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網站在自然災害應急過程中的危機應對

時間:2022-03-09 11:20:34

導語:氣象網站在自然災害應急過程中的危機應對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氣象網站在自然災害應急過程中的危機應對

近日,美國一機構做調查,發現一些傳媒工具特別適用于應對自然災害,盡管這并不是設計者的初衷。也是在美國,一個名為Twitter博客網站在組織協調救援中起到重要作用。該網站將社交、博客和即時消息融為一體,旨在讓廣大網民之間隨時互動,像專門機構一樣觀察、了解災害的最新狀況。政府職能部門的相關信息反而被弱化了。當前國內氣象類網站只注重政務新聞的播發和預報預警的,在發生自然災害之后,也只有簡單的災情統計,做得好一點的網站在天氣過程之后會有專家答疑和詳解,但這些內容遠遠滿足不了公眾日益增長的氣象服務需求,與公眾的互動性較差。氣象部門有責任在災害預報、防災減災以及災后應對等多方面發揮其權威的作用,讓公眾獲得其所需的氣象信息。

例如,2012年7月21日,一場60a不遇的特大暴雨導致北京陷入癱瘓狀態,并造成77人死亡。本人就網絡社會對此事所起的作用做了詳細觀察,發現暴雨天氣后僅半小時,中國天氣網就出現了關于該天氣過程的條目,直到4天后,官方公布了死亡人數及死亡者的具體信息,但在社交網絡上,關于此次天氣過程的各種消息一直在不斷被刷新,諸如騰訊微博、新浪微博、搜狐論壇及天涯社區等單位均在第一時間建立專題和相關論壇。甚至有的網民通過建立一個名為“你認識已被確認的死者嗎”用戶群,在不斷補充死亡者名單,同時展開對被害人員身份信息的跟蹤整理。的確,網民在信息準確的把關上下了很大功夫。例如,他們把某某人最后出現于某時,可能已經死亡與確認死亡消息區分開來。公眾似乎更愿意相信和關注這種網絡信息渠道。北京7•21暴雨只是網絡社交工具被應用于危難時刻的一個案例而已。目前,這種網絡工具在緊急狀況服務體系下如何被有效運用,而政府網站又如何能把大眾的注意力和關注度重新吸引回來,就成了政府網站工作者必須面對的新課題。

網絡社會的興起和網絡工具的運用到如今發展不足20a的時間,我認為,這種新型媒體目前還只是起點。有待解決的問題是,緊急情況管理機構和廣大網民是否應該進一步通過開發網絡來尋找信息,完善系統的合理運作?目前,歐美許多國家已經開始利用這一新媒體進行科學研究。美國紅十字會開始運用Twitter和受災人員交換地區性災害的即時信息,美國地質勘測局(USGS)啟動了“你感覺到了嗎”(Didyoueelit)專門網站,居民可以直接報告當地自然災害動態信息。美國交通安全署也開通了博客論壇,直接從網民手中收集安全服務信息,并為公眾發表意見提供渠道。根據Facebook和MySpace的經驗,我們氣象部門作為自然災害的預報者,責任之重大顯而易見,我們是否也應該建立自己的社交工具并由政府應急管理機構負責運營?目前,內蒙古氣象局已有門戶網站及其他氣象服務網站,但運營和維護狀況不容樂觀,雖然2012年上半年區局門戶網站的頁面瀏覽量(166321)比去年上半年(127372)增長了約31%,其他網站的點擊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長,但和國內其他發達省份比并平均到我區總人數,這個數字并不是很理想。具體到我區汛期期間出現的幾次大范圍降雨過程,包括網絡、手機等新媒體在內的所有社會媒體所發揮的巨大作用雖然有目共睹,但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仍然巨大。我區氣象部門的網絡宣傳平臺需要學習和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在面對自然災害時的危機應對、回應公眾質疑、消除社會影響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本文作者:張曉梅工作單位:內蒙古氣象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