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對華投資研究論文

時間:2022-01-15 10:51:00

導語:外國對華投資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外國對華投資研究論文

一、文獻回顧

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就業的影響是圍繞著對外直接投資對就業的替代效應和促進效應以及對就業規模、結構和區位分布的影響來進行的。楊建清(2004)認為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就業替論、就業補充理論、就業結構優化論、公司戰略論。目前來看,有關流出FDI對母國就業影響的經驗證據比較有限。Chen和Ku等人(2003)的研究表明,臺灣地區對所有國家流出FDI而創造的技術和管理崗位的工作超過了1993-2000年技術和管理工作數量的總和。Wu、Heng和Ho(2003)的研究認為,新加坡1996年到2000年期間流出的FDI在制造部門創造了33600個工作崗位。而EllingsenGaute和Win-fliedLikumahuwa等人(2006)的研究也得出了近似的結論,即沒有發現流出FDI對新加坡勞動市場造成負面的影響,尤其是不存在流出FDI替代母國出口的證據。戴翔(2006)通過對新加坡的研究表明,FDI對國內就業的影響是積極的,FDI型企業對不同的勞動群產生不同的影響,科技人員就業增長從FDI的發展中受益最多,其次為管理人員和體力勞動者,隨著對外直接投資的開展,公司內部的勞動分工會進行重新配置,從國內生產型向技術密集型和管理密集型方向轉變。王峰和王博(2007)運用協整方法對臺灣地區失業率上升的因素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臺商對大陸的投資活動并非是造成臺灣失業率升高的主要原因;而且長期來看,對大陸的投資改善了島內勞動力就業質量,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同時指出,島內失業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產業結構升級和宏觀經濟環境低迷,加強兩岸經貿合作是臺灣改善經濟環境和降低失業率的明智選擇。

國內外專門探討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對本國就業水平影響的文獻較少,多數是在探討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對日本經濟影響及產業空心化的研究中略有提及。隨著日本90年代對外直接投資的增加以及國內產業向國外的轉移,日本就業人數逐步減少,因而一些日本學者認為本國出現了產業空心化問題,如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會長豐田章一郎就對日本大規模對外直接投資而導致的產業“空心化”表示憂慮(張國成,1994)。龐德良(1998)、中村吉明(2002)把產業空心化定義為一種外部性現象,跨國企業把生產基地轉移到海外后,由于其自身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矛盾,造成國內制造業生產下降、就業減少、產業衰退,進而對本國經濟增長和發展產生不良影響。90年代以來,由于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的增加以及國內制造業產業的大規模轉移,惡化了日本國內的就業狀況尤其是制造業的就業狀況,有關日本產業空心化的問題便自然而然地與“中國因素”聯系在了一起。然而,國內學者就日本產業空心化問題對日本國內就業水平影響這一問題有著不同的看法。傘鋒、曾浪(2005)通過分析日本直接投資的增長與日本進出口和就國際經濟合作2009年第7期業的關系得知,“中國因素”不僅不是日本產業空洞化的禍首,反而是新一輪景氣回升的重要動力。“中國因素”加快了日本逆工業化進程,盡管使日本制造業失業人數增加,但導致日本產業空心化的真正原因是服務業過多的規制和勞動力市場缺乏彈性,使逆工業化過程中制造業釋放出的失業人員不能向服務業進行有效轉移。王曉楓、郭遠芳、袁紹鋒(2006)采用格蘭杰因果分析和誤差修正模型,基于中日數據分析了FDI、產業轉移與母國就業之間的關系。實證檢驗表明當日本對華直接投資時,轉移了其國內的制造業產業,輸出了制造業就業崗位,但是由于服務業對制造業的替代彈性大于1,使得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在總量上增加了就業機會,在結構上促進了日本國內就業結構優化。

二、日本就業變動與對華投資之間的關系——描述與分析

正如前文所述,在上世紀90年代日本對中國投資快速增長的同時日本國內的就業狀況迅速惡化。如圖1所示:在1990年以前很長時間內,日本的失業率基本上在2-3%之間波動,但在1991年以后其失業率卻迅速增加。根據2003年日本統計年鑒上的資料,日本的完全失業人數在1990年僅為134萬人,1995年已增至210萬人,2000年再增至320萬人,2002年3月最多時曾達379萬人。其完全失業率在1990年僅為2.1%,1995年升至3.2%,2000年再升至4.7%,2001年7月突破5.0%大關,截至2003年初仍在5.5%的水平上居高不下(江瑞平,2003)。再從作為對外投資主體的制造業來看,1992年以前就業水平一直呈上升趨勢,但此后發生了逆轉,1993年比1992年就業人數減少了39萬人,1994年比1993年減少了34萬人,1995年再比1994年減少了40萬人。尤其是海外投資率高的產業就業減少的現象最為明顯,其中紡織和電器機械產業最為嚴重(龐德良,1998)。1991至1994年,電器機械產業的就業人數減少18萬人,服裝和紡織產業減少10萬人。除此之外,一般機械產業減少了8.1萬人,金屬制品產業減少了6.9萬人,汽車及附屬產業減少了4.6萬人。就制造業與服務業就業人數對比來看,1992至2002年間,制造業失業者增加了347萬人,服務業就業者增加了322萬人(吉田惠美里,2006;日本總務省,2003)。由此可見,日本國內就業問題的日趨惡化確是事實,大量對外投資的產業就業問題較為嚴重也是事實。然而據此認為對外投資是日本國內就業狀況惡化的根本原因,進而說明對中國投資是這種原因的核心,理由并不充分。

首先的疑問來自于下面的比較。從縱向比較來看,上世紀80年代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日本對中國投資同樣是迅速增長,但此期間日本的國內失業率卻很低。在此我們還可以做一個橫向比較。韓國同樣是一個在上世紀90年代以來對中國投資保持迅速發展態勢的東亞國家。韓國對華投資始于1992年,雖起步較晚但增長十分迅速,從1992年的1.19億美元到1997年的21.42億美元,年均增長78%。從1993年到2000年,投資項目和投資金額分別占其對外投資總量的48.2%和18.3%。尤其是2005年上半年,韓國對華直接投資較上年同期增長了54.4%,在投資規模方面超過了日本和美國。然而資料表明,韓國在同一時期內的國內就業狀況卻呈現日益改善的趨勢。在1993至2002年期間,韓國的平均失業率為3.6%,低于日本0.3個百分點,而且考慮到此前韓國失業率長期大大高于日本,這種轉變更是十分顯著。尤其是進入本世紀以來,在日本失業率一再上升的情況下,韓國失業率卻連續下降,其中2000年、2001年和2002年的失業率分別為4.1%、4.0%和3.5%。

其次的疑問在于,日本對華投資金額占其對外投資總額的比重并不高。以日本在90年代對中國投資最多和增長最快的1995年為例。這一年日本對中國的投資為44.78億美元,僅占日本對外投資總額的8.7%,占日本對亞洲投資總額的36.2%,而僅占日本對美國投資額的19.8%,也就是說,日本對中國的投資額還不到對美國投資額的1/5。如果有影響,也只能說明對華直接投資對日本就業水平的影響很小。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近年來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的增加,日本的失業率卻在降低。據日本總務省勞動力調查,2004年失業率為4.7%,2005年為4.4%,日本的正式工人數出現了1997年以來的首次增加,同時青年就業人數增加,2005年,25歲到34歲的失業人口同比下降3%。2006年5月份完全失業率為4.0%,6月份完全失業率為,完全失業者數比前年同月減少2萬人,就業人數比前年同月增加20萬人。由于日本對外直接投資帶來的“誘發出口”效果大于“出口替代”和“逆進口”效果,反而帶來了日本國內就業機會的增加(吉田惠美里,2006)。

三、對外投資對母國就業的影響——理論分析與日本的現實

在分析對外投資對國內就業的具體影響時,我們先來分析一般條件下的情況。所謂一般條件,就是指國內經濟的平穩發展。直觀地看,對外投資就是將國內即將用于或已經用于生產的資金或生產資料裝移到國外,我們將這些資金或生產資料統稱為資產。不難理解,如果這些資產在國內進行生產,勢必要在國內招募工人因而增加國內的就業,然而對外投資減少了這部分就業,這是對外投資影響就業的第一個方面。同時,這些資產的轉出就意味著已經存在的或即將存在的生產活動的轉出,則本來或潛在以這種生產為原料供給對象或產品銷售對象的生產者將會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它們的就業,這是對外投資影響就業的第二個方面。很明顯,以上兩者都是負面的影響。對外投資對國內就業還有一個正面的影響,即通過向國內購買原材料或中間產品增加本國的就業,這就是一些學者談到的擴大出口效應。不過問題是,如果這些生產者仍在國內,它將向國內購買更多的原材料和中間產品。即使考慮到對外投資使生產規模增加因而需要更多的原材料或中間產品,此時向國內的購買量也不會大于在國內時向國內的購買量。可見,擴大出口的效應是微不足道的,至少難以大于上述第二方面的負面影響。因此,總的來看,在經濟平穩發展的條件下,對外投資應該減少國內的就業。在此,我們特別強調經濟平穩發展的條件,因為如果不具備這個條件,上面的結論將不再成立。非經濟平穩發展的極端情況亦即經濟過熱和經濟低迷。在經濟過熱時,對外投資減少的就業會立即被吸收;在經濟低迷時,對外投資根本就不減少就業。也就是說,在這兩種情況下,對外投資不會對國內就業產生負面影響(在此意義上甚至應該理解為增加了就業)。

作者認為,基于90年代泡沫經濟破滅的背景,日本當時的經濟現實就屬于經濟低迷。從國內大環境來看,由泡沫破滅導致的不良債權問題日益突出,銀行惜貸現象嚴重,以致企業破產增加,就業環境惡化;就業環境的惡化,進一步加重了日本國民的不安心理,導致消費需求下降,企業生產國際經濟合作2009年第7期萎縮,雇傭人員進一步減少。可以想象,面對國內的經濟蕭條和需求不足,那些對外投資的企業即使待在國內也不可能創造就業,而只能造成資源的浪費。一個非常明顯的事實是,那些仍然留在日本國內的企業的開工率都十分低下,不僅不能通過擴大生產來增加就業,反而還在競相裁減員工。例如,到90年代中期,在日本中小企業聚集的東京大田地區,制造業的就業人數比泡沫破滅前的高峰期下降了40%,工廠數目下降了25%(國家信息中心,2004;傘鋒、曾浪,2005)。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認為日本對外投資的企業不存在對國內就業的前兩種負面影響,而其第三種正面的影響卻在整體上顯示出作用。因此,可以肯定地說,日本的對外投資沒有破壞國內就業,相應地,日本近年來對中國投資的迅速發展也沒有降低其國內的就業水平。如果一定要定性其影響,應該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業。

四、對中國的直接投資沒有惡化日本就業:一個實證的證據

對于日本對中國直接投資引起日本國內就業惡化的言論,還可以在計量研究的基礎上提供反駁的證據。我們的做法由兩個步驟組成:首先考察日本制造業就業占總就業的比重是否下降,如果沒有下降則沒有必要進行下一步的工作;其次考察日本制造業就業占總就業的比重下降與日本對中國制造業投資增長之間是否存在聯系。之所以用制造業作研究對象,是因為近年來日本對中國投資以制造業為主體。而用上述比重作主要變量,則是考慮到,如果制造業就業占總就業的比重沒有下降,即使制造業就業下降也沒有必要關注海外投資對日本就業的負面影響,只有在上述比重下降的情況下,我們才有必要研究日本對中國投資是否影響了日本的就業。

首先來看日本制造業就業占總就業比重的變化。從圖2來看,在1979-2004年的很長的一個時間內,日本制造業就業占總就業的比重始終處于一個下降的狀態,這符合了上面所說的進行第二步工作的要求。但這里也有問題:長期持續的比重下降很難與對中國投資建立密切的關系,而總就業與制造業就業在90年代的下降也增加了進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對于第二步的工作,我們通過檢驗下面的

回歸模型來完成。

E1=β0+β1FDI1+β2FDIt-ll+β3FDIt-2+β4FDIt-3+εt

其中,E為日本制造業就業占總就業的比重,FDI為日本對中國的制造業投資,t為時間。考慮到日本對中國投資對其國內就業的影響可能具有滯后性,我們在模型中加入了3個滯后變量。經過對E和FDI的時間序列做平穩性檢驗,發現兩個變量都具有1階單位根(由于篇幅所限,檢驗結果不再列出),所以在模型估計中我們采用兩個變量的l階差分。下面是模型的估計結果(如表1)。

表1中的模型估計結果顯示:FDIt、FDIt-l、FDIt-3的系數均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它們對日本國內的就業沒有影響;FDIt-2的系數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通過檢驗,但由于其系數為正值,不僅不能證明FDI對日本國內就業有負面作用,而且還顯示了FDI與日本國內就業存在某種正相關關系。也就是說,日本對中國的投資不僅沒有使日本國內的制造業就業甚至總就業下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對后者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五、對日本就業下降原因的進一步認識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日本近年來(主要是90年代)的就業惡化呢?首先,最主要的原因還在于其經濟蕭條和需求不足的狀況。經濟蕭條和需求不足使很多企業不得不減少生產,也就不得不產生裁減員工的要求。而且也正是日本國內經濟的狀況導致了以終身雇傭為主的原有雇傭制度的變化,使很多原來的全職工作變成了兼職工作。因此它使企業產生裁減員工的要求同時又消除了其裁減員工的障礙,故而導致了國內大量的失業。其次,在國內經濟狀況、自身發展要求、對外直接投資等因素的影響下,日本需要也正在進行經濟結構的調整,這種經濟結構調整的本身也會帶來一定量的結構性失業。正像一些日本經濟學家指出,日本的就業市場近年來處于一種失衡狀態,傳統產業由于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或資源轉移等原因存在大量過剩勞動力,而一些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卻存在勞動力不足。最后,由于日本國內生產成本的提高,原來日本經濟快速發展所賴以存在的外需條件已經發生了變化。

如果要說中國對日本就業有所影響的話,那么近年來中國經濟強勁發展奪走了日本的外需應是最為突出的因素。中國大量的物美價廉的產品吸引了世界的眼光,使日本國內的生產不得不減少,因而促使其就業水平下降,但這與日本對中國投資的變化無直接關系。所以,總的來看,導致日本失業增加的原因仍在其國內。對外投資是其必然的要求,產業結構調整也是其必然的要求,因此,只有解決自身經濟發展中的問題,使自身經濟重新步入一個良性發展的軌道,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本國就業狀況惡化的問題。

內容提要上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對華直接投資造成母國就業狀況惡化的評論曾經甚囂塵上。本文通過理論與實證方面的分析結論表明,日本對中國的投資不僅沒有使母國的制造業就業甚至總就業下降,而且在某種程度上還對后者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總的來看,導致日本失業增加的原因仍在其國內而非對華直接投資。

關鍵詞日本對華投資就業

參考文獻

江瑞平:日本產業空心化的實態、癥結及其“中國因素”。《日本學刊》2003年第3期。

楊建清: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就業的影響。《商業時代》2004年第35期。

戴翔:對外直接投資對國內就業影響的實證分析——以新加坡為例。《世界經濟研究》2006年第4期。

王峰、王博:臺灣投資祖國大陸對島內就業的影響——基于制造業的實證分析。《世界經濟研究》2007年第11期。

龐德良:日本海外直接投資與產業空心化。《日本學刊》1998年第3期。

傘鋒、曾浪:中國因素對近年來日本產業空洞化的影響分析。《現代日本經濟》2005年第4期。

王曉楓、郭遠芳、袁紹鋒:外國直接投資、產業轉移與母國就業。《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

張國成:日經濟面臨四種空心化。《人民日報》1994-12-6。

中村吉明:產業空洞化問題所在。www.rieti.go.jp/cn/,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