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法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新模式
時間:2022-08-06 03:53:41
導語:憲法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新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也因此備受關注。高等職業院校憲法課程是站在國家根本法的高度,全面系統地闡釋我國基本制度與運行機制的課程,探討憲法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融合的必要性與基本路徑,以提升愛國主義教育實效。
[關鍵詞]憲法教學;愛國主義教育;國家制度認同
一、問題的提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十分關注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在《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以下簡稱《實施綱要》)中明確指出:“新時代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對于振奮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1]而大學生是將來國家建設的生力軍,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加強這個群體的愛國主義教育顯得尤為重要與緊迫。《實施綱要》同時提出:“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要區分層次、區別對象,引導人們深刻認識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征和最大制度優勢。”[1]因此,當代的愛國主義教育從實質上講是一種國家認同教育,需要建立在公民對國家歷史、基本國情和制度的了解和正確認知的基礎上。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國家認同的核心則是對國家制度的理性認識與認同,從這一角度出發,本文認為,培育國家制度認同與自信是最有效的愛國主義教育。
二、憲法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憲法課程堪當愛國主義教育重任
首先,在高等職業院校的各類課程中,只有憲法課程能夠全面系統地闡釋我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制度及其運行機制,“更重要的是,憲法不僅是一部最高法,更是一個創立國家和社會秩序、規定政治整合的綜合性藍圖,是一國國家價值的宣示”[2]。因此,培育大學生對國家制度的認同,只有憲法課程最適合擔此重任。其次,憲法課程對促進大學生對國家制度的認同,具有天然的說服力和權威性。隨著全面依法治國戰略的推進,法治觀念已經逐漸深入人心,憲法教學從法律角度出發,站在了國家根本法的高度,從而避免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理論抽象性、官方語言性的缺憾,這是其他課程所不具備的天然優勢,能夠更好地發揮“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最后,憲法教學更符合大學生的思想需求和認知規律。無論是中小學階段還是大學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均是主要通過“兩課”或其他愛國主義教育等形式完成的,其思政教學內容都存在理論性強、重復性強、政治色彩濃厚的特點,很難滿足學生的期待和需求,而且缺乏對國家基本制度的整體性、系統性的教育。在依憲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大背景下,如果嘗試更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憲法課程,則既能夠呼應國家發展的整體需要,又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產生良好的接收效果和教學效果。
(二)當代大學生國家制度認同狀況分析
當代大學生對國家制度的認同態度,一方面能夠反映現實社會的制度認同狀況及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和發展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當代大學生對于國家制度缺乏認同的主要表現為:對我國的政治制度的規范性和優越性缺乏認同和自信。眾所周知,我國的政治制度與西方國家政治制度存在著極大的區別,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對比“資本主義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對比“議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對比“多黨制”或“兩黨制”等。近代有一段時間,由于我國制度、經濟技術的落后,很多人會天然地認為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優越于我國,尤其是在面對我國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時,大學生通常會進行感性判斷,一部分大學生最終會將問題矛頭指向黨、指向政府、指向國家的政治制度,而不是冷靜、理性地思考如何解決問題,這樣的思維定式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他們對我國的政治制度是缺乏認同和自信的。從影響大學生國家制度認同的因素方面進行分析,則有以下幾個原因。1.當代大學生相較于“70后”“80后”的大學生是比較特殊的,他們出生時,我國已經處于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國家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條件大大改善,他們對于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條件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改善沒有深刻的感受,因此,對于社會制度的優越性也缺乏客觀、理性認識。2.以英美國家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依靠他們在經濟、軍事、科技等方面的優勢地位,到處兜售“西式民主”,如美國的“民主制度輸出”。這些思想和負面信息均對大學生的思想構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使大學生難以形成堅定的制度認同意識。3.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尤其是民主法治建設方面還不甚完善,存在很多需要改進與健全的地方,一些西方反華勢力則借機制造謠言抹黑中國,這些負面信息對大學生思想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而出于對所謂“完美政治制度”的期望,大學生極易對我國的政治制度乃至社會制度產生失望情緒,從而降低我國政治制度的權威性和公信力。[3]此外,由于大學生對我國政治制度缺乏充分了解和客觀把握,致使他們不能正確理解政治制度的各個發展階段的艱難性與曲折性,容易拿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水平與我國進行簡單類比,認為我國的制度和發展道路不如西方發達國家,是存在很大問題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面對大學生的國家制度認同困惑及相關信念如何形成等諸多嚴肅而艱難的拷問。
三、憲法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路徑
結合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善于思考,但易受外界因素影響的特點,在日常的憲法教學中,大學生國家制度認同的培育需要從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案例的選取,教學方式、手段的應用,教學環節的設計等幾個方面進行改革和實踐。
(一)扎實推進理論學習
在教學內容的選取方面,以我國憲法文本為基礎,把教學重點放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選舉制度、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基層民主制度等幾個方面。重點介紹制度的內涵、在我國建立的背景、法律規定及運行狀況,并注意結合我國的國情進行深入的分析,讓學生對國家的制度本身有充分客觀的理解與判斷。同時,還要對西方國家的相關制度進行適當的介紹,讓學生摒棄對西方所謂“完美的政治制度”的幻想。
(二)理性對比中外制度
在充分了解我國及西方國家制度的基礎上,結合中外憲法現象、憲法事件及社會中的各種政治問題組織教學活動,并將西方國家社會政治制度的實踐與我國進行對比。當前,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弊端,正在相關國家的社會政治生活中日益顯現出來。同時,比較法也是法律學習的主要方法之一,學生對各種制度的認識過程總是在不同程度上通過比較的方法進行的,有了比較,自然就有了制度優劣的感受。在此過程中,還廣泛應用討論法、合作探究法、案例教學法等教學方法和手段組織教學活動,采用事實說話的方法進行生動的專業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
(三)正確把握國家制度優劣的客觀評價標準
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讓學生正確把握國家制度優劣的客觀評價標準,絕不能盲目服從西方標準。從兩方面對社會制度進行評價是比較客觀的,一是看是否適合本國國情,因為每個國家的國情千差萬別,在政治、經濟、歷史文化傳統、人口等方面的差異都是客觀存在的,拋除這些國情因素去評價一個國家制度的優劣是極為片面的;二是要看制度本身對國家和社會發展能否起到積極、正面的作用,因為對于國家制度來講,它歸根結底要為國家和社會的建設服務,如果這種制度能夠最大限度地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并且能夠妥善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從而使廣大的人民群眾共享國家發展成果,它就是優越的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是具有明顯制度優勢、并且適合我國國情的制度體系。
(四)切實推進實踐教學改革
在憲法課程的實踐教學中,可選擇一個實踐教學地點組織學生實地參觀考察,再圍繞涉及的憲法問題或憲法制度組織學生進行研討,如組織學生到城市居民委員會考察我國基層群眾性自治制度建設與運行的實際情況,感受我國城市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質量,有哪些優勢,還存在哪些不足之處;再如參觀我國人民代表大會機構、進行現場教學,使學生能夠對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的運行有切身體驗,一方面學生能夠在感受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各方面的輝煌成就中深化和增進對國家制度和社會主義道路的認知與認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法律專業素質,提升綜合素養。總之,引導大學生強化國家認同,堅定制度自信,使愛國主義教育達到新的高度,應當在憲法教學過程中,從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國內與國外的結合上下功夫。[4]
四、結語
愛國主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依托憲法課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具有天然優勢與現實基礎。在這個意義上,本文的研究至少具有兩方面的啟示和意義。首先,能夠促進高等院校憲法課程專業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從根本上改變憲法課程理論知識枯燥,難以回應現實問題,教學手段單一,學生綜合能力培養不足的問題,使憲法課堂成為法學教育中德法兼修與專業育人的重要平臺。其次,能夠進一步提升憲法課程在高等院校教育中的地位,推動憲法課程從專業化教學向通識化進行轉變,將來的憲法課程不能僅僅作為法學專業的必修課,還應當成為高等院校的通識課程。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這既是憲法課程功能的重要轉變,也是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與建設的勇于創新和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Z].新華社,2019-11-12.
[2]林亦辰.人民網評:以宣誓和“憲法日”為起點,培育國家認同:四中全會“依法治國”系列評論之十四[EB/OL].人民網,2014-10-30.
[3]時萬青.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制度認同與制度自信[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報,2014(10).
[4]葉燊.引導大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N].光明日報,2015-08-23.
作者:王謹 單位:河北政法職業學院
- 上一篇:網絡教育校外學習中心建設與實踐
- 下一篇:雙一流視角下大學生學風建設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