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可持續發展探討

時間:2022-11-23 08:27:12

導語: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可持續發展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可持續發展探討

退耕還林工程對于遏制吳起縣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和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還可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推動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行政村是吳起縣退耕還林工程實施的基本單位,村級退耕還林工程建設事關整個退耕還林工作的成效。

1廟臺村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現狀

廟臺村位于白豹鎮東北部,屬生態環境脆弱區,全村共7個村民小組、99戶、483人。現保留耕地129hm2,其中基本農田63hm2,人均基本農田0.1hm2。該村總退耕還林面積940hm2,其中退耕地面積588hm2,荒山荒地面積286hm2,目前經國家確認的退耕還林面積874hm2。

2影響退耕還林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

2.1未確認還林面積大,影響群眾的造林護林積極性

吳起縣退耕還林工程起步早、面積大,均屬1999年一次性退耕,以廟臺村為例,現仍有逾66hm2超前實施退耕地造林已合格,但國家未確認,群眾無法享受國家政策。目前,這部分造林地塊有的已郁閉成林,土地用途已由農業用地轉為林業用地,這部分地塊不能隨意改變用途,更不得毀林復耕,出現了群眾即享受不到退耕還林政策又不能毀林復耕的兩難境地,挫傷了退耕戶的積極性,受糧食安全和耕地銳減影響,糧價回升,農民種糧積極性提高,如果問題無法有效解決,群眾無法從退耕還林工程中獲得比種糧更高的經濟效益,極易引發“退林還耕”現象。

2.2退耕還林工程經濟效益發揮不理想

退耕還林工程主要發揮生態效益,工程實施中雖然遵循了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相協調發展的原則,但由于受到自然環境、管護水平、立地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制約,退耕林木經濟效益不夠理想。廟臺村主要樹種為沙棘、刺槐、山杏,其中沙棘約占80%左右,目前均未達到預期效益。以沙棘為例,該村沙棘除少部分老林外,大多沙棘為2000、2001年種植,目前部分已經掛果,由于全縣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市場化沙棘產業鏈條,對沙棘資源的利用仍處在探索階段。從長遠利益和可持續發展角度考慮,沙棘又屬灌木樹種,生命期10~20年,目前已進入衰敗期,如果產品銷售、深加工等后繼環節技術水平無法提升,市場經營風險較大。

2.3后繼產業發展緩慢

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是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重大機遇,也是培植新興產業發展的動力。但由于受到經濟總量低、自然環境差、技術和人力相對滯后等客觀因素影響,廟臺村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緩慢。該村農民收入除去退耕還林政策補助外,主要來源于種植業、勞務和草畜業。隨著近年來糧價的回升,當地農民種植業收入有所增加,但是受到耕地總量的限制,人均保留坡耕地不到0.2hm2。當地蘋果產業起步較晚,2015年開始發展蘋果經濟林,大多數未掛果,退耕戶沒有活力。務工人員盲目外出,缺乏專業技術,而當前勞動力市場需求已由體力型向專業型、技術型轉變,農民務工愈來愈難。另外,退耕還林管護本身需要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人員多,退耕還林工程缺乏勞動力,影響了退耕還林工程的可持續發展。

3促進退耕還林持續發展的主要措施

3.1積極爭取國家計劃任務,盡快消化未確認面積

雖然國家對退耕還林工程進行了結構性、適應性調整,但是,每年仍向吳起縣下達一部分退耕還林計劃任務。應當再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積極爭取國家計劃任務,徹底消化未確認面積,消除群眾顧慮。

3.2加強基本農田建設

緊緊抓住基本農田建設補助的大好機遇,大力興修基本農田,力爭使人均標準農田達到0.1~0.2hm2,同時,抓好水利設施建設,采用農業先進技術和經驗,調整種植業結構,精耕細作,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在確保口糧的基礎上,不斷提高種植業收入。

3.3加快后繼產業發展

積極培植和扶持農頭企業發展,做大做強沙棘和山地蘋果產業。目前,退耕還林栽植的沙棘林已進入盛果期,蘋果逐步掛果,應依托龍頭企業,加大沙棘油、茶、飲料、日化等沙棘產業及蘋果系列產品的研發,可采取公司+農戶+基地的方式,實行集約化經營,確保投產見效。進一步調整草畜產業結構,拓寬增收渠道。

3.4狠抓退耕還林工程管護工作

封山禁牧是保護森林資源的重要舉措,全面落實《陜西省封山禁牧條例》和《延安市鞏固退耕還林成果保護條例》,加大督促檢查,嚴懲各種破壞退耕地的現象,切實保證退耕還林成果得到鞏固,同時加大退耕還林林分改造和森林撫育,適度調整經濟生態兼用樹種和長青樹種,提升退耕還林整體質量效益。

3.5加大退耕農戶技能培訓力度,增加致富本領

政府需加大對退耕農戶勞動力的培訓力度,培養一批職業農民、致富能手,通過勞務輸出、訂單培養、土地流轉產業項目開發等形式,多措并舉提高廣大退耕農戶收入,確保退耕還林工程兌現資金斷補后,現有退耕成效不反彈。

3.6積極推進生態移民,提升退耕農戶幸福感

廟臺村為山地村,生產條件差,糧食產量低,對居住在生態地位重要、生態環境脆弱、已喪失基本生存條件的偏遠戶,需把握好國家異地搬遷、生態移民、避災移民、扶貧移民等機遇實行易地安置。減少因人為因素干擾,使得現有退耕還林地能更好地發揮生態效益,提升退耕農戶幸福感。綜上所述,退耕還林可持續發展是生態建設理念的必然體現,通過項目扶持、基本農田建設、后續產業發展、林地撫育管護等措施的落實,更加有利于退耕還林的持續發展。

作者:齊統祥 單位:陜西省吳起縣退耕還林工程管理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