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

時間:2022-12-25 02:55:07

導語: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

摘要: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由于氣象災害的影響,很有可能會出現減產和經濟損失的情況,不利于農業健康、良好發展。分析了我國的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及其影響,探討了氣象災害所帶來的嚴重后果,提出了有效的預防和減災策略,旨在提高我國農業作物產量,提升氣象災害防御能力,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氣象災害;作物產量;影響

當前我國種植的主要農作物對自然條件的要求相對較高。一旦發生氣象災害,就會對農作物生產和產量產生較大影響。尤其是近年來極端天氣頻發,造成大面積農作物產量減產,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1農業氣象災害影響分析

現階段,我國比較常見的農業氣象災害有干旱和雨澇,發生頻率相對較高,危害最為嚴重。另外,還有寒潮、冰雹、霜凍和冷害等氣象災害,雖然發生頻率較低,危害程度較小,但仍對農作物生產有一定影響[1]。1.1干旱。干旱是一種久晴無雨或者少雨的天氣狀況,降水量較往年同期大幅偏少,是我國最為常見也是危害程度最大的氣象災害。根據干旱狀況的不同程度和危害,將其分為5個等級,從輕度到重度分別是正常、輕旱、中旱、重旱和特旱。其中,正常是指地區降水量與常年向接近,地表未出現旱象;輕旱的特點是降水相比常年要少,地表空氣干燥且土壤水分略有不足,會對作物產生比較輕微的影響;中旱等級的特點是當年降水較常年明顯偏少,地表土壤中水分不足,干燥現象較為顯著,作物的葉片出現萎蔫等狀況,這種程度的干旱會對作物的生長發育產生較大影響;重旱等級的特點是土壤水分嚴重不足,而且出現厚度較大的干土層,作物容易出現葉片干枯、果實脫離和萎蔫狀態,會對農作物產生嚴重的不利影響;特旱是重大的氣象災害現象,其特點表現為土壤中的水分長期不足,地表植物在缺水情況下枯死,對作物產量會形成較大的負面影響[2]。1.2暴雨。暴雨是一種比較嚴重的氣象災害,通常在24h內降雨量達到50mm以上的天氣狀況即可視為暴雨災害。按強度等級劃分,在24h內降雨量50~99.9mm的是暴雨,降雨量在100~249.9mm內為大暴雨,在250mm以上為特大暴雨。暴雨對農作物產生影響,一般是夏季引發河流泛濫,致使農田出現淹沒狀況。對于部分山地地區,還會引發泥沙流或者山體滑坡等嚴重的地質災害,造成農作物掩埋或地面塌陷等災害。在地勢較為平緩的地區,長時間暴雨會在農田內積蓄大量雨水,對一些不耐澇的作物會產生極大影響,導致作物減產。1.3寒潮及霜凍。寒潮實際上是一種災害性天氣過程,具體是指在冷空氣到來時氣溫驟降并伴有大風,很容易導致農作物出現霜凍災害,不利于作物健康生長,會導致作物凍死等情況,影響結果質量。霜凍包括春霜凍和秋霜凍兩種。春霜凍一般又被稱為晚霜凍,即在春季播種的農作物苗期和果樹花期階段,受寒潮影響而發生霜凍,其發生的時間越晚,對農作物的危害就越大。秋霜凍是在秋季作物尚未完全成熟時出現寒潮過境而形成的霜凍,其發生時間越早,對作物產生的危害就越大[3]。1.4冰雹及冷害。冰雹氣象災害是指圓球形透明的冰層在積雨云中降落而形成的固體降水。冰雹對農作物會產生嚴重的砸傷傷害,致使作物減產,甚至可能造成絕收,危害程度巨大。冷害對農作物的危害機制有3種,即延遲型冷害、障礙性冷害、混合型冷害。延遲型冷害是指在作物生育期內,出現長時間的低溫天氣,作物生育遲緩,成熟期延遲而使作物產量降低。障礙性冷害是在作物的生長期內遭遇低溫,會極大地破壞花器的生理機能,作物結實率降低,極容易造成作物減產。混合型冷害,是指前兩種冷害在農作物同一個生長期內同時或者相繼出現,對作物產量形成較大的不利影響。

2農業氣象災害的影響及特點

農業氣象災害對作物生長會產生比較嚴重的影響,比如干旱、洪澇、冷害等都會導致作物減產、質量欠佳等問題,對當地農業發展以及農民收入造成負面影響,所以我國當前對于農業氣象災害的預防越來越重視。我國農業氣象災害具有較為明顯的季節性特征,比如雨澇災害多發于夏季、凍害多發于秋冬季節等。氣象災害發生還具有一定的區域特征,比如雨澇災害主要發生在易形成積水的地區。農業氣象災害的發生地區相對比較集中,并伴有多種災害發生的特點,比如在雨澇災害發生后極易出現病蟲害、傳染病傳播等風險。因此,氣象災害會給農作物生產帶來比較嚴重的后果,大面積農作物遭到破壞,造成減產,甚至是停產,不利于農業經濟發展。

3有效預防農業氣象災害及減災策略

3.1加強氣象條件利用效果,提高農業產量。我國比較常見的氣象災害會對農作物產生較大不利影響。為保障作物產量,需要提高氣象災害的預測能力和應對水平。農業部門及企業應當進一步加強對氣象條件的利用,以提高農作物產量。以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為例,當地與大興安嶺山脈相鄰,具有豐富的農業資源,氣候類型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約441mm,日照時長達2800h,該地區主要種植農作物為水稻、大豆、玉米等。在作物種植過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和掌握不同作物的適宜生長環境,并綜合考慮該地區的長期氣候變化規律,將作物生長與氣象變化緊密聯系起來。根據氣候特點預防氣象災害,充分利用氣象條件推動當地農業生產發展,選擇適當的作物種類,實現科學種植,以提高農作物產量,增加農民收入。同時,要加強對氣象災害的監測,對干旱或者雨澇等氣象災害提前預防,實施科學的減災措施,發揮科學防災的作用,推動現代農業健康、良好發展[4-5]。3.2完善氣象服務,減少災害損失。農業氣象災害的預防和減損,需要相對完善的氣象服務。通過氣象服務為農戶及農業種植企業等推送動態性的氣象變化信息,從而為及時采取相關減災措施提供基礎和依據。基于此,農業部門與氣象部門要加強配合,在農田種植區建立氣象監測基礎設施和氣象趨勢預測系統,借助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和大數據技術,結合當地氣候變化規律,收集相關氣象數據整理成為特定地區農業氣象簡報,及時準確地預測氣象災害發展趨勢。如發現有發生氣象災害的可能性,則要盡快上報農業部門,加強災害防范。可通過短信、網絡、電視、廣播等途徑為相關種植戶及企業等提供有效的氣象服務,指導作物高產種植,消除氣象災害造成的不利影響。各地區應當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構建系統的氣象災害服務網絡,提高氣象監測工作的硬件水平,提高農業氣象監測分析工作的科學性,在發生氣象災害前做好減災防范工作[6]。3.3提高氣象部門工作能力,提前預警災害信息。提高氣象工作能力有利于提前預警氣象災害,為當地農作物種植生產提供相應的指導。同時,比較及時、準確地提供氣象變化信息并以此為依據采取與災害相對應的減災措施,減少作物的損失。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中,氣象部門應當加大投入力度,提升氣象信息災害預警和預報能力。在大面積農田內建設全天候自動化氣象監測設施與智能化的農業氣象預報平臺,實現網絡化數據傳輸,構建氣象災害監測系統,不僅能夠確保氣象信息監測預報具有時效性,還能加強其準確性,便于監測地區采取適當的防災減災措施,避免發生嚴重的作物產量受損等情況,提高種植管理水平,增加農業收入,帶動地區經濟良好發展[7]。3.4對不同氣象災害采取相應的科學防災方法。針對我國常見的氣象災害,需要采取相應的應對方法。比如對干旱災害來說,應通過建設水利工程、人工井等設施進行灌溉,滿足作物的生長發育需求,同時盡量選擇耐旱種植植物,降低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對暴雨災害的防治,要關注氣象部門的權威信息,根據氣象災害預警對堤壩進行加固,有效疏通河道,檢查水利設施的運轉情況,還要組織相關人員將田間積水及時排出,避免出現內澇。對于寒潮和霜凍等災害,應對澆灌越冬水的農田進行松土和通氣,對未澆灌越冬水的農田采取保溫、保墑等措施,必要時可以加大肥水供應。對于冰雹災害的防災減災,應當基于氣象監測,及時搶收成熟作物,并在冰雹發生的集中區域增加樹木綠化,以破壞雹云的形成條件[8]。

4結束語

在農作物種植中,需要加強對氣象災害的監測和預報。相關人員應充分了解會對作物產量造成較大影響的災害類型,并分析氣象災害所產生的后果,結合農作物種植地區的氣候特征和氣象變化規律,完善氣象服務,提前災害預警信息和對不同氣象災害采取相應的科學防災方法,以降低災害損失,推動農業產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閆彩虹.農業氣象災害對作物產量的影響分析[J].吉林農業,2019(6):109.

[2]姜佳慧.淺議農業氣象災害對作物產量的影響[J].種子科技,2018,36(2):26,31.

[3]田貴良,林志宇.氣象災害對糧食生產的影響研究———以福建省為例[J].災害學,2016,31(1):148-152.

[4]錢永蘭,毛留喜,周廣勝.全球主要糧食作物產量變化及其氣象災害風險評估[J].農業工程學報,2016,32(1):226-235.

[5]林志宇,田貴良.氣象災害對福建糧食產量影響的灰色關聯分析[J].中國農業氣象,2016,37(1):77-83.

[6]高姣姣.重慶市主要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及其綜合評價[D].重慶:西南大學,2016.

[7]劉芳.中國農業氣象災害對作物產量的影響[J].南方農機,2018,49(8):192.

[8]阿衣敏•沙依熱特,阿依努•胡王漢,阿卜拉•亞庫普.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研究進展與展望[J].農技服務,2017,34(11):64.

作者:李竺洋 單位:延邊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