔導演,長此以往將不利于電影市場的繁榮和發展。
在文化產品的跨文化營銷方面,韓國在這一方面較中國成熟,不僅在地域上、文化上有著很強的參考能力,其商業化跨文化運作的經驗值得我國電影行業學習,把以電影為代表的文化產業做大做強。我們學習不應當僅僅是商業化運作技巧,更應當學習其電影產業化的意識。相信不出十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電影市場和電影輸出國之一。
參考文獻
[1]蔡小于.國際市場營銷中的跨文化策略[J].四川大學學報(哲社版),2005,4.
[2]盧泰宏.跨國公司行銷中國[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313.
[3]甘碧群.國際市場營銷學[M].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2002.
[4]趙化勇、孟建.電視媒介經濟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5]張曉明、胡惠林、章建剛.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6]李懷亮.當代國際文化貿易與文化競爭[M].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
[7]陳啟杰.現代國際市場營銷學.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11.
[8]劉平洋.中國產業國際競爭力分析[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
[9]趙有廣.我國對外文化逆差及其原因分析[J].國際貿易,2006.
[10]祁述裕.國際文化競爭力與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1.
[11]朱桂平.余向平.試論文化營銷[J].江蘇商論,1998.
- 上一篇:骨干教師培訓體會感悟
- 下一篇:互聯網下企業危機公關管理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