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投資與市場結構相互影響論文

時間:2022-01-05 02:19:00

導語:國際投資與市場結構相互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際投資與市場結構相互影響論文

一、FDI與市場結構相互影響的理論回顧

(一)市場結構的決定理論

在產業經濟理論中,一般將市場結構的決定因素概括為:規模經濟、產品差異、進入壁壘、企業合并和市場集中度、政府政策等(楊沐,1989)。貝恩是產業組織理論的先驅者之一,1959年,他最早系統化地提出了進入壁壘的概念,并將進入壁壘的形式概括為三大類:絕對成本優勢、產品差異優勢、規模經濟優勢(Bain,1956)。斯蒂格勒認為,進入壁壘就是指在每一產量或部分產量中,必須由尋求進入的廠商承受而已有廠商不必承擔的生產成本。即已有廠商相對于新進入廠商所擁有的優勢(如在市場需求、成本條件等方面)就是進入壁壘的表現形式,且是已有廠商擁有長期壟斷性收益的基礎。所以,如果沒有這種市場條件的不對稱,已有廠商和新進入廠商所面臨的需求和經營成本都相同,那么就也就不會存在行業的進入壁壘(Stigler,1968)。

德姆賽茲則將進入壁壘的存在與政府的行為、勢力相聯系。他認為,結果導致生產成本增加的政府對自由市場經濟的任何限制都會產生進入壁壘,或換句話說,凡不是由市場自然產生的政府限制活動所造成的經營成本的額外增加,就表明存在進入壁壘(Demsets,1982)。德姆賽茲還提出“所有權進入壁壘”的概念。按照這一概念,只要產權存在,壁壘就存在,壁壘的撤除有可能損害原有廠商,而這一損害并不是天然正當的,德姆賽茲認為“所有權進入壁壘”不是保護原有廠商,就是保護新進入廠商,問題不在于是否應該有這種保護,而在于以總效率提高為標準,判斷給予哪一方以什么樣的保護。以泰勒爾《產業組織理論》教科書的出版為標志,產業組織理論在方法上引入了博弈論(Tirole,1988)。新產業組織理論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博弈論,尤其是非合作博弈在經濟學中的應用。作為以相互獨立但又相互依存的個體間競爭和沖突為基本分析對象的數學理論,博弈論為研究廠商的市場行為提供了良好的模型背景,特別對寡占行業尤為合適。近年來,博弈論模型已幾乎觸及到了市場研究的各個方面,如市場卡特爾和價格聯盟、價格歧視、一體比、產品差異、不完全信息、技術創新競爭和市場出清機制等,并取得了實質性成果。

(二)FDI與市場結構相互關系

隨著以跨國公司為主體的FDI的發展,產業組織理論的應用研究領域更加廣泛。以產業組織理論為指導,探索FDI和市場結構相互關系的研究逐漸增加,相關研究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FDI與市場集中。普遍的實證研究發現,國外直接投資進入與東道國的目標產業市場集中度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相關關系。在發展中國家這種跡象更為明顯。從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比較看,在同樣的FDI進入下,發達國家市場集中度要略弱于發展中國家(張紀康,1998)。

2.直接投資與進入壁壘。進入壁壘在產業組織理論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FDI的進入壁壘方面研究還比較新。鄧寧(J.Dunning)1975年首先將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進入效應分成了兩個部分:直接投資進入對廠商數量、規模格局、進入壁壘的影響;進入之后導致的國際競爭對手的反應(包括在母國市場的反饋效應和東道國的前饋效應)。1993年,鄧寧就直接投資與進入壁壘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等問題進行了總結和歸納。

3.伴隨FDI的市場結構跨國傳導。凱夫斯認為,由于投資國與東道國通過投資而建立起來的雙邊相互依賴使投資國的寡頭市場結構有向東道國傳導的趨勢(Caves,1974)。即高度集中市場中寡頭間的相互依賴格局隨著寡頭們向相同行業對外直接投資而跨越了國界。

4.FDI進入后的東道國市場結構變遷。弗農按照其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提出了一個直接投資在東道國的產業市場結構動態轉換模型(Vernon,1977)。即跨國公司進入東道國后憑借各種優勢建立起來的最初壟斷地位,將隨著跟隨者的進入(包括其他國外廠商及較晚進入的當地廠商)而會轉為寡頭壟斷或競爭;然后再隨著當地廠商的工藝模仿、走向成熟而使東道國市場最后形成有效競爭的市場格局。

5.直接投資進入的階段特征及其對東道國市場結構的影響。東道國產業市場結構的變化,在有國外直接投資的情況下主要取決于外資進入的方式和東道國原有的產業市場結構。外資進入方式包括新建投資或兼并收購進入、初次進入或第二階段進入。就初次進入而言,弗農認為,東道國原有廠商的市場份額將隨著來自國外的進入發生而下降,但勞爾卻有不盡相同的觀點。勞爾認為,跨國公司的進入,不管是初次進入還是第二階段進入,都將因其擁有的更大規模、資本密集程度更高的技術、工藝、更多樣化的產品及在融資、技術、營銷等方面的優勢使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的市場占更高份額的可能性更大(Lall,1979)。

二、FDI對中國市場結構的影響

貝爾曼和鄧寧等列舉了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四種目的:尋求自然資源、占領當地市場、尋求經營的高效率、競爭策略的考慮(Behrman,1972;Dunning,1993)。引進外資是中國開放經濟的一項重要內容。然而,一國能否有效引進外資,除了取決于該國的政局穩定程度、資源豐裕程度、勞動力價格、市場規模等因素之外,東道國市場結構的影響不可低估。另一方面,隨著中國開放步伐的加快,以壟斷為特征的FDI進入必然對我國相關行業的市場結構產生重要影響。

(一)FDI對規模經濟的影響

達到有效的規模經濟所要求的水平會推動市場集中,政策決策者的目標是既要利用規模經濟,又要保持市場的充分競爭。

在市場需求規模不變的情況下,隨著FDI的進入,行業內在位企業數量增加,平均的企業規模就有下降的可能。

然而,市場開放除了帶來外來的直接投資之外,也帶來了更新的技術和更大的市場需求。更新的技術使生產可能性曲線有了外移的可能、更大的需求則從需求方面為擴大規模提供了條件。因此,FDI對國內規模經濟的影響可能是積極的。

關于FDI對規模經濟影響的典型案例是汽車產業。據有關資料,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國內汽車制造企業達200多家,平均生產規模為二百多輛/年,最小企業的僅為年產十多輛,規模經濟效應根本無法體現。隨著德國大眾、美國通用等跨國公司的進入,中國的汽車制造業發生了本質性變化。經過一段時期的競爭,國內汽車制造業優勝劣汰,存活企業的生產規模普遍擴大。如美國通用在上海的投資10多億美元生產別克轎車,年設計生產能力15萬輛,基本接近了最小有效規模。

(二)FDI對市場集中度的影響

改革開放初期,外商對華直接投資的方式主要是新建投資。由于我國的經濟結構完整、部門比較齊全,FDI進入之初一般都會使國內市場集中度降低,從而促進市場競爭。

同時,在我國有兩種情況導致跨國公司在華新建投資提高了市場集中度:一是跨國公司的產量超過國內廠商所生產的數量,二是因為跨國公司所生產的產品在國內是全新的產品。其中,后者更加普遍。以計算機產業為例,90年代初國內廠商還無力進行自主開發,結果國外產品迅速搶占了我國計算機市場,跨國公司大有壟斷我國計算機市場的趨勢。這種狀況直到90年代中后期國內聯想等廠商引進和自主開發之后才開始改觀。另外,我國的汽車工業也是一個典型的幼稚行業,FDI所帶來的產品一般都是國內空白的產品,如80年代德國大眾進入我國汽車市場之時,基本上壟斷了我國的中檔轎車市場,90年代末,三資企業實現的銷售收入約占整個行業的65%,創造的利潤占整個汽車行業的80%以上(王洛林,2000)。

90年代中期以后,跨國公司以并購方式進入中國市場的案例增加,而且跨國公司把目標主要集中在處于困境中的國有企業。在外資并購過程中,這些企業大量讓渡股權,低價甚至無償出讓品牌、商業信譽、原材料、供貨渠道、產品銷售網絡等無形資產,大大降低了外商投資的進入門坎,在極短的時間內在同行業的國內其他企業面前樹起了競爭巨人。如柯達進入中國市場時,對我國除樂凱之外的感光材料實行了全行業的兼并,從而很快占據了大量的市場份額,而且我國政府承諾在4年內不批準其他國外廠商在中國的投資。柯達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大幅度提高,1998年達到了37.4%,超過了富士(25.6%),整個行業的市場集中度也隨之提高。

隨著時間的推移,FDI對東道國市場集中度的影響還取決于一系列因素:跨國公司在當地的規模以及持續增長的能力、跨國公司的市場績效以及對當地廠商長期的生存競爭能力的影響、是否有更多的FDI或貿易品的進入、東道國本地廠商對FDI的反應以及本地廠商的技術開發和模仿學習的能力、東道國市場其他競爭者的數量和規模。

由于中國市場的特殊重要性,往往是一家跨國公司來華投資之后,其他跨國公司也會采取跟進策略。因此,只要政府沒有賦予跨國公司獨占權,單一的跨國公司不可能長期控制我國的某一行業或產品的市場。如通訊行業,國際著名程控交換機廠商紛紛加盟中國市場的競爭,如AT&T、愛立信、北方電信、西門子、NEC、三星、阿爾卡特、諾基亞等國外廠商都在中國搶占灘頭陣地,到1995年底這些企業的年生產能力占到了全國程控交換機生產能力的70%,市場占有率達到了90%以上。跨國公司在我國市場上競爭的同時,民族企業奮力抗爭,積極利用跨國公司之間殘酷競爭所產生的技術外溢效應,在政策的扶持下,我國的通信設備制造企業實力不斷增強。在程控交換機行業,國內技術最早實現突破,發展最為成熟。大唐、華為、金鵬、中興、巨龍等公司具備了一定的自主開發能力,不斷推出新產品。1998年以后,國內廠商不斷從國外廠商手中攻城掠地,市場份額開始大幅提高,國外廠商壟斷我國程控交換機市場的局面開始被突破。

在跨國公司剛剛開始進入,我國一個行業中只有一兩家跨國投資企業時,的確存在跨國公司的市場集中度很高的問題。例如上海大眾汽車公司,在較長時間內幾乎是我國中檔轎車的唯一生產企業,產品價格也處于相對高位,但是隨著眾多跨國公司來華投資,它們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一汽捷達、二汽富康都與上海桑塔納展開競爭,桑塔納的市場占有率開始下降。

從彩電業看,在大屏幕彩電上國外品牌市場占有率曾經達到60%以上。但是,以長虹為首的國內彩電廠商不斷提高技術開發能力,努力推出新產品、提高質量、完善營銷網絡和售后服務體系,提高了產品的競爭力,奪回了市場。到1998年,我國彩電市場集中度CR4達到63.3%,國外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只有10.5%左右,而且前5位基本都由國產品牌占領。

(三)FDI對進入壁壘的影響

市場進入壁壘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來自政府的政策性壁壘,另一方面是來自在位企業的經濟性壁壘。

隨著FDI大量增加,來自各方的力量會促使我國不斷地降低對外商的政策性壁壘,減少對外商進入的限制,從而大大促進市場的競爭程度。另一方面,市場進入壁壘也會同時隨著FDI增加而提高。

1.FDI進入提高與成本有關的進入壁壘

先期進入的跨國公司憑借其龐大的自有資本優勢和多渠道的融資渠道在中國進行大規模的投資,提高了行業的平均必要資本規模,對于潛在的進入者要想達到在位廠商相同的成本,其資本必要規模至少要達到在位者的規模。這種大規模的投資對于國內廠商來說,如果沒有其他渠道的支持幾乎是不可能的,國內廠商要想進入高檔轎車市場必須達到通用生產規模,否則會面臨成本的競爭劣勢。與跨國公司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之前相比,這同樣也提高了國外廠商進入我國高檔轎車市場的進入壁壘,雖然相對于國內廠商來說,具有壟斷優勢和雄厚資金實力的跨國公司更易于跨越這些壁壘。

跨國公司的全球化生產以及高度垂直一體化程度,可能掌握了某些關鍵的資源,可以利用跨國公司的內部分工優勢在供應資源上享有價格優勢,FDI可以提高絕對成本壁壘。如我國計算機產業關鍵部件長期依賴進口,而在我國進行生產的跨國公司幾乎都在全球市場上進行電子產品的垂直一體化生產,因而在我國生產計算機的跨國公司可以利用公司內部的分工取得廉價的中間產品,對于在國際市場采購關鍵中間產品的國內廠商來說必然在這些中間產品上存在成本劣勢。

2.FDI提高了國內市場的產品差別化壁壘

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跨國公司全產品系列化的投資在產品空間上構筑起了對潛在進入者的高進入壁壘。一是因為進入者進入時難以找到足夠的產品空間,擠入已有的產品空間必須付出比在位廠商更高的成本;二是因為在位廠商的多樣化產品可以進行風險成本的轉移,在競爭對手進入之時可以采取靈活的競爭手段以阻止進入者的進入。比如漢高公司在華建立了11家企業生產金屬化學品、民用粘合劑、家用洗滌品、化妝美容品和工業用油脂化學品,漢高的6大系列產品5個已來到中國。

(2)FDI進入我國市場之后實行多品牌的戰略提高了產品差別化壁壘。以我國的洗發護發用品市場為例,自從美國寶潔公司在1988年進入我國市場之后,很長時期處于市場主導地位,占據了最大的市場份額。造成這種狀況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寶潔公司利用多品牌的戰略形成了產品差別化壁壘。“海飛絲”、“飄柔”、“潘婷”、“沙宣”等,這幾大品牌占據了洗發護發用品一定的特性空間,品牌之間既有競爭又有自己的特色,并具有協同保護的功能。潛在進入者要想在這已有多種品牌占據的特性空間找到能獲利的需求空間難度非常大,多品牌相互交織地對特性空間的占有使進入者的滲透成本很高。

(3)FDI因為消費者的偏好忠誠而提高了產品差別化壁壘,對于潛在進入者來說必然花費更多的廣告推廣費用才能把消費者從跨國公司吸引過來。如可口可樂進入我國之后的碳酸飲料市場。

3.FDI提高研發、廣告上的進入壁壘

跨國公司研發的成果可以低成本地復制和在跨國公司內部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在國外子公司中可以共享,因而在研發上具有規模經濟的特點,跨國公司可以利用在全球一體化生產、網絡化銷售中分散研發的成本。同樣,在廣告上也具有這樣的特點,對于某些標準化的產品,廣告可以向子公司的產品延伸。因此,跨國公司不僅本來在研發實力上強于國內廠商,而且進入我國市場時可以利用研發和廣告上的規模經濟在我國市場上構筑進入壁壘,在相同條件下,潛在進入者要以更高的研發和廣告支出才能在市場上站穩腳跟。

三、結論

已有的研究表明,市場結構與國際直接投資之間具有雙重影響的關系。一方面,市場結構的構成要素(規模經濟、產品差異度、交易成本等)是決定貿易流和外國直接投資的動力機制,另一方面,FDI的進入也對東道國市場結構產生重要的影響。至于具體影響的程度,則有賴于進一步以數據來進行更深入的實證,限于篇幅本文未能作詳細的研究。

現代產業組織理論十分注重其理論的政策含義的研究。宏觀政策的制定,需要考慮維護有效競爭的市場環境。一方面,促進國內市場結構合理化,從而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國際直接投資;另一方面,由于國際直接投資企業與本土企業的競爭條件(規模、技術、成本、信息、資本獲得性等)不同,導致的福利效果也不一樣。為了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條件,防止部分企業濫用壟斷勢力,必須設計一套適合WTO要求和中國國情的競爭政策。

【參考文獻】

[1]李太勇:《跨國公司投資對我國市場結構的影響》.[北京]《中國工業經濟》1999年第11期。

[2]王洛林:《2000中國外商投資報告——大型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年版。

[3]楊沐:《產業政策研究》.上海三聯出版社1989年版。

[4]張紀康:《國際直接投資:壁壘.進入.效應》.[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8年版。

[5]Bain.J.,1956:BarrierstoNeuCompetition.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

[6]Behrman.J.N.,1972:TheRoleofInternationalCompaniesinLatin.America:AutosandPetro-Chemicals.Lexington.MA:LexingtonBooks.

[7]Caves.R.E.,1974:IndustrialOrganization.inJ.H.Dunning,ed.,EconomicAnalysisandtheMultinationalEnterprise.NewYork.Praeger.

[8]Demsets.H.,1982:BarrierstoEntry.AmericanEconomicReview.72:47-57.

[9]Dunning.J.H.,1993:MultinationalEnterprisesahatheGlobalEconomy.Workingham:Addison-WesleyPublishingCo.

[10]Lall.S.,1979:MultinationalsandStructureinonOpenDevelopingEconomy:TheCaseofMalaysia.WeltwirtSchaftlichesArchir,115.

[11]Stigler.G.J.,1968:TheOrganizationofIndustry.Homewood;Ⅲ:RichardD.Irwin.

[12]Tirole.J.,1988:TheoryofIndustryOrganization.Cambridge,Mass:MITPress.

[13]Vernon,R.,1977:StormovertheMultinationals:TheReallssues,HarvardUniversity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