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學門新學科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4 08:12:00

導語:工學門新學科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學門新學科管理論文

一、感性的時代

“信息化時代是怎樣的一個時代?”要回答這一問題,先要看一看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世界產業界出現了怎樣的令人注目的模式轉向。首先,大批量生產、大量消費的行為方式轉為豐富的多樣化生產、快樂感受消費的行為方式。產品的經濟性、功能性、合理性和大眾化原則被表現性、審美性、獨特性和個人化所替代;其次,單向傳達的產品信息擴展為雙向或多向傳達的信息交流,由于獲取和發送信息的渠道增多,產品從滿足所有消費者的普遍需要轉向適應消費者的個性需求;第三,消費者方面,從希望有實用的、高品質的產品轉而希望使用自己想要的、適用的產品,企業方面,則從制造實用的、高品質產品轉向追求“個人化”的“感性產品”與之相適應,產品開發也隨之以滿足個性、快樂、多樣的充分感性化的產品為中心。這就意味著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注重人的“感性的時代”,感性是信息化時代的本質特征。

關于“感性”的含義,據《現代漢語詞典》,“感性”一詞是“指屬于感覺、知覺等心理活動的認識”。該詞來自日本語,是明治時代的思想家西周在介紹歐洲哲學時所造的一系列用語之一,如“哲學”“主觀”“客觀”“理性”“悟性”等并一直沿用至今。在日本,有兩個外來詞被翻譯為“感性”,其一,英文Sensibilty,它是一個心理學用語,原意為感覺力;感受性;感情;敏感性和鑒賞力,西周將此譯為“感性”;其二,德文Sinnlichkeit,它是一個哲學用語,原意為官感,感性;實體,現實感,感性事物;情欲,性感。天野貞祐在1921年翻譯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時將此譯為“感性”。新村出編《広辭苑》對“感性”一詞解釋為:感覺能力;直觀力和感受性,是人感受事物的能力,即基于人類身體的感覺而產生的情感沖動和欲求。

近年來,“感性”一詞在日本出現的頻率極高,其內涵包含著多層意義,它既是一個靜止的概念,又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靜態的“感性”是指人的感情,獲得的某種印象;動態的“感性”是指人的認識心理活動,是對事物的感受能力,對未知的、多義的、不明確的信息從直覺到判斷的過程。在信息化時代,這種“感性”能力尤為重要,除了感受信息也包含交換信息的能力,即從復雜的外界剌激中,抽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和將自己的信息通過一定的方式準確傳遞給他人的能力。如“從民眾的感性出發撰寫廣告語”、“按年輕人的感性制造MP3”等。感性的含義具有了更為積極的理解,由此可見,感性能力已成為信息化時展的一種能力。

二、感性工學的誕生

感性工學是感性與工學相結合的技術,主要通過分析人的感性來設計產品,依據人的喜好來制造產品,它屬于工學的一個新分支。

“感性工學”的英文表述為KanseiEngineering,Kansei是日本語“感性”即カンセィ的音譯。如上所述,感性一詞在日文中的內涵豐富,其含義具有積極的理解,與Sensibilty有了較多的差異,在英文中沒有與日文感性完全一致的語言。由于文化和語言的不同,各國對感性一詞有著不同的理解,加上感性工學的基本概念、理論體系、研究方法以及技術標準和規范還在不斷地完善之中,各國對其命名亦會有多樣的可能,但其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不會有根本的區別,在國際交流中日本學者以KanseiEngineering命名。作為一個特定的用語,感性工學的感性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隨時代、時尚、潮流和個體、個性時時發生變化,似乎難于把握,更難量化。但作為基本的感知過程通過現代技術則是完全可以測定、量化和分析的,其規律也是可以掌握的。

最早將感性分析導入工學研究領域的是日本廣島大學工學部的研究人員。1970年,以在住宅設計中開始全面考慮居住者的情緒和欲求為開端,研究如何將居住者的感性在住宅設計中具體化為工學技術,這一新技術最初被稱為“情緒工學”。當時工學部34歲的副教授長町三生參與了這一研究,之后,他在與企業的合作過程中,察覺到了日本的產業模式正在悄悄地發生變化,那種為滿足消費者普遍需要而大量生產的方式正在逐漸消退,他敏銳地感到了一個表現消費者個性需求的“感性的時代”即將到來。經過近20年的研究,從1989年開始,他發表了一系列關于感性工學的論文和著作,成為日本著名的感性工學研究專家。

長町三生1936年生于神戶,1958年廣島大學心理學專業畢業,1963年獲廣島大學文學博士學位,隨后進入工學部研究人間工學和安全工學。曾獲得過美國人類工程學學會“優秀外國人獎”和國際安全人類工效學學會“安全人類工效學獎”。1970年開始研究感性工學,1995年任廣島大學地域共同研究中心主任。長町三生撰寫了《汽車的感性工學》(汽車研究,11(1),2-6,1989)、《感性工學與新產品開發》(日本經營工學會誌,41(413),66-71,1990)、《感性工學及其方法》(經營システム,2(2),97-105,1992)等重要論文;著作有《感性工學》(1989,海文堂出版)、《快適科學》(1992,海文堂出版)、《感性商品學——感性工學的基礎和應用》(1993,海文堂出版)等。設計在線.中國

首先將感性工學實用化,生產出第一批“感性商品”是從汽車產業開始的,當時日產、馬自達、三菱將感性工學引入汽車的開發研究中,一改過去“高級”、“豪華”的設計定位,轉為“方便”、“簡捷”、“快樂”使用的設計定位。其中,日產汽車分析消費者心理,把突破造型外部形式作為研發中心;三菱汽車特別重視感性化的駕駛臺的設計;位于廣島的馬自達汽車則開發出具有個性化的車內裝飾,將過去狹窄的車內空間,在不改變物理性的前提下,設計出符合使用者心理的寬敞感和舒適感,從而獲得了成功,據研究者介紹,“感性工學”這一名稱的確定,來自馬自達株式會社山本建一社長的建議。而正式確立“感性工學”名稱,則是在1988年第十屆國際人機工學會議上。

二十世紀90年代,日本的產業界全面導入感性工學技術和理念,住宅、服裝、汽車、家電產品、體育用品、女性護理用品、勞保用品、以及陶瓷、漆器、裝飾品等領域都將感性工學技術應用于新產品的開發研究,其中,纖維產業的應用與學術研究超過了汽車產業,處于領先地位。1993年,日本文部省開始研究感性工學發展的可能性,由政府投入財力支持學術界展開調研。1995年,日本學術會議舉行首屆“感性工學研討會”,二年后,“日本感性工學學會”成立。

在歐洲,英國諾丁漢大學的人類工效學研究室是歐洲較早研究感性工學的機構,德國的波爾舍汽車公司和意大利的菲亞特汽車公司都熱衷于感性工學的應用研究;在美國,著名的福特汽車公司也運用感性工學技術研制出新型的家用轎車;在亞洲,日本的鄰國韓國,一直在關注感性工學的發展,韓國政府決定在二十一世紀在產業界全面導入“感性工學技術”,現代汽車和三星電子已有了相當深入的感性工學的研究。

我國近年來也有關于感性工學的研究,西安交通大學和北京科技大學發表了相關論文和中日合作的相關研討,臺灣省的成功大學、云林科技大學、臺北科技大學和交通大學也正在進行為期4年的感性工學應用于產品開發的合作研究。

在全球范圍內,感性工學研究方興未艾,在理論研究、應用研究和教育研究等方面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三、感性工學的教育

作為一門誕生在大學中的“感性和工學相結合的技術”,是在什么時候被列入教育,又是如何展開教學的呢?

1991年,日本信州大學白石教授向文部省提出成立“感性工學科”的申請,二年后,“感性工學”被列入文部省學科分類目錄,廣島大學、筑波大學和千葉大學都是較早將感性工學列為教學內容的學校,但正式建立感性工學學科,作為一門學科系統地實施教學則是在1995年,該年4月,日本信州大學纖維學部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感性工學學科,該學科聚集了工學、理學、醫學、文學和藝術學等專門領域的專家15人,以清水義雄教授(東京工業大學工學博士)為首確立了“知曉心靈意圖、掌握心形信息、創造心意物品”的感性工學研究、教育理念。設立了感覺分子生理學、感性信息學、感性造形學三大講座課程,建立起感性工學學科的基本結構,由此開始了感性工學的專門教育。

筆者曾在1997年于蘇州大學材料工程學院,聽過來訪的日本信州大學清水義雄教授關于“感性工學學科的構成”的演講,并得到由清水義雄主編的《感性工學への招待——感性から暮らしを考える》一書。該書是根據信州大學纖維學部感性工學學科編寫的教材匯編而成,全書13章。從中可了解最初的感性工學教育的基本內容:

第一章、感性與感性工學;第二章、感性的哲學;第三章、計測感性;第四章、感覺與感性;第五章、腦的構筑與感覺情報處理;第六章、感性與心理學;第七章、感性與傳達;第八章、感性與制品;第九章、感性與媒介;第十章、工業設計與感性;第十一章、時尚與感性;第十二章、藝術中的感性;第十三章、文學中的感性.

“感性工學”是一門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學問,為使“感性工學”這一新學科讓普通市民了解,獲得相關知識,信州大學纖維學部決定將《感性工學への招待》一書的內容制作成通俗的廣播節目形式,作為公開講座將全書十三章分為十三講,從1996年8月開始,通過信越、山梨等廣播電臺向普通民眾播放,由此開始了感性工學的普及教育。

作為一門新興學科,除了信州大學建立了相關的教育機構組織,許多工科院校也設置了相關課程,特別是有工業設計專業的院校和一些藝術設計院校也在課程教學中安排了相關課目,如日本筑波大學、千葉大學、東北工業大學、京都工藝纖維大學、東京工藝大學、九洲藝術工科大學等學校和我國臺灣省的交通大學、成功大學、云林科技大學等學校。那么,其課程教學如何展開?筆者手頭有一份臺灣交通大學的感性工學教學大綱,從中可窺見一些具體的教學過程,下面是臺灣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生感性工學研究課程大綱:設計在線.中國

(一)、課程目的:

感性工學是一種關于“心理感受”與“實體對象”關系的人因工程研究,其不僅能幫助設計者了解使用者的感受和需求,對于設計元素的掌握與運用,也有指針性的作用。因此本課程對于此類問題上的解決及方法除了說明外也例舉相關應用實例以助了解。

(二)、課程內容:

1、課程介紹:感性工學概論;2、感性工學的基礎概念;3、感性與設計;4、感性意象的解析(多元尺度分析);5、感性意象的解析;6、感性意象的解析(因素分析);7、實體產品的解析;8、實體產品的解析(數量化一類分析);9、關聯模式的建構;10、關聯模式的建構(復回歸分析);11、感性應用系統的建構;12、研究論文研讀Ⅰ;13、研究論文研讀Ⅱ;14、專案進度報告;15、感性工學在產品開發的運用——手機;16、感性工學在產品開發的運用——吸塵器;17、感性工學在產品開發的運用——門面裝飾;18、期末專案展現與報告。

(三)、課業要求:

學生在課程中必須完成,包括數個作業練習以及執行一個完整的研究項目

(四)、考試和評分標準:

出席狀況5%;上課的參與15%;平時作業與報告40%;期末項目報告40%

四、感性工學的構成

從信州大學清水義雄確立的感性工學研究、教育理念及這一學科的基本結構,可以大體了解感性工學的構成情況。以下為清水義雄所畫的學科結構圖:

按圖表所述,感性工學的學科結構及基本的研究領域為:

1、感覺分子生理學。

主要研究人類感性的源頭,腦的構造和機能。從人腦的構筑、機能分布、神經細胞和神經傳達、腦的感覺處理,到視覺與感性、聽覺與感性、嗅覺與感性、觸覺與感性等方面的聯系,偏重生理角度的研究。并通過感性的計測檢驗,運用統計學的方法和實驗手段,對人類的感性進行評估。

評估的方法有二種:一是檢測法,是對人的感覺器官作檢測,對照受測者的感受變量和“辨別閾”、“剌激閾”的細微變化,作生理與心理的快適性評估;二是SD法,是利用語言表述官感,然后對之進行統計評估的方法,該方法可獲得受驗者的感受量曲線。

2、感性信息學。

主要對人類感性心理的各種復雜多樣的信息作系統處理,包括收集和處理輸入數據,以計算機為基礎建立人類感性信息處理系統,對數據進行分類、排序、變換、運算和分析,將其轉換為決策者所需的信息,并建立信息輸出的完整機制,然后進行感性量和物理量之間的轉譯,再以適當的形式傳輸、,提供給設計者和制造者。

另按長町三生的研究,其方法有三種:

(1)順向性感性工學:感性信息——→信息處理系統——→設計要素

(2)逆向性感性工學:感性診斷←——信息處理系統←——設計提案

(3)雙向混成系統:將順向性與逆向性兩種感性工學信息處理轉譯系統整合,形成一個可雙向轉譯的混成系統。

3、感性創造工學。

主要是為達到符合使用者欲求的產品而作設計和制造方面的研究。從簡便、快適、無公害、個性化、趣味性等方面研究感性與形態、感性與材料、感性與色彩、感性與工藝、感性與設計方法、感性與制造學之間的關系。

其中,針對特定產品的使用目的,分別對以不同感性為主的應用工具進行介面、有效性、使用性、運算性與推廣性的評估,以實驗設計方式滿足產品的感性化訴求。

由此可見,感性工學的研究模式是一個綜合性的研究模式,汲及領域廣泛,是多學科的交叉整合。它起始于整體基礎上的個別要素的分解,對具體的一個個感性要素作出判斷和處理,從曖昧的、不確定的、模糊的感性表現中尋求、歸納出重要的真正符合使用者欲求的感性要素,通過計算機技術使之構成清晰的可操作的東西,在產品設計制造中應用實施。五、未來的設計:感性化設計

過去的產品是設計者站在制造方的立場,通過預測市場商品的流行趨勢,落實定位目的和設計意圖,從材料、技術、設備、性能、成本和流通經費等方面,考慮實施生產的可能性,由此來策劃設計方案,這是生產者利益優先的方式。

利用感性工學技術制造的感性產品是設計者站在使用者的立場,考慮上述各因素,并從使用者的生理特性、心理特性、使用環境、廢棄處理等方面入手,以產品使用者的意識、個性、審美、多樣、快樂、舒適為重點,以綜合的功能性、合理性替代過去狹窄的功能性和合理性,這是生活者利益優先的方式。

感性化設計是未來設計的方向,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合乎使用者生活方式的設計。

未來的設計是符合使用者個性生活方式的設計,感性化設計針對使用者的生活方式,從生理、心理、物理三個方面建立起新的設計模式:對使用產品時人的肌肉活動、皮膚溫度變化、冷、熱、出汗以及疲勞等現象作客觀的生理反映測定;由人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語言、表情、瞳孔變化、腦波變動等現象作人的心理反映測定;對材料的剛柔、表面凹凸、光反射、熱傳導等材料學的特性作人的生理、心理反映的評估。由此統合一起,按新的設計模式,立足于健康意識,在各種設計、各類產品中表現使用者的個性,符合其獨特的生活方式。

2、使用者與生產者對話的設計方式

為滿足使用者的自我表現欲望和創造個性,讓使用者參與設計,將自己的欲求通過對話的方式傳遞到生產者,相互溝通,相互了解。對話的方式是全方位的,使用者與售貨員、使用者與送貨人、使用者與設計師、使用者與制造商之間傳遞、對話,最終按使用者的意圖達成一致。在當前的設計活動中,認識到與個人對話式的設計生產方式的企業還很少,感性設計提倡這樣的設計方式,這也是未來設計的方式。

3、作為設計活動基礎的信息及產品信息標準化

互聯網、可視電話、數碼電視等行為方式越來越發達,人們的信息溝通十分便利,這些基本設施將成為設計活動的重要基礎,有利于互動的對話式設計活動的展開。但由于國家、民族、文化、教育的差異,加上產品均有特有的性能,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也多種多樣,因此,必需建立產品信息的標準化,通過信息標準化的建立才能使各類信息有效地、準確地傳遞到所需方。目前信息標準化的建立有很多困難,但這只是時間的問題。

4、感性化設計創造生活

感性設計合乎人的個性,開展全方位對話型的設計方式,將促進人的生活方式的轉變。人們從普通的購買產品到參與產品的設計,逐步改變著產品的面貌,使產品中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從而創造出人類新的生活。設計在線.中國

參考文獻:

[1][日]長町三生.感性工學[M].日本:海文堂出版社,1989.

[2][日]長町三生.感性工學のおはなし[M].東京:日本規格協會社,1995.

[3][日]筱原昭、清水義雄、坂本博編.感性工學への招待—感性から暮らしを考える[M].東京:森北出版社.1995.

[4]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清華國際設計管理論壇專家論文集[C].2002.

[5]李硯祖.設計新理念:感性工學[J].新美術,2003,(4):20-25.

[6]陳國祥、何明泉、鄧怡莘.復合式感性工學應用于產品開發之整合性研究[J].工業設計,2004,(32):108-117.

[7]黃崇彬.日本感性工學發展近況與其在遠隔控制介面設計上應用的可能性[EB/OL].WWW.product.tuad.ac.jp/robin/Research/kein.htm/2004-10-12/2005-10-12.

[8]M.NagamachiandAImada(Eds.):SpecialIssue:KanseiEngineering[C].InternationalJournalofIndustrialErgonomics,1995,(15):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