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建設和發揚的路徑
時間:2022-12-23 03:00:13
導語:中華文化建設和發揚的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潘璠工作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經濟學院
(一)包容性和長期性文化,是區分人類和動物的根本標志。孟子說:“人之與禽獸也,幾希。飽食暖衣而無教,則近于禽獸?!泵献拥摹敖獭保褪侵附袒?、文化,只有這樣,人才有了成為人的品質。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記載也是豐富多彩。中華文化在漢文化的基礎上有機巧妙地結合了中國境內各民族的文化,形成了內涵豐富,具有鮮明特色的中華文化。中國大地上的許多少數民族,也都融入了中華文明之中,并且成了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它的包容性也決定了它的長期性。在世界上最初幾個文明的發祥地中,除兩河流域文明湮滅外,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先后因亞歷山大占領而希臘化、因愷撒占領而羅馬化、因阿拉伯人遷入而伊斯蘭化,希臘、羅馬文化則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斷并沉睡千年。如果把探究人類文明源頭的目光投向中華大地,人們會看到,古老的中華文化在世界東方走過了自己獨具特色的輝煌歷程。古代四大文明中,也只有中華文明在滄桑中代代傳承,未曾中綴,表現出了其獨特的延續品質[2]。(二)尊君重民思想長期的封建社會制度,較為孤立的傳統農業經濟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高高在上的集權統治,君王的尊貴不能挑戰。但是,孟子提出的“民重君輕”思想卻也震動了當時的統治階級。過去的中國,暴戾貪婪的君王常常為一己之利惑亂天下,他們殘酷的統治就是將自己的幸福建立在老百姓的痛苦之上。雖然最終的結局就是這種“君重民輕”的社會秩序無法久長,不是被忍無可忍的老百姓所推翻,就是被其他新興勢力所顛覆。于是一些聰明的君王便悟出了一些道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等,這些道理就是從孟子的“民重君輕”思想生發而來。“尊君”和“重民”本是相反的理念,但在中華文明中又是相輔相成,構成了中國政治文化的兩個支柱。統治者以長久穩定出發,然后注重民眾的力量,既強調了“國以君為主”,又強調了“君以民為貴”。(三)家族色彩重中國古代強調“家國一體”的格局,它是以家族演化為國家,以血緣紐帶維護國家統治。這種制度不像歐洲那種森嚴的等級制度,它是一種在家族環境下,強調個人在家族的關系和責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義務和責任:為父者教子,為子者孝長,為兄者善弟,為弟者尊兄……這種關系也被引申成了君臣之禮的處事原則[3]。
(一)意識作用這里的意識是多方面的,不單單指人們對文化的重視程度,還指現在的文化運用狀況。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使得我們國家出土的文物繁多,文獻記載也是眾多。盡管遭遇過列強的掠奪和十年的破壞,但是總體保護還是可以的。這些財富可以成為學術研究和歷史文化教育的利器,幫助我們在文化研究領域逐漸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另外,要加強大眾對我們自身文化的認同度。文化是財富,不是展品。如果我們提倡的文化只是在博物館里供人欣賞,或是在舞臺上表演,那么它就是死的,是沒有意義的。人們現在對西方文化認同度很高,尤其是年輕一代。這就說明我們自己的文化從傳播到普及的工作都做的不好。我們要讓文化走進生活,讓人們從生活中接觸文化并發展到接受文化,把文化和生活結合,用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把文化表現出來。這就需要我們樹立文化創新意識,要立足于社會實踐,立足于我們當下這個時代,離開了社會實踐,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人們就不能做出有價值的文化創造;要繼承傳統,推陳出新,任何時代的文化都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要體現時代精神;還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學習吸收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多創作、生產、傳播積極、健康、向上、為觀眾和讀者喜聞樂見的文學藝術作品和影視戲劇作品,用美好的精神產品引領社會新風正氣。只有深入,才能淺出;唯有淺出,才能繼續深入。(二)教育作用民族文化一代代傳承的方式、方法和渠道是多樣的,但其主干則只有一個:教育。教育是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與培育上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教育通過對受教育者的“傳道授業解惑”,把文化傳遞給下一代。教育能夠以濃縮的形式重演人類在漫長的歷史中走過的認識世界的過程,使人們在有限的學習生涯中獲得既有的文化財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從事文化創造。隨著教育方式的不斷變革,教育在人類文化的傳承中將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我國從1906年正式開始廢除舊學,興辦“洋學堂”。但是中國人一直重視文化傳承和道德培養,所以在洋學堂里也講究“德、智、體”教育,于是學校就成為傳承文化的主要場所,不同的是在西方社會,學校是不對學生進行德化教育的,發揮作用的是宗教和社區,加上媒體、影視等工具,達到了教育目的。學校對人進行教育具有系統、綜合與形成獨特環境的優勢,雖然家庭也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場所,我們也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但還是要把孩子送到私學和公學去學習。教育的本質功能是沉淀、傳承、創造文化的基地,是文化事業中最中心,最關鍵的環節。但是我國教育的這一功能從某種程度上說遭到扭曲乃至摧殘,這在教學領域的突出表現就是沒有把學生當作一個“人”來培養和提高,而是當作了機器——將來生產物質產品或從事某項業務的機器,只有“人”——具備了優秀文化的“人”才能創造。如果學生在被教育中成長為一個“全人”、一個可以進行創造的人、一個符合他所處的時代所需要的人,那時學校的本質功能就實現了[4]。(三)社區文化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農村大步步入現代化和城鎮化,提高了生活水平,但卻忽視了社區對于文化的作用。城市里的社區由于快速發展和人員的密集流動,社區文化建設已經越來越被人們忽視。農村里社區雖然文化氛圍較好,但由于基礎薄,意識差,所以也存在一定的難度。一個社區文化的形成,在自覺營造的前提下,也需要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放慢了或忽略了社區在文化建設與傳播中的作用以及對人的道德養成、培育良好習慣的功能,是很大的損失。面對這種情況,社區應當在政府有關部門的領導下,有針對性的開展活動或者配合政府開展活動。社區的管理者也要相應改變思路,建立社區內部融洽的關系,互助的風氣,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小區”。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不是截然對立、不相容的關系,它們可以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需要全面認識文化的概念,正確處理不同類型文化之間的關系,統籌兼顧,綜觀全局,實現中華文化的全面繁榮和健康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世界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維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安全,包括本國、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安全和生活方式安全,堅持和發展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科學的、民族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 上一篇:新時期價值論的文化構建
- 下一篇:國內大眾文化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