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練聲效率提高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2 11:56:00

導語:學生練聲效率提高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生練聲效率提高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練聲是聲樂學習的一個關鍵環節,練聲效率的高低是學生掌握歌唱技術好壞的直接體現。文章就此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層面上進行論述,在教學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明確教師的教學目的,在學生練聲過程中進行歌唱者、聽眾、觀眾的角色轉變,從而形成良好的勤于思考的學習習慣,最終達到提高練聲的效率

關鍵詞:聲樂興趣角色轉變

對于學習美聲唱法的學生來說,練聲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過程。練聲的質量高低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進度的快慢。在教學中,筆者發現學生練聲的時間和學業的進展時常不成比例,學生在練聲過程的環節中存在著各種干擾因素,從而學生的練聲效率偏低,因此,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練聲,在聲樂教學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用價值。下面,就如何提高學生聲樂學習的練聲效率這一問題,結合筆者的教學體會,分析如下,以供參考。

一、激發學生學習聲樂的興趣

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學習聲樂的興趣,在興趣中引導學生建立敏感的音樂感知能力和聽覺分析能力。

眾所周知,對美聲的學習要想取得一定的水平,必須要有敏銳的耳朵。要想使學生在學習中有較高的質量,必須要使學生在學習中對歌唱有興趣。那么,在教學中應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呢?筆者認為,學習聲樂的人首先要對各種聲音敏感,尤其對各種動物的聲音敏感。這里所指的動物的聲音也包括人聲,人聲只是其中的一種類型。就拿聲樂呼吸技術當中的“狗哈氣”來講,如果能讓學生聯想到夏天狗由于天氣太熱將舌頭伸出來的生動畫面,有機會讓學生再從聲樂的角度對狗叫和狗喘氣進行觀察和分析,學生就會有趣地發現狗叫的聲音很具有穿透力,狗的聲音的傳播是沒有任何阻礙的。通過觀察可以發現,狗的聲音不是從嗓子發出來的,而是從狗的軀干上發出來的。同理,對“聲音的穿透力”“聲音不落在嗓子上”“用氣歌唱”等正是美聲歌唱者所追求的一致目標。“牛的聲音”與歌唱中的“哼鳴”是否有相似之處?“鳥鳴聲”與聲樂當中的花腔“跳音”,“母雞下蛋時的聲音”與歌唱當中的“頓音”,“驢的聲音”與歌唱當中的“十幾度大跳”的聲音是不是都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呢?當筆者帶領學生去思考這些問題時,就已經在幫助學生建立敏感的聽覺分析能力了。此時,學生會發現練聲是一種具有吸引力的、有趣味的活動。在練聲過程中可以獲得奮進的快樂,如果學生在內心深處愿意進行這項活動,就會主動的在練聲中有意識地尋找樂趣,那么,學生就不會在練聲時覺得厭煩和無味。

二、讓學生明確練聲的目的

讓學生明確練聲的目的,盡量避免盲目地一遍遍地“唱”曲子。這就需要讓學生明確自己練聲時的目的和曲目中的難點,然后分清是技能的訓練,還是藝術素養方面的訓練。如果屬于技術上的問題時,則應抽出時間單獨來練習。練習時間的長短是次要的,關鍵是練聲的質量和用怎樣的態度去練習,二者必須正確結合,即在聲音質量正確的前提下,用認真的態度進行練習。在開始練聲時一定要聚精會神,牢記練聲的目的,專心注意每一個唱出的音,聲音力求自然、清晰和準確。歌唱機能的動作也要自始至終有意識來控制,不可隨心所欲。在耳朵的監聽下,要盡量減少錯誤的發聲次數。“聲音是聽命于它的司令部——人的頭腦”,因而練聲實際上是練腦。托西在他的學生須知中寫道:“歌唱需要頑強的用功,它要求學生善于心理學習,假如不能做到這一點,那就只好用嗓子了。”這里所說的“用功”,在筆者理解就是學生在明確自己的練聲目的后,正確地練習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但如果盲目地練習,只能給嗓子歌唱帶來錯誤的結果。而對于藝術素養問題,則應當在平時注意多積累多學習。需要強調的是:那些對氣息控制、音階練習、歌唱音樂會的觀摩等等,最終只有一個目的,即對歌曲原作精神的一種忠實、嚴肅和認真負責的態度。

三、培養學生自身的雙重角色

培養學生自身雙重角色(演唱者和指導者),借助錄音機在角色的轉變過程中自動地形成善于思考的好習慣。

學聲樂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聲樂比器樂難學。沈湘先生曾經說過:“學習聲樂和學習器樂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聲樂沒有現成的樂器,它是要在聲音訓練過程中去制造,學習聲樂的過程,也就是制造樂器的過程,在制造中使用,在使用中不斷地完善。”既然是在自身建立樂器,那么在聲樂學習過程中,就存在著主客觀聽覺誤差的問題。主觀聽覺是指演唱者自身聽覺,客觀聽覺是指教師或者聽眾的聽覺。演唱者在唱一首歌時,演唱者和聽者聽到的聲音效果是不同的。帕瓦羅蒂曾說他在唱歌時從來聽不見自己的高音,只有在唱片中才能聽到。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誤差?聲音一經產生,以聲波形式直接作用于聽者,從而產生客觀聽覺。但由于發聲者本身是發音體,聲音發出后不能直接傳到發音者這里,同時又受到自身內耳的影響,因而造成主客觀的聽覺差異大。當學生明白了原因之后,就要力圖使自身內耳與客觀外耳相統一,即內感覺與外感覺相統一。如何將這兩種感覺統一起來呢?筆者認為,借助錄音機是一個好方法。當聲音在腔體時,錄出的聲音是松、活、柔、圓的,自身的感覺在唱時則是聲音并不大,同時感覺聲音音量小。把這種正確聲音的內感覺記住,并強化成潛意識,那么當這種歌唱狀態形成建立后,將會使歌唱狀態具有本質的飛躍。這不禁讓筆者想起早期歐洲聲樂文化的發展與當時訓練歌唱者的情形,彭坦皮1695年出版的《音樂史》中對他的老師維基利奧·馬佐契為學生們制定的學習日程表曾有類似的描述。他曾記錄說:“有時候,學生們走出學校,到安格利卡大門對著那以回聲著稱的墻壁唱歌,仔細聽自己的回聲,以便對自己的聲音進行批評與檢查以提高學生的歌唱水平……”錄音機的效果不正是和有回聲的墻壁起相同的作用嗎?在監聽的過程中,學生就在不自覺中建立起了善于思考的習慣。

在練聲當中還要培養學生養成“照鏡子”歌唱的習慣,通過照鏡子監控自身歌唱技術的細節,抵御和防止形成壞的演唱習慣。

養成“照鏡子”歌唱的習慣,目的有二。其一,在鏡子當中,觀察練聲時的歌唱狀態是否自然。它包括正確的呼吸狀態;喉頭下放的正確狀態,特別是男聲,喉(轉第79頁)(接第61頁)頭是可以看見的;同時在鏡子當中學生還可以把自己當成觀眾,并帶有感情地進行歌唱。其二,避免學生在聲樂技術學習當中出現的聲音為重、技術為重的的片面的學習方式。在聲樂學習中,要力求不走或少走彎路,尤其要注意防止,在不知不覺中因使用練習的方式不當而誤入歧途,養成不良的習慣。不良的習慣一旦養成,即使有所發現,往往也要花費很大的氣力才能糾正或消除。《明心鑒》說的好:“人病可用藥療之,藝病豈可不求療治之法。引號可嘆人不知自己之藝病,病根一深,則雖欲再治,但恐不易耳。”葉戈羅夫說:“不正確的方法得到鞏固后,要改正過來很困難,甚至經過教師糾正后還會再犯。”在這一點上,筆者希望讀者給予一定的重視。

四、培養學生用語言記錄體會的習慣

當學生在練聲中有新的體會時,要立即用語言描述出來,這樣有利于記憶。因為練聲時新的體會往往是飄忽不定的,有可能稍縱即逝,如果用語言形象地描述一遍,就會使這種飄忽不定的感覺從第一信號系統(感知覺)進入到第二信號系統(語言),實際已有牢固的物質基礎。記憶中的語言可通過聯想使學生再現這種感覺。語言復述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強化記憶的過程,在此感覺上正確地重復幾遍,增加強化的次數和強度,使學生記得更牢固。歌唱是一門綜合的藝術,這里需要強調的是,練聲時新的體會也是多方面的,語言描述的內容也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對聲音的聽覺記憶與聲音的形象記憶,生理的機能記憶和感覺記憶,歌曲內在情感的記憶與歌唱語言的記憶等。在不同階段的學習當中,記憶的方向是有選擇和側重的,并不是要將所有的記憶一次性完成,這是不現實的。因此,筆者根據學生具體的學習進度與技術掌握問題,給予相應的注意方向和記憶選擇的提示,從而讓學生更準確地強化記憶,為學生提高自身練聲效率提供一個行之有效的平臺。

五、調整心態,分析原因,突破解決

當學生遇上久攻不下的難題時,切記心態不要急躁。此時,筆者讓學生停下心來,理性地分析,尋找問題出現的原因。如果問題出現在常不被注意的地方,就需要從不同的側面進行分析,找出癥結所在;也可以讓學生換一種方法學習,或索性放一放,過一階段再練。放松后,大量閱讀相關文獻與書籍,引導學生不停地思考,反復地琢磨,還可以安排學生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地聽課或觀看名家演唱的音樂會或歌劇,總有一天,學生會受到某個事物的啟迪而使問題迎刃而解,即“頓悟”,它會使大量思考和實踐的積累產生質的飛躍。

綜上所述,聲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教學。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只授之以魚,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漁,讓學生在離開課堂后仍然能夠有效地練聲。

參考文獻:

[1]薛良著《歌唱的方法》,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7年版。

[2]鄒本初著《歌唱學——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年版。

[3]李維渤《美歌教學漫談》,原載于《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