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災害對農業的影響范文
時間:2023-12-22 17:49: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氣象災害對農業的影響,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氣象變化對農業發展影響極大,在所有自然災害中,氣象災害占了70%以上,其中60%為農業氣象災害。近10年來,氣象災害造成的農業經濟損失呈現出增加的趨勢。對復雜多變的氣象環境和農業生產的動態過程進行準確的監測,并開展有針對性的氣象災害保障工作和減災防災調控服務,使科技充分為農業生產服務。
一、氣象災害的種類特點成因及應對方法
氣象災害指的是因暴雨、暴雪、干旱、雷電、冰雹、大霧、大風、低溫、高溫、霜凍、冰凍、寒潮等造成的災害。中國境內氣候復雜多變,近年來各種災害性天氣頻繁出現,具有發生種類多、影響范圍廣、危害嚴重等特點。影響中國農業生產的主要氣象災害有干旱、洪澇、大風、冰雹等十多種,在各種氣象災害中,對農業生產影響最大的是干旱和雨澇,二者不僅發生頻率高,甚至有相伴出現的現象。
1.干旱
干旱指的是因久晴無雨或少雨,使降水量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少而形成的一種氣象災害。此外農業干旱不同于氣象干旱和水文干旱,農業干旱是由外界環境影響如土壤、作物、大氣和人類對資源利用等多方面因素造成作物體內水分失去平衡,發生水分缺失,影響作物生長發育,最終導致減產或絕收的現象。防御干旱的主要措施有,一是根據旱區分布調整作物布局規劃,種植耐旱作物;二是灌溉時采用灌溉和滴灌技術結合,目標明確,節約用水;三是植樹造林,退耕還林,改善生態環境;四是加強完善田間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五是開發空中水資源,抓住有利的天氣條件,時刻準備好開展人工增雨作業。
2.洪澇
洪澇的形成與地方降水量、植被種類、地理位置、土壤結構以及季節、防洪設施等都有聯系。但多數情況下是由于持續性大暴雨使江河洪水泛濫淹沒,沖毀作物,從而造成經濟作物減產或絕收。暴雨的主要防御辦法有,一是群眾要及時收聽收看氣象部門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加固堤防,疏通河道,定期檢查維修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二是洪澇發生后要及時組織搶收或排除田間積水,以防止內澇淹死作物;三是規劃植被分布時避開容易發生山洪、泥石流、山體滑坡的危險地段。
3.大風
風速≥17m/s、風力≥8級的風稱為大風,常出現的有北方冷空氣南下形成的大風、雷雨大風、臺風侵襲大風三種,又以北方冷空氣南下形成的大風為最多。大風不僅摧毀莊稼、農房、樹木和通信設施,還會飛沙走石,傷害人畜。大風的主要防御措施有,一是加固果樹和蔬菜大棚。二是及時切斷戶外危險電源。當近地面最大風速能達到17.2km?s-1以上時,成為臺風。臺風由于強度大,破壞力強被列為全球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
4.風雹
風雹發生的地域較為局限,但會對農作物莖桿、枝葉和果實產生機械性的損傷,同樣會造成作物減產或絕收。風雹天氣是由強對流天氣形成的,時常伴隨著狂風暴雨和電閃雷鳴。冰雹極易砸傷人畜、毀壞禾木,從分布特點上來說是內陸多于沿海,山區多于平原,中緯度地區多于其他地區。冰雹的主要防御措施有,一是作物成熟要及時搶收;二是在多雹地帶,植樹造林,改善地貌環境,破壞雹云的形成條件;三是在多雹災季節,下地勞作的農民要隨身攜帶防雹工具。四是氣象部門要適時開展人工消雹工作。
二、氣象災害的防御辦法
1.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涉及到的部門比較多,需要政府的統一領導,明晰各個相關部門的責任,促進部門間的有機聯系。多部門聯合制作和出地質災害氣象等級、火險氣象等級、病蟲害氣象等級等預報。
篇2
關鍵詞:氣象災害;農業生產;對策
中圖分類號:S1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8-0159-1
氣象災害是指因暴雨、暴雪、干旱、低溫、高溫、霜凍、冰凍以及寒潮等造成的災害。近年來由于氣候變化多端,我國很多地區頻繁出現各種災害性天氣,發生的種類、影響的范圍、危害嚴重的嚴重程度都呈現出極端化的趨勢。各種自然災害對農林業生產和群眾生活造成不利影響。主要的氣象災害有干旱、水災、大風、冰雹、霜凍、寒潮等多種。
1 氣象災害的主要表現
干旱是指水分的收支或供求不平衡而形成的水分短缺現象。旱情和旱災表現為干旱的兩種類型。旱情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由于長時間段的降水都較為稀少,生育期內的作物吸收的水分不足,生長發育緩慢。旱災是指對于一系列旱情的發生,由于生產條件的限制和基礎設施的滯后,未能及時抽調水源,導致糧食減產甚至絕收的自然災害。
水災一般是指由于洪水肆虐、暴雨連續導致土壤水分太多,從而造成農作物淹死的自然災害。水災嚴重時它會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最終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其他損失。水災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指由于連續數日的特大暴雨而導致山洪泥石流發生、江河泛濫,最終導致農田被淹沒、環境與各種設施被毀壞等一系列的不利影響。另一種是指積水過多且集中難以排泄從而造成的積水災害。
霜凍和寒潮都是由于天氣寒冷造成的自然災害。霜凍是春末秋初由于冷空氣侵襲致使土壤表面、植物表面及近地面氣層溫度降到0℃以下的一種短時低溫氣象現象。寒潮,是高緯度地區的寒冷空氣,在特定的天氣條件下會向中低緯度暴發,其所經之處常會造成大范圍的雨雪、大風和降溫天氣,這種冷空氣在南侵的過程中達到一定的強度。
冰雹本質上是降水的一種實現形式,它一般呈堅硬的球狀、圓錐狀其他不規則的形狀。冰雹由透明或不透明的冰層相間而成,一般可達4-5層,最多可達20多層。雹的直徑越大,破壞力就越大。冰雹常砸壞莊稼,威脅人畜安全。冰雹災害起因于強對流天氣系統,是一種十分劇烈的氣象災害,雖然出現的范圍不大,時間較為短促,但危害較大,常常伴隨著狂風、強降水以及大幅度降溫等災害性天氣。
2 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干旱主要分為春旱和夏旱。首先,春天早些時候恰好是小春農作物開始返青、成長以及大春農作物播種和育苗的時間段,春季少雨會造成大春作物播種、育苗的延緩,從而后出苗困難以及幼苗生長、發育不良。其次,由于夏天天氣炎熱,水分蒸發速度極快,因而田地里土壤的水分不足,難以滿足農作物的旺盛生長需求,最終導致玉米等作物枯萎,甚至死亡。
水災對于農業生產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以水稻為例,首先,延續數日的降水加之光照缺乏,會使早稻和晚稻中期不能接受光照,促使稻根、稻稈和稻穗生長緩慢,最終造成只長莖葉,以至于后期的根葉枯黃,這很容易引起紋枯病肆虐,不利于水稻的生長。其次,由于暴雨從天而降,水稻莖葉容易受其襲擊,從而葉片被撕破、莖葉被折斷,發生光合作用的比例下降。
霜凍會使作物體內水分發生凍結,使抗寒力弱的一些作物及發育期,如水稻秧田、果樹花期、某些蔬菜等,常常因霜凍而受害,所以霜凍的危害很大。寒潮是范圍大,勢力強的冷空氣活動過程,在劇烈降溫之前,常有大風天氣出現,春、秋兩季的寒潮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秋季九、十月間,晚秋作物及蔬菜尚未完全成熟,寒潮前大風可能使作物倒伏,寒潮的低溫可能使作物凍死造成減產。
由于冰雹從天而降,大力度地襲擊了農作物,從而使農作物的葉子、果實等受損。受損程度會因冰雹的不同而不同。若冰雹很大,很重,則打擊力就會非常之大,對農作物的危害性也就越嚴重;若冰雹降落的時間較長,對農作物的危害性也就越嚴重。不僅如此,由于冰雹降落損傷農作物而導致的病蟲害會加大對農作物的危害程度。
3 降低氣象危害程度的對策
3.1 延伸氣象服務領域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民對氣象服務要求越來越高。因此,氣象部門必須不斷提供系列氣象服務產品。一是加強農業防災減災服務。災害發生之前必須一系列氣象預報和預警信息,并在災后實施跟蹤調查,撰寫災害影響評估報告。二是加強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氣象部門應結合當地實際,開發出畜禽、大棚蔬菜和特種水產等類別的氣象服務產品。三是加強氣象決策服務。應統籌組織農業、氣象等部門,加強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推廣與運用的氣象研究。
3.2 健全工作有效運行機制
政府部門要從創新體制機制入手,強化組織領導,齊抓共管地做好氣象災害的應對工作。一是強化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要成立分管領導任組長,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的工作小組,負責做好本地區的工作。二是統籌部門行動。要建立和完善氣象為農服務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開會議,通報工作,協調行動。三是完善應急機制。為做好氣候災害應急工作,要將氣候災害應急工作納入公共事件應急預案體系,統一整合防御力量,統一協調各方行動,不斷提高應急聯動能力。
參考文獻
[1] 劉毅.2010年氣候:本世紀以來最異常[N].人民日報,
2011.
[2] 杜曉,蔣新軍.對比2008年冰凍 應急預案“成長”了[N].法制日報,2011.
[3] 胡,王志強.部門聯動應對氣象災害[N].人民日報,
篇3
加強氣象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氣象防災減災能力。近幾年投入業務使用的自動氣象站、鄉鎮自動雨量站等現代化監測設備,在暴雨、冰雹等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依托現代化數值天氣預報系統,初步建成了短時天氣預報警報、中短期預報、短期氣候預測以及農業氣象、水文氣象、地質災害等專業預報系統。短時臨近預報預警水平和短期預報準確率穩步提高,強對流、暴雨、干旱等預警、預報水平有了較大的進步。
1 對我國農業生產造成主要影響的氣象災害
對我國農業生產造成主要影響的氣象災害有干旱、洪澇、臺風、冰雹等,在我國發生頻率最高、影響最為嚴重的是干旱,洪澇居第二,其次是風雹。
1.1 干旱 是指長時期降水偏少,造成空氣干燥、土壤缺水,使農作物和牧草體內水分虧缺,影響農作物播種和牧草返青,影響農作物和牧草正常生長發育,導致農牧業減產以及河流干涸、人畜飲水困難的一種氣象災害。我國發生的干旱特征是普遍性、區域性、季節性。
1.2 洪澇 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續降雨使低洼地區淹沒、漬水的現象。雨澇主要危害農作物生長,造成作物減產或絕收,破壞農業生產以及其他產業的正常發展。其影響是綜合的,還會危及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影響國家的長治久安等.我國洪澇發生具有類似性、普遍性、區域性、破壞性、可防御性。
1.3 臺風 臺風是熱帶氣旋的一個類別。在氣象學上,按世界氣象組織定義: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在12級至13級(即每秒32.7米至41.4米)稱為臺風.我國臺風發生具有季節性、登陸地點不定、旋轉性、損毀性、發生時伴有災害性天氣、不可抗拒性。
1.4 冰雹 冰雹災害是由強對流天氣系統引起的一種劇烈性氣象災害,冰雹來臨時常常伴有大風、暴雨、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具有局地性、歷時短、受地形影響顯著、年際變化大、發生區域廣等特征。
2 主要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防御措施
2.1. 暴雨 是指24h降水量達50mm或以上的強降水。按其強度又分為3個等級,24h降水量50.0~99.9mm為“暴雨”;100.0~249.9mm為“大暴雨”;250mm以上為“特大暴雨”。內黃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暴雨容易引起河流泛濫,淹沒糧田,誘發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直接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時收聽收看氣象部門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加固堤防,疏通河道,檢查維修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二是及時組織搶收或排除田間積水,防止內澇淹死作物;三是維護房屋農舍,防止大雨沖灌致使房屋或圍墻垮塌;四是避開容易發生山洪、泥石流、山體滑坡的危險地段。
2.2 冰雹 是指由積雨云中降落的、一般呈圓球形透明與半透明冰層相間的固體降水,形如蔥頭,俗稱“冷子”。冰雹發生時經常伴隨著狂風暴雨和電閃雷鳴。冰雹極易砸傷人畜、毀壞禾木,造成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冰雹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對成熟的作物要及時搶收;二是在多雹地帶,植樹造林,增加綠化面積,改善地貌環境,破壞雹云的形成條件;三是多雹災季節,農民下地勞作時要隨身攜帶防雹工具,同時氣象部門要適時開展人工消雹作業,以降低災害損失。
2.3 連陰雨 是指連續5d以上有降水,且累計降水量≥30mm的天氣過程。內黃連陰雨天氣多出現在4月上旬至11月上旬之間,其中7、8月最多,是該地區較為嚴重的自然災害之4.連陰雨期間,雨水多、濕度大、光照少,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和成熟作物的收獲,連陰雨對小麥、棉花、大豆、花生的品質影響較大,發生在播種期的連陰雨致使播種推遲,導致莊稼欠收減產。連陰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根據氣象預報,及時做好糧食搶收搶曬工作;同時做好隔濕防潮,以防霉變;二是連陰雨期間做好清溝排水,防止內澇和漬害;三是為農作物噴灑農藥時在藥液中增加粘著劑,如把適量的植物油、豆粉、淀粉等加到藥液中,以保證施藥效果。
2.4 寒潮 是一種嚴重的災害性天氣過程。由于冷空氣的入侵,使氣溫在24h內劇降8℃以上,而且在這一天內最低溫度又在4℃以下;或48h降溫10℃,最低氣溫在4℃以下,稱為寒潮。寒潮過境時,常伴隨6~8級的偏北大風,使沿途氣溫驟降,容易引發凍害,對農業、畜牧業造成危害。寒潮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在寒潮來臨前,對于已澆越冬水的麥田,要劃鋤、松土、通氣;對于未澆越冬水的麥田,要及時鎮壓、保溫、保墑;二是寒潮來臨時大棚內溫度下降,造成棚內作物生長放緩,因此要增大肥水供應;三是對大棚進行加固,防止大風
掀棚。
2.5 低溫凍害 是指某一時段、某一地域內出現的氣溫明顯偏低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發育的一種天氣現象,可分為冷害、寒害、霜凍和凍害4種類型。因此,防御凍害即使麥苗與越冬生態條件相適應。防御凍害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培育和選用抗寒品種,搞好品種合理布局,并根據品種春化特性,合理安排播期和播量;二是提高整地質量和播種質量,培育壯苗越冬;三是可采取灌水、中耕保墑、鎮壓防凍;四是增施磷鉀肥,做好越冬覆蓋。
3 降低氣象危害程度的對策
3.1 延伸氣象服務領域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民對氣象服務要求越來越高。因此,氣象部門必須不斷提供系列氣象服務產品。一是加強農業防災減災服務。災害發生之前必須一系列氣象預報和預警信息,并在災后實施跟蹤調查,撰寫災害影響評估報告。二是加強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氣象部門應結合當地實際,開發出畜禽、大棚蔬菜和特種水產等類別的氣象服務產品。三是加強氣象決策服務。應統籌組織農業、氣象等部門,加強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推廣與運用的氣象
研究。
篇4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的比例在世界上排名靠前,農業生產直接關系到人民的安康和社會的安穩。由于近幾年農業氣象災害的不斷增加和影響不斷加深,我國農作物布局和種植制度已經在不斷發生變化。所以,了解并且關注農業氣象災害不僅僅是農業科研人員的工作職責,也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這樣才能最大范圍地做到防微杜漸、事先預防,把氣象災害對農業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可見,研究氣象災害不僅僅有助于農業生產和發展,而且直接影響到我國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的理念,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農業氣象災害 災害特點 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S166]文獻標識碼:A
一、前言
今年來,我國農業生產技術雖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還沒有完全脫離靠天吃飯的落后局面。要想達到先進國家的農業生產的局面,就必須依靠科技的發展,農業生產依賴的科技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氣象氣候學、土壤學、生物工程、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唯有擺脫落后的局面,才能使我國農業科技和生產力實現質的飛躍,解救國家人口吃飯的問題和生存的問題。那么怎樣在農業氣象的角度為我國農業的發展做出貢獻呢?最主要、最當務之急的就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即把目光從國內移向國外,學習世界前沿的農業氣象應對科技,在學習的基礎上,做大“因地制宜”,學為我所用,從分調研國內的具體情況和原因,對復雜多變的農業氣象環境和農業生產過程進行全程動態和準確的監測,開展有針對性的氣象保障和減災防災調控服務,使氣象科技對農業生產的服務和貢獻上一個新臺階。因此,了解并且關注農業氣象災害不僅僅是農業科研人員的工作職責,也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這樣才能最大范圍地做到防微杜漸、事先預防,把氣象災害對農業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為我國農業發展做出己所能及的貢獻。
二、我國農業氣象災害的特點
我國是世界上受農業氣象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不僅種類多,而且時間長,總結起來,影響我國農業的氣象災害的特點主要有:
(1)空間范圍廣,面積大。可以這樣說,我國從西部邊疆到東部沿海,每一個地區都受到不同的農業氣象災害的影響。
(2)種類多,影響大。影響我國農業的氣象災害不僅有我們經常聽到的干旱、暴雨洪澇、嚴寒等,而且還有熱帶氣旋、雷暴、連陰雨、濃霧及沙塵暴等不常見的類別,不同類別造成的災害程度是不一樣的。
(3)時間長,跨度大。在我國,干旱等常見的氣象災害持續的時間比較長,以貴州為代表的個別地區常年都受到干旱的影響。
(4)集中性強。時間上,例如龍卷風、雷雨、冰雹、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只要集中在每年的3~5月發生;地域上,龍卷風、雷雨、冰雹、大風等強對流天氣主要發生在東南沿海、臺灣島等熱帶、亞熱帶地區。
(5)發生頻率高。我國的旱、澇、風、凍等災害年年都有,平均每年出現旱災7.5次,澇災5.8次,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6.9個,以上數據是對形成一定規模的災害的統計,小規模不計算在內。
(6)災情后果重。聯合國公布的1947~1980年全球因自然災害造成人員死亡達121.3萬人,其中61%是由氣象災害造成的,氣象災害的嚴重后果可見一斑。
(7)災害鏈接性大。氣象災害的發生往往不是單一的,例如,暴雨能夠引發或者加重洪水、泥石流、風暴潮和植物病蟲害等其它相關自然災害的發生。
三、如何應對農業氣象災害
(1)正確認識農業氣象災害預警工作的重要性
根據農作物種類劃分的不同,針對具體作物品種開展氣象災害指標研究工作,這樣才能夠不斷提高研究指標的確定性和針對性,得出的結果的利用程度才更高。
1)病蟲害是由于氣象條件帶來的農業生產比較嚴重的弊端,要想減少或者避免病蟲害帶來的損失,就需要我們不斷加強對病蟲害的發生與氣象條件關系方面的研究。同時,要想做到提高農業氣象預防系統的服務效率,就必須逐漸細化和深入農業氣象災害預警平臺的建設。
2)擴大農業氣象災害知識的科普宣傳,使普通農民提高對農業氣象災害的認識和防止知識,這樣就提高了農民應對農業氣象災害的防御能力。
3)建設氣象災害監測機制和預警系統,從而不斷提高氣象災害預警能力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重視天氣預報的作用。雖然到現在位置,我們還沒有能力阻止惡劣天氣的發生,不能在災害發生之前通過人為的方法加以阻止,可是,我們能夠通過不斷進步的科技手段來分析一段時間以內的氣象和氣候變化,預感惡劣天氣發生的前兆。例如,衛星遙感技術、雷達探測技術等技術都能在逐步提高天氣遇到的準確度,不斷延長天氣預報準確的時間長度。
(2)氣象氣候預測產品應用服務與保障
隨著現在天氣預測、雷達和衛星遙感信息的進步,我們對影響農業生產的關鍵性氣象問題的把我越來越到位,這就保證了能夠在綜合運用現代多種氣候監測信息的基礎上,逐漸發展直接針對作物生長關鍵時段和關鍵性農業氣象災害的中、短期綜合預測技術和長期預測新技術,以及將加工處理的區域性農業氣象災害預測產品更迅速分發到農業生產的決策指揮和服務部門,為作物生長關鍵時段各類農業氣象災害的減災防災調控技術的實施提供咨詢服務。
(3)建立健全農業氣象防災減災法律法規體系
要發展農業氣象災害的應急預警機制,要提高農業氣象災害的預報準確程度,就必須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就必須把農業氣象防災減災納入中央和地方的財政預算。有了足夠的資金保證,然后把預防農業氣象災害的預防措施納入法律法規、行為規范,這樣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為因素帶來的損失。在另一個層面上,要不斷提高從事氣象災害防御相關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技能,充分發揮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應急系統的建設效益,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對國民經濟和人民財產所帶來的損失。
(4)建立氣候影響評價服務和保障體系
建立氣候影響評價服務需要從農業生產過程和環境的聯系著手,不斷改進科研水平,研制出新型的機理性農業氣象影響評估模型。通過科學的分析和評估,不斷提高氣候對農業影響的客觀定量化程度和科學水平。并投入信息保障服務業務,及時提供評價服務產品。如果在農業生產中,能夠利用評估體系生成的多種模型來集成結果,同時方便用戶使用和查閱,就達到了綜合預測、使用簡潔的目的。
四、結束語
我國是農業大國,但卻不是農業強國,究其原因,農業生產技術不夠先進是主要的原因,反映在應對氣象災害上就是不能夠及時應對常見的農業自然災害。我們知道,氣候變化對農業帶來的影響是最大的,也是農作物減產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國人口不斷增加的現在,做好農業研究,保證農作物高質高產成了不可回避的課題。在世界上的農業大國中,我國是自然災害發生最多的國家之一,其中氣象災害最為嚴重。關注氣象災害常發地區及防治措施,有利防災減災,減少損失,提高我國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文章寫作以期和同仁共同探討,促進農業生產與農民增收,為我國農業的發展進步作出自己的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 湖冰. 華北地區主要氣象災害及預警系統建設[J]. 山東氣象. 2010(02).
[2] 何建業,何建秀,王衛國. 烏拉特前旗主要農業氣象災害發生規律及防治對策[J]. 內蒙古氣象. 2010(04).
[3] 李艷春,李鳳霞,陳興財. 青銅峽市氣候資源及氣象災害分布特征分析[J].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2009(08)
篇5
【關鍵詞】農業氣象 災害 影響評估 發展趨勢
一、國內農業氣象災害的評估現狀
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造成的破壞和影響主要是依據農業氣象災害指標體系對其進行評價的,我國的學者通過多種控制條件、實驗和對氣象災害數據的統計分析,逐漸形成了以農業為主的氣象災害指標體系,并以此為基礎,建立了各種農業氣象災害評價的數學模型,使我國的氣象災害逐漸由定性評價向定量評級進行轉變。其中,主要的研究對象包含洪澇、干旱、臺風、暴雨、寒潮等農業氣象災害。目前,我國國內外對農業氣象災害的評估內容主要有災害風險區劃及管理、人類社會經濟損失和作物產量損失等,評估的模型主要有災害風險評估、作物模型評估和綜合模型評估。
1.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
災害風險分析最早起源于國外,分析領域主要集中在重大自然災害和經濟領域,而對農業氣象災害的風險分析相對較少,起步較晚,我國的農業氣象災害風險分析,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在主要是通過災害影響評估的風險化、數量化技術和方法,構建風險評估的技術體系,主要內容包含了氣象災害的風險分析,后期的跟蹤與評價,災后的評估以及應對的措施等等。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是一項綜合性的、多因子的評估分析工作,主要涉及對氣象災害的危害性、危險程度,對災害的預測、承載體系的承受能力以及降低災害措施的分析等方面。
2.農業作物模型評估
目前,在國際上的農業作物模型評估類型比較多,例如澳大利亞的APSIM模型、美國的DSSAT模型、荷蘭de W it學派的系列模型等,而我國目前采用的主要是CCSODS模型。該模型主要面向國內的農田管理者以及農業管理者,具有通用性和機理性的特點,經實踐證明,在氣象災害評估方面具有較強的實用性,能夠提供作物的優化栽培體系。
3.綜合模型評估
綜合模型評估所要考慮的因素主要有災害的覆蓋面積、災害的強度、農作物對災害的敏感度、農作物的防御能力以及當地在某一時間段所擁有的生產力水平等,在此基礎上構建氣象災害評估的指標體系,然后通過模糊數學方法、回歸分析法、層次分析法,以及灰色聚類分析和BP神經網絡等方法的選擇與利用,建立農業氣象災害的綜合評估模型,以此實現對農業氣象災害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目前,我國的很多專家和學者都根據當地氣象災害和農業發展的實際,對綜合評估模型進行創新和發展,確定了科學的評估手段和方法。在該模型中,農業氣象災害定量評估主要依據對農作物受災后產量的損失評估,農業部門主要是計算受災面積、成災面積和絕收面積對糧食的損失。
二、國內農業氣象災害評估的發展趨勢
1.農業氣象災害評估中將加強作物模型的應用
農業作物模型主要是對農作物的生理過程和土壤、氣象等一系列影響因素進行數值模擬,把農作物的成長過程進行模擬再現,對農作物的生長過程與環境因素的相互關系做定量的描述,這對于農業氣象災害的評估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基于作物模型的特殊作用,在我國的農業氣象災害評估系統中將會得到廣泛應用。從作物模型的發展來看,將依據簡單、精準、大眾化為基本準則,研究方向將有專業的上層研究轉向基層的廣大生產用戶。農業評估模型也將結合數學模型融合專家知識模型,最終建立成綜合系統的評估專家系統,實現作物模擬的專業化和可視化。
2.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將得到進一步完善
隨著經濟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新的理論和方法都將被引入到農業氣象災害的風險評估體系中,并將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完善。首先,通過農業災害相關機理的研究,對于承災體的易損傷性、致災因子的不穩定性以及區域防災能力的脆弱性將得到深入分析和研究。其次,因為不同的自然環境孕育出不同類型的氣象災害,而在風險評估過程中不同的風險因素的影響效果也是不一樣的,對不同的風險模型評估和風險指標體系的看法也是千差萬別,這就導致風險評估結果的不統一,所以,通過不斷構設標準統一的風險評估體系,在未來的風險評估指標和風險評估模型的標準方面會得到進一步的統一和規范。
3.農業氣象風險綜合評估技術將朝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農業氣象災害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影響的,然而在對農業受災損失進行定量評估時,一般都比較看重給農業帶來的經濟方面的損失,對于生態環境、社會生活等方面的損失關注力度不夠。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業氣象災害評估將朝向多元化方向發展,與之相配套的風險綜合評估技術也將出現多元化。對于氣象災害的影響,除了災害性天氣之外,植被地標狀況、區域地形結構等也成為氣象災害的影響因素。綜合來看,農業氣象災害評估將發展成為地面監測與3S技術相融合的一體化的災害評估系統,對農業氣象災害進行全面評估。
三、總結
綜上所述,通過我國農業氣象災害評估的現狀分析和對未來發展趨勢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國要不斷加強對農業氣象災害的評估與相關作物模型的分析研究,切實提高農業生態環境的氣象保障能力,使作為我國基礎性產業的農業能夠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為我國這個人口大國提供可靠的保證,這也是我國能夠實現獨立自主發展的先決條件。只有加強農業氣象災害的評估,才能為農業的長遠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常彥軍,董津瑞.我國農業氣象災害評估現狀和發展趨勢[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06).
[2] 余衛東,張弘,劉偉昌.我國農業氣象災害評估研究現狀和發展方向[J].氣象與環境科學,2009,(03).
篇6
關鍵詞:農業氣象;災害特征;防災減災
對于農業生產而言,極容易受到氣象災害的威脅,從而導致農作物產量受到嚴重影響。因此,必須要對農業生產現狀進行了解,對氣象災害的特征進行具體分析,并且通過一系列的防災減災對策,促使我國的農業生產能夠順利開展,進而使我國每年的農作物產量可以得到保證。
1農業氣象災害現狀
1.1對減災防災工作缺乏重視
所謂的防災減災,實際上就是采取多種對策或措施,來對氣象災害產生之前展開管控的過程,與救災工作相比,我國當前對于防災減災工作來講,其投入的力度不足。對于農業的氣象災害而言,不確定性是其最為明顯的特征,氣象災害的出現不限時間、不限空間也不限地域。因此,在對其展開預測期間,極容易造成失誤的現象出現。由于在開展防災減災期間會面臨諸多的不確定性,而如果相關部門對此缺乏認識,沒有認識到防災減災的重要性,從而導致農業氣象災害的防災減災工作得不到順利的開展。
1.2對于農民是否精準獲取相關信息無法得到保障
如果氣象災害信息被農民接收到之后,則需要利用多種對策來對氣象災害展開防御,從而避免農業氣象災害給農作物帶來較大的威脅,雖然農業氣象災害信息的收集與傳遞看上去較為簡便,但是,其屬于比較繁雜的系統工程。當前,在開展氣象服務期間,經常會面臨氣象災害信息傳送不及時、不完善的情況,從而對氣象災害的預防與防御造成極大的影響。
1.3建設公共服務與基礎設施的力度不足
針對于氣象災害的防災減災工作來講,基礎設施建設十分關鍵,屬于不可缺少的重要存在,對于多種減災設施來講,其日常的維護工作必須要積極展開,對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必須要不停完善。然而,對于目前的現狀來看,多數地區在氣象災害的預防設施建設方面比較缺乏,同時也沒有展開定期維護的工作。例如:在雨季到來前夕,必須要將水利基礎設施加以維護,從而將防洪性能提升,但是,由于缺乏資金,或是設施的維護隊伍水平不高,都會導致基礎設施無法得到有效養護,極容易造成安全事故或危害的發生,給農業生產帶來一定的阻礙。
2農業氣象災害特征
2.1干旱
在農業生產期間,主要是因為降水量低,空氣中水分含量不足,造成土壤缺水干裂而被稱之為干旱氣象災害。此種干燥天氣會導致農作物嚴重缺水,對農作物的生長速度造成極大的影響,同樣也會對產量造成影響。在我國,出現干旱氣象災害的幾率非常高,普遍性、區域性、季節性是其最為明顯的特征[1]。特別是對于東北地區與西北地區而言,最容易受到干旱氣象災害的影響,其干旱發生頻率非常高,長期干旱會導致河流干涸、人、畜、農作物缺水,從而對農民的經濟收益造成巨大影響。
2.2洪澇
對于洪澇氣象災害而言,主要是因為連續降雨、暴雨,造成雨量集中,地面徑流量大而造成的,會淹沒大片土地、農田。對于洪澇氣象災害,會嚴重毀滅農作物的生長,從而導致農作物面臨減產或是絕收的現象。另外,由于受到洪澇影響,也會將生態平衡打破。洪水的淹沒會造成害蟲的聚集、蚊蠅的滋生、動植物的腐敗,從而導致農作物蟲害發生。對于洪澇災害而言,普遍性、區域性、破壞性、可防御性是其明顯的特征。2.3臺風臺風氣象災害屬于熱帶氣旋的一個類別。在氣象學中,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俗在每秒32.7~41.4m,即12~13級,則被稱之為臺風[2]。臺風的發生會給農業生產帶來具有的危害,對植物幼嫩組織帶來直接的沖擊,其破壞力非常大。對于臺風氣象災害而言,季節性、旋轉型、毀滅性、不可抗性是其主要的特征。
2.4冰雹
所謂的冰雹災害,實際上就是因為強對流天氣,從而導致劇烈性氣象災害發生,同樣也會帶來大風、滑坡、泥石流等災害,會極大的破壞農作物的生長,并且會摧毀農作物,從而造成農業生產面臨極大的經濟損害。而冰雹具有歷時短、局域性、年際變化大等特征。
3農業氣象災害防治措施
3.1充分利用氣候資源促進農業發展
3.1.1將農業生產實際狀況作為依據展開氣象服務工作。不同種類的農作物,其環境的需求也存在著差異與不同,在進行農業氣象災害服務工作期間,必須要將農業結構、農作物種類作為依據,從而展開氣象災害的服務工作,確保其能夠更加具有針對性,帶來良好的效果。在開展農業氣象災害服務期間,必須要將農作物的培育地區、生長規律等作為依據,從而向農民提供更加具有精確性的信息,例如:降雨信息、風象信息等,從而保障農民能夠將氣象災害預防做好。同時,農業氣象災害服務服務還需要通過常規的農作物氣象災害服務轉換為特色農業、設施農業,并且將農業生產狀況作為依據,展開農作物產量預報等工作,促使農業氣象災害服務水平獲得提高。
3.1.2將氣象信息運用并展開農業生產工作。對于農業生產工作來講,其無法與氣象災害服務分割。在開展農業生產工作期間,必須要加強對農村地區氣候情況的觀察,從而做好農事安排。將農村氣候災害的發展趨勢作為依據,將氣候變化圖進行編制,并且將氣象信息牢牢掌握,從而調節農業生產體系,促使農作物能夠得到重新布局,不斷引入全新的品種,從而防止農民在種植農作物時會發生盲目跟風、肆意農作的情況。
3.2將農業氣象災害預防機制完善
當前,我國在農業方面的發展十分迅速,而針對于農業氣象服務的工作而言,具有極高的質量要求。對于氣象工作人員來講,其工作的重點必須要放置在農業氣象災害預報的真實性、準確性上,從而為農民帶來更加精準的氣象災害信息。當前,對于農業氣象災害的服務工作人員來講,普遍存在職業素養偏低的現象,對于氣象災害機制的設立存在不健全、不完善的現象,從而導致農村區域展開氣象災害服務工作時,無法將預測到的災害結果準確率加以保證,也無法將防災減災的實際需要得以滿足。所以,想要將農業氣象災害預防機制健全,通常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措施處理:首先,需要開展多種農業氣象災害預警形式,并且將農業氣象災害的分析、評估體系加以完善,從而對農村地區重大的農作物災害發生條件做出預報或是預警,不斷的擴展氣象災害服務范圍及區域。其次,對于氣象災害的預報平臺,依然需要進行改善與建設,對于農業氣象災害的預報平臺來講,主要由多個部門以及多個組織構成,并且由政府統一展開監管與協調,對每一項工作做出細致的劃分,確保每一個部門都可以分工合作,并且將溝通體系設立完全,促使氣象災害的應急響應系統能夠組成,共同展開農業氣象災害防災減災工作。
3.3及時農業氣象信息
為了能夠保證農民可以在第一時間收獲氣象災害信息,必須要將農事安排做好,在全縣范圍內建設一個氣象災害專用報警網,并且與信息化技術相結合,進行農村氣象信息工程的建設。一方面,需要依靠氣象業務體系,從而建立一個專業氣象災害的信息平臺,利用移動終端、互聯網、電視等形式,為農民氣象災害預報預警,將覆蓋率提高,促使多數農民能夠第一時間了解氣象災害信息,并且做好相關的預防措施。另一方面,農民在開展農業生產期間遇到氣象問題時,可以通過多種媒介形式及時的向氣象部門傳達,同時,氣象部門依據農民的需求以及當時的氣象,從而對氣象服務做出調整,將氣象服務水平不斷提升,促使農業生產能夠得到長遠的發展。
篇7
農業氣候資源開發能力、農業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和農村氣象防災減災能力為重點,全力推進氣象“兩個體系”建設,切實發揮氣象為農服務的作用,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全面落實十七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農村改革發展的總體要求,統籌集約各種有效資源,以提升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為我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提供氣象保障。
二、基本原則
按照公共氣象服務城鄉均等化發展的要求,遵循“統籌規劃、突出重點,整合資源、提高效率,分類指導、分級負責,需求引領、科技支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原則,結合各鄉鎮的需求,立足現有基礎,科學合理布局,強化薄弱環節,完善網絡系統,延伸服務鏈條,積極推進農村氣象技術裝備和其它防災抗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
三、總體目標
利用2—3年的時間,在全縣建立較為完善的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顯著提高農村氣象災害防御能力和農業氣象服務能力,發展適合我縣農村實際的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成覆蓋面廣的農村氣象預警信息網絡和人工影響天氣防御系統,構建有效聯動的農村應急減災組織體系。實現防御規劃到鄉鎮,鄉鎮氣象災害應急準備認證,組織機構、自動觀測、精細預報、氣象信息服務站、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氣象協理員到鄉鎮,應急預案、科普宣傳、氣象信息員、預警信息到村組,使災害防御責任主體明確,農村氣象災害防御綜合能力全面提高。
四、年重點工作
(一)制定實施方案;建立健全氣象預警信息機制;完成各個鄉鎮行政區域經緯度讀取工作;完成各鄉鎮政府所在地經緯度實地測量工作;完成農安縣行政區域內主要氣象災害及其次生、衍生災害分布調查、統計和分析工作,建立本行政區域內的氣象災害數據庫。
(二)建立縣-鄉-村三級氣象災害防御組織體系,組建氣象協理員、信息員隊伍,建立氣象協理員、信息員電子管理數據庫;完成氣象協理員、信息員的培訓工作;完成鄉鎮氣象信息服務站建設并開展工作;完成縣-鄉-村一體化的電子顯示屏、大喇叭(全縣60個以上的行政村)為主體的氣象災害預警系統建設;完成縣、鄉、村氣象災害應急處置預案的逐級編制;縣政府出臺鄉鎮氣象災害應急準備認證管理辦法及實施細則;與農業局建立農業氣象災害防控專家聯盟;完成《農安縣農業氣象防災減災服務手冊》、《糧食和經濟作物高產栽培農業氣象技術系列手冊》及管理工作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明白卡、防災減災明白卡的編寫、印刷工作,建立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明白卡和防災減災明白卡發放制度;完成鄉-村兩級氣象災害預警系統的設備采購、安裝、調試工作;完成我縣農業氣象服務平臺建設。
(三)完成第二期人工防雹網絡建設工作。提高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效益,進一步加大標準化防雹站建設力度,更新現有10部陳舊火箭發射裝備,新建2個防雹站,使地面作業裝備控制面達到全縣農田面積的接近75%,切實提高我縣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的科技水平和總體效益。
(四)完成對現有陳舊的12個鄉鎮加密自動氣象站改造升級工作;新購置4部自動氣象站設備,分別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增設2個2要素自動氣象站和在氣象災害關鍵區域布設2個多要素自動氣象站,切實增強對突發氣象災害的自動監測和及時報警能力,進一步增強防御氣象災害及其次生、衍生災害能力。
(五)編制我縣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圖、氣候區劃圖,編制出臺我縣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對符合標準的部分鄉鎮開展氣象災害應急準備認證工作;因地制宜開展診斷服務;完成農村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宣傳體系建設。
(六)年內,完成1個特色示范村的“三辣”種植大戶的“直通式”聯系,實現針對性和快捷性的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政府將對氣象為農服務進行資金投入,并將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納入縣政府對鄉鎮的目標考核內容。
篇8
我國是農業大國之一,農業安全問題不可忽視。但由于區域氣候條件不同,每年都有氣象條件的變化,很容易引起農業氣象災害,不利于農業生產和食品安全的正常發展。文章分析了北方農業氣象災害的影響并由此提起了相應的預防措施。
關鍵詞:
農業;氣象災害;評估;預防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人口眾多,對糧食的需求量大。然而,目前,中國農業生產基礎設施還不健全,無法有效抵御氣象災害,多依賴氣象環境,在一定意義上,它仍然取決于自然條件的影響,我國境內屬于季風氣候類型,地區降水和溫度、濕度呈現年際變化,極端天氣災害,冰雹,干旱和洪澇災害較為頻繁地,嚴重影響了農業的生產,不利農業穩定生產和糧食收入的安全穩定。為了保證農業和糧食安全的穩定,通過尖端技術,對復雜多變的氣象災害進行準確的預測,對農業生產的全過程進行精細的預警。
一、農業氣象災害的評估
(一)基于小麥產量,評估冬小麥干旱是北方地區一個主要的氣象災害,嚴重影響了冬小麥的成長[1]。文章下面以我國北方地區的冬小麥為探討對象,對干旱的氣象災害進行了評價,并分析了冬小麥減產的原因。干旱是北部地區的主要氣象災害,對冬小麥的生長發育不利。我國北方冬小麥產量出現了大量的減產,主要是因為干旱引起的。相比光溫波動,雖然局部大氣環境和華北地區降水量波動較大,然而,中國北方的實際狀況是:北方冬小麥通常需要進行灌溉,但在實際生產中,因為在溫度發生了較大波動,不利于生產,這主要體現在冬季低溫出現弱苗,越冬會對苗帶來傷害,春季霜凍和灌漿期高溫傷害等。
(二)評估冰雹給農業造成的影響冰雹是河南省在春末到夏季過渡期間經常發生的一種氣象災害,常常對夏糧收獲、秋季生長和拔節期帶來嚴重損害,經過非常劇烈和極強的冰雹后,對農業和交通運輸業將帶來極大損失。特別是在作物將成熟或進入收獲的季節,冰雹將導致農作物大量減產,這對當地經濟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損失。2005年,河南省的某些地區受到冰雹襲擊。在此期間,受傷人數為35人,死亡人數為2例。最嚴重的是導致方圓0.28萬hm2出現了絕產,給當地人民帶來了較大的經濟損失,這個數值為1.3億元人民幣。這嚴重影響了當地農業的生產。
(三)評估農業干旱和洪澇對農業生產帶來的影響氣象災害分布廣泛,面積大,時間長,同時,由于防御能力有限,降低了防御功能,從長遠角度看,不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2]。我國是世界上洪澇和干旱多發的地區之一。因為不同的時空分布,降水量也是不同的,這就出現了南北降水量分布不均的格局,南澇北旱、北澇南旱。這也體現了先撈后焊和先旱后澇的特征。干旱和洪澇災害是造成農業生產不穩定的主要原因,是一種嚴重的農業氣象災害,高頻率,寬分布,大面積,連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在我國,主要氣象災害對農業的影響表現為,干旱占62%,居第一位,洪水占24%,排第二位。
二、農業氣象災害的防御措施
(一)健全農業氣象災害預警機制,建立可靠的信息平臺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和農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危害,因此,在災害到來之前,需要事先做好預測工作,健全配套服務體系,基于災害時空分布的預警和評估,有條不紊都開展多元化的、全面的、主要的氣象災害。種植煙葉時,一般要對極端氣象災害如冰雹等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這就需要結合大氣環流趨勢和單站氣象數據,向冰雹移動、方向、速度和對流程度等進行科學合理的探討,每一個煙葉種植區域都能熟悉冰雹損害范圍和運動方向,開展多元化和系統性化的預防冰雹措施,最大限度地防止冰雹這一氣象災害帶來的損失。
(二)引入農作物低溫災害防御技術氣象災害發生后,需要利用農業氣象信息數據庫,開發和推廣相應的制備技術,制備技術正在逐步形成和控制,以提高技術在實踐中的應用,降低成本,提高氣象災害預防技術的實際效果,構建抗低溫和抗霜凍的全面防御系統,以減少低溫和霜凍傷害,同時也可使用抗低溫成熟制劑我們必須作出巨大努力,使用有機化學劑,結合其他防霜技術,逐步建立起一個實用的綜合防災技術體系,另外,要進一步加大技術研發力度,開發抗凍和抗低溫技術、抗寒冬小麥作物生長調節劑,對小麥冷破壞,要給予充分的恢復,提高了區域災害低溫防治技術。
(三)森林防火技術我國許多地方開始使用防火林營造技術,利用發防火滅火的裝備,為森林火災防御提供了完善的技術體系,降低了森林火災的發生率。另外,我國一些地方使用的封閉和持久的消防手槍,完全解決因割灌機對地形的要求和可以折疊技術難題,作為一種新技術,只需要通過手動控制,就可以進行有效的預測和預防森林火災。
三、結束語:
改革氣象災害給農業生產和國民經濟收入帶來了極大的損失,為此需要加強氣象災害的防御措施,為我國農業和糧食的穩定發展提供安全的保障。農作物在生產過程中受氣象災害的影響很大,研究氣象災害,對推進農作物的發展非常有利。文章針對北方地區的氣象特征,對農業生產過程中經常出現的干旱、洪澇和冰雹等氣象災害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關防御措施,以期為北方農業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氣象災害的預防并將能創造更大的社會效益,以促使農業的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鄭勝花,鄭同勝.農業氣象災害影響評估和防御技術研究進展[J].北京農業,2013,(21):184-185.
篇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009(2011)05-0154-01
基金項目: 陜西國際商貿學院科研專項基金。
陜西省是農業大省,各種農業災害的頻繁發生,但是農業經濟基礎薄弱,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技術落后,農業生產的豐欠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氣候條件的優劣,故有“氣候農業”之說。因此,由于氣象災害多發,農業生產損失巨大,嚴重地制約了全省農業經濟和農村發展。為了發展農業生產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迫切需要建立氣象災害預警系統,提供切實可行的農業氣象災害防災減災措施。目前,我省已有不少學者開展了農業氣象災害預測、預報和調控,進行了農業氣象災害的分析,并開始農業氣象災害形成機理研究,但針對農業生產一線的實用農業氣象災害預警系統鮮有報道,尤其是突發災害性天氣的快速服務問題亟待解決。同時電視、廣播、手機、互聯網等媒體逐步在廣大農民中普及,為實時開展農業氣象災害預警服務提供了可能。
一、運用GIS預警農業氣象災害的必要性
農業氣象災害是一種自然災害,一般是指農業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導致農業顯著減產的不利天氣或氣候條件的總稱,包括水災、旱災、干熱風、低溫冷害、臺風、冰雹及連陰雨等。我省屬于黃河中上游和長江上游,地處我國東南濕潤地區到西北干旱地區的過渡帶,地形南北狹長,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區。由于受復雜地形的影響,南北氣候差異較大,地跨中溫、暖溫、北亞熱三個氣候帶,和干旱、半干旱、半濕潤、濕潤四個水分區。陜北黃土高原屬溫帶半干旱地區,年平均氣溫較低。關中地區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地區,四季分明,秋季陰雨連綿,夏季炎熱多雨,間有“伏旱”,每年夏天都會出現超高溫天氣。陜南地區年平均氣溫較高,屬北亞熱帶氣候,冬天較暖,夏秋兩季多連陰雨甚至大暴雨,每年的十月份以后降水速減[1]。
GIS(地理信息系統)作為對地球空間數據進行采集、存儲、檢索、建模、分析和表示的計算機系統,不僅可以管理以數字、文字為主的屬性信息,而且可以管理以圖形圖像為主的空間信息。地理信息系統為解決農業氣象災害研究中數據空間分辨率低的缺點提供了很好的技術平臺和方法。因此,GIS在農業氣象災害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應用。
二、基于GIS支持下陜西省農業氣象災害系統設計與開發
1、系統目標。陜西省農業氣象災害預警系統的總設計目標是:以標準農業氣象數據庫建設為基礎,以GIS基本平臺和衛星遙感為技術手段,為陜西省農民提供農業氣象信息服務。主要目標:設計開發統一、規范的數據庫與其管理軟件;
2、系統功能。農業氣象信息服務子系統是整個系統信息產品的集成、平臺,主要實現對系統生成的各種農業氣象業務產品的集成加工、檢索查詢,以GIS為平臺的圖形圖像顯示,以及各種產品的網絡等,其功能模塊包括以下幾個功能模塊。
1)數據信息查詢輸出。通過系統可查詢、輸出陜西省各市縣區農業氣象災害和降水量數據,并可遠程下載。氣象災害數據包括從1990―2010年陜西省各市縣區農業氣象災害發生時間、地點、種類、傷亡人數和農業經濟損失情況以及農業氣象災害易發區分布區域圖、農業氣象災害防治規劃等。降水量數據包括陜西省各市縣區氣象站從1990―2010年以來逐年、逐月、逐日降水量資料。系統可提供前期任意時段累積降水量,經授權后用戶可下載。
2)農業氣象災害預報預警。將陜西省各市縣區農業氣象災害資料與影響因素進行相關分析,建立與農業氣象災害發生有關的地理環境、氣象、地形分布、水文信息等數據庫,建立農業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模型進行定量計算,生成農業氣象災害區劃圖。在此基礎上,統計分析農業氣象災害與降雨的相關性,確定臨界降雨指標[2]。
3)農業氣象災害信息。陜西省農業氣象災害信息平臺,可將預報預警信息及時通過手機、電子顯示屏、電視以及網站等媒體對外。多渠道的信息,為通訊不發達和人口疏散的農村提供了及時、安全的預警信息手段,解決了偏遠地區預警信息迅速傳播為題,擴大了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公眾覆蓋面,也為一切自然災害預警信息提供了有效的渠道,是現階段行之有效的災害預警信息傳播手段,填補了農業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的空白。
三、結語
篇10
關鍵詞:湖南懷化農業;氣象災害;對策
1災害類型
1.1洪澇災害
可分為洪災、澇災、濕害,洪澇的形成與降雨量、地理位置、圖繞結構植被、季節、作物生物期、防洪設施等密切相關。多數情況是由于持續性降雨、暴雨、特大暴雨造成的江河洪水泛濫,淹沒或沖毀作物,造成減產或絕收,懷化地區洪澇災害主要集中在夏季,洪澇災害較為頻繁,是影響作物產量的重要氣象災害。
1.2冷凍災害
農業冷凍害主要包括低溫冷害和凍害,其中凍害包括霜凍害和寒潮凍害。低溫冷害是指作物在生產期間,因溫度偏低,影響正常生長,或者對作物的生殖和生產過程造成障礙,從而導致減產的農業生產災害;凍害是指植物在越冬期間,在低于0℃的嚴寒條件下,作物體原生質受到損害,導致植株受到損害或死亡的現象[1]。
1.3風雹災害
是一種局地性很強的農業災害,對作物枝葉,莖稈,果實產生機械損傷,造成作物減產或絕收。風雹天氣產生于強對流天氣系統,是大氣的動力條件和熱力條件共同作用而成,是由于特殊的氣象條件形成的一種氣象災害。
2氣象災害防御
完善氣象防災減災服務體系,不斷發展氣象防災減災服務內容,根據懷化實際情況,制定《氣象災害防御條例》、《氣象災害普查辦法》、《農業氣象防災減災管理條例》、《氣象災害風險性評估管理辦法》、《農業氣象培訓管理辦法》、《氣象災害調查評估管理辦法》、《農業氣象防災減災服務條例》,不斷加強氣象防災減災技術標準體系建設,制定氣象災害普查、評估、災情收集等相關技術標準,制定一套適合懷化地區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針對具體作物品種,開展氣象災害指標研究,提高指標確定性和針對性,加強病蟲害發生發展對氣象條件關系研究;以懷化高山刺葡萄為例,全面進行綜合分析,減少病蟲害造成的災害和污染。細化農業氣象災害預警平臺建設,提高農業氣象災害產品的預警服務效率;深化農業氣象災害科普知識宣傳,打通“最后一公里”,切實做好服務農戶的工作,為懷化農業生產保駕護航。積極研究部署農業自然災害隱患排查和農業“三防”工作,切實提高認識,增強“三防”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講政治的高度,牢固樹立“四種意識”,將“三防”工作列入常態化、制度化,樹立一盤棋的思想,形成合力,共同做好農業“三防”工作。強化預案,提高農業“三防”防御能力。廳“三防”辦設在應急辦,“三防”工作的組織、協調和指揮機構,要切實負起綜合協調、統籌的責任和做好預警、預報,做到農業救災復產資金、物資、人員、技術儲備四到位。盡快建立完善農業應急指揮系統,加強應急聯合值守,切實提高農牧系統應急能力。迅速行動,做好安全隱患風險排查工作。加強安全檢查,做好農業系統行業的安全隱患排查和指導督導,切實加強汛期安全防護工作,切實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擴大農業災害保險的范圍,著力研究推動有關天氣衍生品、天氣指數保險等金融工具和保險產品,為農業防災減災和農業安全生產提供新路徑。不斷適應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的現代農業發展趨勢,積極有效抗擊日益嚴峻的自然災害,全面提升現代農業抵御自然災害水平,建議加大財政投入和政策支持,提高農業風險保障能力。我國危害最大的農業氣象災害是干旱和洪澇。據統計,在1949—1991年期間,有14a發生嚴重干旱,其中又以1959、1960、1972和1978年最為嚴重,受災面積都在4~50億m2,成災面積在200億m2以上;其中3a糧食減產都在1500萬t以上。洪澇災害平均每年受災面積1100億m2,成災面積4329億m2;1954、1956、1963、1964和1985年災情較突出,1991年江淮水災更是給農業生產帶來巨大的損失。20世紀90年代以來,農業氣象災害又有范圍逐年擴大、發生頻率不斷提高的趨勢,干旱的影響增加,西北地區有干旱化的趨勢,溫室效應有改變農業氣象災害格局的趨向。事實表明,隨著生產水平的提高,農業氣象災害的困擾日益上升,影響著資源的持續利用和農業生產的持續發展。針對春季復雜多變的天氣特點和近期氣候趨勢,氣象部門將利用溫室大棚小氣候觀測站、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點、電子顯示屏等設施,切實加強農業氣象精準監測、預報和預警服務,及時為特色設施農業提供專題服務信息,更好地為農戶趨利增收、減災避害提供支持。加強農業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培訓,講解光、溫、水、氣等農業氣候資源及變化規律對農業生態適應性和農時的影響。同時針對水稻、蔬菜、水產養殖、油菜、水果等經濟作物在生產中遇到的農業氣象問題,給出實用的趨利避害建議。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著力培育“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有道德、守紀律、有情懷、有擔當”的新型職業農民。將農業氣象減災實用技術作為必修課,致力于提升新型農民防災減災意識和應對能力,讓智慧氣象真正融入到田間地頭,讓農民朋友們真正成為智慧氣象的獲益者和推廣者。緊緊抓住當前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的有利時機,用好、用足中央和省、市有關扶農、惠農政策,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形成農業防災減災服務體系。實行“防、治、避”相結合的原則,有效提高現代農業防范自然災害的水平。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做好防災技術保障。建議政府有關部門出臺科教興農獎勵政策,鼓勵農企、科技人員積極開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攜手開展農作物新品種和農業設施的轉型升級研究,大力培育和引進高產、優質的新品種,提高作物耐寒、耐旱、抗病、抗災的能力。加強市、鎮、村三級防災隊伍建設,做到每鎮至少有1名高級防災技術指導員,每村有1名防災安全人員。加強農技推廣虛擬區域站建設,充分發揮首席專家、鄉土人才等優勢,加強防災救災科普知識培訓,為現代農業抵御自然災害提供技術保障[3]。完善預警服務機制,提高災害預報水平。建立“共同合作、整合指導”的工作機制,加快推進氣象災害預警設施建設,提升自動氣象觀測站等監測能力,為現代農業提供系統的、多方位的氣象、農情災害的監測、預報和預警服務。完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系統,進一步暢通災害預警信息渠道,利用移動、聯通、電信3大移動運營商和有線電視4個平臺,建立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全網平臺,確保災情、農情及時、準確傳播到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