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參與與我國政治發展論文

時間:2022-09-18 05:50:00

導語:政治參與與我國政治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政治參與與我國政治發展論文

[論文關鍵詞]政治參與政治發展有序性黨內民主示范

[論文摘要]政治參與是現代民主政治發展的重要內容,有序的政治參與是我國政治參與的新型模式。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是我國人民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是我國社會巨大變遷的客觀要求,是我國政治穩定發展的現實要求。有序的政治參與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必須遵守法律規范,必須實現制度化、程序化。發揮黨內民主的示范作用,以黨內民主的制度化引導公民政治參與的制度化,以黨員民主意識和參與能力的提高帶動公民政治參與素質的提高,這是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實現政治穩定發展的有效路徑選擇。

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走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建設和諧社會,這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后,黨提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是一個內容廣泛的社會系統工程,其中包括公民的政治參與。每個國家的社會條件不同,政治參與的模式也不同。有序的政治參與是中國政治發展的新型模式。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成為21世紀初葉中國政治和諧發展的一個極其重要的課題。

在黨的十六屆二中全會上提出,“要大力加強制度建設,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各項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保證人民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1]

政治參與是一個國家的普通公民通過各種合法的方式和程序參加政治生活,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國家公共政治生活的行為。政治參與是公民政治權利得以實現的重要方式,是民主政治實現的重要形式,它反映了公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地位和作用,也反映了一個國家民主政治的程度。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這是中國政治發展到現階段提出的必然要求。

我國人民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從國家政治運行的層面看,民主講的是人民群眾與國家政權的關系。民主的本質是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憲法從根本上確認了人民是國家的最高權力主體,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和自由。憲法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要求,即人民民主,人民當家作主。然而,在現代民主政治中,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并不意味著實行直接民主,社會分工的細化使社會成員承擔著各種不同的工種,國家和社會的管理的復雜性,對管理者的專業化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讓每一個公民都直接參與國家的立法活動和國家公共事務的管理工作,在實踐上是不可操作的。在當今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實行的是間接民主,即代議制民主。公民通過普選授權于少數人,由他們組成代議組織來管理國家和社會。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就是代議制民主的一種嶄新的形式。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由公民選舉產生,人民群眾通過自己的代表表達意見、愿望,人民代表大會根據人民群眾的共同意見和愿望,制定法律,做出決策,統一行使公共權力。我國現行憲法和法律又賦予公民許多的政治權利,公民有自由權、平等權、民主權。在民主權中又包括: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監督權、批評和建議權、檢舉權等等權利。公民就是通過運用這些政治權利,對公共權力施加控制和影響,間接實現對國家的管理。

實行代議制民主就能保證人民民主的完全實現嗎?政治實踐告訴我們,并不能保證。代議制下的公共權力存在著兩種可能,它即可能代表人民群眾的意志,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執政為民,也可能只代表少數人的利益,以權謀私,錢權交易,損害人民群眾的利益。以中國政治發展的現狀看,權力的濫用,國家干部的貪污腐敗一直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為了避免公共權力的異化和濫用,除了加強權利與權力之間的制約,還需要社會力量通過政治參與,對國家公共權力的運行保持一種自下而上的經常性的影響力,利用自己的民主權利依法監督和制約公共權力的運用。盡管這種影響力是有限度的,但是公民的政治參與是對公共權力良性穩定運行的必不可少的補充,是實現和維護人民群眾利益的必不可少的條件?!爱敼裣碛幸幌盗性试S他們要求民主參與并把民主參與視為一種權利的時候,民主才是名副其實的民主。”[2]公民政治參與是民主政治良性發展的內在邏輯,因此,公民政治參與的水平成為民主政治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中國社會面臨的巨大變遷,要求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以來,由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帶動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化,政治參與主體結構的變化。它表現為:一是傳統的社會群體日益分化,利益關系變得日益復雜。在計劃經濟時代,中國的社會結構基本由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組成,比較簡單明了。由于一大二公的單一體制使絕大多數的城市市民集中在國營單位和公有部門,在國家利益、集體利益高于一切的前提下,民眾的利益關系是簡單的,個人利益訴求的空間也很狹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伴隨著私有經濟的發展,出現了大量的私營、外資、合資企業以及中介組織等在內的各種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這就使中國社會發生了分化,形成了新的階層、新的利益群體。除了傳統的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以外,社會中又分化出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科技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大量的個體戶和私營業主、自由職業者等,新的中間階層開始形成并擴大。新的階層新的利益群體都正在形成自己相對獨立的特殊利益,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價值觀念和政治取向也變得各不相同,日趨復雜。二是社會成員的民主意識、政治參與意識增強。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教育的飛速發展。相比改革開放前,人民群眾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尤其是以其業家、管理者、為主的新中間階層,大學以上的高學歷者占據相當比例。他們的法制意識、維權意識普遍較強,他們更多的關注廣泛的政治權力,關注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關注社會的公正、平等與和諧。試圖通過更多的渠道來介入并影響現實政治,以表達、謀求和維護自己利益,參政議政的積極性也較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所必然帶來的多元利益格局和多元利益群體,增強了人民群眾政治參與的內驅力,在客觀上為民主政治的發展培育了積極活躍的政治參與主體,并提出了擴大有序的政治參與的要求。

維護民主政治穩定和諧的發展,要求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政治穩定是社會轉型期中國政治發展的前提和重要條件。在政治發展的過程中會出現政治參與失序的可能性。在一個國家中,公民愿意關心政治,愿意主動參與政治,是一件好事,是公民民主意識提高和民主基礎擴大的一種反應。但從另一種意義上說,公民大規模的、主動地參與政治也會對一個國家的政治發展構成威脅,特別是當這個國家的政治體制還處于調整之中,其發展還不夠完善的情況下更是如此。[3]拉美等發展中國家的經驗教訓值得我們借鑒。這些國家在其政治發展實踐中出現政治不穩定問題,社會騷亂、暴力沖突、軍事政變等政治動亂屢見不鮮。西方學者亨廷頓等在分析原因時提出了“參與危機”和“參與爆炸”的概念,指出,發展中國家公民政治參與的要求會隨著利益的分化而增長,如果現行政治制度能夠理清眾多的利益要求,把社會公民和各種社會團體(尤其是新生社會團體)通過參與通道納入政治過程,那么政治穩定仍可以獲得。然而,發展中國家的政治制度并不具有這種功能,既缺乏聚集利益要求的利益團體,又沒有建立能容納大眾參與的政治過程,因此,在制度化政治參與受挫的情況下,各種社會力量和社會團體便以赤裸裸的形式直接表達和爭取各自的利益,由此極易引發社會動亂。亨廷頓指出,在政治系統內部,政治穩定與否取決于政治參與和政治制度化的比率。我國也是處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發展中國家,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社會的分化加劇,利益差異多元化了,但是各種利益之間缺乏一種完善的整合機制和協調機制,利益訴求的渠道不夠暢通。如何防止“參與危機”和“參與爆炸”,避免政治參與的失序,是中國政治穩定發展的重要課題。

完善的民主政治是一種參與政治,又是一種有序的政治。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過程也是公民政治參與,包括參與意識、參與能力和參與機制不斷完善和發展的過程。兩者之間的互動關系決定了公民政治參與的擴大必須是有序的,必須符合中國的具體國情及時代條件,循序漸進,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國家政治參與模式。有序的政治參與,是中國政治發展的特點,是區別于西方國家政治發展的新型模式。

有序的政治參與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政治參與。民主是一種政黨政治。在現代民主政治的發展中,政黨始終處在主導的地位,發揮著領導的作用。西方國家是以政黨競爭推動民主的進展,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則是以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領導為基本前提,這是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最大特點,也是我國擴大公民政治參與的最大政治優勢。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政治發展的實踐起點,中國今天獨特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群眾所擁有的廣泛的民主權利,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武裝斗爭贏得的。這種先進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能夠容納比西方現行政體更為廣泛的公民政治參與。中國是一個超大型的社會,正是中國共產黨發揮著強大的支撐作用,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政治的穩定。通過幾十年的建設,黨建立起了嚴密厚實的、直上而下的、覆蓋全國的組織體系,這種從中央到地方到基層的金字塔體系,成為支撐整個社會的棟梁。黨形成了以民主集中制為核心的制度體制,成為維持黨內政治生活,進而維持整個國家政治生活的基礎。黨培育起了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共產主義為主導內容的意識形態,成為團結和凝聚人民群眾力量的思想動力。黨一貫堅持群眾路線,即“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是黨執政的基本工作方法,它從方針路線上充分肯定了公民政治參與對政治發展的價值和作用。歷史和現實表明,中國共產黨有很強的社會動員力和社會整合力,有能力有效的綜合一切有利于政治穩定發展的要素?!霸谥袊@樣的大國,要把幾億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統一起來建設社會主義,沒有一個由具有高度覺悟性、紀律性和自我犧牲精神的黨員組成的能夠真正代表和團結人民群眾的黨,沒有這樣一個黨的統一領導,是不可想象的,那就只會四分五裂,一事無成?!盵4]沒有黨的領導,有序的政治參與也就失去了基本的保障。

有序的政治參與是在法律規范范圍內的政治參與。民主是一種法治政治。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以守法為其前提的。政治參與的合法與非法是相對于既定的國家政權和法律的性質而言的。一般說,符合法律規范的政治參與是合法的,它表現為有序的政治參與,不符合法律規范的政治參與是非法的,它表現為無序的政治參與。社會主義民主是大多數人的民主,社會主義的法律體現的是大多數人的意志,代表大多數人的利益,我國現行憲法第五十一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痹谶@種情況下,公民的政治參與只能是以維護現有政治秩序為前提,在法律規范的框架內,通過自主、理性的方式,有序地進行。中國歷史上出現的雖然動員起了千百萬群眾的政治參與,但是,這種政治參與是在個人崇拜和極左思潮下的狂熱,用貌似民主的手段破壞法律、拋棄規則、踐踏民主,其結果只能是社會政治秩序的崩潰和群眾對政治參與的厭倦,帶來的是政治發展的倒退。今天,我國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為充分滿足公民的政治參與要求,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提供了法律保證。我國憲法確定了從選舉到監督的一整套規則,這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性地位,公民有權通過批評、建議、申述和檢舉等方式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活動進行監督,公民享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權利等,我國有不斷完善的職工代表大會、工會、村民自治、居民自治等直接民主的形式,這些都為公民政治參與的有序、合法奠定了基礎。

有序的政治參與是制度化、程序化的政治參與。民主是一種程序政治。在現實的政治生活中,民主作為一種政治制度,它首先是一種可供操作的政治程序。政治程序是人們的政治活動(如政治權力運行、政治資源分配、政治參與、政治監督、政治沖突的解決等)所必須遵守的規則、步驟和方式。政治程序既是民主政治的運作方式,又是民主社會中各政治主體的行為規則,也是政治制度化的途徑。[5]亨廷頓認為,政治穩定由政治組織和程序制度化而來,因此,提高政治制度化層次是政治穩定的根本保障。實現公民政治參與的制度化,首先是要實現政治參與的程序化,即通過一定的規則、程序和制度設計為公民提供更多可供選擇的合法途徑,以保證公民政治參與渠道的暢通,保證各階層利益協調整合的暢通,讓公民切實感受到政治參與的有效性,對政治參與保持適度的期望值。顯然,程序化的政治參與是有序的,而沒有操作層面的程序和具體制度的安排,公民必然會尋求隨意的、甚至是非法的渠道進行利益的直接表達,政治參與就是無序的。如,社會上普遍存在農民工權益受侵害的問題,一些地方的農民工組織起以血緣、地緣為核心的維權會,有些地方出現沖擊政府機關、靜坐上訪等另類的參與方式。這成為政治穩定發展的潛在威脅。應該說,我國已初步確立了公民政治參與的基本制度框架,以協商民主為特點的中國政治,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借鑒西方國家的經驗,出現了不少創新的形式。如,人大旁聽制度、聽證制度、人大主任接待日、人大代表聯絡區、人大信息網、人大信箱、信訪制度等。公民可以根據自己利益需要選擇不同的方式表達訴求和意見。但是,從總體而言,我國政治參與的程序化水平是比較低的,中國社會的超大型,使其在諸多方面存在不平衡,城差、群差很大,目前國家所提供的政治參與渠道還遠不能適應多種階層民眾政治參與的需求,因此,積極尋找更多適應當前中國社會狀況的政治參與形式,形成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參與機制,成為中國政治穩定發展的任務之一。

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必須依照中國政治發展的現狀和條件循序漸進。以黨內民主示范和帶動公民的政治參與,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政治發展的有效路徑,是實現政治參與高度有序的理性選擇。指出:“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對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帶動作用?!盵6]黨內民主是執政的中共黨員按照黨章的規定履行自己的義務,行使自己的權利,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參與黨內事務的決定和管理。黨內民主能夠對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是因為以下因素:

從黨的地位看,我國實行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作為執政黨,可以直接通過國家政權對中國政治的發展施以關鍵的、全局性的影響。而黨對國家政治生活的領導,往往是以黨內民主生活的做法和經驗為基礎的,黨內民主化的程度直接影響著國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程度。從黨的功能看,存在于中國特定政治環境中的中國共產黨,不僅具有一般政黨的功能,如利益表達、精英輸送、政治動員和制訂政策等以外,還具有自身特殊的功能,如社會導向和示范作用。黨的性質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這種本質屬性要求黨內的民主化要走在社會政治生活民主化的前面,黨員個體政治參與能力要高于一般民眾,并且成為有序政治參與的楷模。從公民政治參與的方式看,政黨活動是我國公民積極有效的政治參與方式。作為執政黨的黨員通過黨內民主生活的渠道,將共同的意愿集中起來,形成黨的建議,黨的建議一經人大通過,就成為國家的法律政策。

加強黨內民主的核心問題是真正健全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必須以實現政治過程的制度化和程序化,必須以保證和實現黨員的民主權利為基礎。這兩個方面的問題同時也是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的所要解決的問題。

黨內民主的示范作用表現為以黨內民主制度化引導公民政治參與制度化。

黨內民主是建立在黨內完善的制度建設之上的。中國共產黨內的根本制度是民主集中制,它是所有制度中最核心、最根本的要素,是其他制度賴以成立的原則和基礎?;局贫劝h的代表大會制度、黨的選舉制度、黨的干部制度和黨內生活制度,這些制度是規范機構運作和黨員行為的法定程序和規則。具體制度包括黨委會及其常委會的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等,它是維持各級組織日常工作的規則是根本制度與基本制度的具體化。這些制度的意義不僅在于他們能夠維持黨內政治生活的秩序,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制度特別是根本制度已經成為其他政治組織賴以運作的核心制度,從而維持了黨外政治生活的秩序。[7](為了發展黨內民主,黨的16大進一步提出,要擴大在市、縣進行黨代表大會常任制的試點;進一步發揮黨的委員會全體會議的作用;改革和完善黨內選舉制度;健全黨員民主權利的保障機制。在這些措施中,改革黨內選舉制度具有更為重要的示范意義。黨內選舉制度是維護黨內民主的基礎性制度,是衡量黨內民主程度的重要標尺,也是黨員實現民主權利的基本形式。它可以通過黨員民意的顯示對領導干部進行必要的黨內制約,可以調動起黨員關心和參與黨內事務的積極性。

政治投票與選舉,是公民政治參與的最基本的方式,我國公民行使選舉權,一般是采用直接選舉與間接選舉相結合的辦法,選出人民代表,組成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人民代表大會。就現階段而言,我國的選舉制度并不完善,人民代表的政治功能尚未完全地體現出來。無疑,黨內選舉制度的改革為政治參與制度化、程序化提供了有利的動力支持,為我國政治發展創造了一個極好的生長點。

黨內民主的示范作用表現為以黨員民主意識和民主能力的提高帶動公民政治參與素質的提高。

政治參與的主體是人民群眾,有序的政治參與是一種高度民主的政治體制同有高度政治意識的公民的有機結合。人民群眾政治素質的高低,影響甚至決定了一個國家政治文明程度的高低。阿爾蒙德在《比較政治學》中,將公民對政治參與的態度區分為:狹隘觀念者、順從者和參與者。狹隘觀念者是指那些對政治體系知之甚少者,他們認識不到自己所擔的政治義務,只關心非政治事務,對國家的政治過程毫無意識。順從者已成為政治體系的組成部分,他們只是被動的受政府行為的影響,不是積極的主動的影響政府的行為。參與者鼓勵自己利用各種機會參與,并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能夠影響國家的政治事務。從我國的現狀看,人民群眾中參與者只是少數,狹隘觀念者和順從者則占有相當大的比例。這些群體對政治參與報著疏遠、冷淡、漠視的態度,現代公民意識、政治基本常識、政治參與技能都十分缺乏。究其原因:一是我國傳統政治文化的束縛。在中國的傳統政治文化中,有關民主、權利、個性、獨立的思想資源極其稀薄,民眾從傳統文化中承襲的是皇權至上的思想和順天從命的性格,這阻礙了現代公民意識的生成。二是對政治的片面理解。建國以來,我們國家的指導思想就是以階級斗爭為綱,政治運動、群眾運動是政治生活的主旋律,三反五反肅反、反右四清、批孔批周批鄧,接連不斷的運動搞得民眾人人自危,談政治色變。至今在不少人的認識中政治就是階級斗爭,唯恐避之不及。改革開放促進了民主政治的發展,公民民主意識普遍提高,但是從總體水平上民眾政治參與的素質要達到高度有序的政治參與的要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個教育的過程。

鑒于我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現階段對公民進行民主教育,可以選擇讓一部分人先民主起來的辦法,產生一種示范效應,既由精英民主導向大眾民主。加強黨內民主,就是讓6800萬黨員先成為有序政治參與的楷模。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又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黨的性質決定了其黨員無論在政治素質、政治意識還是階級覺悟等各方面,都屬于社會的優秀分子、先進分子,他們分布在各條戰線,各個階層,是各行各業的中堅力量,有很強的號召力。他們了解并且能夠反映各階層、各行業人民群眾的愿望、意見,黨員通過黨內民主這一渠道,傳達民意,提出建議,幫助執政黨整合利益,通過黨內民主這一手段,行使民主權利,加強黨內監督,促使執政黨正確使用權力。通過黨內民主這所學校,了解民主的基本理論,增強民主意識和參與意識,掌握民主的程序和規則,學會政治參與的技能。毫無疑問,黨員行為的有效示范,有利于公民政治參與意識和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有序的政治參與局面的形成。

注釋:

[1]《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政治學研究》2003年第2期第5頁。

[2]戴維赫爾德:《民主的模式》,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版,第398頁。

[3]陶東明、陳明明,《當代中國政治參與》,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頁。

[4]:《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人民日報》,2002年11月18日。

[5]張文顯主編:《政治與法治》、吉林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91192頁。

[6]:《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2002年11月8日。

[7]王邦佐:《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成就和發展路徑》,《政治學研究》,2003年第2期,第24頁。

參考文獻:

[1]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三聯書店,1989年版。

[2]陶東明、陳明明:《當代中國政治參與》,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王俊栓:《黨內民主對人民民主的示范和帶動作用》,《政治學研究》,2003年第2期。

[4]黃甫生、劉鳳?。骸墩螌W》,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權偉太:《執政黨論》,中共黨史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