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結合可持續發展經營模式分析

時間:2022-05-06 05:06:25

導語:農林結合可持續發展經營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林結合可持續發展經營模式分析

摘要:隨著經濟建設的推進,我國的農業經濟的建設也有了明顯的發展。從我國傳統的農業經營模式來看,其中存在很多的缺陷,如資源消耗高卻利用率低,環境污染嚴重、經濟效益不高、農業生產技術落后、生態平衡破壞嚴重等不足。所以,在新經濟形式之下,則需要發展新型農業,通過農林結合來構建可持續發展經營模式,推動農業經營發展模式的轉變,提升農業的經濟效益,對此,文章中結合農業可持發展的必要性,對農林結合構建可持續發展經營模式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農林結合;可持續發展;經營模式

從我國的經濟建設來看,農業既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同時也是滿足人們生存發展的重要基礎。但是,由于傳統經營模式中存在諸多的缺陷,這就影響了農業經濟的發展。新時代來臨之后,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這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新出路,其中農林結合作為一種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經營模式,既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還能夠實現農業經營模式的轉變,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以及社會效益。所以,在現階段必須加深對農林結合這種復合經營模式的研究,從理論到實踐,探索出符合現階段中國國情、可操作性強的農林結合可持續發展經營模式。

1農林結合經營模式概述

從我國的農業發展史來看,其起源于森林,自古以來就存在農林結合的農業生產方式,并延續至今。從現階段的農林結合經營模式來看,農林結合屬于一種植方式,其是指在同一土地上,按照時間序列、空間配置,通過合理的結構搭配,將不同的樹種與農作物種植到一起。從經營的目的來看,農林結合主要有以林為主、以農為主、農林并舉這三種經營類型。

2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

從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來看,其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生產持續性,二是經濟持續性,三是生態可持續性。從生產持續性的角度來看,其是要求農業生產能夠滿足人類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實現穩定的社會供給;從經濟持續性的角度來看,主要是通過農林結合改善農業生產模式,提升農產品產量,增加農民的收益,提升農民的生活水平;從生態可持續性的角度來看,主要是突出人們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以及開發和保護自然環境的能力,這也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大前提。因此,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采取農林結合的經營模式,則可以實現三個持續性的協調統一,對于農業可持續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2.1發展可持續農業是國情需要

從我國的農業發展來看,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農業經濟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依舊面臨著重重問題,必須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的農業發展道路,這些問題與矛盾才能夠迎刃而解。首先,隨著人口的增長,剩余勞動力越來越多,實現農業經營模式的轉變可以消化剩余勞動力。我國一直以來就是人口大國,尤其是總人口還處于增長的趨勢,隨著人口數量的整張,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呈現增加的趨勢,這就導致自然資源逐漸地減少,唯有探索出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才能夠有效地解決資源短缺與人口增加存在的矛盾。農林結合經營模式屬于一種科學的種植方式,可以實現傳統農業經營模式的轉變,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以此來推動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此背景之下,便可以實現對農業的綜合開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使用人力資本來代替自然資本,這對于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與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其次,發展可持續農業可以實現對有限資源的利用。由于我國屬于人口大國,盡管我國地大物博,但是人均資源占有量確實非常的低,尤其是農業自然資源十分地短缺。所以,我國農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則是勢在必行的。最后,發展可持續把農業對于協調環境與發展關系有著積極的意義。由于我國的山多地少,環境又比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唯有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2.2符合人類的共同利益

從人類的發展來看,由于人們居然在同一個地球上,所以對于生態環境問題,已經不僅僅是某個國家的責任,解決全球環境問題必然惠及全人類,所以控制人口、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則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從環境污染來看,其對全球都有危害,所以實現環境保護必然離不開國際合作以及全人類的共同努力。由于我國的現代化建設起步較晚,尤其是加入世貿后,我國的農業更是面臨著巨大的壓力,所以若想提升我國農業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則需要利用自身的農業資源,深化農業改革,加深對農林結合構建可持續經營模式的研究,以此來解決環境與以此來提升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力。

3傳統農業經營模式發展現狀

從現階段我國的農業發展現狀來看,傳統經營模式依然存在,主要表現為兩種類型,一是化工業模式,二是粗放型模式。從化工業經營模式來看,其是建立在農業化學與工業機械的基礎上,使用機械與化肥農業進行生產,然而這種生產經營模式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十分的嚴重。從粗放型農業經營模式來看,其主要是通過人力耕作,掠奪式開發利用與勞動力需求量大則是其最明顯的特點,其已經難以適應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需求。另外,由于傳統農業經營模式主要是利用圍湖造田、開墾山林等方式進行農業生產,這必然會對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的破壞,同時還透支了自然資源,引起多種資源短缺的危機,這不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實現農林結合,構建可持續發展經營模式,已經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途徑。

4農林結合構建可持續發展經營模式的策略

4.1實現農業發展經營模式的變革

隨著現代化農業的發展,農林結合經營模式實現了快速的發展,必然會引起農業發展經營模式的變革,所以這就需要人們轉變土地理念觀念,才能夠更好地實現可持續發展經營模式的構建。首先,轉變傳統土地利用觀念,才能夠實現單一的土地利用方式向綜合經營模式轉變,實現單一的生產方式向可持續發展模式轉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其次,通過農林結合構建可持續發展經營模式,推動了農業深層次變革,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口增長與土地、就業之間的矛盾,推動農村與農業的穩定發展;最后,實現農林結合,也是將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的有效結合,既可以推動農業的發展,還能夠提升農民的生產經營素質。

4.2了解農林結合經營模式的結構

在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過程中,農林結合這種農業經營模式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從農林結合的角度來看,其是通過人工復合形成的群落,主要分為空間排列結構和時間順序結構,具有物種多樣、結構復雜的特點,同時也是依據物種成分、空間結構的變化,實現對農林結合結構形式的劃分,實現對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首先,從空間排列結構分析來看,其是通過對農林結合的空間分布進行設計,對物種進行合理的搭配。而這個任務是通過水平結構與垂直結構來實現的,前者是指生物地平面布局,后者是指物種層次性。其次,從時間順序結構來看,其依據的是季節變化和不同物種生長階段的變化,所以該種經營結構受氣候與物種生產特點的影響比較大。

4.3掌握農林結合的物種組合原則

在農林結合經營模式中,唯有掌握物種組合設計原則,才能夠對物種進行合理的組合設計,實現資源利用率的提升,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從生物物種的影響因素來看,生態幅度、抗逆能力對其影響非常大,因此在物種組合設計的過程中則需要遵守因地制宜原則。在農作物種類的選擇來看,則需要選擇適應性強、耐陰性高的農作物品種,盡可能選擇短桿直立的農作物類型。從樹種的選擇來看,需要選擇樹冠窄、干通直、樹葉稀疏、同級落葉、春季放葉晚、根系分布深、生長快、適應性強的樹種。而對于種群的組合,則需要盡量將慢生與速生、深根與淺根、喜光和耐陰、有根瘤和與根瘤的樹種與農作物組合到一起,實現樹種與農作物種類的互利共生,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提升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

4.4農林結合經營模式綜合效益評價

首先,在經濟效益方面,通過農林結合實現了一地多用、一年多收,同單一的農作物種植相比,在數量與品種上都占有一定的優勢。在造林初期種植農作物,對林地空間、氣候、土壤等資源進行充分地利用,則可以獲得近期效益。同時,在林地耕種農作物還改善了幼樹的生長環境,提升了苗木的成活率。其次,在生態效益方面,尤其是農林結合可以形成特殊的生態環境,改善農田小氣候。例如,杉木與玉米的間作,整個農田的濕度提升了3.5%。同時,實現農林結合經營,可以降低地表徑流對土壤的侵蝕,有效地減少了水土流失,這對于農作物的生長十分的有利。最后,在社會效益方面,通過農林結合經營模式,可以實現多種產品輸出,有效地滿足社會多方面的需求。同時還能夠對剩余勞動力進行充分地利用,既能夠帶來短期收入,還能夠增加長期收入,改善農民的生活。

5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的加強,可持續發展理念逐漸地成為全球發展的共識,傳統的農業經營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需求,所以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勢在必行。所以,在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則需要實現農業經營模式的轉變,融入可持續發展理念,對農業生產技術進行革新,以此來有效地解決現代化農業發展的瓶頸。因此,在現階段探索農林結合可持續發展經營模式,既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還能夠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具有極強的戰略性意義。

參考文獻:

[1]王京康.澳大利亞:農林結合構建可持續發展經營模式[J].農產品市場周刊,2017(20):62.

[2]孔凡貞.農林牧結合以牧促農促林的三項措施[J].山東畜牧獸醫,2016,37(7):67-68.

[3]許云麒,弓子敬,趙宇瓊.發展農林牧緊密結合的大農業[J].山西農經,2012(1):36-38.

[4]施鋒.農林復合模式探討[J].農家之友(理論版),2011(1):12,14.

[5]王會賢.通遼市大力發展農林復合經營[J].內蒙古林業,1996(6):28.

作者:王美香 張瑞波 高向芬 劉淑麗 孟志梨 單位:達拉特旗種子與經濟作物工作站 翁牛特旗紫城街道黨群服務中心 扎賚特旗音德爾鎮綜合保障和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