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社會道德特點及道德教育綜述
時間:2022-04-03 11:24:00
導語:網絡社會道德特點及道德教育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網絡社會是一個與現實社會生活系統有較大差異和區別的網絡空間系統,因而表現出其不同的網絡倫理道德特點。當今,具有較高知識層次的高職大學生已融入網絡生活,本文針對其網絡道德存在著的一些問題,提出了加強高職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對策。
關鍵詞:網絡社會網絡道德高職大學生
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和發展,網絡成為人們生活、工作、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越來越多的人加人到“網民”行列中,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網絡社會。
一、網絡社會及其道德特點
(一)對網絡社會的理解
隨著互聯網在社會生產與生活中的迅速滲透,“網絡社會”一詞越來越被人們所認可,一種理解認為:“網絡社會”就是指作為各種網絡共同構成的“互聯網”以及人們通過互聯網技術所實現的“網絡化”過程中“網民”之間的互動;另一種理解是以“網絡空間”來界定“網絡社會”;有人認為網絡的本質就是一種“在線”整合體,也有人從傳播學的角度將互聯網看作是“一個模擬傳統社會傳播形式的數字化平臺,或者說與現實社會并列的虛擬傳播環境,一個虛擬社會”。無論怎樣理解,“網絡社會”都是一個與人們現實的社會生活系統有著較大差異和區別的網絡空間系統。直觀地看,網絡空間展現的純粹是數字信息之間的關系,實質上,其背后存在的是被數字信息所遮蔽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網絡社會中人與人的交往呈現出與現實社會交往不同的特點,因而形成網絡社會不同的倫理道德特點。
(二)網絡社會的道德特點
第一,網絡社會道德標準的不確定性
道德標準是對人們行為的一種道德評價,現實社會中人與人的交往形式主要是面對面的直接交往,道德活動范圍受物理空間限制。道德交往一般基于血緣、地緣、業緣關系建立起來的,交往過程受制于人的社會地位、社會身份和社會角色等因素,交往的范圍也基本限于權力、地位、職業和利益相近的社會階層,道德評價標準在人們的交往活動中通過歷史的積淀趨于穩定、統一,并帶有民族性特征。而網絡社會,網絡化的道德交往是虛擬空間的反映,超越了物理空間的限制,道德關系不僅僅是熟人之間的善惡評價關系,大量陌生的、不同階級、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不同語言的人,在網絡中發生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因而對同一性質的行為,其道德評價標準不盡相同、具有不確定性。
第二,網絡社會道德行為的難控性
首先,與現實社會相比,網絡社會是離散結構,沒有中心和界限,不受任何組織機構控制。其次,與現實社會交往主客體不同,網絡化交往的主客體處于“無標識狀態”和虛擬狀態下,可以隱藏姓名、身份、年齡、性別二形象等,因而信用度、可靠性無從談起,更無組織機構加強控制,交往形式以字符為介,是間接的、虛擬的、符號化的,可相逢不相識,人們更多的是按照自己在現實社會中的人生體驗來約束自己或不約束自己。現實中人們不能或不敢做的事在網上可能會做,故非常自由和難于控制。
第三,網絡社會道德規范約束力的弱化
現實社會中的道德主要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內心信念三者來維系。而網絡社會由于其虛擬性的特點,網上人的言行僅靠個人內心信念來維系,這樣遵從道德規范與否也不易覺察和監督,道德規范約束力大為減弱。
第四,網絡社會道德的新要求
1985年,J·H·穆爾在《元哲學》雜志上發表《什么是計算機倫理學》的論文,指出計算機技術創造的新的可能性的周圍,存在著傳統倫理學不能直接回答的一系列道德新課題。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產生了新的人際關系、道德關系,引發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是近數年間發生的并具有新的特點。人類社會道德規范在歷史運動中有一個量的積累過程,并在適用范圍在總體上趨于提高和擴大。網絡發展同樣也需要教養,網絡行為也需要和其他社會行為一樣有一定的道德規范和原則。因而需要在傳統倫理道德的基礎上加以研究,構建適用于網絡社會的倫理道德體系。
網絡社會的道德特點使網民常常處于道德的沖突與選擇中,而表現出網絡道德行為的一系列問題。高職大學生文化層次較高,思想活躍,是接受新事物的敏感人群,已融人網絡社會生活,網絡道德修養成為其思想道德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對所在高職院校210名大學生進行了間卷調查,間卷涉及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同性別的高職大學生,旨在了解高職大學生網絡生活、網絡道德的現狀,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的對策。從而加強高職院校德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
二、高職大學生網絡道德現狀
(一)高職大學生網絡道德的總體趨勢是積極向上的
從問卷調查結果來看,高職大學生對網絡社會道德的認識基本是正確的,54.76%高職大學生認為與傳統的道德規范與法律規范相比,目前網絡社會的道德規范與法律規范是不健全的,尚待完善,21.9%高職大學生認為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是不同的,需要發展其自身的道德規范。
在網絡生活實踐中,92.86%的高職大學生認為網絡社會需要法制規范;49.05%高職大學生對網絡不道德行為表示氣憤;40.48%的高職大學生在網上聊天或發表看法時,沒有使用過不文明的語言或符號縮寫;46.67%的高職大學生認為自己在網絡生活中的行為是規范的,30.95%認為自己的行為比較規范;55.24%高職大學生對對現在語音聊天室、論壇、貼吧存在的罵人現象表示非常反感;在網絡游戲泛濫的今天,仍有51.9%的高職大學生認為網絡游戲無聊,浪費時間。
以上這些數據說明具有較高知識層次的高職大學生們能夠正確認識網絡社會,理性地看待網絡社會生活中的一系列道德問題,其網絡道德總體趨勢是積極向上的。但調查的同時,我們也發現部分高職大學生的網絡道德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二)高職大學生網絡道德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部分高職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意識模糊
5.71%的高職大學生認為與現實社會相比,網絡社會是自由的,完全可以不負責任;18.57%的高職大學生認為網絡社會是虛擬的,不必太認真;10.48%高職大學生分不清哪些網絡行為是不道德的;56.67%的高職大學生對電腦“黑客”很佩服,認為他們技術高超;34.76%高職大學生會好奇地進人一些不良網站;35.24%高職大學生對語音聊天室、論壇、貼吧存在的罵人現象持無所謂的態度。這些數據說明部分高職大學生對網絡社會、網絡道德的認識是模糊的,甚至是不正確的。
第二,部分高職大學生對網絡道德規范不了解
網絡道德規范是人們網絡生活應遵守的公共準則,也是人們正當網絡行為的指南,而調查中我們發現高達83.33%高職大學生表示不了解網絡法規;62.38%高職大學生表示不了解網絡道德要求,那么高職大學生在網絡生活中就會無所適從,就會出現不當的網絡行為甚至是違反法律、道德規范的行為。
第三,部分高職大學生網絡道德行為失范
高職大學生網絡道德行為失范表現在幾個方面:首先,使用不文明的語言或符號,55.24%的高職大學生在網上聊天或發表看法時,使用過不文明的語言或符號縮寫;45.24%的高職大學生使用不文明的語言或符號的理由是不痛快時發泄一下,43.33%的同學是別人用時我也用;其次,瀏覽不良網站,8.1%的高職大學生主動瀏覽黃色網站,30.48%的同學偶爾瀏覽過;當無意中看到反動的宣傳文章或討論時,34.76%的高職大學生表示會因好奇,進去看看;第三,因上網而影響正常學習,11.9%的高職大學生因控制不住自己經常包宿上網,41.9%的同學會因心情不好偶爾通宵上網,25.24%的高職大學生因對課堂教學內容不感興趣而逃課上網,32.86%的同學會因心情不好也逃課上網。
在網絡社會中,高職大學生的網絡道德問題是其思想道德狀況的真實體現,加強網絡道德教育是加強高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
三、加強高職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思考
(一)豐富高職院校德育內容,引導高職大學生正確認識網絡道德的實質
網絡道德是對人們的網絡行為進行評價,調整網絡這個虛擬社會中人與人、人與電子空間,進而調整人與電子空間和物理空間等多種關系的一切原則和規范的總和。網絡社會是網絡主體通過電子信息網絡自覺自愿地互聯而建立起來的,但網絡并不是倫理道德的主體,而只是一種載體,網絡道德的主體仍然是人,網絡道德實質上就是網絡主體在網絡活動中應具備的道德規范。離開了人,離開了普通意義的倫理道德,網絡道德也就無從談起。
一方面,高職院校應開設有關網絡文化知識的講座,使高職大學生正確認識網絡社會,認識網絡社會的道德特點,明確網絡道德的實質,了解在現實社會中應遵守的道德規范在網絡這個虛擬、開放的社會、這個缺乏監管、制約的社會也同樣需要遵守;另一方面,豐富高職大學生道德修養的內容,增添網絡道德特殊要求的講解,如我國針對網絡道德問題制定的“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美國計算機倫理協會制定的《十戒》等,還可根據高職大學生中的主要網絡道德間題,編寫同學們自己的網絡道德小冊子,目的就是使高職大學生了解網絡道德的基本要求,從而自覺遵守網絡道德,在網絡活動中自覺踐行道德原則。
(二)發起“文明上網”的倡議,加強網絡道德規范的宣傳
網絡法律規范、道德規范不明確是高職大學生無法正確判斷和踐行網絡道德規范行為的最直接原因。目前在網絡技術較為發達的國家,通過道德與法的結合,把網絡道德的內容以法律和道德條例的形式,對網絡人提出遵守網絡規范的要求。如美國政府通過的《信息凈化法》、《總統反恐怖法》、《隱私權保護法》。美國計算機協會通過并采用的《倫理與職業行為準則》,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頒布網絡倫理宣言,明確譴責“六種網絡不道德行為”等都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90年代,我國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并于2001年11月了《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這些網絡倫理道德規范從對網絡技術人員到普通“網民”,再到青少年網絡人,都提出了相應的規約,但由于宣傳不夠,這些規約遠沒有被網民所了解。
因此,一方面,國家政府應加大對網絡法律規范、網絡道德規范的宣傳力度,形成良好的文明上網氛圍。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應利用高校陣地加大網絡道德規范的宣傳,如借鑒國內外網絡倫理研究成果,根據本校的學生網絡道德現狀,增開“網絡道德”課程,開展專項的網絡法規、網絡道德的學習活動,提出“文明上網”、“爭做網絡道德學生”的倡議等,推進網絡道德規范在高職院校的普及,促進高職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樹立網絡道德觀。
(三)強化網絡道德意識,提升高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境界
網絡道德意識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心理活動系統,是網絡道德認識、網絡道德情感、網絡道德意志的統一體。網絡道德認識是對網絡行為的是非、善惡的理解與評價;網絡道德情感是網絡主體在一定網絡道德認識的基礎上對自己和他人的網絡行為進行評價時產生的內心體驗,如憎恨感、愉悅感、責任感等;網絡道德意志則是不受網絡誘惑因素的影響,能夠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感沖動和網絡行為,包括自主、自律、自覺等。
網絡道德意識不強是目前高職大學生網絡生活的一個主要問題,網絡道德意識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全社會共同努力的綜合系統工程,高職院校應通過一切途徑,如課堂教學、輿論宣傳引導、校園網絡文化陣地建設、校園網絡管理等等,創設一個全過程、全方位的網絡道德意識引導的大環境,提升一高職大學生的網絡道德認識,提高他們對網絡行為的是非、善惡的判斷與評價能力;豐富高職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情感,深化“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理念;增強高職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意志,自覺調節和控制自己的網絡行為,努力做到網絡生活中“慎獨”。從而,強化高職大學生上網的尊重意識、誠實意識、政治意識、責任意識、自律意識,提升其網絡生活的思想道德境界。
(四)自律與他律相結合,增強網絡道德規范的約束力
網絡道德規范的約束力來自于自律和他律,自律是個體內化了的道德法則,是對自己思想行為的方向和方式進行自我的規范、自我的約束、自我的調節。自律是網絡道德規范約束力的根本,教育高職大學生認清自我,認識自已的責任和義務是加強高職大學生自律的主要途徑之一,通過分析高職大學生網絡生活中的一系列道德問題,幫助學生針對自己的問題制定修正計劃,完善自己,引導高職大學生做自已清緒、情感、行為的主人,從小事來培養自已堅強的意志,從而達到網絡道德行為的自律。他律則是通過加強校園網絡的管理,對不健康的網絡內容加強技術上的監控,減少網絡的負面影響,建好校內計算機房和電子閱覽室,吸引學生在校內上網,同時倡議實名上網,簽定文明上網公約等,建立起同學、朋友之間的監督和約束的道德屏障。自律與他律的結合,有效地約束高職大學生的網絡行為。
- 上一篇:安全的校園網絡應用環境綜述
- 下一篇:觀田蒙作品《隨感》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