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新聞為例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5 01:13:00

導語:網絡新聞為例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新聞為例管理論文

[摘要]網絡新聞像其它新事物一樣,從剛一出現就引起了學術界、業界甚至是民間的大討論:網絡新聞是什么;網絡新聞的出現會給社會、人們的生活帶來什么;網絡新聞會不會取代傳統媒體的主流地位……網絡新聞的未來如何——網絡會不會與傳統媒體聯姻,更高效地利用新聞與技術資源,共存共榮;網絡新聞將來會不會收費,網絡新聞會不會成為受眾的主要新聞來源……

[關鍵詞]網絡新聞定義影響未來

自從1994年中國開始接入國際互聯網以來,中國網民的數量8年多來一直在飛速增長。據第十二次CNNIC調查結果顯示,截止到2003年6月30日,我國的上網用戶總人數為6800萬人,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長48.5%。①網絡新聞自然開始倍受關注,從9.11事件到伊拉克戰爭,從SARS危機到“神五”登空,網絡新聞因具有資源共享、傳播迅速、不受時空限制和交互性等特性而異軍突起,日益成為人們獲得消息的重要方式,也在真正意義上體現了“新聞”的“輿論監督”。孫志剛事件發生后,正是由于網絡的傳播與網民的參與討論使得輿論迅速擴大,為收容遣送制度的改革發揮了積極影響……然而與此同時,網絡新聞也向媒體的公信力、人們傳統的倫理道德……發起了挑戰。網絡新聞的未來如何?可以用尼葛洛龐帝的話回答:“預測未來的最好辦法就是把它創造出來。”②這就需要當代人對網絡新聞有一個全面的認識,預見網絡新聞的未來,并科學地構建網絡新聞的發展藍圖。

一、網絡新聞定義的探討。

“網絡新聞”也像學術界的其它名詞一樣,對它的定義也是眾說并存。

網絡新聞是指傳受基于Internet的新聞信息——具體來說,它是任何傳送者通過Internet或再,而任何接受者通過Internet視聽、下載、交互或傳播的新聞信息。定義者并不排除網絡新聞可以是廣播、電視、報紙等其他傳統媒介,乃至任何非媒介機構(媒體)的個體依托Internet而的新聞。③

在互聯網頁面上流動的有關事件的信息。網絡新聞與傳統媒體諸如報紙、廣播和電視的新聞相區別的特點在于及時性、滾動性、匿名性、超時空和超文本鏈接。④

劉京林認為,網絡新聞至今沒有一個嚴格的定義,但是有人總結了這樣兩種說法:1.網絡新聞是指在互聯網上利用網絡技術和網絡功能對新近發生的事實所做的多媒體、全方位的報道;2.網絡新聞指通過互聯網傳播的新聞,其途徑可以是萬維網網站、新聞組、郵件列表、公告板(BBS)、網絡尋呼等手段的單一使用和復合使用,其者(指首發)、轉發者可以是任何機構也可以是任何人。⑤

從新聞學理論的角度來說,所謂網絡新聞就是指各種機構和個人在互聯網上利用網絡技術和網絡功能對最新發生、發現或正在發生的事實的報道。⑥

……

事實上,既然難于給網絡新聞下一個大家都公認的權威的概念,但同時又難于推翻現有的種種概念,那么這些概念所描述的網絡新聞的范疇都完全可以在學術研究或實踐中作為網絡新聞的限定。

二、網絡新聞的主要影響。

第一,網絡新聞的發展,具體地說是網絡虛假新聞的泛濫,使媒體的公信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對張國榮之死的真實報道竟然遭遇質疑。2003年4月1日傍晚,著名香港藝人張國榮跳樓身亡,大多數受眾最早在網上得知了這一消息。當晚,不少網民打電話到網站詢問:“這是真的嗎?是不是一個玩笑?”⑦網民對這條真新聞的質疑,緣于前不久另一條特大假新聞對網民的愚弄:3月29日中午,一則“蓋茨被暗殺”的新聞被國內幾家門戶網站紛紛轉載,并快速傳播,一時間成為人們街談巷議的“大事”。最終核實,此消息為假,實為一場鬧劇。一段時間以來,網絡假新聞一再出現,“北大校花誓奪世界選美皇后”等假新聞仍讓人記憶猶新。最近,隨著“蓋茨被暗殺”這樣的超級假新聞的出現,網絡新聞的信任危機也更加凸顯出來。

很顯然,是虛假新聞導致了網絡媒體公信力的危機,而導致虛假網絡新聞泛濫的原因則是多方面的,但從總體來說,主要有來自主觀與客觀兩方面的原因,可以暫且稱其為主觀虛假與客觀虛假。從主觀方面來講,主要是新聞者或是受經濟利益(或者是其它利益)的驅使,或是出于某種原因搞惡作劇而有意地假新聞。非典期間有人搞惡作劇,在網上消息說北京的非典有如何如何厲害,北京要封城了……非典病毒是美國的生化武器……等等都是這一類的例子。從客觀的方面來說,造成虛假新聞(在中國)大量存在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中國的大部分的網站都沒有采訪權,所以這些網站要新聞就不得不從別處轉載,而又由于受到多種條件的限制無法及時核實新聞的真實性。要解決新聞虛假的問題,關鍵是要把好新聞的“口”,再確切地說,就是要規范網絡媒體,提高其工作者的素質,包括專業素質、政治素質、道德品質。對于非媒體的新聞者,只能靠加強網絡新聞法規來約束之。

但同時也要明確,虛假新聞并不是網絡新聞帶給新聞界的,也就是說不是網絡新聞導致了虛假新聞,在網絡新聞產生以前,傳統媒體中已經出現了虛假新聞,只是網絡為虛假新聞提供了更為便利的傳播途徑而已。也應該意識到,網絡虛假新聞的泛濫不僅會影響網絡媒體的公信力,也會影響到傳統媒體的公信力,所以新聞打“假”,提升媒體的公信力已經刻不容緩。

第二,網絡新聞的泛“黃”現象造成了極壞的影響,使得民眾的道德水準下降。

在如今的許多網站里,黃色新聞似乎一直在唱“主角”,包括一些門戶網站也在不遺余力地推動著“黃色事業”的“發展”,有時甚至是無孔不入地黃色新聞。經常上網的人會發現,有時黃色新聞會像變魔術似的自己彈出來,設想,此時瀏覽網頁的是一成年人,可能不經瀏覽或者以健康的心態瀏覽完畢后將網頁關閉,也許對他不會有什么壞的影響:但如果此時瀏覽者恰恰是一未成年人或恰恰是一心理不健康的人,那后果如何?不難想象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與色情有關的犯罪事件面眾了。所以黃色新聞的泛濫直接影響了民眾的道德水準,不利于社會和家庭的安定,更不利于社會的建設與發展。

產生黃色新聞的主要原因還是“賺眼球”的問題,因為賺到了眼球就意味著賺到了點擊率,而點擊率在一定意義上就是錢。就是因為“錢”的問題,許多新聞者不再顧及新聞后的社會影響……

要想鏟除網絡黃色新聞的根源,從根本上說也得嚴格控制新聞的“口”,不僅要抓好媒體新聞的“口”,還要抓好非媒體新聞的“口”,做好這一切仍然需要網絡新聞法規的完善,同時一方面要提高新聞工作者的素質,另一方面要提高民眾的道德素養。這樣看來,消滅黃色新聞已經不僅僅是新聞界自己的事情,它需要受眾于社會的共同努力。

在這里仍然需要明確的一點是,黃色新聞也不是網絡新聞帶來的,同樣地,網絡只是為黃色新聞的傳播提供了一種方便于傳統媒體的途徑而已。從這種意義上說,反對黃色新聞的泛濫是各種媒體共同的事,而尤其要注意網絡媒體的把關。

第三,網絡新聞使傳統媒體的新聞受到沖擊,傳統媒體不得不考慮自身今后的生存問題。

先看一下各種媒體在傳播新聞時所表現出的自身特點。

報紙是通過調動受眾的視覺器官來傳播新聞信息,由于其便于保存,所以受眾的瀏覽、閱讀較少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完全可以隨心所欲地反復閱讀。但事實上某一份報紙的傳閱范圍極其有限,覆蓋面很窄。

廣播則是通過調動受眾的聽覺器官來傳播新聞信息,它強調受眾的收聽必須是線性的,必須按照節目的安排順序來收聽節目,而且廣播新聞嚴格地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只能在固定的某一時間收聽某一新聞:必須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才能收聽到某臺的新聞,難于倒檢索。同時,廣播新聞難于保存,也難于令受眾認真專注地收聽。

[page_break]

電視作為今天的主流媒體,具有聲畫結合的優點,同時調動了受眾的聽覺與視覺器官,比報紙與廣播都具有傳播新聞的優勢。但它的缺陷也是不容置疑的,線性傳播的特點使得觀眾只能按媒體的時間表收看自己感興趣的新聞,同樣的,電視新聞的傳播也受到空間(地域)的限制,還有,電視新聞也是不利于保存、倒檢索的。

雖然網絡新聞存在如第一、第二所述的缺點,但不得不承認網絡在傳播新聞方面也有傳統媒體不能比的優越性。

網絡新聞可以同時調動受眾的視覺、聽覺,不僅可以像報紙一樣實時的新聞圖片、新聞文字內容,像廣播一樣向受眾播送新聞,而且可以像電視一樣播放活動的視頻新聞(大多是電視新聞的網絡版)。

網絡新聞的優點還表現在網絡新聞完全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界限,覆蓋面非常廣,只要在地球上有INTERNET的地方,受眾就可以上網瀏覽國內國際的新聞,這些新聞可以是當天的,也可以是多天前的,甚至可以是一年前的……網絡將倒檢索新聞的功能發揮到了極至;網絡新聞也是利于保存的,只要會基本的電腦操作就可以保存感興趣的新聞。

另外,網絡新聞的一個突出的優點是,使新聞的反饋機制真正成熟起來。受眾在瀏覽完新聞后,只要在其后輕輕點一下鼠標,便可留言發表評論(讀者意見),即使有的新聞在時沒有設“讀者評論”等類似的按鈕,受眾也可以通過發E-MAIL等簡單的方式將意見反饋給新聞的媒體。這種快速的反饋機制是傳統媒體不能比的。反饋機制的成熟在一定意義上說更有利于媒體根據反饋得來的信息進行業務方面的調整,從而更有效地傳播新聞。

提到快速,網絡新聞的時效性也是遠遠大于傳統媒體的。這一優點已在對SARS事件、美伊戰爭、神五升空等的網絡新聞報道中凸顯了出來。從對SARS事件、美伊戰爭、神五升空等的報道還可以看出網絡新聞的另外一個優勢,那就是善于對重大的新聞事件進行跟蹤連續快速地報道。

最后,網絡新聞的優勢還體現在其信息的海量性、改變了在傳統媒體中受眾的被動地位——傳統媒體是將信息推給受眾,而網絡使得受眾可以自主地將所需的新聞拉出來……

從以上的比較可以明顯看出,網絡在傳播新聞方面,不僅吸納了傳統媒體的優點,而且還有自身獨特的優點(這些優勢是傳統媒體沒有的)。每有新的傳播媒介誕生,都會有“狼來了”的呼喊聲,但每次都是虛驚一場,結果都是多種媒介共存。這次,網絡的出現,傳統媒體同樣受到了“狼來了”的驚擾,但最終的結果如何,是網絡取代電視、廣播、報紙,還是網絡曇花一現就銷聲匿跡,還是報紙、廣播、電視、網絡共存共榮?所有這些都是對傳統媒體的挑戰,事實上決定結果的不僅是這些媒體本身的發展狀況,一個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水平也是制約這一結果的重要因素。

三、網絡新聞的未來。

網絡新聞的未來怎樣,沒有人能夠做出準確的回答,但可以對它的未來進行預測(在尊重科學的基礎上進行預測)。以下是網絡新聞發展的幾種可能趨勢(只代表筆者個人的觀點)。

第一,網絡新聞媒體將與傳統媒體加強互動與合作。

這在非典的非常時期已經初見端倪,“非典”影響了人們的出行,報紙的到達率大大降低,傳播作用也大打折扣。而電視和網站作為戶內媒體的首選,無疑成為非典時期的絕對主角。在共同爭奪觀眾眼球的同時,網站和電視臺都非常清楚彼此的優劣勢——電視媒體的易用性和網絡媒體的互動性。一些背靠電視媒體的網站已經在嘗試將這兩種優勢合而為一。一方面,電視臺在盡量發揮自己在視頻信號方面的資源優勢,借據電視直播優勢,央視國際網站的流量在這非常時期得到了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多數電視欄目受到戶外采編受阻的影響,主動與網絡媒體開展互動合作,并且大量引用網絡媒體的新聞源。“非典”使得電視媒體與網絡媒體的互動協作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如今報紙的網絡版、網絡廣播等等的出現也是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互動的一種表現……如此跡象表明,將來的某一天,我們一打開電腦便可以同時看電視、聽廣播并不是夢想。

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互動與合作,不僅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新聞資源,而且還有利于不同媒體盡可能地發揮自身的優勢、優化內部結構、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網絡新聞實行收費制度。

如今,網絡新聞的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不同新聞網站對同一事件的報道經常“撞車”,原因主要是,一方面,許多網站沒有新聞采訪權,所以只好轉載其它網站的新聞;另一方面,就是受利益的驅使,“剽竊”別人的勞動果實。事實上,不僅是新聞網站之間存在不負責的互相轉載現象,傳統媒體尤其是報紙從網絡上轉載的新聞也越來越多,關鍵問題是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注明是轉載的性質。這樣,從小的方面講,會影響媒體的業務水平(尤其影響新聞的真實性),滋生新聞工作者的懈怠作風;從大的方面講,這是一種侵犯版權的行為,是一種違法行為。所以對網絡新聞實行收費,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剽竊的行為,減少同質化現象,又可以較為有效地保護新聞作品的版權。

但至于網絡新聞的收費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則很難預測。以現在中國正極力推廣的數字付費電視為例,中國老百姓自從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接觸電視以來,就是在免費地收看電視節目,“免費的午餐”已經深入民心,即使到有了有線電視后,有經濟條件的受眾只要付少量的錢就可收看到幾十個頻道,而數字付費電視雖然具有圖像清晰等等的優點,但在推廣上卻連連受阻。原因可能是:受眾對收費在心理上會有很大的障礙;大多數受眾的經濟能力不能承受機頂盒的費用;受眾的文化發展水平也在制約著他們對這一新事物的認識水平,可以理解為:并不是數字付費電視不好,并不是經濟能力不允許,而是受眾無法理解數字付費電視會給他們帶來什么……所以網絡新聞的收費可以以電視收費為鑒,如果收費也要尋找成熟的時機——要縱觀整個收費區域內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狀況;否則可能會自掘墳墓。

第三,網絡新聞可能會成為受眾獲取新聞的主要渠道。

截止到2003年6月30日,我國的上網用戶總人數為6800萬人,如果樂觀地看待這個數字,將來網民數量的大量增長是很有空間的(中國有13多億人,將來上網用戶的增加量大約在1300000000—68000000左右)。設想,如果中國的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大部分受眾都有經濟能力購買電腦,同時大部分受眾都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電腦操作技巧(現在許多青少年從小學開始就在學校學習電腦,為將來電腦的普及創造了條件),全民文化水平也有了一定的高度,在這種情況下,網絡新聞借助技術的平臺,一旦實現了集報紙、廣播、電視新聞的形態于一身的轉變,就會使網絡新聞成為受眾獲取新聞的主要渠道。

這一設想的實現有可能需要十年、有可能需要五十年……它更多地受制于客觀環境。

綜上所述,網絡新聞的產生給人類帶來了困惑,也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它要走向成熟還需要走過漫漫長路。

參考文獻:

①來源:新華網河南頻道作者:周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