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博客現象及其公共治理
時間:2022-03-21 05:33:00
導語:政治博客現象及其公共治理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網絡構成的虛擬世界是一個可能的世界。作為可能世界里生長的一種新媒體,政治博客成為表達政治見解、實現政治訴求、影響公共政策的個性化載體。它以交流的非實物性、對話的去身份性、組織的非正式性、議題的非私人性在博客空間里行進著草根政治的民主操練。隨著政治博客的迅猛擴張,其負面作用也逐漸顯現,公民理性與政府責任的建構對于網絡的公共治理顯得極為重要。
關鍵詞:政治博客;公共治理
作為賽博空間里的新媒體,博客在傳播媒介的發展史上無疑具有顛覆性影響和標桿性意義。它使基于受眾傳播的“他媒體”逐步轉換成“自媒體”,它以“我的地盤我做主”的姿態改變著傳統的編輯理念,一種不可遏制的話語沖動創造出許多分門別類的新形式。其間,政治博客逐漸成為了網路時代的“耀眼明星”,它以個體的前期預判、臨場觀摩、事后評論切入世間政治生活,圍繞焦點政治議題在零壁壘的網絡空間里恣意地進行個性化敘述。由此,政治博客的迅猛擴張必然影響著全球政治生態,使政治博客現象不得不列入當下政治學研究的議程和范疇。
一、博客空間里的政治族群
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和網絡技術的不斷革新,人們的交往空間不斷地擴大,交往行動的頻率不斷地加快和增多,一種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互動關系和交往模式突破了傳統的交往路徑,開啟了網絡交往時代的先河。以技術變革為核心的信息傳播手段無可爭辯地成為社會進步的驅動力,并成為引發政治進步的觸發點。
當前,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正把人類引向網絡社會和虛擬的空間模式,在這塊超越國界的“賽博空間”(CyberSpace)里,數字技術引導的網絡革命,正逐漸改變傳統世界政治的生態。在這個被稱之為“自媒體”(WeMedia)的網絡時代,“意見領袖”在傳播過程中的“個人影響”方式對公共輿論的形成和改變、公共政策的決議和政治議程的設置以及“商談式民主”(DeliberativeDemocracy)的真正落實和履行將帶來深遠的影響。隨之公眾民意的表達和拓展而衍生出新的民意類型--網絡民意以及以民意為核心的“多數裁定原則”和“電子民主”毋庸置疑地成為民主政治關注的焦點。政治博客的出現,無疑從一定程度上更加促進了民主政治的進程。
“博客”(Blog/Weblog),意指“網絡日志”,是以貼文、圖片、音頻、視頻等形式呈現的、按時間索引組織的網上出版內容,是繼E2mail、BBS、IQC之后的第四種網絡交流方式。對于這個正處于快速發展和快速演變中的互聯網新應用,《韋氏詞典》將其定義為:一個擁有在線個人日志的網站,它通常有日志者的言論、感思和超鏈網頁。在《市場術語》中則被解釋為:“一種表達個人思想的網絡鏈接,內容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并且不斷更新的出版方式”;Pyra創始人EvanWilliams認為博客概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頻繁更新(Frequency)、簡潔明了(Brevity)和個性化(Per2sonality)“;佩姬·努南的解釋是:“博客是每周7天、每天24小時運轉的言論網站,這種網站以其率真、野性、無保留、富于思想而奇怪的方式提供無拘無束的言論”??“作為誕生于賽博空間中的時代新寵,博客被喻為”信息時代的麥哲倫“和”新聞媒體3.0版“,當前正以驚人速度向前發展。據統計,2005年美國有1100萬人創建博客、5000萬人訪問博客,約占美國互聯網用戶的30%;法國227萬人創建博客,占法國互聯網用戶的9.3%;德國428萬人創建博客,714萬訪問了博客;在國內,依據清華大學、社科文獻出版社聯合的2006年《傳媒藍皮書》樂觀預測:“隨著中國網民的進一步增長及產業發展力的推動,今年中國的博客規模將超過6000萬,明年將有可能接近1億”;而“博客達到千萬量級規模則意味著其將在中國發生井噴,亦標志著博客由此實現了從''''小眾''''向''''大眾''''的過渡”。
依據2005年8月的《美國博客研究報告》,通過對400個訪問量最大的博客觀測顯示:當前在美國,政治博客是最流行的,其次是生活博客、科技博客和女性博客。政治博客的“破網而出”最先也肇始于美國。1998年,個人博客網站“德拉吉報道”率先捅出克林頓與萊溫斯基緋聞案,被認為是最早的、成功的政治博客,在大約整整半年時間內,引領美國的政治輿論導向,在新聞史上創下了一個個人網站長時間設定社會焦點話題的先例。此外,當時在美國出現了第一批具有影響力并廣泛傳播的博客,它們是安德魯·薩利文的、古茲博格的、格達德的PoliticalWire,以及阿姆斯特朗的MYDD。這些博客內容一般都是對大眾媒體播報的政治新聞和事件發表評論、提出質疑或表達不同觀點,公眾因此可以在主流媒體的觀點之外獲得獨立的替代性選擇。因此,這一類博客的共同特點是“博政治”,即政治博客。
政治博客的大量涌現則始于2004年美國大選期間。據美國著名保守派政治評論家沙利文指出,在2000年大選時,他的博客總訪問量只有4000次,而到了2004年,訪問量曾一度在24小時內達到10萬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9·11”突發事件使得博客成為重要的新聞之源。
當時,在飛機撞上第一幢樓時,就有博客把自己所拍的照片迅速傳到網上,而政治博客也成為報道“9·11”事件的主要新聞來源,至此步入媒體主流。如今,草根博客、精英博客以及群組博客成為了政治博客的三種主要形式。其中,由普通網民所組成的草根博客是最龐大的群體,他們關注政治生活,熱衷于政治參與,甚至通過自己博客上的政治言論,影響國家政治的發展。比如2004年美國大選期間,一夜成名的約翰遜個人博客“布什服役備忘錄”,伊戰期間薩利姆·帕克斯的博客等都是家喻戶曉的“草根政治博客”。與此同時,由政府官員、政黨領袖等政治家所組成的精英博客也不甘示弱,從當時英國首相布萊爾、德國總理默克爾、美國總統布什到伊朗總統內賈德,從歐盟副主席馬高到柬埔寨的西哈努克親王,這些活躍在世界政治舞臺的明星們,都開始融入到虛擬的博客世界傾聽民意,實現更直接的政治溝通和政治對話。這些政治家博客群體大大地吸引了公眾的眼球,敞開了民主言論的渠道。此外,還存在具有共同政治訴求的一群人共寫一個博客的群組博客(Groupblog),他們通常圍繞共同感興趣的政治話題而集體開展充分而又深入的討論,比如,一些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開辦的“兩會博客”被認為起到了“讓人們更廣泛地了解與參與政治決策”的良性作用。由此可見,政治博客是“表達個人政治見解、影響國家政治生活,或者實現政治訴求,在網絡上發表政治性網絡日志的政治人物或關心政治的公民,是對國家政治生活的個人化網絡表達方式。”
政治博客作為賽博空間里一種新的傳播形式,在傳媒的發展史上,是繼互聯網普及之后的新轉折。因其不斷更新的新聞傳遞方式、及時的政治實況報道和建設性的政治言論,政治博客正散發著不容忽視的眼球效應。作為推動和影響民主政治前進的新媒體,政治博客對政治生活的影響力和它的潛在文化號召力,已經為越來越多的官方機構和學者所認知。在美國,許多學者不僅通過定期給傳統媒體供稿以影響公眾輿論和政府決策,還通過自己的博客更廣泛、更直接地與世界各地的受眾交流,潛移默化地傳播自己的政治和文化理念,而這種傳播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吸引全球受眾“文化注意力”和“政治注意力”的過程。對于政府來說,政治博客的興起不僅幫助它打開了更為深入和廣泛了解民情民意的“政策窗口”,也疏通了促進社會和諧的民意渠道,這種交互平臺的開放性與無障礙性有效彌補了傳統媒介民意反映不足的缺陷。博客空間里網民的充分表達導致了“觀念的自由市場”日趨成熟化,從而不斷地促進公共政策制定與執行的科學化和民主化。同時,政治博客亦催生著政府權力的“自上而下”的轉移,分散化的多中心治理似乎成為公共管理社會化的必然路徑。誠如MIT媒體實驗室主任尼葛洛龐帝教授所言:“權力的分散轉移成為數字化生存的四大特質之首,傳統的中央集權的觀念將隨著網絡的發展成為明日黃花。”
二、虛擬社區中的博客傳播特質
網絡構成的虛擬世界相對于現實世界而言,是一個可能的世界。在這個“可能的世界”里,人們可以享用商務、體育、娛樂、健康、天氣、旅行、新聞等各式各樣的信息套餐。在這個“可能的世界”里,網絡不僅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而且也深度地影響著國家和國際的政治生活。在這個“可能的世界”里,政治博客作為一種新興的交換媒介和信息傳播手段,已經發展成為當前較為流行的政治交流載體和言論敘述的表達形式。在虛擬人格的主導下,政治博客的傳播模式一般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的基本特征:
第一,空間的非實物性。傳統意義上的對話交流總是立足于相對固定的場域中開展,是在身體存在條件下人的實物空間活動。而以政治博客為載體搭建的電子空間缺乏交互式實踐的基本場所和形式,比如集會、辦公室、報告廳、公共廣場等,取代的是博客間的超級鏈接以及交互式的跟貼、評論。這種博客間的互動是以電子傳播的方式進行的,是一種不同于現實世界實物組織形態下身體缺席之間的“面對面”交流,其成員可以散布世界各地,并因不同需求而形成不同特色的虛擬小社區。正如雪莉·特克(Turkle)指出,“上網者的自我認同是平行、多元(不同角色扮演)、去中心化(人不再受限于單一面向統合的權力中心,使得權力分布成為多面向,不受限制的)、片斷化的(表現的是部分人格)。借著網絡的匿名特性,人們似乎利用它作為彌補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的一些缺憾??”因此,政治博客表達和記錄的是流動的“無形的政治”。同時,博客主體間的身份多半處于隱匿和分散的狀態,從而構建了一種全新的人與人的交往模式。當然,草根政治博客因其博客主體的流動性和不確定性較強,呈現“隱形人”的身份,往往在虛擬空間中顯現匿名性和隱形性的特征。精英政治博客因其博客主體長期營造的“政治品牌”和“政治明星”效應,往往則顯現實名性。
第二,交流的去科層性。從結構上看,政治博客空間是一個非中心化的信息傳播發散地,每一個通過注冊擁有的博客用戶,都可以通過博客這一載體或是博客間的超級鏈接進行信息的發送或跟貼評論,因而“自由言說”成為了主要方式。從公共空間的觀念來看,政治博客活動的主體擴大化和多樣化已經從完全意義上沖破了傳統主體由社會職務地位、職業階層形成的“金字塔”結構,真正實現了“博客人”之間的話語權平等。當政治博客主體處于匿名和隱形狀態時,就沒有具體明確的個人標志,隨著人們長期的使用和接觸,在政治博客上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言說和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經營自己的“博客家園”時,并且,現實中的個體在虛擬網絡中沒有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管制和約束,漸漸習慣嘗試用這種自由、獨立、創新、自我實現的網絡人格發表各種言論和扮演網絡行為的角色。正是這種身體的缺席和身份的缺位確保了虛擬世界中的活動擁有現實世界中所不能擁有的自由。“自我”與“他者”的空間關系顛覆了傳統單一的主客體關系,信息引導者和信息追隨者的角色互換更加模糊了身份的存在。
第三,運行的自組織性。我們知道,傳統意義上的政治參與與特定的組織結構或社會群體相關,比如以工廠、機關為單位建立起來政治參與組織場域,比如以工會、青聯、婦聯等政治屬性為依據建立的社會組織以及各種協會社團,這些正式群體依照組織屬性形成一定社會階層和社會結構序列。而政治博客社區則沒有這些組織結構特征,博客主體的地域可以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地區的,博客主體的身份不分膚色、種族、身份、職業和階層,只需通過博客載體及超級鏈接就可以自由言論。而且,政治博客主體可以選擇不同時間、不同地點進行流動式的政治參與和民主敘說。因此,這種分散性、隱匿性和非物質性使得博客主體間的關系沒有傳統社區所具有的那種可以依循的組織建制或地理區域標志。因而,作為政治博客主體的參與者在文化水平、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等方面沒有任何必然的一致傾向性。虛擬社區這種有別于現實生活的社會實體,其內在的運行機制簡單來說,是一個自組織過程,其中的漲落放大機制作為自組織理論的核心,是虛擬社區形成和發展的基本內在機制。因為互聯網上的活動或事件往往是此起彼伏、千差萬別,其中某些活動或事件受到互動的關注、共鳴而引發越來越多的關注,從而迅速地、低成本地實現了自組織放大。
第四,議題的非私人性。博客空間所探討的議題,由柔性到剛性、由學術到休閑、由主流到非主流,可以對不同議題進行廣泛自由的討論。而政治博客與普通博客的最大區別在于其鮮明的政治色彩,即內容指向的公共性,人們往往更多的是關注那些公共議題。比如,2004年美國大選期間,政治博客的流量一路狂飆;在中國,尤其是兩會期間,政治博客所涉及的公共議題更多的是探討醫療、教育、住房等。這些公共議題吸引著更多的網絡公民參與進來,以“意見波”或“行為波”兩種不同方式,對現實政治生活產生影響。事實上,政治博客已經成為人們用來表達政治見解、參與政治生活的公眾武器,越來越廣泛地影響公共決策。基于表述的虛擬空間情景,政治博客主體可以以一種極自由的書寫形式,在網絡社會中自由的呼喚民主、張揚社會正義、追求社會平等。事實上,博客“自產自銷”式的超文本鏈接方式極易引發“蝴蝶效應”:即肇始于某個博客界面的信息節點能迅速繁殖并形成廣泛的受眾影響力,并結合傳統媒介的互補效應,進而對公共政策議程設置帶來深遠影響。
第五,表達程度的差異性。盡管政治博客主體可以集主編、編輯、創作者等多層身份為一體,并在傳播過程中不再有傳統媒介信息守門員(info-goalkeeper)的嚴格把關,可以使得博客內容盡量保持原汁原味。但是,以實名制創建的精英博客對一些公共議題的評價往往有所保留,因為精英博客的主體往往是實名化的具體名人--政治家或公眾人物,一方面作為名人的品牌影響力和話語權能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網友關注和點擊,另一方面卻囿于身份的局限和公眾形象的維護極易造成外在表演化傾向而使內容表達的充分度和真誠度大打折扣。而草根政治博客憑借其建構在虛擬的博客社區的隱形性和匿名性的特征,可以依托虛擬人格的元認知自我分析,對政治生活現實進行徹底的批判和流暢性、無限制、無束縛地表達自我最真實的政治認知和政治見解。事實上,精英政治博客非隨意性、保留性的政治話語敘述同草根政治博客的元認知表達在某種意義上形成了一定的交往壁壘和“階級鴻溝”。由此,政治博客的出現及其運行“一方面離不開當代社會關系、社會階層所固有的權力分配的現行結構;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帶來話語空間權力的再分配的可能性。”
三、博客界面上的民主操練
或許,政治博客的存在開啟了公民寫作時代的來臨。誠如“賽博空間”的領軍人物巴羅所發表的“獨立宣言”:我們正在創造一個任何人都可以進入的世界,而沒有種族、經濟權利、軍事力量和出生形成的特權和偏見。我們正在創造一個世界,在那里不管多么奇異,任何人任何地點都可以表達他或她的信仰。在虛擬人格與自由交流的博客模式下,多數政治博客主體都趨向于以自我的元認知角度反映客觀事實,并倡導形成原初狀態的理想溝通情景:(1)每個有能力說話和行動的人都可以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2)每個人都可以質疑任何主張,提出新的主張,表達其態度、欲望、需求及偏好;(3)不可借由內部或外部的強制阻止參與者說話的權利。盡管現實生活中可能還存在各種各樣不盡如人意的溝通限制,但是作為政治交流的新手段、新模式,政治博客的問世對民主政治進程無疑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眾所周知,個體轉化為公民需要一個可實現的公共空間,公共話語的表達同樣依賴于公共領域的存在,而公共領域的成長和培育無法離開大眾傳媒。德國思想家哈貝馬斯一再強調傳播媒介研究對分析公共領域結構轉型的重要性,并把傳媒力量看作是一種新的政治影響范疇,認為它既影響了公共領域的結構,又統領了公共領域。哈貝馬斯在1998年訪問中國時曾指出:“公共領域首先是我們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領域,它原則上向所有人開放。在這個領域中作為私人的人們來到一起,他們在理性辯論的基礎上就普遍利益問題達成共識,從而對國家活動進行民主的控制”。公共領域是由匯聚成公眾的私人所組成的,他們把社會的需求傳達給國家,但本身又是私人領域的一部分。而從公共領域的歷史和現狀看,它的發展都沒有離開過“論辯”,而論辯的主體、環境、話題等對公共領域的建構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在虛擬的公共領域中,政治博客特有的交互性及超鏈接性,使得網絡政治不僅局限于精英階層言論,而且還有來自其他階層的聲音,這從完整意義上生成了理想溝通情景中的論辯體系。同時,遵循哈貝馬斯所強調的理性規則,政治博客主體可以公平、自由地參與進來,對政府公共事務進行任何評論;可以不受現實的干擾和壓力,提出和質疑政府出臺的各項政策和主張;可以讓公民充分參與政治,形成沒有言論限制、平等開放的互動情境。由此,每個博客主體都成為了政治信息的“策源地”,并且使政治信息實現由“點”及“面”的聚集格局。當無數的“政治源點”組成整個“政治平面”之后,就出現了國家和社會分離之后新的公共領域,個人政治意志表達擁有了便捷的通道,甚至能夠在博客的技術支持下獲得更多的實現。我們可以看到,在民間社群發展薄弱的情況下,網絡媒體主導下的政治博客無疑帶給了民間社會新的組織方式。
顯然,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政治博客充當了公共領域和公民社會的橋梁和紐帶,從不同層面上沖擊著公共政治生活:
第一,溝通民意,獲取決策信息。毫不夸張地說,公民言論的自由表達以及在憲法框架中實現對政治言論自由的保護是民主制度的基石。政治博客的出現為公民自由的發表政治言論、參與政治生活提供了可實施的載體,從而可以更廣泛和及時地釋放、傳播和凝聚民意。公民可以通過注冊申請博客,自由言說,發表政治見解,同時可以通過博客之間的超級鏈接跟貼評論,討論政治議題,影響政治議程的設置,溝通國家的政治生活。由此,一種原子式的參政議政方式不斷地改善著原有的政治生態。在國外,越來越多的網民通過博客參與并影響政治生活。幾年前,在美國的康涅狄克州,一場以伊拉克為主要話題的看不見硝煙的選戰在熱火朝天地進行著。在支持對伊拉克動武的喬·利伯曼和反對伊戰的對手尼德·拉蒙特就伊拉克戰爭唇槍舌戰的同時,他們各自的支持者也在互聯網上特別是在博客上以自己的方式賣力地參戰著。在國內,政治博客也是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聆聽百姓呼聲、參政議政的一個平臺,醫療、教育、住房等涉及重大民生話題經久不息地在博客社區里討論和跟帖。“兩會”期間,一些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以實名制的博客方式暢談國事、發表感想、匯報提案以及履職情況。他們拋棄了陳規陋習、繁文縟節與公文旅行,已經成為成本最低、速度最快、最為直接的民情官意互動站。
第二,協助選舉,充當選舉工具。在信息時代,過去那種挨家挨戶拉選票的方式逐漸被博客、社交網站和視頻共享等工具所侵蝕,不少西方政治家已經熱衷于這些新型的、低成本方式爭取選民的支持。博客不但是深入到選民家中的便捷方式,而且也是吸引和爭取年輕選民投票的主要途徑。在年輕人那里,他們可能不看電視、不聽廣播、不讀報紙,但不可能不登陸網絡。將博客演化為凝聚選民的有力工具,并帶動其他政客融入博客世界的代表莫屬美國前佛蒙特州長、人霍華德。其在2004年競選總統候選人時一度通過博客日志直接和選民對話,網站訪問量在初選前期基本上與白宮網站的訪問量相當,僅通過自己的博客網站就籌集到了700多萬美元競選資金。同時還將網絡空間的集會形式廣泛應用于義工征集和政治聚會。2004年美國總統競選活動中,有近1/3以上的美國成年人通過網絡來了解新聞和有關議題,近30%的網民稱他們瀏覽博客。和共和黨競選陣營除設立官方博客網站外,雙方的擁護者還建立了許多“旁系博客網站”互道立場,形成一場大規模的“博客大戰”。接受博客采訪,CNN則推出了名為“博客觀察”的欄目,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新聞評論開始系列報道博客。在2005年的英國選舉中,政治博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英國勞動黨議員湯姆·沃森在競選活動中就利用博客日志與年輕選民進行溝通。隨著政治活動高科技含量的不斷增強,占領傳輸技術和先進宣傳手段的制高點變得尤為重要,政治博客延伸到政治生活領域并成為了政治家競選的有力武器。
第三,監督政治,實現公民權利。由于博客對于任何用戶只需網上注冊即可獲得,并且博客操作技術含量低,因此,任何博客主體都可以通過自主更新和編輯出版專業新聞媒體記者所遺漏的事件,或是通過博客頁面闡述自己獨特的政治見解和敘述政治言論。因此,傳播主體從原先單一的媒介組織向普通公眾擴散,“市民記者”紛紛涌現,“無冕之王”更有可能從更寬更廣的范圍內監督政治人物及政治行為,從而充當著“獨立檢查官”的角色。1998年,個人博客網站“德拉吉報道”率先捅出克林頓與萊溫斯基“拉鏈門”事件,由此“德拉吉報道”聲名鵲起成為全球最有名的政治博客,訪問量由每天900人次激增到12300人次,他本人被法新社列為“20世紀最具推動力和影響力的十大人物”之一。“博客門”事件有時候還成為了不少政客的滑鐵盧,比如,2002年12月,多數黨領袖洛特的不慎之言被博客網站盯住,而丟掉了烏紗帽;2003年6月,《紐約時報》執行主編和總編輯也因博客揭開的真相而下臺,引爆了新聞媒體史上最大的丑聞之一;而人所共知的“拉瑟門”丑聞,也是由博客拉開了拉瑟提前退休的大門。在網絡時代,“要促成個人與團體真正豐富的多元性,使他們能夠公開表達對他人的理想和生活方式的支持或者異議,那么,市民社會和國家機構分離,由公眾對各個領域的權力進行監督,是必不可少的兩個條件。”實際上,通過博客等新媒介實施公民的輿論監督是公民社會和公共領域不斷走向成熟的標志,“以社會制約權力”的思想和原則才有可能得到真正地落實。
第四,開放民主,培育公共精神。博客的出現促使社會公共事務更加透明,公民參與公共事務
的愿望和行動變得更加強烈。同時,作為一種民主技術的簡易推廣手段,政治博客的存在更加能夠訓練公民思維、培育公民素養和公共精神。國外學者Granic和Lamey研究發現互聯網的自組織特性可能導致使用者的思維模式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變化:(1)要素主義思維(essentialismthinking)轉向虛幻感(asenseofperspectivism);(2)情境化的批判思維(contextualizedcriticalthinking)技能的發展;(3)體現自我同一性的元認知的出現;(4)思維流暢性增加;(5)效能感的發展(thedevelopmentofefficacybelief)。從西方民主的經驗來看,一種批判性意識和不服從傳統對于憲政理念的形成和政治治理結構的設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民主的中心目標是借由培養同情心和豐富人類的生活來確保社會整合--不僅種族團體,還打破其他界限”。顯然,共同經驗的討論和分享是商議民主和公民社會的基礎。
四、政治傳播中的博客悖論
毫無疑問,政治博客這個網絡新寵憑借其無障礙式的政治言說以及無拘束的公民表達,已獲
得越來越多網民的認可,隨之“網絡民意”、“草根民主”、“電子政治”的號召之勢也越演越烈。
然而,“每一種技術或是科學的饋贈都有其黑暗面,“政治博客作為一種新媒體,給我們同樣展現了它的”雙面性“:
首先,從政治博客的代表性來看,雖然政治博客的門檻低,對博客主體的技術操作要求不高,任何個體只需通過簡單注冊便可擁有自己的博客空間,都可以進行第一時間的編輯出版自己的政治作品和發表政治言論。但是,博客意見的代表性明顯不足,18-35歲的博客數量明顯占據絕大多數,況且還有絕大多數民眾因為貧窮、文化程度、技術等各方面原因不能或不會使用網絡,因而政治博客尚無法反映各個階層的政治訴求。同時,由于政治博客的輕易注冊的獲取性,個人也可以同時擁有多個博客,倘若相同政治博客的民意壘加,是否能真正意義傳達和反映最根本的原生態民意顯然值得懷疑。此外,在商業化的網絡空間中,博客遵循市場化運作的規律,真實的民意和公民參與詮釋的民主有可能被無所不在的商業利益侵蝕和封殺。由此可見,政治博客的精英主義和商業主義路線仍然不可小視。
其次,從政治博客的平等性來看,雖然網絡對話呈現先天的平等性和透明性,可以使公眾面對高層領導者時消除對權力的畏懼,民意也可以得到不被屏蔽或篩選過濾反映出來,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但在實際情況中,網民存在著”沉默的螺旋“效應,當個人意見與所屬群體或環境觀念發生背離,便會有人放棄個人看法,產生趨同心態,轉而支持優勢群體與優勢意見,從而形成輿論壓力對平等協商和民主決策產生消極影響。同時,在一國之內,網絡博客技術的發展把人群迅速地分化為精英和普通大眾兩大階級,政府所面臨的一種潛在的可怕威脅來自于國民分裂成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困者兩部分,下層階層與上流社會之間的財富、身份、地位差異隨著信息鴻溝的擴大而不斷擴大,從而最終會威脅到民主政治。這也就不難以理解羅伯特·W1麥克切斯尼(RobertW.McChesney)在《窮民主、富媒體:不確定時代的傳播政治》中描述民主政治文化在媒介高度發達的美國卻出現”政治疏離“(depoliticized)現象,由此民主政治也就變成了”沒有公民“的政治游戲。一種網絡專制主義只會更加扭曲平等的公民權利,從而導致民主政治走向反面。
再次,從政治博客的公開性來看,網絡信息意味著更多的公開性,而公開性意味著更多的民主。但是,由于博客社區和網絡論壇中的草根意見過于分散、無序競爭以及網絡輿論結晶機制的缺失,尚難對政府決策和社會民主化產生積極的影響。同時,政治無小事,博客再自由,也難免”禍從口出“,個性互動與寫作快感容易招致一些情緒激烈、見解偏頗的跟帖和言論,個人隱私通常也被放大和濫用,這種博客”江湖效應“往往忘記了博客作為公共媒體的一面。而某些精英博客往往通過更加巧妙的編輯和信息操縱,使呈現在公眾面前的事件、數字失實,從而誤導公眾。更厲害的是,用網絡信息轟炸的手法把大量公眾無法消化的權威信息塞滿公眾的頭腦,使公眾面對紛繁復雜的權威信息無法做出自己正確的抉擇。此外,一種網絡恐怖主義的現象也必然是我們嚴加防范的,因為”數字化世界是一片嶄新的疆土,可以釋放難以形容的生產能量,但它也可能成為恐怖主義者或江湖巨騙的工具,或是彌天大謊和惡意中傷的大本營“。”它是一個虛弱的宣傳工具,但卻是施展陰謀的好地方。“
最后,從政治博客的安全性來看,目前互聯網上80%以上的信息使用的語言是英文,世界上6000種語言中的大多數在互聯網上找不到,40%的網民在美國,因此英語霸權和美國霸權表現得特別明顯。并且,美國人還制定了詳細的全球網絡發展規劃和技術標準,期望在未來單獨地充當”網絡警察“。眾所周知,電子網絡能導致信息霸權,信息霸權是國際政治霸權的一種延伸,西方帝國主義所謂”軟文化“的入侵和意識形態的輸入有可能使青年喪失主流道德價值觀和正確的行為參照體系,有可能分離公民對國家的向心力,也有可能帶來民主政治的顛覆和國家主權的威脅。因此,一種陶醉于所謂的網絡”超國家主義“幻覺有可能帶來博客殖民主義的泛濫。
五、公民理性、政府責任與博客治理
隨著政治博客數量的迅猛擴張,博客空間拓展下的全球性與傳統國家的地域性正日益產生其內在的沖突和張力,數字化建構的博客空間似乎也將博客主體之間的關系逐漸模糊,因此,博客政治議程需要重新考量政府、網絡與公民的關系。有理由認為,公民理性和政府責任是建構和諧博客社區、實現良好的網絡治理的理想路徑。
作為公民而言,通過博客網絡開展積極的政治參與和話語表達值得鼓勵和提倡,公民意見永遠是公共政策議程設置的強大源動力。但政治博客意見的表達必須以國家利益和公共事務的民主設計為前提,必須充分考慮公共網絡資源的有效性原則,應盡量避免私人化、低俗化和過分情緒化。博客網民無拘束的政治言論如果觸犯了國家利益或是超越了法律限制之外的自由,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博客主體應自覺遵守中國互聯網協會于2007年8月21日在北京正式的《博客服務自律公約》,努力做到”自覺遵規守法,維護網絡公德,建設文明博客;增強責任意識,加強自我約束,維護網絡秩序;創作優秀作品,傳播先進文化,樹立正確導向;尊重言論自由,抵制低俗之風,塑造文明形象;尊重知識產權,鼓勵自主原創,促進博客繁榮;尊重他人隱私,維護合法權益,構建和諧環境;提倡誠實守信,鼓勵博客實名,打造誠信博客;提倡文明跟貼,鼓勵友好互動,促進信息共享。“
作為政府而言,博客治理的制度與文化的建構必須充分發揮其規范和引導的作用。部長劉云山在出席全國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工作會議中強調指出,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積極利用、大力發展、科學管理的要求,在建設中加強管理,以管理促進健康發展,努力把互聯網建設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途徑、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平臺、人們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間、對外宣傳的新渠道,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網絡文化發展之路。同時指出,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是占領思想文化陣地、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的迫切需要,是順應人民群眾強烈愿望、保護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迫切需要,是樹立國家良好形象、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迫切需要。政治博客的發展是信息時代的必然趨勢,我們應主動順應這個歷史潮流,掌握主動,要把政治博客和相關網絡政治作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新形式,使之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有機組成部分。為此,實現政治博客良好的公共治理需要政府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第一,創建完備的網絡博客法規。由于博客空間的秩序是建立在現實社會基礎之上,但它又超越于現實社會的秩序,從當前博客發展的趨勢來看,傳統意義上的相關法律制度已難以適應其快速的發展,因此,相關部門制定切實可行的博客法律法規已成當務之急。博客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制定應當兼顧維持網絡秩序、防止犯罪和保護言論自由、鼓勵創作優秀博客作品、傳播先進文化、保護并促進博客空間健康有序發展的目的。此外,博客空間的立法既要遵行可行性原則,也要把握前瞻性原則,使博客的法律規范同網絡技術的發展保持銜接性,在考慮到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所帶來的某些新問題之后,合理地制定出高效率、低成本、全面性的博客法規。
第二,倡導健康的網絡博客文化。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正確的宣傳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一手抓建設、一手抓管理。要在網絡博客上建設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思想文化傳播平臺,努力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倡導科學精神、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形成積極向上的主流輿論。要大力弘揚體現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思想文化,大力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供更多更好的網絡文化產品和服務,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三,加強科學的博客服務管理。基于網絡博客的基本特征,公共權力對互聯網的管理將不大可能沿襲對傳統媒介的控制方式。一種更可能的方式將是以軟性的對話關系和對策關系為主的控制模式。博客網站在實行博客全面開放的同時,應當發揮博客編輯”把關人“(gatekeeper)的角色,對不當或不適言論進行過濾和篩選。對于國內外發生的重大時政以及廣大網民關注的民生社情問題,博客網站應邀請有關政府官員與相關專家學者或當事人作為在線嘉賓訪談,第一時間滿足廣大博客主體的信息需求,使正確的聲音和言論成為博客論壇的主流。此外,對博客服務提供者采取鼓勵和嘉獎的方針,建構良好的博客創作環境,并鼓勵博客服務提供者對博客用戶實行實名注冊制,為實名博客提供優質個性化服務,推薦實名博客優秀作品,打造實名博客精品,傳播優秀博客文化作品。
第四,建構和諧的網絡博客生態。要營造文明健康的網絡博客環境,遏制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傳播,形成共建共贏的精神家園。要加強網絡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及時引導和培育公民理性。政府對博客社區和網絡論壇所出現的問題不能一味地進行簡單堵截,要主動設置公共事務議程,針對公共政策的制定要善于”開門納諫“。要廣泛聽取博客網民的意見,既要確保多數人的權利和利益,又要顧及少數人的意見和權利。事實上,這在某種意義上更加增進了民間與政府的交流,有利于傾聽民意和集中民智。要努力把網絡博客社區建設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途徑、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平臺、人們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間、對外宣傳的新渠道。
盡管政治博客的問世好比剛出生的嬰兒顯得稚嫩,但其迅猛的發展和生長已經使得政治溝通進入了一個更深入和廣泛的大眾傳播時期。作為知識經濟時代的新事物,它只是政治溝通和表達載體的一種新形式,因此,就目前而言,政治博客的民主實踐至多還是一項依賴網絡技術進步的民主操練。
- 上一篇:領導干部如何實行決策科學化
- 下一篇:美國全球戰略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