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經濟價值教育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04 04:10:00

導語:思想政治經濟價值教育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政治經濟價值教育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經濟價值與功能,在現代社會越來越突出,也必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本文從物質與精神的相互轉化、經濟與文化的相互作用、人的素質與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等方面論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價值存在的理論依據,并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經濟價值作了概括。本文認為,在一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必不可少,而且能夠有所作為。

隨著經濟建設日益成為社會的主導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經濟價值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所謂思想政治教育的經濟價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勞動所創造的能促進社會經濟增長和發展,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需要的效應。[1](P119)思想政治教育有沒有經濟價值,實際上要回答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服務于經濟建設,促進經濟發展的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總是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經濟價值表示懷疑,自覺不自覺地將思想政治教育與經濟建設分離開來,對立起來,甚至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解決不了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反而是浪費時間。這正是導致有些地方和單位出現經濟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一手軟、一手硬”,業務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兩張皮”現象的認識根源。因此,充分認識思想政治教育的經濟價值,從理論上澄清一些模糊的問題,對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更好地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經濟價值的理論依據

1.從物質與精神的相互轉化來看。

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在揭示社會歷史發展規律時,充分肯定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基礎,對歷史發展進程起著決定性作用。同時又指出思想理論對社會發展有著巨大的能動作用,影響著歷史的發展并往往決定著歷史進程的特點和特殊的形式。馬克思曾經說過:“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2](P9)馬克思這里所說的理論說服人,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而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就是說理論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經濟價值。

馬克思關于物質與精神可以相互轉化的思想,得到了馬克思主義后繼者們的繼承與發展。明確指出:“物質可以變成精神,精神可以變成物質”,“代表先進階級的正確思想,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變成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3](P840、839)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鄧小平根據現代中國社會的實際,提出了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思想,揭示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互為條件、相互轉化的辯證關系。即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物質基礎和前提條件,精神文明能動地反作用于物質文明。這種反作用不僅集中表現在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等方面,而且表現在思想政治教育所傳播的思想理論、道德觀念直接為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服務,作為一種精神力量直接參與物質文明的創造,并使精神文明的成果在物質生產過程中轉化為物質成果。同志也多次強調精神文明、先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對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經濟建設的重要推動作用,并從綜合國力的高度論述了精神力量的價值。“有沒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一個重要尺度。綜合國力,主要是經濟實力、技術實力,這種物質力量是基礎,但也離不開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強大的精神力量不僅可以促進物質技術力量的發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質技術力量發揮出更好更大的作用”。[4](P14)這些精辟的論述,對我們更好地認識思想政治教育的經濟價值,無疑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啟示。物質與精神的統一與轉化,是在人類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的實踐活動中實現的。人的實踐需要思想、理論的指導,正確的思想、理論可以轉化為物質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實現這種轉化的重要途徑與方式。

2.從經濟與文化、道德的相互作用來看。

任何一種經濟體制都有自己的道德基礎或價值意義,經濟發展需要一定的社會政治、文化和道德的條件。從歷史發展來看,經濟生活既對社會的文化、價值觀念產生深遠的影響,同時,社會的精神力量、文化價值取向也對經濟的產生和發展有著重要影響。馬克斯·韋伯曾對此作過深入而專門的探討,明確指出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萌芽與發展歸功于新教倫理,是這種被稱之為資本主義精神的倫理、價值觀念推動了西歐經濟的發展,使資本主義在當時并不發達和強大的歐洲產生。[5]他認為,在任何一種經濟模式背后都必然存在著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與這種經濟模式的文化背景有密切的淵源。在一定條件下,這種精神、價值觀念決定著這種經濟模式的成敗興衰。當代西方一些“發展論”學者認為,在現代社會,社會科學中的思想理論、倫理價值觀念、政治思想等,越來越成為經濟增長的“內生變量”,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經濟的發展越來越依賴于這些因素。正是在此意義上,“發展論”學者們認為,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政治思想理論與產權理論、國家理論一樣,構成了現代經濟制度變遷的三大支柱。即使以定量分析為特征的“知識經濟學”,也把人的價值觀念作為重要因素納入經濟科學的視野。政治思想理論作為經濟發展的“內生變量”,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協調、整合、規范和激勵功能等方面。

市場經濟不僅是法制經濟,也是道德經濟。合理健康的道德信念和規范構成了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必要的公共倫理信念和道德規范,是市場經濟普遍可能和持久進行的前提條件之一。誠實守信之于交易行為,勤勞節儉之于資本積累,團隊精神之于企業的組織和發展,社會道義和人道精神之于經濟管理等,就是最好的說明。許多研究表明,道德資源是一種可以轉化的特殊社會資本,道德力量在經濟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國著名學者福山在其近著《信任——社會道德與繁榮的創造》一書中,通過對歐美、日本和其他東南亞國家的社會信任度差異的實證審察和分析,揭示了諸如誠信一類的“社會美德”在這些國家或地區的現代化經濟生活中所產生的不同作用和效果。[6]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教授認為,在社會經濟活動中除了通常所說的市場調節(“無形之手”)和政府調節(“有形之手”)兩種資源配置方式和調節手段之外,還存在著介于“無形之手”與“有形之手”之間的第三種調節,即習慣與道德調節。道德力量不僅影響資源的配置與經濟活動的效率,規范經濟行為和提供經濟發展的精神動力,而且關系到社會公平與正義(包括分配公平),影響社會協調發展與生活質量的提高。他在《超越市場與超越政府——論道德力量在經濟中的作用》一書中明確指出:“通過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即使在市場經濟中,在市場調節與政府調節都起作用的場合,在法律產生并被執行的場合,習慣與道德調節不僅存在著,而且它的作用是市場調節與政府調節所替代不了的。”[7](P134)而倡導良好的社會風尚,營造有利于經濟發展的道德環境,提高個體思想道德素質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與使命。

3.從人的素質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來看。

在所有資源中,人力資源是最寶貴的資源。人力資源不僅由人的數量來表示,而且也由人的素質來表示。在技術水平既定的前提下,效率的真正源泉在于人的作用的充分發揮、人的積極性與創造性的充分發揮。“以往在效率源泉問題的研究中,通常只看重經濟因素與技術因素而忽略非經濟因素與非技術因素,只注意利益的影響而不注意社會責任感與公共目標的作用,只強調物的價值實現而忽視人的價值實現”。[7](P50)這顯然是十分片面的。人是生產力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是經濟活動的主體,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人,其根本任務就是要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即人的思想水平、道德面貌、勞動態度以及事業心、責任感、敬業精神等,不僅直接影響生產力及其要素的作用方式和人自身的發展狀況,而且還決定人的科學文化素質的性質和方向,影響人的智力和體力發揮的程度,影響勞動者技術水平、勞動能力和創造性的發揮。從這個意義上說,思想政治教育與生產力的提高和經濟價值的創造密切相關。

智利知識界領袖薩拉扎·班迪博士回顧發展中國家追求現代化的道路時,曾深刻指出:落后和不發達不僅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會經濟圖畫的統計指數,也是一種心理狀態。[8]當國民心理和精神還被牢固地封鎖在傳統意識之中時,就會構成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嚴重障礙。一個國家可以從國外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管理方式乃至政府機構形式、教育制度等,但是,“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缺乏一種能賦予這些制度以真實生命力的廣泛的現代心理基礎,如果執行和運用著這些現代制度的人,自身還沒有從心理、思想、態度和行為方式上都經歷一個向現代化的轉變,失敗和畸形發展的悲劇是不可避免的”。[8](P4)這充分說明了人的素質的改變是獲取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同時也是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獨特功能就體現在通過“人”這一中介來參與社會生活,影響經濟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經濟價值,很大程度上也是通過提高人的素質、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來實現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價值的具體體現

從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經濟的層次來看,可以分為宏觀層次和微觀層次。所謂宏觀作用層次,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活動能夠形成一定的經濟文化、經濟道德和經濟思想,即一定社會的意識形態,以此影響整個社會的經濟行為的價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在宏觀層次上作用于經濟以外,還在微觀層次上對經濟的發展直接發揮作用。人是經濟的主體,作為具有思想意識的人,他們的經濟行為、經濟生活總要受到一定思想意識的支配。在現代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激發人們的主體意識和競爭意識,幫助人們確立現代觀念,提高自身素質,從而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全面進步。[1](P120)思想政治教育的經濟價值,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為經濟發展提供價值導向。

思想理論是解決社會基本矛盾,解放生產力,推動經濟持續發展的思想前提。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的實踐充分表明,我國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同人們思想的解放、理論的創新和民族精神狀態的深刻變化緊密相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實現中華騰飛的宏偉藍圖,開拓進取、奮發圖強的民族自立精神,為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指導、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組成部分,總是以其特有的價值導向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從人類文明發展史來看,任何一種社會,在經濟政治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都要以自己的思想體系影響社會生產和經濟發展的方向。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既要遵循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又要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是否有利于發展生產力、有利于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衡量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價值標準。思想政治教育通過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傳播,通過法律、法規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傳,以及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教育,為保證經濟發展的正確方向和經濟活動的正常運行發揮著自身的作用。

鄧小平一再指出,發展是硬道理,要抓住時機,發展自己,解決中國所有的問題要靠自己的發展。同志也多次強調,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對我們都很緊要。思想政治教育要站在面向新世紀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高度,告訴人們世界正在發生怎樣的變化,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贏得主動、贏得優勢的關鍵所在,揭示發展經濟對民族和國家的意義。從而激發人們對民族、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樹立為中國的繁榮昌盛奮發圖強的信念,振興和加快民族經濟的發展。在中國全面進入小康社會后,針對社會上出現的“富而忘本”、“小成即滿”、“小富即安”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強“致富思源、富而思進”的教育活動,使人們從“思源”中領會發展生產力的重要性、必要性,進一步增強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繼續發揚艱苦創業精神,“富而思進”,加快發展。為中國經濟的“第二次創業”提供精神動力,為把社會主義事業推向更高階段作好必要的思想準備。

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弘揚先進的經濟文化、經濟倫理和經濟思想,在全社會倡導進步的發展觀、生產觀和消費觀,樹立經濟可持續發展觀念,正確處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物的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的關系,提倡科學合理的消費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力發展生產力的同時,特別要重視形成一種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經濟精神。市場經濟的發展不僅是一種新的經濟制度確立和完善的過程,而且還是一個適應與引導市場經濟的健康社會心理、現代經濟精神的形成過程。現代經濟精神是貫穿在現代經濟全過程,影響乃至決定經濟發展方向的無形力量。具體地說,它包括經濟行為合理、高尚的動機,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經濟交往中的信譽,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意識,健康、文明的精神追求等。樹立現代經濟精神,要求在經濟活動中從五個方面實現精神轉變,即:必須把貪欲財富的物質沖動、單純謀利動機轉變為一種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成就感,使全民族的經濟行為有一個更高尚的動機;必須把庸俗化的重商主義轉變為一種實業精神;在經濟交往中,必須把以鄰為壑、損人利己的觀念轉變為一種互惠互利觀念;必須從只把自然當成勞動對象、資源對象的意識轉變為人與環境統一的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樹立生態倫理精神;在財富面前,必須把安逸、享樂意識轉變為一種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價值和生活意義的意識。[9]思想政治教育在促進現代經濟精神形成、倡導現代經濟精神方面應該并且能夠發揮積極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為經濟進步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僅要求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體系,而且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思想道德體系”。[10](P94)市場經濟作為人類社會迄今為止最為先進合理的經濟模式,已被實踐證明是最有效率的。從一定意義上說,市場經濟也是一種較為公平合理的經濟模式。然而,市場經濟如同一把“雙刃劍”,具有經濟和道德上的兩面性。市場經濟的目標模式雖然具有其經濟合理性,但同時也內含著一定的社會風險和道德風險。如果缺乏必要的社會規范和道德約束,單純的經濟利益驅動和效益最大化追求,不僅會導致整個社會的實利主義風氣和個人利己主義沖動,而且難以確保社會經濟的均衡發展,更難以確保人類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合理利用與保護。因此,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需要必要的社會規導和限制,它要求對市場主體(包括企業、個人和政府)的經濟活動不僅有清晰的法律規范界定,而且有明確的倫理道德約束。換言之,市場經濟的有序健康發展不僅需要法律的強制力保障,而且需要倫理規范使經濟行為更加合理、更加文明。

事實證明,市場經濟一旦缺乏良好的道德環境、法制環境和文化環境,往往會導致市場秩序的混亂,并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行為不正當,不可能有真正的經濟效率,國家經濟實力也不能真正增強。從經濟運行的角度看,行為主體如果自身缺乏基本的誠信,而彼此之間又沒有相互的道德約束,行為必定短期化,導致假冒偽劣、合同欺詐、“三角債”惡性怪圈等現象出現。最終不僅企業會失去市場,行為主體也會因缺乏穩定的預期而對經濟前景失去信心。據2002年3月25日《中國青年報》報道,我國每年因為逃廢債務造成的直接損失約1800億元,由于合同欺詐造成的直接損失約55億元,產品質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種損失至少有2000億元,由于“三角債”和現款交易增加的財務費用約有2000億元。福建省企業家協會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誠信缺失已成為企業發展的巨大障礙。

思想政治教育對經濟進步的重要作用之一,就在于掃除精神障礙,創造一個良好的輿論氛圍、精神環境和社會風氣。具體地說,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使人全面地、辯證地看待經濟的進步問題,客觀地、科學地分析經濟形勢,使人們的眼光從片面的、狹隘的純經濟增長的舊框框中解放出來,代之以全面的系統的發展觀念,為經濟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提供總的方法論的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增強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的法治觀念和道德意識,形成奮發向上、開拓進取,公平競爭、精誠合作,講求信譽、竭誠服務,崇尚奉獻、服務大局的良好氛圍。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變化,提高對社會發展前景的認同與信心,同時揭示改革過程中的存在的矛盾、困難和風險,引導和調整社會心態,增強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從而形成有利于經濟進步的認識環境、道德環境和社會心理環境。

3.思想政治教育為經濟主體提供精神動力與道德激勵。

人是經濟活動的主體,人的精神狀態,人的素質,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直接關系和影響生產的效率和經濟的發展。在現代社會條件下,重視精神激勵和潛能開發,不僅成為不同社會制度下人們的共識,而且已成為許多學科共同研究的課題。如果說,在戰爭年代,面對無數艱難困苦,需要一股決不屈服的革命精神,一種戰勝困難的拼命精神;那么,在和平年代,面對現代化建設的重任,同樣需要理想和信念,激發起人們的潛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以其特有的方式,為經濟主體提供精神動力和道德激勵。

企業文化作為現代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載體,正日益發揮重要的作用。特別是企業文化的核心——企業價值觀,更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靈魂與精神支柱。如海爾集團的“無私奉獻、追求卓越”的企業精神;長虹股份有限公司的“以產業報國、民族昌盛為己任”的價值觀;日本日立公司的“和、誠及開拓精神”的企業精神;美國杜邦公司“通過化學為更美好的生活提供更美好的東西”的企業宗旨等,都是企業價值觀的具體體現。不僅對于企業的經營指導思想、發展目標、企業道德和全部生產經營活動等具有指導作用,而且對于企業中每一個成員的精神狀態都會產生巨大影響,從而造就具有社會責任感、富有進取精神、開拓精神的企業員工。企業文化不僅使人們有了明確的精神追求,還會營造一種團結協作、拼搏進取的文化氛圍,融洽人際關系,增強企業員工的歸屬感和團隊精神,把個人生存勞動的目的同企業的生存、發展和壯大自覺地聯系起來,從而產生強大的凝聚力和競爭力。

效率具有雙重基礎,即物質基礎和道德基礎。在經濟分析中,動力來自個人物質利益的假設是有局限性的。人是“社會的人”,除了有經濟需求之外,還有社會、心理等方面的需求。人的積極性,除了物質利益這一基本動因之外,還明顯受精神因素的制約。在個人收入達到一定水平后,物質利益對個人主動性、積極性的激發會有所減退,而精神激勵和道德激勵的作用將有所上升。思想政治教育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的人性化原則,充分尊重勞動者主人翁地位的工作方法,企業、社會公共目標的激勵以及精神境界的提升,都將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人的價值在工作中得到體現與發展。思想政治教育與現代管理的結合,可以大大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經濟活動的效率。現代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人們精神世界的價值導向系統,為人們“應該如何行為”提供了價值信念上的共識,進而減少人們合作行為的“摩擦費用”,提高管理效率,促進經濟的發展。

總之,思想政治教育的經濟價值與功能,在現代社會越來越突出,也必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一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必不可少,而且能夠有所作為。

【參考文獻】

[1]張耀燦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著作選讀(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鄧小平論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學習出版社,2000.

[5]馬克思·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北京:三聯書店,1987.

[6]弗蘭西斯·福山.信任——社會道德與繁榮的創造[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1998.

[7]厲以寧,超越市場與超越政府——論道德力量在經濟中的作用[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8]阿歷克斯·英格爾斯.人的現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9]孟憲忠.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文化精神[J].中國社會科學,1994,(6);張玉來.市場經濟需要現代經濟精神——與孟憲忠教授對話錄[N].人民日報,1995-01-19.

[10].論“三個代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11]萬俊人.論市場經濟的道德維度[J].中國社會科學,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