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技術推廣及科技創新模式研究
時間:2022-11-16 11:45:08
導語:農業技術推廣及科技創新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究推廣,主推品種的覆蓋率、新技術普及率不斷提高。近年來,南通市海門區堅持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圍繞主要農作物、園藝蔬菜等產業,強化農業良種良法科技創新,應用農技推廣創新模式,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培育新動力。
關鍵詞:農業技術;推廣;科技創新;發展模式;江蘇南通;海門區
近年來,海門區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于“三農”工作的決策部署,堅持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強化農業科技創新,以農作物綠色高質高效創建、“三新”技術引進、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等應用為措施,堅持糧食穩定增產與資源持續節約相結合,堅持農機與農藝相結合[1],切實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取得了顯著成效,為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發揮了強有力科技支撐。
1農業技術推廣現狀
海門地處北亞熱帶,境內氣候宜人,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土壤深厚肥沃,自古以來就是魚米之鄉,區域內總耕地面積5.32萬hm2,農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麥、玉米為主,兼有油料、蔬菜、瓜果等,畜牧、水產業協調發展,先后榮獲“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江蘇省農業現代化建設試點市”等稱號。隨著我國現代技術的突飛猛進,催生了農業領域一系列現代農業技術,但農業技術能否實現順利轉化,還需關注技術推廣[2],當前我國的農業科技推廣模式是堅持政府為主導,多元推廣形式并存;當前我國的農業科技推廣目標是促進農業經濟的多元化發展[3]。2019年海門區進一步加大農技推廣力度,農作物主推品種良種覆蓋率達到98.5%,新技術普及率達90%以上,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技術覆蓋率達89%以上,稻麥植保專業化防治覆蓋率達62.8%,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7.46%,糧食總產達2462.4萬kg。1.1推廣農作物良種,農業品種結構進一步調優加快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斷調優品種結構。全區推廣優質食味水稻新品種(南粳9108、南粳5055等)0.5萬hm2;推廣優質專用小麥品種(揚麥16、揚麥23、寧麥13、鎮麥10號等)0.67萬hm2;推廣油菜品種(灃油737、德核雜油8號、榮華油6號等)0.67萬hm2;推廣高產抗倒飼用玉米品種(蘇玉22、蘇玉30、中江玉1號、中江玉6號等)1萬hm2;推廣鮮食玉米品種(中糯2號、蘇玉糯14等)0.2萬hm2;推廣鮮食大豆品種(小寒王、通豆5號、遼鮮、沈鮮等)0.33萬hm2等。在蔬菜園藝品種方面,瓜類推廣“津春4號”“津卒12”黃瓜1066.7hm2,“東方蜜一、二號”和海蜜甜瓜系列533.3hm2,“早佳8424”西瓜0.17萬hm2;甜瓜200hm2;草莓推廣“紅頰”草莓0.1萬hm2;茄果類推廣“蘇椒5號”辣椒400hm2,“金棚一號”番茄600hm2,“中薯3號”馬鈴薯733.3hm2;甘藍類推廣“中甘2號”甘藍333.33hm2,“二岸”松花菜333.33hm2;葉菜類推廣“87-114”大白菜600hm2,“雜交蘇州青”400hm2;推廣“蘇脆一號”梨品種、“突圍金秋紅蜜”桃品種、“陽光玫瑰”葡萄等。1.2配套適新技術,推進農作物綠色安全、優質高效。1.2.1主要農作物新技術。包括水稻缽苗移栽技術、鮮食玉米增密高產栽培技術、鮮食大豆綠色高質高效栽培技術、花生高畦栽培技術、赤豆高產栽培技術等。其中:水稻毯苗機插秧高質高效栽培技術是利用流水線硬盤育苗,增強機插秧水稻苗的秧苗素質,利用先進的毯苗機、插秧機進行插秧,省時省工,保證秧苗的活棵率。注重擱田質量,適時適量施用水稻拔節肥,節省化肥用量,增產效益達1500元/hm2,節約農藥、化肥、人工等成本750元/hm2以上,節本增效2250元/hm2以上。小麥精量半精量播種高質高效栽培技術重點圍繞小麥在適期內(10月25日—11月10日)及時播種,播種量8~9kg,利用稻草粉碎、深埋、一犁一耕一平整的稻草處理技術,把秸稈還田影響降到最低,促進冬前壯苗,增加有效分蘗數,適時適量施用拔節孕穗肥,切實減少化肥用量,在拔節前結合紋枯病兼治白粉病、銹病,重視揚花期赤霉病防治,增產900kg/hm2以上,增產效益達1500元/hm2,節約農藥、化肥、種子等成本逾450元/hm2,增加一次農機投入750元/hm2,節本增效1200元/hm2以上。油菜大小行栽培技術提倡油菜適時育苗,在9月25—30日之間育苗,防止育苗過早出現冬前早花,大小行增密移栽,大行距80cm,小行距60cm,株距不大于17cm,密度不小于5600株,以密度減少化肥投入;大小行栽培可以增加田間通風透光度,減少病蟲害發生,利用大行距在開花時作為油菜菌核病防治的作業通道,克服了等行距油菜菌核病無法進田噴藥的弊端,控制菌核病發生,顯著增加油菜千粒重,達到高產增效目的。油菜籽增產效益達600元/hm2以上,減少化肥用量300元/hm2以上,增加菌核病防治成本150元/hm2,節本增效750元/hm2以上。1.2.2園藝蔬菜新技術。主要有集約化育苗、無土栽培、農機農藝融合、長季栽培、立體栽培、山藥定向槽栽培、脫毒草莓避雨繁苗、全生物降解膜覆蓋、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綠色防控、化肥減量使用、果園地布覆蓋、修枝留果等15項實用先進技術,不斷提升了園藝產業科技含量。其中:甜瓜吊蔓落蔓立體栽培提高了種植密度,吊蔓栽培2.7萬株/hm2,是地爬栽培的3倍,增產48.6%。該項技術示范帶動全區213.3hm2厚皮甜瓜生產。水肥一體化技術中微噴滴管技術在全區應用面積達0.55萬hm2,較常規漫灌節水60%左右、節肥40%左右,同時極大地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效率,年節支3900元/hm2左右。1.2.3綠色防控技術。本地區農作物綠色防控平均覆蓋率達到了55.8%,集成的綠色防控技術對病蟲害的綜合防效達到85%,危害損失率在8%以下。近3年,對全區4萬多農戶進行了綠色防控技術培訓,農戶接受綠色防控技術培訓的比例達到了35.73%。10個蔬菜品種通過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已發展地理標志產品6個;培育省級以上農產品品牌7個,區域公用品牌2個;打造“淘米記”大米區域公用品牌,“淘米記”大米先后榮獲江蘇省粳米類特等獎、南通市好大米金獎等榮譽,帶動農產品品牌發展15個。
2.1工作舉措創新驅動,形成了一批先進適用的新技術模式。一是病蟲害綜合防治。總結制訂了“蔬菜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模式”“水稻病蟲綠色防控技術模式”“芋艿病蟲草綠色防控技術模式”“海蜜甜瓜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模式”。提升了海門區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的整體水平,實現了農業生產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態安全。二是測土配方施肥。重點抓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的覆蓋率、到位率,對全區百位農戶夏秋熟作物測土配方施肥結構和效果開展了調查,了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應用情況,根據調查結果分析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應用效果,用調查數據作為來年指導農民調整施肥結構的基礎數據,形成了精準測土配方施肥的創新模式。三是循環水養殖建設。對養殖池塘進行了改造,通過火山石的過濾、水生植物與濾食性魚類的凈化、生物制劑的調節實現尾水的循環利用,從而減少養殖污水的排放,降低養殖風險、提高產量和品質。在全區形成了一種生態、效益和諧統一的新型養殖模式。2.2農業科技創新推動,形成了一批高產高效的新栽培模式。一是蠶豆+苜蓿/春玉米高效模式。秋季2m寬行距種植蠶豆,行間種植60cm寬苜蓿,第2年春季在苜蓿兩邊種植2行春玉米,5月初,收割苜蓿種子(當地俗稱草頭盤),蠶豆采收青豆莢,7月采收鮮食玉米或者收干玉米。該模式的新穎之處在于新興的苜蓿種子(草頭盤)收購,可產草頭盤3750kg/hm2,草頭盤收入11250元/hm2,鮮食蠶豆產鮮豆莢收入7500元/hm2,采收鮮食玉米9000kg/hm2,收入達15000元/hm2,總收入達33750元/hm2,效益達到了22500元/hm2。蠶豆/春玉米/赤豆高效模式。圍繞海門的地理標志農產品海門大白皮蠶豆、海門大紅袍赤豆形成的多元多熟高效栽培模式,秋季1.5m行距種植蠶豆,第2年春季在蠶豆行間種植1行玉米,5月底,鮮食蠶豆采收結束后,在玉米行間種植1行赤豆,7月玉米采收后,將上部植株砍去,玉米秸稈作為赤豆棚架使用,9月底10月初采收赤豆,該模式鮮食蠶豆收入9000元/hm2,玉米收入達13500元/hm2,赤豆收入達12000元/hm2,總收入達34500元/hm2,總效益達到22500元/hm2。2.3應對市場多變,形成了訂單生產模式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鼓勵規模以上龍頭企業積極與園區、基地、新型經營主體對接,延伸農業產業鏈。區域內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49家,海創農產品開發公司等生產的三明治、凈菜等產品,同肯德基、麥當勞等單位簽訂產銷協議,對一些球生菜、番茄、黃瓜、青菜等產品進行保護價收購,穩定生產效益,規避市場風險。冷凍加工企業訂單生產模式促進了海門區四青作物的發展,國家級龍頭企業江蘇中寶食品有限公司,大型冷藏庫4座,冷藏量達3萬t,與周邊鄉鎮簽訂了3333.33hm2的供求協議,包括洋扁豆、西蘭花、荷蘭豆、青毛豆、青蠶豆、青豌豆、青玉米等幾十種,惠及當地近萬戶農民。構建健全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快主導加工產業的發展,實現產業發展新跨越。
3加強農業技術推廣,為農業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
在推廣方式上,建立并且完善“科研專家團隊+試驗示范基地+農技人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戶”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快捷機制;在推廣方法上,通過抓點示范,建立重點科技示范區(村),培育科技示范戶,廣泛發揮展示示范、輻射帶動作用,并根據農戶需求,技術人員帶物資、技術等進村入戶,開展現場培訓指導活動。3.1強化新品種培育及新技術新裝備研發。培育綠色優質、適宜機械化作業、名特優新的作物品種,加快農作物品種更新換代。培育本土化品種,提高規模化養殖畜禽品種本土化程度。開展農作物、畜禽水產等名特優新資源的鑒定保護、提純復壯、開發利用,培育一批優質特有的新品種,開發智能農業管理系統、無人農場等系列產品,推廣引進并研制智能化大馬力機械等農機裝備,以滿足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需求。3.2推進綠色防控示范縣建設。結合園藝作物標準園、現代農業產業園、“三品一標”生產基地等建設,系統推動海門區農業品牌建設與綠色防控示范縣建設有機結合,提升產品品質和檔次,增加市場競爭力;集成并推廣糧食作物綠色防控技術,提高糧食作物綠色防控覆蓋率,助推海門區農業高質量發展。3.3提升鄉村產業質量效益競爭力大力支持區域性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孵化培育鄉村新產業發源地。引導地方政府政策傾斜和土地資金項目等投入,推動創新要素集聚、關鍵技術集成、關聯企業集中、優勢產業集群,孵化培育鄉村新產業發源地,打造區域經濟增長極。同時合力打造現代農業科技強市,提升農業質量效益競爭力[4-6]。以縣域為單元,以糧食生產、重要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為重點,構建推廣節本降耗、綠色增產、優質高效、質量安全、循環生態等技術模式,提升質量效益競爭力[7-8]。3.4著力培育科技創新人才。一是培養高層次創新領軍人才。在農業科技園區、產業示范區等積極引進具有國際視野和宏觀思維的戰略科學家和創新型團隊,培養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青年骨干人才。二是大力培育農技推廣高素質人才。通過知識更新、技能培訓,提高推廣人員服務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的素質和能力;通過定向委培、技能大賽等,提高推廣人員專業水平;通過信息化手段,大幅提高推廣人員服務效能。培養一批本土的農技“專家”和“能人”[9-10],打造一支技能精湛、服務到位的“一懂兩愛”農技推廣隊伍。三是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通過實施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育、農業職業經理人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農業產業精準扶貧計劃,培育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專業服務型、創業創新型職業農民[11-14]。
作者:沈健華 黃金金 單位:1.南通市海門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2.南通市海門區農業農村局
- 上一篇:科技管理創新與信息化建設探討
- 下一篇:農機裝備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對策研究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