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學術期刊媒體融合特點分析
時間:2022-02-23 08:35:59
導語:建筑學術期刊媒體融合特點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引言
“媒體融合”(MediaConvergence)理論最早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由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兼計算機科學家尼古拉斯·尼葛洛龐蒂(NicholasNegroponte)首次提出,雖然與媒介融合有一字之差,但立意、內涵卻完全不同。按照美國馬塞諸塞州理工大學教授伊契爾·索勒·浦爾(IthielDeSolaPoo)的觀點,所謂媒介融合就是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也就是說,一種媒介擁有多種功能。而按照密蘇里新聞學院的觀點,“媒體融合”是媒體增加新聞和信息平臺的數量從而使稀缺的媒體資源得到最優配置。也就是一個傳媒集團擁有多個媒介平臺,以信息傳輸通道的多元化作業模式,有效結合報紙、期刊等傳統媒體及廣播電視媒體,與互聯網介質新媒體的傳播通道,實現資源共享和集中處理,再以不同的平臺進行傳播。最值得關注的并不是各種媒介平臺,而是媒介之間的合作融合發展模式。這種全媒體平臺的傳播形態,受眾群體更廣,也更滿足了用戶個性化需求。對建筑行業來說,隨著近年來我國建筑業的高速發展,作為展示業內最新學術研究和工程技術成果的窗口平臺,建筑學術期刊在學術發展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尤其在物聯網、人工智能技術的推動下,學術期刊的傳播形態越發豐富,出版方式已不再局限于紙媒,而是呈現期刊+互聯網的多平臺終端進行信息傳播的媒體融合發展方向。本文即主要結合學術期刊媒體融合的特點與現狀,重點分析建筑學術期刊實現媒體融合發展的轉型發展之路。
2學術期刊媒體融合的特點
在數字技術、云計算、大數據及物聯網技術快速發展和新一代互聯網傳播環境下,媒體融合已具有多維視角,不僅是包括媒體形態的融合,還包括媒體功能、傳播手段、所有權、組織結構等要素的融合,媒體之間的技術逐漸模糊,同時也日漸促成了傳統紙媒轉向新型媒體產業的發展之路。具體來說,學術期刊媒體融合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特征。
2.1技術化與全能化
無傳播不技術,無技術不傳播。技術賦能成為新媒體建設的核心推手。正是基于衛星技術、數字化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與全方位應用,傳統媒體界限逐漸模糊,新興媒體形態層出不窮,如微信公眾號、微博、視頻號、網站、獨立開發的App等,都有賴于媒體技術的發展。在這些新興媒體的浪潮下,許多傳統學術期刊開始嘗試新媒體運營,同時繼續兼顧紙媒出版,傳播內容互有滲透與借鑒,傳播方式呈現多元化,從而使整個媒體產業呈現全能化。
2.2集約化與全民化
媒體融合改變了媒體的生產、傳播及消費方式,尤其是對生產方式的改變,可以說是具有顛覆性的。以新舊媒體融合下的建筑專業學術期刊來說,與傳統紙媒出版發行方式相比,多種媒體聯合運作下的科技內容傳播具有更多渠道和更多的形態,例如,同一技術專家的采訪可以通過一次內容集約化生產,同時在紙媒出版、在微信公眾號及網站等平臺發布。此外,新興媒體的出現,讓普通公民也獲得了參與發聲和傳播的能力,很多建筑行業從業人員開始自媒體運營,自發參與行業信息的生產與傳播。
2.3融合與跨界
從融合主體來看,媒體融合主要存在同業間、跨媒體、全媒體、跨行業融合這四種形態,既包括了內容融合、渠道融合,也有媒體產業與信息產業間的跨行業融合。其中,學術期刊的內容融合多是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物理形態的融合,渠道融合則是依賴于新一代互聯網技術背景,經過內容整合可以同時進入網絡平臺及移動終端平臺,也可以結合活動公司,開放線上與線下定期講座與論壇,打破地域界限及媒體界限,打造跨媒體、跨地域、跨行業的傳媒產業發展。
3學術期刊媒體融合的現狀
3.1學術期刊媒體一體化成為趨勢
從我國傳媒行業發展來看,最初以單一媒體平臺居多,如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隨后則以橫向聯合(如報紙、雜志等多種傳媒平臺聯合)和縱向聯合(如報刊與廣告、印刷等機構聯合聯合)為主,近期則以混合交叉式(傳媒產業及相關產業與非相關產業聯合)為發展趨向。因此,應當看到,傳統媒體走向多媒體一體化是遵循市場經濟規則及發展軌跡的必然結果。尤其在學術期刊領域,因為是專業媒體,受眾群體多是相關專業領域的從業者,相比大眾媒體,受眾人數相對較少,而通過媒體融合發展,利用多元化、一體化傳播實現優勢互補,將極大提升學術期刊的品牌影響力,為學術期刊發展開拓新機遇。
3.2專業學術媒體平臺多樣化共存
為應對新時代媒體發展需求,傳統媒體積極求變,借助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網站、微博等平臺開通各種專業學術媒體賬號,獨立開發網站、App等,生產內容從文字、圖片、H5、視頻的簡單疊加到“中央廚房”、手機客戶端、云平臺等媒體融合核心產品,使得傳播形態呈現社群化、傳播內容趨向個性化。以建筑專業學術期刊為例,《建筑技藝》雜志社作為傳統期刊出版機構,利用專業優勢和互聯網背景,逐漸開放了“建筑技藝雜志”微信公眾號、“AT資訊站”微信服務號、“建筑技藝雜志”微信視頻號、“《建筑技藝》雜志”抖音號、“建筑技藝·云學堂”網頁、“建科”App等媒體平臺,推出了各種專題文章、在線訪談、互動沙龍、視頻直播、建筑賞析等內容產品,這樣多樣化平臺的聯動運營,受到了行業人員及業余“發燒友”的一致好評。
4建筑學術期刊媒體融合發展戰略轉型
4.1傳統學術期刊媒體面臨多方面變化
隨著新技術的開發應用,各種新興媒體開始涌現并迅速搶占市場,媒體傳播手段越來越多樣化,媒體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傳統媒體的生態格局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包括內容生產、運營機制、市場營銷、企業管理等變化。其中,在內容生產方面,基于互聯網媒介環境和技術發展的激烈競爭,如建筑行業學術期刊,無論是從生產流程還是從欄目策劃執行方面,都開始偏重呈現文字、圖文、圖表、視頻、直播等多端化、社區化、多元化變革。此外,在運營機制、市場營銷方面,“互聯網+”的運營及營銷變化也為多元經營、衍生產品開發等傳統廣告之外的市場布局提供了有效指引;在企業管理尤其是人才管理方面,基于互聯網媒介環境,除業務型人才外,更需要擁有互聯網思維的創新型人才。這也促進了諸如建筑行業學術期刊等一批專業傳媒機構的制度、組織架構及運營管理變革等。
4.2傳媒機構新舊業務的深度融合與流程再造
在媒體融合時代,如果只是單獨再增設一個新媒體業務部門,且與傳統業務部門各自為政,仍不能順應市場發展規律,只有通過各方合作,自上而下進行徹底的組織機構與體制機制改革,積極優化采編與運營流程,著重采編流程的一體化、采編與運營一體化,才能適應媒體融合的發展,從而產生品牌疊加放大效應。在采編流程方面,融合型學術期刊可以通過采編團隊的整合、技術設備的改造以及信息渠道的分銷等機制變革形成工作合力,即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打破傳統學術期刊時效性不強、互動性不足等瓶頸。以紙媒上刊登的一篇學術論文為例,同一內容可以同時在紙媒和新媒體平臺進行不同格式的生成,進行線上及線下的多線傳播、廣泛覆蓋。在產品與內容運營方面,針對媒體用戶在互聯網時代呈現出的時間碎片化、使用需求個性化、使用場景移動化等特點,產品不再是單一的文章、視頻、圖片概念,可以是集圖片、文字、視頻、直播外鏈接于一體的多元化優質內容。目前開設微信公眾號(服務號)、微博號、頭條號等的新媒體機構非常多,在融媒體背景下如何統一產品和內容的管理運營也成為學術期刊媒體融合發展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在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從相互碰撞到相互融合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只停留在內容價值或者傳播渠道上,而是要遵從“渠道和內容皆為王”的原則,同時要注意實現多個媒體平臺用戶的數據反哺。
4.3學術期刊媒體融合建設中考評體系待完善
媒體融合建設需要完善考核和評價體系,形成激勵機制保障。唯有建立健全和完善合理、科學的考評體系和機制,才能更好地促進融媒體產品生產制作轉型,不斷推動媒體人員全面提高策劃和制作融媒體產品的能力。目前,媒體融合相關的考核機制不健全,考評體系不完善,有待建立適應和推動融媒體發展的科學的評價標準和依據。很多媒體以點擊量等指標為主進行考評。這種標準既不準確,也存在不合理之處。例如,在建筑行業專業媒體平臺的內容傳播上,往往事件性新聞的吸引力比之技術類內容較低,相對的瀏覽量和傳播量也會有所偏重。因此,在考核考評方面,需要解決考核之中所面臨的平衡性、激勵性、統一標準等問題。
4.4傳統學術期刊媒體從業人員需“換腦”
在人才的構成上,傳統媒體以采編團隊為主,但融媒體環境下,采編團隊則要由具有全媒體思維、擁有開放性視野的全媒體記者組成,這類具備“一專多能一尖”水平的融媒體記者是媒體轉型的關鍵。若要成功轉型,首先傳統媒體從業者需要進行“換腦”,以全媒體的思維構架整個行業結構,不僅可以針對不同人群進行采寫、編輯,還能利用多種新媒體設備和平臺進行內容發布,以適應多樣化媒體的需要,同時注重與用戶的互動交流,打造編輯-作者-讀者三者對話的學術社群,特別是把輸出的內容作為與用戶的聯系點,而不是將其作為產品“終端”,因此,學術期刊從業者要在以“內容”為核心的傳播架構上添加“社交”要素。以筆者所在單位為例,通過《建筑技藝》《智能建筑電氣技術》等建筑行業學術期刊建立的讀者用戶大數據,陸續組建了多個互動交流群,積極以社群的方式,為用戶提供知識資源、在線閱讀、學術交流等知識服務,構建以學術期刊為平臺的學術共同體,以更有利的用戶“黏性”賦能學術期刊媒體融合發展的智能化、精準化、即時性、互動性。
- 上一篇:住建局工作總結和工作謀劃
- 下一篇: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效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