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倫理學視野中的終身教育
時間:2022-05-04 11:22:00
導語:剖析倫理學視野中的終身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終身教育是一種新型的現代教育思潮,是和社會經濟與人的自身發展越來越不相適應的一次性傳統教育的挑戰。然而,目前終身教育的思想及重大意義,僅在部分高層管理人員、教育科研人員中形成較為廣泛的共識,廣大社會成員對于終身教育仍然了解甚少,本文試圖以道德為觀察視角,來探究終身教育的倫理精神,以有助于推動終身教育思想的廣為傳播和終身教育體系的盡快建立。
關鍵詞終身教育道德善惡
終身教育是指對一個人從生到死的整個一生所進行的教育。具體來說,終身教育包含了縱向教育和橫向教育的連續和結合。從縱向上看,它指出了人生發展的每個時期受教育的連續性;從橫向看,它指出了受教育者身心各方面的發展是互相結合的。由此可見,終身教育否定了將人生截然分成前一段用于教育,后一段用于勞動的觀點,對只注重學歷教育忽視學歷后繼教育的傳統教育模式進行了批判。
1善惡與終身教育
善、惡是倫理學說中的一個最基本的道德范疇,是道德評判中最一般的表示道德價值的概念。善同惡一起,構成區分德行和非德行的最概括的形式。人們通過企求善來反映自己最普通的利益、要求和對未來的希望,同時又借助善來評價他們周圍發生的或將要發生的一切社會現象。
從“善”與“惡”的視角看終身教育思想的倫理意蘊,必須首先對準善的實質。那么,什么是善?簡而言之,善就是那種既符合人們的要求,又符合外部現實性的實踐活動。善惡是教育倫理研究的主要問題。善惡問題的關鍵,是要搞清楚教育善惡的標準。教育善惡標準一方面要體現教育道德的倫理特性,主要包括對教育活動過程、結果、要素進行合理性、合目的性的檢驗,以期達到教育倫理規范的要求。教育善惡標準另一方面是要反映教育道德水平,人們對教育的評價是多角度、多層面的,但主要是對教育效果的評價、教學水平的評價、學生質量的評價。對教育的倫理評價是現代教育評價中的一個重要的維度,是社會進步的標志,也是人們對教育的新要求。
20世紀60年代中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終身教育的新思維。這一與中國古老的教諺“活到老,學到老”不謀而合、殊途同歸的提議,從概念的提出到一種世界范圍內的教育新思潮的形成,雖然為時不長,各國對其認識也不盡一致,但由于這一新思潮順應了現代社會的改革趨勢,滿足了當時各國教育現實或教育市場的需要,因此從20世紀70年代起,從西方到東方,從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家,終身教育都被廣泛接受,一些國家甚至通過立法等手段為終身教育的實施提供制度化的保障和護航。終身教育的意義已超越國籍國界、意識形態、社會形態和種族界限等范圍。借用北歐福利社會制度“從搖籃到墓地”這句形象廣告語作為自己標志性口號的終身教育,引起世界教育界強烈的激蕩,成為當代社會最富有影響力和最重要的創新之一。目前,國際教育界對終身教育比較共同的理解是,這幾乎是一種無所不包的教育形式或制度。是社會所有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和培訓的總和,包括各個年齡階段的各種方式的教育,如正規、非正規和非正式的種種教育,還有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社區)教育。
傳統教育體系的特征,是以一個學習者或受教育者按線型流程完成小學、中學、大學和研究生教程為標志的,而以終身教育為重要組成部分的現代教育體系,則開始于傳統教育體系結束的地方,是傳統教育體系的延伸和拓展。以至于國際教育界通常把終身教育是否誕生,看成是衡量教育是否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準。因此,按照終身教育思想構建現代教育體系,是入世后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
2終身教育的道德倫理精神
終身教育的道德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2.1終身教育是道義的事業
我們進行終身教育的一個重要活動,是道德教育,它是培育理想人格,造就人們內在道德品質、調節社會行為、形成良好社會輿論和社會風氣的重要手段。道德教育總要同社會的政治經濟狀況、社會風氣狀況發生關系。我們進行道德教育包括終身教育必須從初級階段的現實出發,與改革開放、促進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的政治經濟政策相一致,服務于現實,又著眼于未來,社會的公正狀況同廣大社會成員的個人和整體目標一致,道德教育才能更有成效。
終身教育中的又一種社會活動是教育人們的道德修養,道德修養主要是指人們在道德品質、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習慣等方面進行的自覺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和自我培養的功夫。人們道德品質和人格的形成,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而是一項社會性的活動。接受道德教育,努力進行道德修養,不僅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社會負責。有了公正倫理環境,人們才有可能對自己負責,對社會負責,才會自覺地進行學習倫理知識,省察克治、內省、思過、積善、慎獨、達到較高的道德境界。
道德是關于倫理行為應該如何的規范,道德教育需要社會公正的倫理環境。社會公正是人民大眾千百年來追求的一種善美的理想社會秩序,是人們個性的培育、相互關系和諧、社會生活健康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社會成員相互間應有的倫理關系。社會道德規范的制定需要社會公正,社會道德評價需要社會公正,道德教育、道德修養都要社會公正。社會越是進步,越是向消滅剝削階級與階級對立邁進,越是創造出一個合乎人性的公正的社會生活環境,就越能給人一個適合自身全面健康自由發展的社會,對人們的終身教育就越有利。在本質上它是人民的社會,社會發展目標與實踐指向是人的全面發展。自由解放、人民的民主,自由、社會公正要求,存在于人民爭取民主、自由、公正的實踐中,人們各盡所能、各司其職、各有所創、各有所得、走共同富裕的路,我們所憧憬的社會與個人和諧一致、社會秩序公正、清明、個人自由發展的理想,正以一種歷史的腳步穩健地走向現實。終身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愛勞動。在當前,應當肯定人們在分配方面的合理差別,同時鼓勵人們發揚國家利益、整體利益、個人利益相結合的集體主義精神,反對一切損人利己、損公肥私、金錢至上、以權謀私、欺詐勒索的思想和行為。提倡崇高的共產主義道德,在我們社會的各行各業,都要大力加強職業終身教育。在社會公共生活中,要大力發揚人道主義精神,在廣大城鄉要積極開展移風易俗的活動,提倡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克服社會風俗中還存在的愚昧落后的東西。這就是我們終身教育的基本目標。
2.2終身教育是求真的活動
把道德教育定位在求真知,說真話,做真人,這是終身教育道德的又一具體表現。求真知就是尊重科學事實、追求科學精神,善于掌握和運用現代科學成果并積極創造新的成果,反對迷信、落后、愚昧,不弄虛作假;說真話就是要有真情實感的流露,要遠離愚弄、麻痹和欺騙,敞開心扉,表里如一;做真人是求真知和說真話的必然結果,真人應該是有自由的思想和獨立人格的人;要做個真正的人,就要擺脫教育中的文化專制,實現文化共享?,F代教育所奉行的科學性與思想性原則就是要教給學生客觀的、真實的、全面的和系統的知識,用人類最優秀的文化成果和最能體現真理價值的思想去影響受教育者。教育如果沒有充分的理性的力量,教育所追求的播撒文明火種、造福人類的理念,就會變成一種空想;因為借助于科學精神和理性判斷,人們方可辨別真假、聲明大義、驅惡揚善。
2.3終身教育,是實現人的自我完成的需要
自古以來,孔孟之道講求“吾一日三省吾身”、“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現代,劉少奇同志在其名著《論產黨員的修養》中,也把作為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成員的共產黨員的道德修養和道德完成,看成是人生追求的重要目標。
一個人和一個民族在終身學習的自我完成之路上,必然經歷三大層次的學習過程。
(1)對于個人,終身教育首先是為高質量的生存境遇而學習?,F代社會是一個高速發展的競爭社會,各行各業,每一個個體,都對生存危機有所體驗并有所畏懼。一個人只有保持生存警覺,堅信知識改變命運的真理,通過終身教育的不斷學習過程,個人經受競爭的能力不斷進行強化,才能在爭取高質量生存境遇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2)對于社會,終身教育的意義在于提高全民族的整體文化素質。我國作為一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絕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全民族的整體文化素質偏低。由是觀之,社會蘊涵著強大的教育需求。
應運而生的終身教育,則為提高全民族的整體文化素質水平,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平臺和空間。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文化和世界各國頻繁地交流,在全球一體化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戰略版圖上,中國占有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如果我國要想在21世紀更為激烈的世界強國或強盛民族的多方競爭中繼續保持強勁勢頭并一直走好,通過終身教育之路以提高全民族的整體文化素質水平,可以說是一條切實可行的必由之路。因為無論是現代社會個人之間的生存競爭,還是當代世界上國家和民族之間的生存競爭,究其實質,都是整體文化素質水平的較量。只有整體文化素質水平較高的個人、民族或國家,才能在殘酷的競爭中名列前茅。
(3)對于人生的終極關懷,終身教育是提升道德水準,升華人生境界的不二法門。經歷過“”十年浩劫的中國,2000多年史不絕書的傳統道德規范,曾在一夜之間被打翻在地,摧毀殆盡;改革開放之后正待重建之時,沖決一切的經濟大潮又方興未艾,民間重金輕義,商界誠信缺失,官場失職腐敗,人人感嘆世風日下,道德淪喪。現代文明的潮頭在沖決舊的生產關系之時,也對傳統的道德倫理規范產生了沖撞,而新的道德規范又尚未產生,自古以來就以“輕生死重大義”的“君子國”形象著稱于世的中華民族,面臨著一場嚴峻的道德考驗。
當此之際,既能使學習者在生存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終身教育,在道德建設上,同樣也能使你學有所得,養有所成。在這種意義上,一個人終身不斷學習的過程,不但是知識技能日益精進的過程,更是道德修養日益磨練并日趨完善的過程。一生都處于學習的狀態,擴大對未知世界的認識,在成為一個知識人的同時,也成為一個更為高級的道德人,正如所指出過的那樣,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對人民有益的人”。因此,終身教育既是知識技能教育,也是道德修養教育。
參考文獻
1鮑曼.立法者與闡釋者[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3列寧.哲學筆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
- 上一篇:網絡廣告當前狀態和發展對策
- 下一篇:垃圾郵件新特點的關系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