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科技創新合作與實踐
時間:2022-06-23 03:57:27
導語:國際科技創新合作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十三五”時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向創新驅動轉型的關鍵時期,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是促進區域協同創新發展的重要手段。“十三五”時期,廣州開發區圍繞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展開的工作主要有區國際科技合作專項布局實施、國際科技創新資源對接、國際合作平臺搭建、境外創新人才引進等四個方面?;诋斍?a href="http://m.ushengzhilian.com/lunwen/txxlw/kjcxlw/202106/743187.html" target="_blank">實踐中存在的不足,從完善專項科技管理體系、拓展國際合作廣度和深度、構建國際合作服務體系等三個方面提出建議,為廣州開發區開放創新助推高質量發展提供施策參考。
“十三五”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呼之欲出,加強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是我國創新驅動內涵型增長的大勢所趨,也是實現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途徑?!笆濉遍_啟之年,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廣州開發區”)在《中共廣州開發區工委中共廣州市黃埔區委廣州開發區管委會黃埔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建設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國際創新資源集聚區的決定》中指出,要堅持開放創新,發揮開放型經濟優勢,統籌推進引進來與走出去合作創新,全面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打造區域創新樞紐;《廣州開發區黃埔區科技發展“十三五”專項規劃(2016-2020年)》將國際創新資源集聚區作為廣州開發區的發展定位之一,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國際化競爭,創新國際鏈接,構筑開放創新格局;黃埔區人民政府在2018-2020年工作報告中均把對外開放與合作列為重點工作之一,要求加強“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合作交流,高水平引進來、高質量走出去,增創對外開放新優勢,打造開放合作高地。
1廣州開發區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實踐
“十三五”以來,廣州開發區積極探索對外合作新模式,通過項目、平臺、人才等方面的引進與合作,推動由單純引進資金項目向區域整體創新合作的轉變,深度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形成以開放促創新的國際合作新格局。
1.1布局實施區國際科技合作專項
2017年,廣州開發區設立區國際科技合作專項(以下簡稱“專項”),以事前立項事后補助的形式,每年度資助一批由區內科技企業牽頭與境外機構共同合作的科技項目。專項圍繞廣州開發區《關于加快IAB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NEM(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戰略,重點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項目,每年度引導帶動40~70家企業參與申報,激發企業開展國際科技合作創新活力。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機遇下,廣州開發區積極探索國際合作新路徑,2018年起在專項申報指南中增設“海外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粵港澳間科技合作”等專題,深化對外開放合作。在布局實施專項的同時,廣州開發區通過完善專項管理體系構建,提升專項支撐服務水平。一是專項的項目管理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負責,定期開展項目中期考察和組織舉辦經費管理培訓會,強化過程管理和跟蹤服務,提高專項整體實施質量。二是每年持續開展區內國際科技合作情況摸底調查工作,通過問卷調查、走訪調研,總結分析區內企業開展國際合作的概況、合作意向及需求,進一步優化專項政策,助力企業開展國際科技創新活動。三是升級科技項目管理系統,對項目管理體系進行頂層重構和流程梳理,上線科技創新業務一體化服務系統,促進科技項目管理過程的規范化、痕跡化與公開化。
1.2對接國際科技創新合作資源
“十三五”期間,廣州開發區圍繞本區重點規劃及產業發展的需求,舉辦成果對接會、推介會、交流論壇等各類國際交流合作活動,合作或引進一批國際級的創新型項目,積極對接國際創新資源,開放合作、共贏發展。如廣州開發區與英國貿易投資總署在科技創新方面進行長期合作,承辦了多屆中英橋開放創新項目對接會,共同打造“中英橋”品牌活動,促進中英企業達成上百個項目合作意向;先后赴以色列赫茲利亞、美國硅谷、中國香港等地舉辦專場推介會,吸引國際人才、項目、平臺、資金等創新資源向區內集聚;舉辦官洲國際生物論壇、亞洲金融智庫年會等國際交流大會,借助高端論壇的平臺進一步展現廣州開發區對外開放合作的積極姿態,提高開發區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推進默克(廣東)創新中心、泛亞沙特石油化工化纖一體化、阿斯利康南部總部、現代汽車氫燃料電池系統等國際項目的建設,加快區內重點產業集群的培育和壯大。
1.3搭建國際創新合作平臺
一是引進世界五百強企業、國際頂級研發機構落戶廣州開發區設立研發創新平臺,如引進通用電氣醫療集團GE生物科技園、冷泉港(廣州)研究院、牛津大學科研創新中心、賽默飛精準醫療中心、廣州斯坦福國際研究院等,有助于大幅提升區內重點產業集群的吸引力、創造力和競爭力。二是聯合共建中以生命科學平行孵化中心、中烏國際(黃埔)創新研究院、廣州吉利德-瑞查森聯合創新中心等國際合作平臺,依托各方優勢資源開展多層次、跨領域合作。三是在德國海德堡、美國加州以及中國香港等地設立離岸創新中心,旨在就地筑巢引鳳,招才引智,整合資源,搭建交互合作的堅實橋梁和有效提升區域國際形象。四是推進中新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示范區、穗港智造特別合作區的建設,為全面深化中新、穗港合作培育新動能、激發新活力。以中新知識城為載體推動中新雙方在科技創新、知識產權保護與運用、先進制造和人才培養等領域的深度合作;通過共建穗港智造特別合作區,重點推進高新技術、文化創意等成果加速孵化,完善跨區域協同創新和共創共享機制。五是搭建粵港澳協同創新平臺,包括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研究院、清華珠三角研究院粵港澳創新中心、粵港澳大灣區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等,推動粵港澳企業、高校、科研機構聯合創新,深度對接粵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
1.4吸引境外創新人才
為實施更加積極開放的人才政策,吸引海外尖端人才,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地,廣州開發區于2019年出臺《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廣州高新區關于集聚海外尖端人才的若干措施》,從項目支持、人才資助、薦才獎勵、國民待遇、出入境便利和一對一服務等方面創新政策條例,增強對海外科技前沿尖端人才的吸引力;2020年推出“人才10條”2.0版———《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廣州高新區聚集“黃埔人才”實施辦法》,進一步優化人才創新創業環境;同時借助區內高端人才服務機構、海外人才工作站、歐美同學會、海交會等組織平臺,引進和培育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性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為全面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支持港澳青年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發展,廣州開發區除了制定《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支持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實施辦法》,還設立廣州科學城(澳門)青年創新創業部落、香港青年人創新天地兩個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項目,為港澳青年創新創業提供多方位的服務和支持。
2廣州開發區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未來方向及建議
2.1完善專項科技管理體系,提升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績效
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修訂廣州開發區后補助項目或制定國際科技合作專項的項目管理實施細則和資金管理辦法,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大的管理自主權[1],精簡程序、簡化手續,進一步優化項目管理流程;加強科技監督和科研信用體系建設,對專項有序開展監督檢查評估工作,掌握專項實施成效及存在問題和風險,及時改進管理、調整任務部署,并對項目相關責任主體進行科研信用管理[2],構建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進一步完善區國際科技合作專項管理體系,提高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績效。
2.2持續加大支持力度,拓展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的廣度與深度
加強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戰略研究[3],探索關于國際科技創新合作課題研究的服務采購機制,支持開展前瞻性、針對性的研究,面向不同國家和地區分類施策,聚焦重點,支撐區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的多元化布局。鼓勵有實力的區內企業采取多種方式開展國際科技合作,大力支持企業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與外方合作共建聯合實驗室、主導或參與國標準制定、申請國際發明專利和國際商標,開拓國際市場,推動裝備、產品、技術、服務“走出去”。吸引境外研發機構、高校和企業在區內設立或合作設立高水平研發機構和技術轉移中心,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落地轉化。依托各類國際交流合作平臺廣泛開展項目合作、人員交流、信息共享、資源對接等促進創新活動。在當前全球遭遇肺炎疫情形勢下,充分發揮廣州開發區醫藥制造、體外診斷、檢驗檢測等核心產業優勢,鼓勵生物醫藥企業與境外機構積極開展在藥物、疫苗、檢測等領域的研究合作,投入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關,推進全球疫情防控和公共衛生領域國際科技合作。
2.3推進服務體系構建,引導企業走出去、引進來
立足區域優勢資源,充分發揮廣州知識產權法庭、廣州版權產業服務中心、廣州開發區知識產權金融服務中心、北京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院、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平臺、高端人才服務機構、科技服務中介等機構的集聚效應,推進國際合作專業服務體系構建,打造良好科技服務生態系統,為企業提供相關法律、知識產權、政策咨詢、投融資、技術、人才等服務[4],積極引導和服務企業開展國際交流,加強國際知識產權應用和保護、技術成果交易和轉化,高質量走出去和引進來。
3結語
“十三五”時期廣州開發區經過在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方面的不斷探索與實踐,形成了自身的亮點和特色,但也存在有待完善之處。在接下來的“十四五”時期,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和新的機遇及挑戰,應總結上一時期的經驗做法和存在不足,進一步完善區國際科技合作專項科技管理體系,持續加大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的支持力度,構建國際合作服務體系,推動區域開放創新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弟,盛惠琴,唐五湘.財政科研經費柔性化管理及效果的實證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1):32-38.
[2]邵世才,國麗娜.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的科研信用評價指標和方法研究:從政府視角[J].中國科技論壇,2019(2):135-142.
[3]任孝平,楊云,遲婧茹,等.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研究現狀及研究方法綜述[J].全球科技經濟瞭望,2019,34(8):66-76.
[4]任孝平,楊云,周小林,等.我國國際科技合作政策演進研究及對新時期政策布局的思考[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0,35(5):611-619.
作者:鄭嘉穎 單位:廣東省技術經濟研究發展中心
- 上一篇:應用電子技術在電氣運行的應用
- 下一篇:數字化轉型對國有企業經濟發展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