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及實現途徑
時間:2022-05-10 10:09:22
導語: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及實現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互聯網+”概念的提出和實施,在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廣闊平臺的同時,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權提出了挑戰。建構思想政治教育良性育人環境,建設思想政治教育高素質師資隊伍,培育大學生健康的網絡心態,是“互聯網+”背景下思想政治話語權實現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
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并明確提出“鼓勵學校利用數字教育資源及教育服務平臺,逐步探索網絡化教育新模式”。此計劃的貫徹和實施標志著教育領域的“互聯網+教育”新常態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教育的排頭兵,應積極順應“互聯網+”發展的大趨勢,“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要求進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標準和服務理念的同時,也為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實現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一、“互聯網+”的提出和實施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互聯網作為一種獨立的信息媒介,已經進入和影響著社會各個體系。2015年《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統計顯示:“截至2014年12月,互聯網普及率為47.9%,較2013年底提升了2.1個百分點。”同時根據調查,“2014年新增網民學生群體占比為38.8%,遠高于老網民中的22.7%”〔2〕。當前網絡已成為青少年群體的主要信息來源。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應用和推廣,勢必更加深入地影響教育主客體的認知度,并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1.“互聯網+”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渠道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曾說:“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絡,誰就擁有了整個世界。”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勢必受到強大“互聯網+”模式的影響。互聯網作為全球最大的信息平臺,給人類提供了最廣泛、最直接、最迅速的信息渠道。在此基礎上,“互聯網+”又一次加速了這個平臺信息供給的頻率和步伐。人們便捷、高效地找到海量、多樣、優質的教育、信息、服務等資源成為可能。與此類似,思想政治工作者們也可以有更加廣闊的空間尋找更加可靠的教育資源,同時也可以使不同領域不同地區的人們共享教育資源。這就無限制地擴大了教育資源的覆蓋面,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真正實現了“心有多大,網絡就有多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舞臺就有多大”。2.“互聯網+”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方式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們對網絡的熟識度和關切度不斷提高。互聯網技術圖像、信息一體化的功能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形象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使其更具感染力。網絡跨越時空的特點也打破了課堂教學模式的局限,給予思想政治教育更廣闊的表現空間。同時為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了更廣泛的教學資源和更生動的教學效果,也改善了以往教學方法單一和教學模式枯燥等問題。互聯網和思想政治課堂的有機結合,為思想政治的教學開辟了新天地。3.“互聯網+”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優秀的教學資源和良好的教學效果網絡即時性的特點加強了思想政治課堂的時效性、針對性、互動性。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與“互聯網+”背景的融入,更加豐富了教育的趣味性和多樣性,并增強了課堂教學的關注度和感染力。教學過程和時事新聞的對接、彩色影像的不斷變換、案例解說的圖文并茂都給思想政治課堂增添了趣味性和時效性。同時,網絡環境的開放性和無邊界特點也為教育者尋找教學素材提供了新的渠道。網絡的虛擬性和隱匿性同時也為大家提供了一個進行思想交流的嶄新平臺。網上交流思想時可匿化和去中心化等特點,使交流者可以暢所欲言、直抒胸臆,讓教育主體更加了解真實情況,更好地為受教育者量身定做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案。由此可見,“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所結合形成的是充分生動的教學資源和無法比擬的教育效果。
二、“互聯網+”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提出的挑戰
“互聯網+”除具有時效性、形象化、針對性等優勢以外,同時也存在網絡自身難以避免的隨意性、開放性、多源性等一系列先天缺憾。因此,“互聯網+”在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一系列問題。1.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受到沖擊作為宣傳我國主流意識形態主要陣地的思想政治教育領域,近年來由于網絡的興起,受到了一些其他形式話語權的干擾。特別是“互聯網+”概念的提出和實施,在加速社會各個領域與網絡融合并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使得一些非主流的意識形態通過不同的輿論途徑,不僅散布在網絡之上,還通過“+”的過程滲透到人民群眾內部,干擾了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撼動了主流意識形態的地位。其中少數西方國家因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的不同,便利用其網絡和技術優勢,不斷地加強對我國思想意識領域的滲透以及灌輸。這影響并破壞了主流意識形態在社會意識形態中的中心地位,并影響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2.思想政治工作者話語權的權威性被消解思想政治教育是宣傳我國意識形態話語權的主戰場,其教育工作者的權威性和正確性不容置疑。當代青少年的成長過程與網絡的發展相伴相隨。由于自身年齡、閱歷、知識水平等一系列原因的存在,面對龐雜的網絡信息,缺少篩選和辨識的本領;在享受快捷的信息傳輸、豐富的網絡體驗的同時,既無法客觀地看待“互聯網+”的客觀現實,也無法辨識接收信息的真實性和實際意義。尤其是當他們接受的信息與課堂或書本理論相沖突時,其內心往往更傾向于自己熟悉和信賴的網絡世界給出的答案。這種做法恰恰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嚴謹性、中心性和權威性相違背,這也就導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權威性的弱化甚至是消解。3.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挑戰隨著網絡特別是“互聯網+”的興起,單一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時代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綜合素質亟待提高。首先,網絡世界紛繁復雜,它無時無刻不在干擾著人們的思考方式和認知方式,有些學生對網絡的迷戀遠遠超過對書本的認同。思想政治課堂從內容到形式有著極其嚴肅的政治意義和政治要求。教師在講授過程中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時常表現為照本宣科,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由于網絡具有聲文并茂、實時評論等優勢,而呆板的課堂講授又缺乏網絡時事的引入和講解,學生難免就會對書本條條框框的內容產生置疑和反感。其次,教育主客體同步接受網絡信息,而教育者由于受年齡、精力、網絡使用能力等方面的限制,不能很好地把有深度有溫度的網絡案例和課本知識有機結合,不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鳴,效果恰恰就會適得其反,造成了受教育者對課本知識的不信服。因此,從課堂講授的內容、形式以及對網絡的熟悉程度來說,都對教育者的綜合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互聯網+”背景下思想政治話語權的實現途徑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3〕因此,在“互聯網+”時代,培育高校育人環境、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培養大學生健康心態是當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任務。1.整合資源,培育形成“互聯網+”背景下良性育人環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具有長期性、復雜性的系統工程。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來說其實都是一個終身教育的過程。然而學校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戰場。指出:“辦好我們的高校,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4〕因此,抓住“互聯網+”這個良好的機遇期,運用它便捷、快速的特性,把思想政治教育納入高校智源體系中的中心環節加以規劃和把控。同時還可以利用“互聯網+”的廣泛性和傳播性特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5〕。因此在“互聯網+”背景下,培育一個良好的思想政治育人環境是各專業、各科目齊抓共管、協同一致的大的課題。2.匯聚能量,加強“互聯網+”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在不久前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教師要努力成為先進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要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6〕高校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主體既要有良好的業務素質,也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從源頭上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純潔性,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確性。“要拓展選拔視野,抓好教育培訓,強化實踐鍛煉,健全激勵機制,整體推進高校黨政干部和共青團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和心理咨詢教師等隊伍建設,保證這支隊伍后繼有人、源源不斷。”〔7〕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僅要了解學生,更要了解網絡。這樣才能緊跟時代步伐,不斷轉化教育理念,取得受教育者信任,樹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權威。因此,作為思想政治工作者,應利用好網絡加速發展的新機遇,豐富教學模式并拓寬教學渠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和時效性,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權釋放尋找新的突破口。3.加強引導,注重“互聯網+”背景下的大學生健康心態的培育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機,大學生在知識層面和精神面貌都得到了顯著提升。大學生處于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時期,心智有待成熟,再加上網絡管理、網絡社會的道德有待規范,大學生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只被動地關注和回應這些問題,要主動地了解和探尋學生內心,高度重視學生網絡心態建設。第一,在解決學生參與網絡過程中出現的心理問題時,要改變傳統管理模式,變封、堵、壓為平等的交流、溝通和疏導。讓學生自主選擇渠道參與網絡活動,要提供條件、創造機會,在幫助大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過程中積極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客觀評價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極大地豐富大學生的知識,使之熟悉網絡語言和網絡環境,也提高其覺悟、洞察力,增強其責任感,逐漸建立對網絡的正確認識。與此同時,高校也要做到及時監督和正確引導,廣泛宣傳先進人物和事跡,用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傳播正能量。這樣健康的網絡心態就會不自覺形成。第二,組織專業的師資力量定期為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專業講座并實現常態化課程設置,引導大學生排解釋放壓力,自覺培養積極樂觀健康的心態,在重大事件、突發事件面前,針對千變萬化的信息,高校應密切關注網絡輿情的動態發展,做到信息能及時、準確地傳遞和溝通,做好網絡引導。第三,我們可以利用廣泛接觸的形式,如QQ、微信、微博等平臺,以平等身份進行交流,了解對方心靈深處的需求,尊重彼此人性,這樣就達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預期效果。
作者:姜志紅 單位: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3〕〔4〕〔5〕〔6〕〔7〕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講話〔EB/DL〕.
〔2〕CNNIC第35次調查報告:網民規模與結構〔EB/OL〕.
- 上一篇:國企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論文
- 下一篇:人力資源市場存在問題與對策
精品范文
7思想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