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育與校園文化創建
時間:2022-07-26 12:53:18
導語:美術教育與校園文化創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美術有美育與德育的互融性
古今中外的經典美術作品亦無不具有德育與美育的兼容性,例如:19世紀法國畫家籍里柯油畫《梅杜薩之伐》,畫上,木筏在海上飄蕩,伐上的人有的已經死去,有的奄奄一息,有的抱著親人的尸體沉思⋯⋯構圖最高處,一個人揮舞著一塊紅巾呼喊。細心的讀者順著這一視線發現遠處的浪尖上有細微的船影。與迫在眼前的死亡相比,它意味著生的希望。此作取材于法國歷史上一個真實事件.由于艦長的失誤造成梅杜薩號失事,150位乘客,為生存相互殘殺,最后僅有10人生還。通過這幅美術作品進行直觀的“人性與道德”的教育,引導學生矯正人性、喚醒良知,明晰人類所有善良友好的品質,引導學生樹立關愛他人、尊重生命、團結合作的社會責任與道德意識。為此,我認為美術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且是最為直接、最為生動的一種美育形式。做好美術教育工作,能夠生動地引導學生進入自覺接受素質教育境界。
二、美術可以發揮德育效能
如何讓美術教育施展美育與德育的兼容性呢?作為一名中學美術教師。只有把美術教育納入德育方面的要求,自覺提高美術課的教研教學質量,以具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教育手段,引導學生進入欣賞美、感受美,明辨善惡,自覺唯美,才能達到德育的效果。這是因為:1.美術具有強烈的情感性和視覺沖擊力.這是一般理論教育所不具備的一種優勢。因此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美術課程之中,以美引善,使學生在美術教育中潛移默化地感受美育和德育,會收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2.審美作為一種高級動物的情感.本身就包含著必不可少的倫理道德因素,特別是對社會美的評判,往往同分辨善惡的道德觀緊密相連。而美術作品的境界都是以美育和德育為理論基礎的,這是毋庸置疑的。任何的優秀美術作品都是高超的技藝和人類高貴的品格相融,其美育與德育高度統一。為此,我在上美術課時,注意培養學生正確把握美術作品的主題思想和感情色彩,比如在《戰爭與和平》這節美術鑒賞課上,我讓學生鑒賞李白建油畫《南京大屠殺》(課本上沒有的)。這幅展現1937年日軍在南京屠城暴行的油畫,由“屠”“生”“佛”三聯組成,左邊是兩個日軍在擦抹滴血的屠刀,右邊是一個和尚整理尸體。中間是慘遭屠殺的難民尸山,尸山后是奔流嚎泣的長江:尸山頂唯一幸存者——一個孩子趴在母親身上嚎哭;在這幅畫里面,佛倡導萬物平等,結果面對野獸的暴行卻很無奈,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平等眾生的消亡,這是人類的悲劇!學生在視覺的震撼中,目睹日軍的殘忍、百姓的慘死、佛的慈悲,自覺審視“戰爭”與“和平”,明白什么是人性的美?什么是高貴品德?明白面對欺辱我們民族的東西。應該講強勢、講亮劍,從我做起,牢記歷史,不忘國恥,好好學習,自覺強國。因此。教好美術課是有利于引導學生在道德領域中辨善惡、知羞恥,達到德育效果的。
三、美術能推進校園文化建設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加強思想品德教育,強調在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對學生道德、行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及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強調德育在各學科教育環節的滲透。美術是審美與德育結合的產物。其最終價值指向道德“至高的善”.體現了“德育為首”的因素。校園處處都有美術因素的滲透與表現。有網絡新聞報道:日前,河北省某所中學舉辦一次體育節,開幕式上,一列運動員的引導員十分“出位”,照片顯示該女生頭戴黑色精致小帽,身著黑色短褲,腳登黑色高跟鞋,腿套黑色吊襪:社會評價其穿著這樣的行頭于公共場合讓人浮想聯翩,對于生理和心理尚未發育成熟的學生來講極具黑色“誘導”。也許她的出發點或許是為了顯示本班的特別,可是她忘記了這是一個中學體育節。應該顯示當代中學生健康向上的朝氣,而不是作秀或做前衛式的模特表演。因此,我認為這個中學舉牌員所暴露的問題不是彰顯什么個性或時尚問題了,而是一個在美育、德育方面的遺憾。不可否認.當下一些中學生對說教式或家長式教育有逆反心理。我曾就這位學生的“出位”與一些學生交流,采取循循善誘的“親和政策”,讓學生觀賞一些高雅大氣的運動會開幕式的錄像,運用“比較策略”,敞開心孱暢談美術的服飾文化.引導他們作出“得體”的選擇。就此,我認為可以發揮美術教育的功能去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如通過班級黑板報評比,舉辦學生美術習作展,提倡學生宿舍美,舉辦我眼中的校園攝影展等,去濃厚校園藝術文化氛圍這些內容都涉及美育與德育的兼容與互通,能夠喚起學生積極生活與學習的心態。以德輔美,德美并存。在新課程的推進中,作為一名美術教師應該多元化地,融入文學、音樂、視頻、文化、民俗等元素,通過生動活潑的美術教育形式與手段錘煉學生的優良心靈,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多些努力,少些頹廢;多些關愛.少些埋怨;多些和諧,少些暴力;多些美的認識,就會多些美的創造。這正是美術教育工作者的責任!
- 上一篇:體育生本理念滲透思路
- 下一篇:民族聲樂藝術實踐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