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柳編手工藝價值分析

時間:2022-09-07 10:49:15

導語:非物質文化遺產柳編手工藝價值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非物質文化遺產柳編手工藝價值分析

摘要: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手工藝和人民群眾的生活密不可分,但在現代化、工業化浪潮的沖擊下,卻面臨著傳統價值丟失的風險。然而,在當前傳統手工藝傳承整體呈現出日益凋敝這一趨勢的情形下,凝聚著固始勞動人民智慧的柳編手工藝卻在文化法則的支配下,適應了農村現代化的要求,不僅展現出豐厚的工藝文化積淀,更與現代生活緊密相聯。以河南省固始縣柳編手工藝發展為切入點,采用實證調查、統計分析、案例研究等分析方法探求柳編手工藝的生產性保護發展路徑,為手工藝發展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借鑒。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柳編;價值;發展路徑

河南省固始縣有著悠久的人文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南北文化在這里交融薈萃,使該地域形成了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柳編手工技藝與花挑舞、灶戲、皮影戲、大鼓書等共同構成了固始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韻味,在推動該縣農村文化、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柳編工藝品是固始當地農民喜聞樂見的生活生產工具,柳編手工技藝也是一種獨具特色的民間手工技藝,它的產生、發展、興盛始終與農耕文明同步。

1固始柳編手工藝的發展

1.1固始縣柳編手工藝的發展階段

1.1.1自發階段(新中國成立以前)。柳編起源于舊石器時代早期,那時的原始人就已采用具有韌性的植物制作各種容器和包裝物。從奴隸社會到戰國時期,柳編作為生活器具被普遍使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用柳條編成的杯、盤等,外涂以漆,稱為“杯棬”。宋代人取杞柳的細條,“火逼令柔曲,作箱篋”。固始柳編所用材料就是杞柳,杞柳是我國最古老的種植作物之一,《詩經》中就有“無折我樹杞”的詩句。明史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少年時代在臨淮一帶生活,曾在柳條生長地放牛,與當地群眾栽插柳條,并用柳條編織過器物[1]。固始縣的柳編手工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1.1.2緩慢發展階段(1949—1986年)。固始縣位于鄂、豫、皖3省交界處,大別山系與淮河在此交匯。這里山巒疊嶂、群峰雋秀,河流縱橫、百舸爭流,美麗的大自然孕育出固始縣域豐富的柳編產業資源。該縣有3個鄉(鎮)地處淮河、泉河、史灌河沿岸,由于灘涂、濕地多,十年九淹,自古便水患不斷,農作物種不保收,卻異常適宜杞柳的生長、繁衍,當地百姓便利用自然生長的柳條制作笆斗、簸箕、箱包等生活用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批善于柳編技藝的手工藝匠人,但匠人們也只是在農閑時才編些柳制生產生活用具及農業工具。新中國成立以后,在黨和政府領導下,各級手工業合作事業的專管機構得以建立,柳編手工藝得到快速恢復和發展,直到1986年,固始柳編才有了明顯起色,這主要得益于固始當地的一些外貿公司利用外貿出口權優勢,到三河尖、往流等鄉(鎮)沿河地帶給農戶授以柳編工藝品技術、標準,待成品后統一收購、出口創匯。柳編生產經營很快形成一定規模,到1986年,三河尖的萬正和把固始柳編帶到廣交會銷售,固始柳編產品才得以走出國門[2],柳編手工藝才開始走向世界,得到更大范圍內的傳播與認可。1.1.3鼎盛發展階段(1987—2020年)。1987年國家外貿體制改革開始,以固始縣三河尖鄉萬正和為代表的柳編能手建立了鄉辦柳編廠,紛紛研制開發柳編新產品,并出口外銷,柳編產業得以迅速發展。柳編出口帶動當地農民利用低洼灘涂地大力種植杞柳,這就變對抗性種植為適應性種植,為柳編產品編織提供了豐富的柳條資源,與柳編相關的企業迅速增加。2003年固始三河尖鄉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評為“中國柳編之鄉”;2006年“三河尖工藝”作為三河尖柳編產業的商標,正式被國家工商管理局注冊;2008年6月柳編經國務院批準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目[3];2011年固始三河尖鎮被河南省工業信息化廳認定為工藝美術特色產業文化基地;2012年固始縣被確定為省級柳編產品出口基地;同年9月固始華豐柳編榮獲首屆大別山旅游商品展銷會金獎;2020年固始三河尖鎮被命名為河南省文化產業特色鄉村。從2016年開始,柳編企業與時俱進,開通了電商平臺,在鄭州等大城市開辦展銷點,主營跨境電商業務,開啟了“線上線下”一體銷售模式,使得柳編手工藝也開始了從國內到國外的傳播過程。柳編貿易的蓬勃發展帶動了杞柳培育及種植、柳編產品制作與加工等相關上下游行業的發展,輻射相關產業人口多達20萬,對當地的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通過固始柳編的企業數、編織人數、產值和出口創匯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柳編所帶來的相當可觀的經濟效益(圖1、圖2)。

1.2固始柳編手工藝的技術演變

固始柳編工序可謂嚴謹細致,柳編制品的生產全部采用手工制作,分為選料、浸泡、編織、熏蒸、晾曬等多個環節。杞柳的選料以伏天剛成熟的杞柳為最佳,將用料放入水中浸泡,使其變軟,增加其強度,然后按照企業訂單標準和規格進行編織,繼而將編織出的成品清潔后進行熏蒸。為了防止產品發霉和變形,最后一步是對柳編產品進行晾曬以固定其形態。固始柳編造型高雅大方,體現出高超的工藝制作技術,蘊藏著豐富的人文沉淀和科技智慧。傳統的柳編技藝有經編、立編、擰編3種編織技法。經編的特點是柳線結合,產品質密耐用。立編屬于改革開放后的創新,突出緯少經多,產品立體感更強。擰編講究造型的稀缺性和有限性,如近年來用大別山野生紅藤編織的藤編產品就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和藝術性。總體來說,柳編制品經歷了從生產工具向現代工藝制品的轉變,編織技術從傳統的立編、經編技藝向多材料復合編制技藝的轉變,產品花色從單一色料向多種色彩轉變[4]的這一過程,越來越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愛。固始柳編將傳統編制技術與現代技術相融合,憑借勞動農民的睿智和匠心獨運的技藝,借助多年的技術進步,自成體系,編制出各式各樣、賞心悅目的手工工藝品。

2固始柳編手工藝發展價值及意義

2.1有利于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實用性”是手工藝創造的“載體”,這個“載體”承載了手工藝者的手工藝思維、創作目的、產品用途、價值。柳編手工藝生產生于當地特有的農業環境中,助力農事勞動,補充著農民的日常生活需要,與農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固始柳編是一項傳統的手工技藝,需要經過長期的學習訓練才能掌握技藝并熟練運用工具。千百年來,固始人民利用土生生長的柳條,僅依靠手工就編制出美觀耐用的生產生活用具,成為我國中原地區傳統手工技藝傳承的杰出代表。柳編倚重的是人與自然的協同生產,這與天人合一的樸素農業文化思想完全契合。固始柳編從材料選用、技術應用到最終成品,整個過程完全以人力完成,天然的材料和質樸的心境,共同構成了手工藝美的本質性動力,給予工藝品以自然美的保證[5]。在一定程度上,柳編手工藝是一門無字語言,是一種經驗性或者實踐性的知識,類似詹姆斯·斯科特提出的米提斯的能力[6]。柳編手工藝品還具有濃郁的田間黃土氣息、鄉土情感情緒和清新脫俗的藝術風格,印記了當地當時的民俗民風和生活。柳編手工藝品的生產是人與自然一起工作,在編織中體會技藝傳播的享受與自豪。柳編手工藝不僅使得農戶依靠自己的勤奮和手藝增加了經濟收入,而且整個編制過程還傳達著通達而美妙的情愫。柳編手工藝中蘊含的理想主義和審美體系,是力學、技巧與美學的結合[7],承載著農民的思想信仰,滿足了農民的精神追求。隨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解得不斷深入,對人類遺產的一個重要闡釋就是它是過去給我們的饋贈,是保護于當下、留給后世的禮物。

2.2有利于鄉村社會穩定

從農民收入上看,外出務工數量和工資性收入增幅趨緩,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空間較小。肺炎疫情的發生影響了農民工的充分就業,農民工外出務工受阻疊加上家庭經營收入受損,2020年第一、二季度農民收入增長低。從農村社會看,城市化正逐步侵蝕人類的文化生態空間,在鄉村改造力量的驅使下,村落消失的速度加快,鄉村人口和村莊數量還將持續減少,農村居民對村莊的歸屬感在不斷下降,農村生活場所的功能逐漸喪失,村莊的社會生活缺乏活力,鄉村社會“過疏化”,鄉村成為社會學意義上的“空巢社會”。費孝通先生認為,手工藝生產的價值在于它配合于家庭、鄰里等關系之中,又配合在農民生產活動之中,是支持完整生活的力量,而不是破壞生活活動的力量[8]。在我國,鄉村手工藝種類繁多,有著滋養鄉村生活的多元功能。固始縣90%以上的柳編企業分布在村莊集鎮,村落社會除了能夠為柳編企業提供廉價的土地、勞動力和原材料外,更為重要的是為其提供了堅實的社會基礎。柳編的生產過程緊緊“嵌入”鄉土社會,鄉土社會的人際關系與社會倫理確保柳編企業生產管理得以可能,“生于斯,長于斯”的熟人社會使得企業與農戶、農戶與農戶之間相互依存,傳遞著世世代代的情感。柳編手工藝代表的不僅僅是一種生產方式,更是一種生活方式。這種鄉村群體性的生產活動,滿足了村民生活與精神需求,凝結了村民敬畏自然、崇尚祖先的淳樸精神信仰,承載著鄉村悠久的歷史文化及民間習俗。柳編手工藝勞動不僅使農戶實現了個人自我價值,獲得了喜憂苦樂的生活體驗和生命意義,更將手工勞動置于舞臺中心,讓農戶獲得一種勞動權利,讓農村生產和農村生活保持密切的聯系。每件工藝品的創作過程與交流過程,都是在共同勞動的基礎上形成的。這種多人親密協作、相互交流信息的勞動過程,使得編織場所成為鄉村新的公共空間和鄉村文化傳播的載體。在這里,村落信息持續不斷地被制造和傳播,共同構成了村落輿論和集體記憶。農戶在一起拉家常、學技藝、掙錢花,參與村莊各種社會事務,化解鄰里糾紛,編織熟人半熟人社會的親朋關系網絡,促進了人際關系和諧。2020年的肺炎疫情發生后,部分農戶積極“宅”在農家院落,既可從事柳編手工藝賺錢,又可在田間勞動,農戶“夠自己吃就行”的理念保障了農產品供給,低密度人口、分戶居住和清晰的自然邊界使防疫風險低、隔離成本小。柳編企業和農戶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優勢,以“微信”“抖音”“快手”等為載體搭建線上網絡溝通平臺,柳編企業向國外產品相關信息,真實、生動地展示柳編產品編織的各個環節,通過電話、微信群等形式提交訂單;而農戶在家足不出戶地編織產品,一些返鄉農民工也紛紛加入柳編隊伍,有效緩解了肺炎疫情對社會民生的沖擊。2020年7月,固始縣域發生了嚴重程度超1998年的洪澇災情,給當地農民的生產生活都造成了一定損失。但由于沿河低洼處用于蓄洪,種植的杞柳便在洪水中昂揚生長,農戶在莊臺上從事柳編生產自救。柳編手工藝成為社會危機的“緩沖器”“儲備庫”和“壓艙石”。

2.3有利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當前產業和人口向城市集中造成部分鄉村地區“空心化”或“空殼化”,鄉村產業發展緩慢,傳統手工藝日漸式微,必須以保護促生存、以生產帶保護,使傳統手工藝得以延續,并將產品不斷推向市場,產生經濟效益。固始柳編手工藝提高了農戶的經濟收入,成為激發農戶發展信心、激活當地產業的觸發器。當前,由于農業產出有限,從事農村家庭經營獲得經濟收入仍然是農戶重要的生計方式,在村莊內兼業更是增加收入多樣性的重要手段。農戶在農閑季節從事柳編產業能夠增加家庭收益,彌補農業收入的不足。柳編產業是一二三產業充分融合產業,可以帶動杞柳的培育與種植、柳條的加工與銷售、柳編手工藝產品的制作與加工以及鄉村旅游等相關上下游行業發展,促進相關產業大批人口就業。由于農戶有著“不能脫離家庭”的特征,固始柳編企業大多開設在離農戶居住地近的地方,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既能在生產基地編織,也可以把柳條材料帶回家做,這種靈活多樣的工作方式、極富人性化的“居家手工技能”的就業形式,讓當地農戶“不離鄉、不離土、不離家”就能掙到錢,“人人搞柳編,家家抱金磚”。柳編的發展與農戶實現了利益互嵌,柳編發展的生產、加工、包裝和銷售包括配套產品的生產都在鄉村完成,既帶動就業,也將利潤更多地留在了鄉村,一個編制工每天的收入在100~200元,當地農民從柳編發展中普遍獲益。產業發展中產生的雇工也為能力不夠的農戶提供了獲益的可能,農戶用自家生產的柳條按訂單從事編織,柳編企業能夠整合鄉村中的空巢老人、留守婦女等勞動力,解決半勞動力、弱勞動力以及貧困戶等弱勢群體的就業問題,助其重新獲得來自社會的尊重和肯定,改變這一群體的家庭地位。柳編產業把農村勞動力留在田野,留在村莊,吸引了更多的農民工回鄉,農村再次成為他們絢麗多彩的生活家園和具有活力的社會空間。2018年固始縣出臺了對從事柳編貧困戶的以獎代補政策,如柳編收入達到3000元的獎1000元,全年最高獎3000元,以幫助貧困戶實現精準脫貧。三河尖鎮周郢村是該鎮6個重點貧困村之一,柳編是其支柱產業,2020年全村總人口為1665人,在2016年就已實現穩定脫貧。僅在三河尖鎮,就有2/3的農戶通過柳編產業實現了脫貧致富。柳編手工藝生產活動使該鎮成功走上了鄉村脫貧的發展道路。種植一片柳樹、編織一件產品、鏈接一批農戶、富裕一方百姓,這成為固始柳編產業的真實寫照。

2.4有利于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

柳編手工藝首先體現在其生態價值上,它飽含尊重自然的價值意蘊。柳編手工藝具有深厚的文化土壤和廣闊的應用空間,它不僅是一種生產方式,更是一種為生活服務的實用藝術,蘊藏著中國傳統文化豐厚的審美價值。農戶基于大自然的饋贈,運用自己的勞動和智慧創造出精湛的手工藝品。但手工藝的價值不在于其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不在于其精湛的工藝本身,而在于它尊重自然和適應自然的生存智慧[9]。柳編手工藝采用的是一種人與自然協同、就地取材的生產方式,與自然進行持續、良性的互動,對于保護生態環境的意義重大。它以鄉村為根基,不僅促進了鄉村生產的發展,更將“工與藝”結合,將“德與美”相融,造物傳統因此被激活,并輻射到人們生活的諸多方面。現代化農業是以高能源投入為代價的,而當前農業資源空間潛力有限,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讓手工業成為生態文明建設中重要的生產手段,恢復手工生產方式,能夠解決工業文明發展帶來的許多弊病。固始柳編手工藝所用的杞柳在河灘低洼地自然生長,不會受人工“強制干預”的影響,體現了對生物生命的尊重。在柳條生長過程中,不施化肥、不打農藥,每年分兩季收割,收割完后晾干水分、便于儲存,用時再拿來浸泡去皮,而后用白色枝條編織,將柳條編成工藝品的過程不用油、不用電,編制成的工藝品純天然、無污染、綠色環保,尤其是柳制品廢棄后還可以回收再加工,資源可以循環利用,有利于人們低碳消費,滿足國內外消費者崇尚自然、追求環保的新需求[10],重建了人們健康雅致的綠色生活方式。柳編產業把傳統手工藝內在的生活傳統、文化創造力與農戶生活改善結合在一起,滿足了民眾高質量的生活需求。

3柳編手工藝發展存在的問題

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鄉村手工藝人難以像從前一樣憑借精湛的技藝維持和改善生活,民間柳編手工藝人年齡結構老化,年輕人外出務工,技術人才外流,從事柳編手工技藝的人逐年減少[11-13]。2020年12月,通過對三河尖鎮周郢村3個村民組入戶調查走訪發現,在從事柳編業的農戶中,50歲以上的占56%,35~49歲的占27%,22~44歲的占17%,其中女性從業者占71%。柳編業的編工培訓需傳、幫、帶,而鄉村組織和柳編廠并不開展集中培訓,職業學校更沒把柳編工藝納入技能培訓課程。對柳編手工藝的屬性、基本特征、藝術價值的挖掘開發程度不夠,互聯網傳播、宣介手段缺乏,現代藝術融入感不強,產品的創新性不顯著,出口單價低,產品結構低端化,大部分出口企業依靠十年一貫的較低售價來獲取訂單。近幾年來,全球經濟環境的急劇變化又嚴重影響了柳編產業的發展。2017年以前,出口市場主要在美國、日本及歐洲國家,但2019年中美貿易摩擦使得出口關稅高達30%以上,出口歐美的訂單大量減少,特別是2019年5月以后出口美國的柳編產品貿易量急劇下降,而進入2020春節前后,本該是柳編銷售旺季,但全球疫情爆發加劇了柳編產業的出口創匯難度,柳編市場需求大幅縮減,銷售成本大幅增加。

4柳編手工藝發展路徑

4.1加大對柳編手工藝的文化研究

柳編手工藝是地方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很強的地理標識性。建構可以承載文化記憶的特定空間,喚起人們鄉愁記憶,建立柳編特色文化街、柳編特色文化村莊,可以吸引人才回歸,助力鄉村振興。可以把新媒體作為重要載體服務于柳編文化的普及,綜合運用網站、微博、微信、移動新聞客戶端等傳播方式,與固始縣的根親文化、淮河文化、信陽文化和茶文化融合,用“民俗影像”等記錄方法,對傳統柳編技藝進行詳細的收集整理,利用虛擬手段重新演繹柳編手工藝,并根據這些數據資料復原柳編手工藝的完整工藝流程。同時,建立柳編博物館、展覽館,布置陳列室,展出多年的柳編制品,研究柳編產業文化概念,譜寫柳編之歌、柳編產業電視劇、柳編書籍,舉辦柳編大賽、柳編文化節,舉辦柳編工藝展示交流活動,開展多種形式的柳編手工藝文化傳播交流活動,把柳編文化打造成柳編手工藝的一張閃亮的名片。

4.2提高柳編手工藝的經濟文化附加值

柳編手工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顯著的文化標識,已成為創意產業、時尚產業、設計產業、旅游產業重要文化資源。可搭建工藝產品設計、展示和銷售平臺,將傳統工藝產品與當代設計理念相結合,不斷積淀和吸收創新動能,不斷融入新材料、新工藝、新需求,實現多元化發展。要大力發展柳條基地,將創意農業引入種植,打造柳條景觀園,創新生產理念,改進編織工藝的流程,提高編制工藝的效率,借助文化創意,把柳編工藝品轉換為一系列可滿足文化消費者精神需求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背景、民族特色、消費特點,在產品的設計、包裝、深加工等方面進行研制創新,開發出具有較高技術含量和集藝術性、實用性于一體的適銷對路的產品,打造不可復制、不可替代且能夠適應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并富有生活情趣的多種編制工藝品。

4.3實施柳編手工藝人才教育戰略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搭建城鄉、校地、村企合作平臺,將“借智”與“扶智”相結合,加大面向縣外、省外、國外的宣傳,讓廣大農戶看到柳編手工藝的產業前景、非遺價值,樹立發展信心。要普及柳編工藝文化相關知識,以人才培養為載體,以培訓農戶為抓手,幫助農戶學習掌握傳統柳編手工藝,激發農戶的手工藝創造活力,形成相對集中的生產培訓和交流展示的空間,挖掘、引進新產品,引進、培養具有美術、創意等專業特長的技術型人才,幫助產業從業者拓寬眼界、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尊重傳統柳編手工藝人,廣泛傳播柳編手工藝的故事、文藝作品,制定對柳編傳承人、編織能手的獎勵辦法,獎勵柳編手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建立柳編創新工作室,加大對手工技藝保護的政策扶持力度,做好傳承人名錄體系建設與長期經費支持[7]。發揮科技、教育在柳編工藝文化傳播中的作用,利用數字技術保存與博物展示宣傳傳統柳編工藝文化,讓傳統柳編工藝文化與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喚起人們的興趣與重視,建立靈活的社會參與機制,將柳編手工藝文化與個體生活連接起來,弘揚寧靜守制的柳編鄉村人文生態,培養年輕人對傳統柳編手工藝的鄉村情感。學校應開設柳編手工藝課程,開辦柳編手工藝體驗班、體驗基地和體驗活動,促進記憶傳承。政府應設立柳編手工藝研究基地,培養柳編手工藝領域技術人才和研究人才,在九年義務教育中強化藝術、素質教育,為柳編發展提供后備力量,增強社會對柳編手工藝的文化認同。

4.4提高柳編手工藝品消費效應

傳統手工藝應該依靠其自身的生產發展能力來適應新挑戰。隨著人們藝術鑒賞理念和大眾消費觀念的提升,新技術的革新所帶來的新型社會需求為傳統手工藝發展提供了更為肥沃的土壤。實踐證明,只要傳統的消費需求足夠旺盛,傳統手工藝就會自然、持續性地發展。抓住文化旅游消費市場對手工藝品需求日益變大的機遇,利用固始縣域旅游景點多的優勢,把柳編工藝產品開發為旅游商品,開展柳編游、柳條創意園觀賞、柳編產品展覽體驗,在商業區、歷史街區、旅游景區等區域開設柳編手工藝體驗中心,加強柳編手工藝與旅游市場之間的互動發展。發揮好傳統媒體和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等新媒體平臺的優勢,利用好廣交會、世園會、農博會、農業嘉年華等國際和全國性平臺,加大對品牌的展示和宣傳推介,構建線上、線下營銷網絡,提升柳編手工藝產品的市場化、規模化、標準化和品牌化程度。

4.5積極開拓國內國際市場

進一步改善外部環境,繼續秉承“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思路,立足國內大循環,對內在大城市設立銷售門店,擴大銷售柳編手工藝產品,引進有陣地、有渠道、有平臺的知名電商企業和相關企業,加快發展跨境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培育柳編手工藝的競爭新優勢。對外瞄準國外市場,研究海外國家的風土人情、審美偏好與消費理念,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歐投資協定》國家、《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15個國家、拉美、非洲等國家和地區相銜接,增加出口國家數量,通過電子商務網絡營銷的方式與海外客戶實時交流,擴大柳編銷售渠道和市場占有份額。挖掘柳編特色,保持傳統柳編工藝流程的整體性和柳編核心技藝的真實性,把柳編這個具有中國元素的手工藝品推向世界,向世界展示我國民間手工藝品的精湛技法,傳播中華民族的特色文化,讓柳編手工藝在世界文化之林扎根繁衍、散發光輝。

5結語

隨著我國城鎮化的持續發展,農村勞動力不斷外流,農戶依靠手工藝來提高收入的比重越來越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應當重視傳統手工藝的發展,挖掘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華,繼往開來、綜合創新,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固始縣志編纂委員會.固始縣志[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2]周陽敏.回歸式產業轉移、躍遷式轉型升級與速生式資源優化———固始柳編生態化、產業化和集群化案例研究[C]//中國工業經濟學會201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工業經濟學會,2012.

[3]陳飛峰,梁昭華.陜北柳編文化特征研究[J].藝術科技,2015,28(2):187.

[4]高晶晶.淺談高校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現狀[J].新聞世界,2011(7):313-314.

[5]柳宗悅.民藝論[M].孫建君,黃豫武,譯.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2.

[6]葉敬忠.沒有小農的世界會好嗎?———兼序《新小農階級》中譯本[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0(3):12-21.

[7]路璐,王思明.江蘇民俗類農業文化遺產的現狀調查與保護對策研究[J].中國農史,2011,30(3):129-137.

[8]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9]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調查、認定、命名工作手冊[M].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2005.

[10]王文忠.阜南縣柳編產業的歷史沿革及工藝發展[J].新聞世界,2011(7):312-313.

[11]固始縣統計局.固始統計年鑒[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

[12]固始縣統計局.固始統計年鑒[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2017.

[13]固始縣統計局.固始統計年鑒[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

作者:許穎 路璐 單位:南京農業大學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