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信貸供給及其效率

時間:2022-06-01 02:47:00

導語:農業信貸供給及其效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信貸供給及其效率

近年來,雖然中央高度關注農村資金嚴重外流問題,非常重視增加農業信貸投入,甚至還規定了縣域的國有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將新增貸款用于農村的比例,但農村資金外流現象依然有增無減,農村經濟主體獲得貸款依然很困難。在中國,間接融資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信貸資金對農村經濟發展更是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表面上看福建省農業貸款規模不斷擴大,將會改善農業資金短缺的困境,從而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提高,但是這個推論成立的前提是農業貸款是有效的。所謂農業貸款的有效性是把貸款貸給那些具有最好投資機會的農業部門,從而最終推動農村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提高[1]。相反,當農業貸款無效時,即使農業貸款大量增加,農業信貸資金供給大幅度提升,這些金融資源也可能被濫用而對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提高卻起不到積極的作用。但問題是,這種規模迅速擴大的信貸供給是否具有效率?早期理論認為配置資源、動員儲蓄、支付結算等功能是金融體系的基本功能[2],在此基礎上,國內許多學者將其層次分類,并認為資金配置功能是金融體系的核心功能[3-6]。林毅夫[7]利用功能觀考察中國農村金融體系功能問題,并認為資金配置功能是農村金融體系最重要的功能,是其他金融功能有效發揮的基礎。針對中國農村信貸供給效率問題,總體上認為中國農村資金大量外流、信貸供給效率較低、存在金融抑制現象[8-10]。只是研究視角不同,姚耀軍[10]從農村貸款入手粗略測算農村資金配置效率,張兵等[11]從行業入手研究某一省份農村信貸資金效率問題,王晨姝[12]則從支農資金效率角度分析,顧銘德[13]從總體上考察中國貸款效率與經濟增長的關聯度。國內還有些學者,如林毅夫[14]、李銳[15]、張軍等[16]從農戶信貸視角來研究農村信貸供給效率。而且以上研究較多的是對全國性農業貸款效率進行分析,缺少比較有針對性的區域性農業貸款的效率分析。同時,對農業信貸的理論探討比較多,缺少區域性農業貸款的實證研究。基于上述考慮,本研究從省域層面定量研究農業信貸供給效率。

1福建省農業信貸供給現狀

近年來,福建省加大服務“三農”力度,扎實推進支農工作,結合福建“三農”發展需求實際,制定了《關于金融支持福建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指導意見》,引導金融機構加大涉農貸款投放,涉農貸款投放力度和服務半徑不斷擴大。

1.1各種農村正規金融機構涉農貸款持續增長

截至2010年末,福建銀行業涉農貸款新增1098.13億元,增長幅度超過三成。福建農信社資產總額2078.73億元,各項存款余額1726.06億元,各項貸款余額1173.01億元;1884個營業網點覆蓋全省各鄉鎮,實現金融服務全覆蓋;涉農貸款余額931億元,獲得農信社信貸支持的農戶數達到298萬戶,以占全省金融機構9.43%的存款,支撐了全省24.1%的涉農貸款投入;中小企業貸款余額354億元,支持9500多家中小企業的發展。另統計數據顯示,福建農行涉農貸款余額732億元,比年初增加99.8億元??h域存、貸款分別比年初增加203億元、161億元,分別占全行增量的58.8%和65.6%。新增惠農卡172.4萬張、農戶貸款20.4億元、農戶授信4.02萬戶。

1.2加快布點延伸服務

2010年新開業7家商業銀行縣域分支機構網點及55個縣域以下郵政儲蓄營業機構網點,10家商業銀行縣域以下網點正在籌建中。農村信用社改制農村商業銀行步伐加快,福州、上杭、泉州、莆田等4家農村商業銀行獲準開業。福鼎恒興、漳平民泰村鎮銀行也順利開業,安溪民生村鎮銀行進入籌建前期準備階段。涉農銀行業分支機構的增多為支農服務注入活力。

1.3大力開展產品與服務創新

從當地實際出發,針對農村多元化金融服務需求特點,在切實注重風險防范基礎上,大力開展產品與服務創新。如福建農行結合“三農”實際,相繼推出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林權抵押、茶樹抵押等15項金融產品,農民的生活生產與市民一樣越來越方便。2010年3月22日,全國首張“金穗惠農——社??ā痹诟=ㄈ莼莅部h首發。將惠農卡與社會保障卡合二為一,既有普通銀行卡的功能,又能對符合條件的農民提供小額貸款,還可作為農民參加新農合憑證,實現領取各項惠農補貼的功能。

2農村信貸供給缺口規模分析

由于福建省各地農村經濟與農村金融發展不平衡,準確地估算農業貸款規模十分困難。從理論上講,一個金融機構存貸款的差距過大說明該金融機構的資金沒有得到合理的運行。由此,可以得出,若一個地區農業存貸款差距過大,信貸資金供求缺口過大,則一定程度上說明這個地區農業信貸供給效率低。從表1可以看出,在1998—2009年間,福建省農業信貸供給規模在不斷壯大,但是相對于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福建省農業信貸供給量還有很大缺口。農業存貸差逐年在增加,而且增加比例不斷在擴大,側面反映出福建省農村金融受到抑制,農業信貸供給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發展。從存貸差額這一指標為負數表明,福建間接融資需求量大,這也與中國人民銀行調查數據相吻合:東、中、西部地區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占全國貸款余額的比重分別為61.6%、19.1%和16.0%,貸款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東部地區貸款在全國的占比低于存款2.3個百分點。

3農業信貸供給效率分析

3.1農業信貸供給效率的描述分析

由于中國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使農業自我融資能力較差,發展所需資金主要通過外部融資獲得,貸款幾乎是外部融資的唯一方式。因此,農業貸款比例與其農業GDP比例差距不應太大,否則可認為農業信貸供給效率低。由于無法直接計算農村經濟主體的信貸供給效率,只能間接地測算。在這種情況下,農業信貸資金比重α應與農業產值比重β相一致。當農業信貸資金比重α小于農業產值比重β時,農業信貸供給的配給度為,即信貸需求缺口與信貸需求之比。表2為1998—2009年農業信貸供給的配給度的描述統計分析。從圖1可以直觀看出,福建省農業信貸供給配給程度總體上呈下降趨勢,尤其是2004年后,福建省提出“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戰略,為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需要投入大量信貸資金,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信貸配給的程度。此外,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的農村金融體制改革進一步地滿足了農村經濟的信貸需求,拓展信貸領域,優化信貸投向,增加有效合理的信貸投入。經濟增長理論認為,經濟增長取決于資本增加和經濟效率的提高,作為資本要素的農業貸款,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村投資,促進農村總產值增加。因此,不能光靠增加貸款規模,而忽略對其結構、效率進行合理優化配置。經濟效率又被稱作為資源利用效率,它等同于資金配置效率,有利于促進農村資本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充分發揮優化配置資源的作用,實現帕累托農業貸款效率最優。從圖2可以看到,福建省農業貸款增長率與農業GDP增長率基本上是呈相反方向發展,在2002—2004年間表現得最為明顯,在農業貸款高速增長時,農業GDP增長卻處于低點;而當農業貸款有所下降時,農業GDP卻快速增長。并且農業貸款增長速度始終高于農業GDP。這其中的原因:一是1998年國有銀行大幅度撤并縣域農村網點,縮減農村正規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的覆蓋面,必然會減少農業貸款量;另一方面,自改革開放特別是1996的農村金融體制改革以來,加上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福建省農村信貸資金分配格局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銀行、信用社側重對鄉鎮企業的扶持,必然相應減少對一般農業,其是種養殖業的資金投入;二是農村金融改革的滯后性以及普遍存在嚴重農村金融抑制現象,一定程度上降低農業貸款對農村GDP影響,農業貸款配置效率不高;三是是長期以來,雖然政府和各金融機構加大信貸資金的投放力度,但由于資金的逐利性,農業貸款并沒有真正落到農村實體經濟,沒有真正達到支農作用,制約福建省經濟的協調與可持續發展;四是據中國人民銀行抽樣調查,2004年浙江、福建、河北等地區的民間融資規模約占各省當年貸款增量的15%~25%。民間融資的活躍發展形成了與正規金融的互補效應,為縣域經濟融資另辟蹊徑,客觀上減少對農業GDP的影響;最后,在圖中直觀看出,針對2008年中國宏觀經濟面臨的國內外復雜環境,美國次級債危機影響、歐洲次級債危機的影響,世界經濟不景氣對福建省農產品出品貿易產生較大影響,間接影響了農業GDP的增長速度。

3.2農業信貸供給效率的實證分析

3.2.1模型構建與指標選取要計量農業信貸供給效率,就要計量農業貸款對農業GDP的作用。由于農業貸款規模與農村經濟發展密切相關,選取農業貸款作為被解釋變量;鑒于數據的可獲得性,測量農業經濟總量選用狹義上的農業GDP,包括福建省農、林、牧、漁產值作為衡量農村經濟發展狀況。利用Wurgler[18]的方法,原始數據以1998—2009年福建省相應指標為研究樣本,來源于《福建統計年鑒1999—2010》。建立如下模型計量農業信貸供給效率見式(1):……(1)其中,C表示農業信貸規模,GDP表示農業GDP;模型(1)的表示農業信貸增長率,表示農業GDP增長率,α和β為待估參數,t表示時間,μt為誤差項。β系數表示農業信貸增長率對農業GDP增長率的敏感程度,用以衡量農業信貸供給效率。β>0表明農業信貸供給效率較高,農業信貸供給效率得到改善。此時β值越大,農業信貸供給效率越高。同理,β<0表明農業信貸供給效率較低,農業信貸供給效率有待改進。

3.2.2協整檢驗首先對所有的相關指標都做了自然對數化處理,然后按照AIC和SC信息量取值最小的準則對模型中的時間序列進行ADF單位根檢驗,檢驗變量的平穩性,對于非平穩性的變量進行處理使之成為平穩時間序列。如果變量是單整的,那么將利用前述模型進行協整檢驗,確定農業貸款和農業GDP之間的長期關系。將運用Johansen協整檢驗方法來檢驗變量之間的協整關系。數據分析工具采用Eviews軟件[19]。結果如下表:由表4協整檢驗結果表明,農業貸款與農業GDP兩者之間存在一個協整關系即兩者存在長期均衡關系。根據向量修正模型得到標準化的協整方程(2)。數β標準差(0.43535)較小,所以農業貸款對農業GDP的彈性的估計值是可靠的。回歸結果顯示,福建省農業貸款對農業GDP的彈性為-1.032299<0,這表明福建省農業信貸資源的分配對農業GDP增長并不敏感。反映出在1996年新一輪農村金融機構改革,以及1998年國有商業銀行大規模撤并縣域網點后,即使是新增的農業信貸投入,也會出現資金“逆向選擇”現象,近十多年福建省來農業信貸資金配給效率較低。導致實力強的農村經濟部門并沒有因其實力信譽高而得到貸款,大部分的貸款分配到了能力較弱的農村經濟部門,使得金融機構的農業貸款在長期過程中并不能有效發揮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這一結論與朱喜等[20]的研究相同。

4結論

福建省農業信貸供給缺口規模及其效率進行的研究結果顯示,福建省農業信貸仍有很大缺口,農業信貸供給效率也不盡如人意。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主要是:(1)在農村金融機構改革及其功能定位上政府干預過度,政府主導的指令性信貸配置效率低下,不適當的農村經濟發展,從而使得信貸政策導致高昂的成本;(2)農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農業的邊際資本投入產出率低。隨著農業貸款規模的不斷擴大,農業的邊際信貸資金利用率也在不斷降低;(3)當前福建省農村金融機構缺乏金融功能上的競爭,不能保證金融效率的提高以及更好地發揮金融的功能效應;(4)農村金融機構的安排忽視外界環境的特征。經驗表明,如果一國或地區的信貸資金供給不足或滯后,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制約其經濟的發展速度。因此,這種滯后現狀將會進一步加大城鄉收入差距,加劇農村經濟與農村金融的惡性循環,不利于農村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5討論

以往國內外學者關于農業信貸及其效率的研究比較集中在單一方面,本研究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農業信貸的規模、效率兩方面展開,采用描述統計和建模等方法,分析得到福建省農業信貸供給缺乏效率,還有待完善的空間。此外,國內外學者對農業貸款的研究多數是以全面為樣本,集中在宏觀層面的研究,區域性農業貸款的效率分析比較缺少。基于上述考慮,本研究試圖從省域層面定量研究,探討福建省農業貸款及其貸款的運作情況。但由于受到主客觀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本研究主要以農業信貸市場為主,而對農村保險以及農村的資本市場等問題未作系統研究。這些對于農村金融發展和農村經濟發展也有重要影響和意義,希望今后能在本文的基礎上作進一步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