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農民增收的思考

時間:2022-02-12 10:32:00

導語:對農民增收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農民增收的思考

中國作為亞洲國家,能規避金融風險,GDP保持8%左右的增長率,人民生活改善,社會穩定,曾被國外人士譽之為中國奇跡。

取得這個成就,應當歸因于全黨統一意志,成功地貫徹執行黨的一個中心(經濟建設)、兩個基本點(改革開放和四個堅持)基本路線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使過去受壓抑的生產力,得以集中釋放,促進經濟增加。

走向勝利的道路不會是平坦無阻的,近幾年來,經濟領域,生產供給強勁而消費需求疲軟,在城鄉二元結構尚未改變的條件下,主要表現為農村需求不足。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只有后者的1/4左右,因而影響到購買力提升。此時,農民收入問題引起人們的更多關注,而收入乃是一連串事件。

1、農業年產5億噸糧食的生產能力,農民自給有余,還能向3.5億非農業人口提供食品,發展非農產業,推進社會進步。問題在于農業收益外溢,農民往往苦于增產并不增收。

2、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人類生存需要的第一產業,但農業是一種弱質產業。它既是經濟生產,又是生物生產,生物是有生命的。不同于工業,后者可以在人工控制下進行。農業從總體上講還受自然條件制約,無法避免自然災害襲擊。所以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無論資源稟賦如何,政府都對農業實行保護政策,按年度給予財政支持。幾十年來,我國政府對農業是很重視的,可是保護力度似顯不足,有時甚至是取多予少的負保護。

3、在經濟上,受恩格爾系數制約,人們的食品消費的收入彈性較低,人們吃飽到吃好,需求到此而止,故而使農業除蒙受自然災害外,還常遭受市場波動的打擊,也就是常說的″谷賤傷農″。為調節市場供求,我國政府多年來均擁有一定糧食儲備,起到一定調節作用,可是由于種種原因,還未能按預期完全有效地平抑市場波動。

4、我國資源稟賦,人多地少。近13億人口,20億耕地,人均占有土地值是世界平均數的1/4。人均估有的資產量微薄,決定了收入提升異常緩慢。城鄉收入差別正在擴大,1980年為2.501,2000年為2.701。

5、我國有近9億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近70%。農業勞動力占全國總就業人數的50%,存在勞力過剩狀態。耕地在減少,人口在增加,就業壓力正在不斷加大。

6、受資源制約,我國還保持小農經濟生產方式,而且不容易消失。到本世紀中期,城市化水平達到50%,至時全國進入小康社會,農民收入會有所提高,但總人口增至16億,還會有8億人滯留在農村,小農經濟格局仍將繼續,農民仍將是一個低收入群體。城鄉二元結構也不可能完全改觀。

歷史上,為擺脫小農局限性,倡導一大二公,消滅了小私有制。那時,由于工業化才啟動,未能解決人口轉移問題,實際上形不成大農經濟。現在只能從小農經濟現狀出發,逐步改變小農經濟局限性,解決好三農問題。

過去幾十年,農業曾為工業化提供近萬億元積累和無法計量的無償勞力,目前農業產值占GDP的份額不過15%左右,農業收益扣除生產投入和上繳稅費,農民只夠解決溫飽。今天工業已在國民經濟中居于主導地位,可以也應當反哺農業了,擺在我們面前的課題,是根據三中全會統籌城鄉的發展方針,選擇必要的政策措施推進這一過程:

——廢費免稅,免征農業稅和廢除土特產稅,將來可推行城鄉統一的個人所得稅。某些省(區)因此而出現財政短收,可由中央財政轉移支付。

——改進農產品流通機制。大力發展服務型合作組織,實行產業化經營。目前政府需要對經營糧食的中介機構發放大量補貼,應使糧食企業實行市場化運作。把這種間接補貼改為對生產者的直接補貼。

——貫徹執行土地承包法,三十年不變。禁止村級組織任意調整,但允許土地有償轉讓,按物權原則處置,使原承包戶得一筆地租。允許農民憑承包田抵押貸款,解決融資困難。

建議改變土地集體所有制,實行土地國有,由農民長期使用的新體制。

應該及時建立土地市場,承包土地轉為非農用途,必須有相應的補償,其數額應按土地市場形成的價格支付,或在土地承包戶參與下制定交換價格。

——積極籌劃適合農村情況的社會保障制度、農村醫療保障體系,建立多元化農業投資融資金融支持體系,完成對3000萬人口的扶貧項目,解救弱勢群體。

——農業生產,應從追求數量轉向重視質量,按政府制訂的標準,改進生產技術,延長農業生產鏈條,發展食品加工業,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農民收入。

——國家保證九年義務教育投資,培育人力資本,引進生物技術、信息技術,使農業技術貢獻率,提高到55%左右的水平。這是農業實現現代化一項必要的條件。

——在促進經濟增長同時,一定要重視人的全面發展,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在和平環境下,決不可以損害人的生命安全為代價去建設經濟。

——取消城鄉有別的戶籍制,代之以城鄉統一的居民戶籍制,保障居民遷移自由權。政府要善待農民工,有關城市應有計劃地安排農民進城求職事項。農民工可以加入工會,提出自己的訴求。

——提高城市比重,使二三產業發揮聚集效應,節約交易成本。

民營經濟,是一個經濟新增量,可為農民創造非農就業崗位,20年內每年吸納800萬~1000萬人。減少農民富裕農民,政府應大力給予支持。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恢復農民協會組織,讓農民取得談判地位,保護自身權益。政府應轉變職能,更加重視為公眾服務,城鄉均應有與政權并存的公民社會,處理公共事務。

黨政領導要廣開言路,發揚民主,團結多數,保持信息對稱,上下溝通。

建議將村自治范圍擴大到鄉鎮一級范圍。

——保護環境安全,保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嚴格執行保護土地和水資源法令,實現可持續發展。

——適應全球化,做好政策法律準備,提高農業部門市場競爭力,學會趨利避害,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優化資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