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經濟稅源建設思考
時間:2022-09-23 01:01:00
導語:縣經濟稅源建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隨著元氏縣經濟的發展,稅收作為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年均增長幅度雖接近20%,但是與其他縣市發展水平相比仍處于較低水平。因此,必須以全局的眼光審視縣域經濟發展的制約矛盾,從戰略的高度加快經濟稅源增長點的培育,以謀求稅收收入的高速增長。
一、縣域經濟宏觀運行中優勢與劣勢、潛力與不足
為了準確把握元氏縣經濟運行的態勢,筆者先后對幾年來全縣經濟諸多指標進行了比較分析,主要表現在:
(一)發展動力和投資環境的不足,使區位優勢在經濟增長中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我縣最大的優勢是交通優勢和地緣優勢。毗鄰省會,交通發達,這樣的優勢興起了巨資投入的蟠龍湖、聞名全國的交通運輸業。但由于經營、市場等多重因素,蟠龍湖旅游一直波瀾不興,運輸業也幾經反復。交通發達是優勢,但減少了物流的中轉,再加上市場建設的不足,使元氏沒有形成大的商品集散地。
(二)區域經濟競爭力的不足,使經濟總量和縣級財政的穩定增長缺少依托。首先,從環境競爭力來看,市場發育的初期化和經濟環境的不盡人意,使我縣缺乏諸如正定板材市場所具有的內在發展動力。表現在宏觀上,則是元氏經濟的輻射圈狹窄,在大市場中缺乏吸引力。其次,從科技競爭力來看,技術創新能力只集中于化工總廠、熱電廠等少數企業。
(三)縣域經濟“長腿”、“短腿”的并存,使優勢行業的進一步擴張受到限制。縣辦工業作為骨干、支柱行業,在經濟增長中一枝獨秀。而民營經濟(鄉鎮企業)作為縣域經濟的主體,一直處于遲滯發展狀態,形成“短腿”。近年縣辦工業上繳稅收的年均增長率達到21.1%,而私營經濟的稅收增長率僅為12%。私營經濟的長期遲滯發展使財政收入越來越倚重于縣辦工業的發展,使優勢企業難以得到“休養生息”的時機,長遠發展必然會受到影響。
以上問題僅僅是宏觀經濟的淺析,缺乏應有的系統性,而大量的問題還存在于行業、產業和企業發展之中。
二、縣域經濟分板塊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縣辦工業
1.骨干企業能否實現由滾動發展向超常發展的跨越,成為全縣經濟的重要增長極
河北誠信有限公司、石家莊永清實業有限公司是我縣工業領域里的“大哥大”,也是我縣經濟大廈的兩個頂梁柱。近幾年來,兩家骨干企業大力實施內涵式滾動發展戰略,通過增上項目,企業實現快速發展。由于其產品的擴規是建立在不斷進取的科技創新之上,也就有了旺盛的生命力。近兩年,兩家企業完成稅收8500萬元,占全縣財政收入的36%,對財政的支撐作用日益顯著。新上項目的后勁很足,今年投建的苯乙睛二期擴建等項目竣工后,明年這兩個企業新增利稅將達到1000萬元。同時,我們應該看到,在企業發展中,他們依賴外來和內在的科技力量,降低成本,推進規模擴張,使單個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都達到了國內領先。如誠信公司主導產品液氰占據了國內市場的1/3,深加工產品丙二酸二乙酯國內市場的占有率為80%,但是其環保問題也非常嚴重。其產品結構的調整方向就是圍繞環保大力延伸以氰化鈉為產業鏈的精細化工系列。隨著下游產品的開發,產品的市場獨特性優勢越來越少,市場競爭愈演愈烈,對科技創新的要求越來越高,而從其自身的管理水平來看,由于其脫胎于縣辦小企業,其人才、資本、企業文化的積累程度還很低,而這些因素正是制約其由滾動發展向跳躍式跨越的關鍵問題。
2.困難企業能否亮點頻現,形成項目建設新的活躍點
培育“小巨人”群體是發展我縣經濟“長腿”的關鍵舉措,在近幾年的項目帶動戰略實施中,誠信、永清實業形成了“小巨人”集團的第一梯隊,而作為效益增長第二梯隊的化肥廠、紡織廠、以及其它幾個規模較大企業,由于產品結構不合理、企業歷史包袱沉重以及管理體制等原因,出現經營困難、效益嚴重滑坡現象,企業面臨嚴峻的生存危險。這些中型企業的擴張型生產,雖然在一定時期、一定程度上適應了市場需求,但目前來看短期內難以產生較好的效益。
3.微困企業能否完善自我造血功能,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去年,在我縣入統的25家縣屬工業企業中,實現利稅50萬元以上的企業只有化工總廠、永清實業、槐陽碳素、聯興公司4家。其余21家企業上交稅金僅占整個縣辦工業的15%。大多數企業產品幾十年一貫制,開拓市場的能力無從談起,因此在全縣經濟增長作用不大。但其廠房廠地大多完好,在企業占地日趨緊張的今天,這也是一筆不小的財富。如何激活這些微、困、虧企業,是加快我縣工業發展的一個難點問題。
(二)鄉鎮企業與個體私營經濟
多年來,我們對全縣鄉鎮企業的評價是:七個支柱行業,八個專業村,經濟走廊和小區建設得到較快發展。但是這僅僅是是量的統計,規模很小,難成優勢。如建材行業,有廠家40多個,大多數是磚窯、灰窯。有的行業雖有規模,但風光不再。造紙行業,也僅有金鵬紙業一個廠家和南佐幾個紙包裝加工戶,點多勢弱,名不符實。專業村發展,雖有梨村合線、趙堡塑料等幾個專業村,但仍是“大群體、小規模”的布局,作坊式加工檔次太低,綜上所述,我縣鄉鎮企業、私營經濟有發展、有問題,“短腿”局勢還未根本改觀。
三、對策建議
(一)縣辦企業骨干企業。一是加大投入,建立全方位的科技創新體系,搞好大項目和小品種規模項目的開發。二是建立以嚴密的制度、精細的管理為基礎的現代企業制度。三是建立以統一的經營理念、服務宗旨、企業信條和奮斗目標為核心的企業文化,使企業的檔次實現質的飛躍。困難企業由于它們的技術創新的薄弱性、體制的呆滯性,使企業在很大程度上被市場所左右。因此,這些企業要走出困境,也必須在產品結構、產品創新和轉換機制上下功夫。在具體措施上,應因廠制宜、因企施策,對癥下藥。如對紡織廠等資金缺乏、債務沉重的企業,可采取切塊分割、剝離核銷債務等方法,以體制改革換取企業生機。對化肥廠等設備陳舊、產品老化的企業,必須轉制和轉產雙管齊下,對聯興公司等產品有銷路、經濟效益較穩定的、職工有購買能力和購買積極性的企業,可采取“國退民進”等多種形式,深化產權制度改革,使之及早成為項目建設新的活躍點。要下決心甩掉、放開一批微虧企業。對管理不善、人心渙散、扭虧無望企業,可以采取租賃、拍賣的辦法,借智啟動企業發展。
(二)鄉鎮企業。應著重在扶持骨干企業、發展特色經濟、建設經濟小區、興辦規模市場、改善發展環境5個方面加大力度。如鄉鎮企業是“草根產業”,由于其與生俱來的經營靈活性,發展之初,雖然大多采用“家族式”管理,但隨著形勢的發展,其管理日趨與現代企業制度接軌。在對幾家規模企業的調查中,大部分企業經理對本行業的市場前景都有精細的預測,對自身發展抱有較大信心。目前遇到的主要問題,是規模擴張的資金短缺,因此應從資金上扶持一些骨干企業。另外一些專業村的發展,雖未形成清河的羊絨、安平的絲網一類的特色經濟,但也有一定規模。如紡織行業,連同縣紡織廠、物資局紡織廠在內,全縣共有紡織廠家近20家,年產值達7000多萬元;服裝行業,在魯賓漢制衣公司的影響下,我縣近年興起制衣企業10多家,年產值6000多萬元,利稅400多萬元,且都在石家莊大型市場占有一席之地;汽車運輸業,此行業雖幾起幾落,但公路運輸的不可替代性,決定了這一行業存在復興的機遇。對以上諸多有特色、有優勢的經濟亮點,引導其向特色經濟轉化,還需發揮政府在區域經濟中的主導作用。一要重合力,縣鄉各級將工作重心轉移到培植和發展特色經濟上來。二要重規模,著力解決特的不多、多的不優、優的不大的問題。三要重品牌,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創出自已的名牌。
(三)借助外力。后發地區的發展都要借助外力。元氏的“外”是什么?首先是省會,其次才是國內其他地區和外資。從永清實業到其他已成功的招商項目建設情況來看,元氏是省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輻射源,借助省會,在我縣是有共識的,九十年代初曾明確提出“圍城轉”戰略,當時對這個戰略的理解確實不深,實施起來也不夠力度,以至到后來自動放棄了。今天,我們應用區域經濟的理論重新審視“圍城轉”戰略,發現它確有很深的內涵。一個城市,它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在于它具有吸引和輻射兩方面的功能。對我縣來講,吸引無非是原料、剩余勞動力的輸出、加工的配套;輻射卻是都市閑散資金向“硅谷”處女地的尋寶、不適宜項目的轉租。無論是吸引、還是輻射,都是我縣經濟發展所特意尋求的內容。借助省會,招商引資作為我縣的地緣優勢,關鍵是如何把理論優勢變為實際優勢,把勢能變為動能。一是在思路上,應突破“服務省會,接受輻射”的框架,把單純的、被動的引資金、引項目變為分工合作,優勢互補,主動融合。二是在措施上,應突破一般號召、自然發展的模式,努力籌劃借助省會、招商引資的“大手筆”“大運作”。如積極尋求我縣工業、城建、旅游等諸多領域的優勢點,組團招商,與省會相應行業實現有效對接。三是在層面上,要以務實的作風實現由注重向大公司集團招商轉向大、中、小齊頭并進轉變。如果這些方面能夠取得成效的話,無疑會對我縣經濟發展增添巨大動力。
- 上一篇:地稅信息化建設思考
- 下一篇:基層稅務新農村建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