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時間:2022-07-20 11:35:42

導語: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蘊含了豐富的育人思想,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價值。它可以提升學生思想認識,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提升學生思想境界,塑造大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強化學生的集體意識,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增強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感、責任感和文化自信;強化審美教育,提升大學生審美能力;有助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實現的路徑包括:高校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大學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教育、加強美育師資隊伍建設、開設非遺課程、加強社會實踐。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價值;路徑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東方大國,經歷了上下五千年的發展歷程,沉淀和積累了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上面深深烙下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印記,蘊含了豐富的育人思想。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各種機遇和挑戰,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挖掘和汲取“新鮮”的力量,有益于進一步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開辟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徑。

1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

1.1提升學生的思想認識,幫助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總書記曾在多次講話中強調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指出,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鈣”、思想的“總開關”,青年時期是人的一生中理想信念形成的關鍵時期,青年普遍富有自己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1]。可見,理想信念對于新時代的大學生成長發展至關重要。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5G時代已經到來,進一步促進了全球化,各種思潮、文化影響著青年一代的成長,有些大學生理想信念出現模糊、飄忽不定,出現消極、頹廢、腐朽等思想認識,有的甚至成為一小撮“廢青”的一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含的育人文化有血有肉,大學生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調查、保護及傳承等將會有意無意地培養他們刻苦努力、積極上進、百折不撓、誠信友愛等可貴品質,激勵和指引青年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堅定“四個自信”,并為崇高的理想信念不斷努力拼搏。如十堰市竹山縣堵河剪紙作品中的內容繁多,有普通老百姓挑水、下地收割、豐收、送糧,有興修水利工程,有歡樂喜慶節日,有美麗的神話傳說……。在調研的過程中,有位當地的老奶奶說:“不要小看這些剪紙,里面的世界可大著哩。”一個“大”字道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和博大精深,小紙片里有大千世界。

1.2提升學生思想境界,塑造大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人們常說“思想境界決定人生格局”。簡單來說,思想境界就是指一個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的水平。一個人的思想境界越高,他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水平也就越高,對于自身的發展就越有益。大學時期是大學生思想境界提升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快速發展,影響學生的一生。通過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感受先輩們的人生閱歷,積淀自己的人生感悟,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進而塑造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崇德修身是其為人處世的基礎,當肩負歷史使命,心懷天下,當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情懷。但由于其自身自律不夠,極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就會出現“道德錯位、榮辱不分、善惡不辨、是非混淆、美丑混淆、不講誠信、見利忘義、假公濟私、損公肥私、奢侈浪費等問題”[2],這些對大學生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的提升會產生消極作用。大學生在老師、同學、親友、社會等外在因素的正面影響之外,還要加強自律,強化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踏踏實實修好公德、私德,學會勞動、學會勤儉,學會感恩、學會做人,學會謙讓、學會寬容,學會自省、學會自律。”[3]從他律走向自律才是其健康成長發展的正確指向。

1.3強化學生的集體意識,培養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

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中華民族集體的智慧結晶。無論是大學生以“非遺實踐調研團”的形式走進村落,近距離接觸非遺、感受非遺,還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進大學校園,與課程思政、美術專業、公選課、社團組織、公共展覽及表演等有機結合,有效地將非遺文化融入大學校園,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弘揚時代精神和民族自豪感都具有重要意義。高校要充分利用顯性思想政治教育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運用非遺文化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感染和影響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使其更加堅定地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顯而易見,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培育大學生的集體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懷,不斷增強民族自豪感,從而更好地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讓青年大學生肩負起民族復興的大任。

1.4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增強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感、責任感和文化自信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猶如無邊的浩瀚海洋。非遺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通過深入挖掘非遺文化,對于提升大學生的文化修養具有重要價值。文化修養就是人們對于文化進行了解、掌握、分析、研究,從而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文化修養既要有“修”也要有“養”,二者不可偏廢。不能只做書呆子,亦不能做臆想的狂人。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要想成長成才,就要通過多方面的文化來涵養自己,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大學生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入了解、調查、研究以及傳承與保護,汲取其中的文化養分,不斷反思,審視自己,不斷增強歷史使命感、責任感,不斷堅定文化自信,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武當山位于湖北十堰境內,以武當山為依托,從戰國時期發展至今,逐步形成了以“宏偉的古建筑群、玄妙的太極武術、神奇的道醫道藥、獨特的道教音樂、傳統的道教法事、深奧的道教哲理”[5]為特色的武當文化,成為集“世界文化遺產、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一體的“圣山”。其中蘊含了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無論在日常體育教學中融入武當武術、太極,還是將武當道樂融入音樂教育教學,都體現了武當文化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巨大作用。武當文化在促進學生進一步堅定中國文化自信、不斷提升自我修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1.5強化學生的審美意識,提升大學生審美能力

美育,又稱美感教育或審美教育。通過培養人們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從而使人們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養。審美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方面。2019年3月29日教育部了《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學校美育是培根鑄魂的工作,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全面加強和改進美育是高等教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靈,切實改變高校美育的薄弱現狀,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6]可見國家對于美育教育的重視,也充分說明了美育對于學生的成長成才至關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囊括了樣式眾多且風格迥異的審美內容、元素,對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具有重要的價值。武當山的民間木版年畫、武當山壁畫、武當山石碑石刻、武當山道教塑像、十堰竹山縣堵河剪紙、丹66江官山鎮呂家河民歌、十堰鄖陽鳳凰燈舞等,都蘊含著豐富的美育資源,通過近距離實踐調研、實際操作等,可大大提升學生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以鳳凰燈舞的制作為例,通過了解鳳凰燈舞的歷史發展、鳳凰各個部位的制作等,可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美的真諦,樹立正確的審美標準,陶冶情操。

1.6有助于進一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什么關系呢?從文化傳承方面而言,非遺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因為非遺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吸收了非遺文化中好的、積極的、滿足當今社會需要的價值觀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并發展著非遺文化。從內容上而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層面24字內容,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內容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在非遺文化中就蘊含了相關的內容、故事等,只是用不同的形式展現出來而已。高校大學生了解、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更加深入、全面、生動地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更加具體、形象,“有血有肉”,青年大學生才會在生活實踐中自覺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助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2.1高校要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們都知道大學有四大主要職能,即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方面,其中蘊含了豐富而深邃的育人思想和智慧。高校應當從其四大職能出發,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使命。首先,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傳承者、繼承者,應當充分發揮高校的文化傳承職能,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地方“非遺”作為文化育人、文化傳承的重要方面。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對育人方法和措施的豐富和完善,對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水平、進一步堅定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其次,高校的發展從來都不是“獨善其身”的,而是跟當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緊密相連的。高校要主動承擔社會服務的職能,為促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發揮其重要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極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高校要積極主動為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做好服務和科學研究,以科學研究為抓手促進非物質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讓更多的人認識“非遺”、了解“非遺”、熱愛“非遺”,為促進當地文化建設與發展貢獻高校力量。

2.2加強大學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教育

隨著科學技術、人類文化、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人類社會歷史的變遷和現代化進程隨之加快,由于文化多元化、經濟全球化、社會現代化、農村城鎮化等都在加速消解“非遺”對人類精神及情感的影響,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面臨諸多問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自然傳承發生了斷層。高校承載著人才培養、文化傳承和傳播的重要使命,其中文化育人是教育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舉措。大學生作為社會發展進步的生力軍,他們有義務擔負起社會建設與發展的責任。另外,地方高校在該區域內具有較為雄厚的師資、較高的科研水平和較為豐富的科研資源,加之得天獨厚的育人優勢,具有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勢。高校要充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育人思想開展育人活動,加強大學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教育。充分利用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對“非遺”實地考察了解、深入開展科學研究、感受“非遺”所蘊含的魅力之所在,引導新時代大學生主動擔負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職責,這也是文化育人、實踐育人的重要措施,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寬路徑。

2.3加強美育師資隊伍建設,以科研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

地方高等院校,相對于其所在區域,具有較為專業的師資隊伍,尤其是設置有藝術類專業的院校,可以充分發揮專業特色優勢,發揮專業科學研究的特長,與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健全相關聯合研究、保護、傳承的運行機制及相關制度。一方面,高校可以通過與地區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合作,加強美育師資隊伍建設,任課教師、高校輔導員都可以成為美育教師隊伍的中堅力量。將美育滲透于課堂教學、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社團活動、寢室文化建設、班級建設等之中。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發揮其科學研究的優勢,與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究機構、相關文化機構建立平臺,共同申報“非遺”研究項目,共同開發研究“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將研究成果與學校人才培養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思想、文化、情感等方面得到更好的教育,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2.4開設非遺課程,開發校本教材,讓非遺文化進課堂、進心靈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與傳承,是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高校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實現需要多方面的路徑,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中華傳統文化,而非遺文化則是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武當太極、剪紙展覽走進大學校園,或者將武當太極與拉丁舞結合起來,既傳承了非遺文化,也促進了學生的成長發展。搭建校地合作平臺,豐富校園文化活動,發揮文化育人功效。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當地非遺文化,與其他非遺研究機構及非遺傳承人編制相關的非遺教材,開設非遺課程,不管是公選課還是其他課程,不管是校園文化還是社團活動,最終讓非遺文化進課堂、進心靈,用非遺文化滋養大學生的心靈。

2.5加強高校社會實踐,促進“非遺”實踐育人

《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指出:“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了解社會、認識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對于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十大’育人體系”,“實踐育人”就是其中的“一大體系”。可見,實踐對于促進大學生的成長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域性鮮明,地方高校可以通過挖掘與自身建設發展需要的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志愿者服務、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等活動,設置項目化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自身發展需要自主選擇。教師也要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踐調研活動,并且將社會實踐活動課程化,長期“蹲點”研究,經過長期的調查研究逐步形成“非遺”社會實踐活動課程,申報科學研究項目,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這樣既增長了知識,又得到了實踐鍛煉,從而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總之,非物質文化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文化資源,高校要充分利用和發揮其價值,結合學校的實際特點、地方文化特色,把非物質文化引入大學校園,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學,使之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路徑,為促進學生成長與發展發揮其重要作用,這對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也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張良馴.論青年理想信念的含義、內容和功能[J].青年研究,2020(3):5-13.

[2]郭建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認同路徑與機制研究[J].江蘇社會科學,2014(1):11-16.

[3]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4-05-05)[2020-05-31].

[4]在紀念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5-01(2).

[5]《中國道教》編輯部.武當山的道教文化[J].中國道教,2017(3):79.

[6]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教體藝〔2019〕2號[A/OL].(2019-04-02)[2020-06-02].

作者:王思源 單位:漢江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