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還林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6 13:13: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退耕還林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退耕還林論文

篇1

基于2006—2011年的統計數據,借助SPSS17.0統計分析軟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對寧夏隆德縣的退耕還林(草)后續產業綜合效益進行定量評價與定性分析.

1.1指標體系的建立本文根據隆德縣退耕還林(草)后續產業狀況,借鑒有關研究成果,并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全面性和合理性等因素,對指標進行篩選,建立隆德縣退耕還林(草)后續產業評價指標體系,包括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方面的16項指標(表1).

1.2數據獲取表1中除林草產業蓄水量(D14)、林草產業CO2固定量(D15)、農作物CO2固定量(D16)參照以下方法計算外,其他數據均來源于2006—2011年的《寧夏統計年鑒》.

2結果與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所選的指標進行處理和運算,發現各指標存在很高的相關性,對它們進行綜合評價,適合于因子分析.對選取的16個指標進行因子分析,經正交旋轉后,前面3個主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為91.489%,代表了原始指標的絕大部分信息(表2).通過進一步計算,可得主因子載荷矩陣,進而得到因子得分矩陣(表3).由表3可知,公因子1在其他特色種植業面積和其他人口指標中載荷較大,因此可將公因子1看成是社會結構調整因子;公因子2在林草產業CO2固定量和林草產業蓄水量指標中載荷較大,因此可將公因子2看成是生態環境效益因子;公因子3在農業產值和農業收入指標中載荷較大,因此可將公因子3看成是農業經濟總量因子.根據以上分析,可以從社會結構調整、生態環境效益和農業經濟總量三大因子來簡化計量綜合效益,建立因子得分函數。采用因子加權總和計算隆德縣退耕還林(草)后續產業綜合效益評價值,并以各因子的方差貢獻率確定其權重。

2.1隆德縣后續產業效益顯著且階段性差異明顯由圖1可知,隆德縣在退耕還林(草)工程實施之后,后續產業發展取得了較顯著的綜合效益.隨著時間的延續,綜合效益逐步發揮,而且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中藥材、沙棘加工、花卉、蔬菜等后續產業在最初的2a里發揮的效益相對較小,甚至其某些方面會出現一些負面的影響,這主要是因為后續產業在開發、組織和管理、資金和技術等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而2010年發揮的效益是2006年的近1.6倍,整體呈顯著增長趨勢.2007—2008年的綜合效益增長最快,增長的分值為1.12,這主要是因為設施農業在2008年初見成效.2008—2010年增加的分值相對于2007—2008年期間降低了1.11.總之,2006—2010年間的增加分值,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退耕還林(草)后續產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逐年增加.在不同階段各效益對后續產業綜合效益的貢獻度不同:2006—2007年間,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2007—2009年間,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2009—2010年間,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后續產業實施之初,由于資金和技術的缺乏,退耕還林(草)后續產業開發緩慢,發展氛圍不濃,多數農戶從思想上只重視眼前的糧款補助,而未意識到后續長遠發展,經濟效益在短期內無法得以體現;由于退耕還林(草)工程的成功實施,使得生態效益十分顯著;2007年以后,隨著政府對勞務輸出的有效組織,生態移民搬遷與勞務產業相結合,使尚未完全脫離和未脫離土地的農民逐漸擺脫了對土地的依賴;之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政府的有效組織,特色種植業、設施農業和勞務等產業所產生的經濟效益逐漸顯現出來.

2.2經濟效益后續產業的經濟效益主要反映在后續產業推進后,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生產條件的提高而增加的已變為經濟形態的那部分效益[6].其中,最突出的方面是對國內生產總值、農業產值、林業產值、牧業產值以及各類經濟收入等方面的影響.

2.2.1后續產業對各類產值的影響從整體上看,各類產值總量都呈上升趨勢,說明退耕還林(草)后續產業對國內生產總值、農業產值、林業產值、牧業產值的增長有一定貢獻,后續產業發展時間越長,貢獻越大.隆德縣退耕還林(草)后續產業主要為中藥材、沙棘加工、花卉、蔬菜等支撐產業,其對國內生產總值和農業產值增長的貢獻要大于對牧業和林業產值的增長貢獻(圖2).

2.2.2后續產業對農民家庭經營收入的影響隆德縣退耕還林后續產業對當地農村居民經濟收益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農業收入、林業收入和牧業收入三方面.退耕還林(草)后,隆德縣的農民家庭經營總收入年平均增加15.04%,說明退耕還林(草)后續產業的推進確實有利于當地農村經濟總量的增加;農業收入年平均增加13.13%,這主要得益于特色種植業的收入,林業收入年平均增加42.63%,牧業收入年平均增加20.98%.說明退耕還林(草)后續產業有效地促進了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林業收入得到了顯著提高,根本原因在于出售林產品所得收入增長迅速.

2.2.3后續產業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對農民個人來說,后續產業對其經濟收入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外出勞務收入和人均收入兩方面[6].與2006年相比,無論是從各鄉鎮還是從整個隆德縣來看,隨著后續產業推進年數的增加,農民人均純收入顯著增長,人均收入的年均增長率為14.89%.農民外出勞務收入逐年增加,農民外出勞務收入年均變化率為18.60%,說明后續產業促使越來越多的農業勞動力解放出來從事于其他生產活動而創造更多的收益(圖3).

2.3社會效益隆德縣退耕還林(草)后續產業所產生的社會效益最為突出的是對當地人口資源及作物種植結構的分配.

2.3.1人口資源分配的變化人力資源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研究對比隆德縣退耕還林(草)后續產業實施前后的農林牧漁業從業人員、非農業從業人員和外出勞務人口的變化來說明后續產業對縣域人口資源分配的影響.從2005年以及2010年數據對比中發現,全縣農業人口減少了17.05%,而外出就業的勞動力人數和其他人口(運輸倉儲郵政、商業、住宿餐飲業等)分別上升了21.21%和3.68%.這說明后續產業對隆德縣人口資源的分布確實產生了明顯影響.隆德縣退耕后續幾年來的農業勞動力變化量隨著后續產業推進年數的增加而減少;外出勞務人口變化量和運輸倉儲郵政、商業、住宿餐飲業等其他人口隨著后續產業推進年數的增加而增加.說明通過后續產業的推進,從事耕作的農村勞動力逐漸減少,有更多的勞動力從耕地上解脫出來外出務工和從事商業、運輸等服務業,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都得到一定的調整.退耕還林(草)后續時間越長,外出勞務人口變化越大,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調整的效果越明顯.

2.3.2作物種植結構的調整與2005年相比較,2010年隆德縣小麥播種面積減少了43.13%,其他特色種植業面積增加了6356hm2.通過后續產業的推廣,以小麥為主的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大幅度減少,而可作為經濟作物的其他作物的播種面積整體呈上升趨勢,土地資源再分配的效果明顯.由圖4可知,隆德縣退耕后幾年來的小麥面積變化率和其他特色種植業面積變化率是隨著退耕后續年數的增加而減少和增加.小麥面積變化率與年數的線性相關性沒有其他特色種植業面積變化率與年數的線性相關性明顯.其他特色種植業面積變化率隨年數的增加而線性增加,表明隆德縣隨著后續產業的不斷深入展開,藥材、馬鈴薯、蔬菜瓜果等特色種植業面積逐漸增大,特色種植業規模逐步增加,當地正在有計劃地對特色種植業進行規劃.而當年造林育苗面積的變化則表明退耕還林(草)后的整體狀況比較穩定,2005年退耕結束后,每年在確保耕地保有量的同時只是對退耕還林死掉的林木的補充,以保持退耕還林對水土保持的效益.

2.4生態效益后續產業在生態方面的效益主要體現在生態環境效益,主要表現為農作物和林草業的CO2固定量及林草業的蓄水量.林草產業CO2固定量年平均增長率為5.66%,林草產業蓄水量年平均增長率為18.68%,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但由于技術和資金的限制,部分藥材、草畜和設施農業管理粗放,撫育、管理與保護跟不上,部分花卉生長環境等條件控制不到位,保存率較低;退耕地林藥林草間作發展不均衡,有的地塊雜草叢生,致使幼樹生長緩慢,抑制了間作牧草和藥苗的生長,使得后續產業的生態效益相對不明顯.

3討論

退耕還林(草)后續產業效益包括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3個方面,這是學術界所公認的[10].對比現有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對隆德縣退耕還林(草)后續產業效益進行嘗試性評價時,涵蓋了完整的3個部分;選取的綜合評價方法和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符合寧夏南部山區退耕還林(草)后續產業效益評價實際;評價結果與實際情況具有一致性,能夠反映隆德縣退耕還林(草)后續產業取得的效益成果.本評價體系是在借鑒相關評價退耕還林(草)工程效益的基礎上進行的,這是因為退耕還林(草)后續產業本身就是對退耕還林(草)工程的鞏固、延續與支撐.雖然評價結果只能反映退耕還林(草)后續產業效益的變化趨勢,但與當地實際情況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證明研究結果能夠對現實的退耕還林(草)后續產業產生指導意義.本文只是從宏觀方面籠統地對隆德縣后續產業所取得的成效進行了探討,限于數據獲取的限制而未從具體的后續產業著手分析,且未對后續產業所面臨的開發滯后、牧草與藥材加工貯藏手段落后、部分群眾對間種的藥材管理粗放、產業鏈短、缺少龍頭企業帶動等問題進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討,這些將成為筆者今后研究類似問題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4結論

篇2

成果難以鞏固的主要原因出現毀林復耕現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利益問題,即退耕林地收益低下。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1補助標準低是直接原因退耕還林現行補助標準是:生態林分兩輪,共補助16年,前8年2400元•hm-2,后8年1350元•hm-2;經濟林分兩輪連續補助10年,前5年2400元•hm-2,后5年1350元•hm-2;退耕還草分兩輪補助4年,前2年2400元•hm-2,后2年1350元•hm-2。阜新市實施退耕還林的14年,是我國經濟發展最迅速時期,2001年和2013年糧食價格以玉米為例分別是0.4元和1.2元,土地承包價格以一等地為例分別是100元和800元,而補助標準自1999年制定后始終沒有提高。退耕戶本能地去追求利益最大化,遂產生了毀林復耕行為。

1.2退耕還林政策失去優勢,林地和耕地比較效益差距拉大除糧價上漲因素外,種糧比經營林木見利快,農業的糧食直補資金已經超過了退耕還林的第二輪補助,農業綜合開發和高效農業項目的實施,都加大種樹和種糧的收入差距。對退耕還林沖擊很大,退耕戶感覺退耕還林很吃虧,復耕的愿望強烈。

1.3林地直接收益降低阜新市在退耕林木處于幼林期時,開發了林下養殖、種植等20多個增收模式,效益很好。隨著樹木的生長,這些模式規模銳減,退耕戶只有指望林產品收益。退耕還林的生態林主要以楊樹為主,自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楊樹木材市場價格從最高的每立方米900元下滑到現在的500元,去掉各種費用到退耕戶手里才400元,林木的預期收益大幅下降。以大扁杏為主的經濟林,2010—2012年,由于氣候原因,連續3年沒結果或少量結果,在沒有收益的情況下,還要花費很多的管理費用,結果導致了大面積杏類經濟林保存率下降。

1.4阜新市生態建設需要,借力于退耕還林工程,執行政策有偏差《退耕還林條例》規定:“水土流失嚴重的,沙化、鹽堿化、石漠化嚴重的,生態地位重要、糧食產量低而不穩的耕地納入退耕還林規劃;基本農田保護范圍內的耕地和生產條件較好、實際糧食產量超過國家退耕還林補助糧食標準并且不會造成水土流失的耕地,不得納入退耕還林規劃”。2001年全省實施綠色通道工程,阜新市由于地方財政困難,為解決建設資金,把很多不符合退耕政策的耕地造林納入退耕還林工程補助范圍。2001—2005年,全市累計建設綠色通道1.6萬hm2,其中的1.3萬hm2耕地造林全被納入退耕還林,當中1.1萬hm2耕地屬于穩產田。這種做法,從嚴格意義上講不符合退耕還林政策,這類退耕林地,引起的上訪事件所占比重最大。

2解決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阜新市的退耕還林工程建設成果來之不易,如果毀于一旦,阜新地區的生態安全就無從談起。當前的形勢下,造林成本將是原來的5倍,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造這么大的規模。所以,阜新的退耕還林必須堅持“政府主導,以保為主,積極爭取,廣開門路”的原則。根據這一原則,結合阜新市實際,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2.1發揮政府職能,為鞏固成果提供長效保障

2.1.1加強政府責任落實考核對照《退耕還林條例》規定,建立健全針對退耕還林的目標考核制度,把退耕還林損毀面積落實到考核指標當中,上級政府要和下一級政府簽訂責任狀,開展針對各級政府的責任落實情況檢查,增強各級政府落實責任的主動性。這一措施將對保護退耕還林成果起到重大作用。

2.1.2制定相應的制度,明確各級財政的退耕還林工作經費在當前復耕思想嚴重和缺乏專業技術指導的情況下,放手讓退耕戶進行撫育、間伐病蟲害防治、迎接檢查驗收等工作,將損失慘重。因此,這些工作只能由政府和林業部門來承擔。《退耕還林條例》第四十五條規定“退耕還林地方所需檢查驗收、兌付等費用由地方財政承擔。”但是,由于阜新市各級地方財政困難,至今各級財政沒有安排專項的退耕工作經費。沒有足夠的經費作保障,勢必會影響到工程的高效管理。

2.2積極爭取和反映,促進退耕還林政策的及時調整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協以及市財政、市改委、市林業等多部門,應通過各種渠道和各種方式,積極向國家和省級有關部門爭取提高退耕還林補助標準。建議建立定期的浮動調整制度,讓退耕還林政策保持優勢,及時跟上經濟發展形勢,保證國家生態需要和退耕農戶的利益和諧共贏。

2.3探求新的管理模式,活化管理機制,提高退耕還林工程撫育經營水平

2.3.1加強退耕林地的經營管理工作一是按著省林業廳的要求,在市退耕辦的統一組織下,各縣區要認真編制森林經營方案,使退耕還林地和林木的經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合理安排年度計劃,有序進行,先安排速生楊和需要衛生撫育的地塊,盡量加快進度。三是林政資源部門積極爭取撫育間伐采伐限額,保障其進度。四是利用現有政策,幫扶因自然災害損毀的退耕農戶重新造林。五是加強基層林業站業務人員的技術培訓,有效指導退耕農戶進行林地管理和經營。六是加強林木病蟲害防治工作,防止因病蟲害而毀林事件發生。七是森林經營部門要將退耕林地撫育間伐列入國家森林撫育間伐補貼范疇。八是采取靈活的經營方式,加強低產低效林的改造,減少退耕戶的損失。

2.3.2多方籌措資金,建立地方補償機制積極向國家爭取扶貧政策和資金,縮小退耕農戶與其他農戶的家庭經濟收入差距。有的農戶大部分耕地因政府主導的綠化工程被退耕還林,又沒有其他生活來源。在不違反政策的前提下,應將生活有困難的退耕戶優先納入社會保障范疇。退耕還林主要產生的是生態效益,全體人民都是受益者,但受損失的是少數退耕戶。省、市、縣應該根據《退耕還林條例》,建立地方生態補償制度,由各級財政拿出一定資金增加退耕還林補助。

篇3

1.調查區域與問卷設計

陜南地區位于陜西省南部,北靠秦嶺、南倚巴山,漢江自西向東穿流而過。該區域由秦嶺山地、大巴山地和漢江谷地組成。陜南地區是我國退耕還林最早實施的試點區域和重點區域,〔1〕因此,本文選擇該地區作為研究對象。本文所使用的數據主要來自于對陜南地區商洛、安康和漢中三市多個鄉鎮的農戶實地調查問卷。該項調查的時間為2012年1~2月,調研樣本采取隨機抽樣方法,并綜合考慮了樣本地區的社會經濟水平、地理區位、地形地貌以及退耕還林工程實施進度、支持力度等方面的差異。調研樣本總數為291個,其中退耕戶114戶,非退耕177戶。調查問卷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農戶個人及家庭特征,具體涉及農戶家庭戶主的年齡、文化程度、家庭人口規模、勞動力配置情況等;第二部分是農戶對生態農業的認知情況;第三部分是農戶對生態農業生產方式的選擇情況。

2.概念界定及理論基礎

(1)概念界定。

生態農業認知是指農戶對生態農業生產模式的主觀認識與感知,是人腦存儲的對生態農業生產的最終印象與知覺。目前生態農業在我國已經有多種發展模式,作者在陜南地區廣泛調研得知,該地區農戶選擇的生態農業生產模式主要有以下8種:設施生態農業、豬—沼—果、生態養殖、稻鴨共育模式、生態旅游農業、高山反季節蔬菜、食用菌生物鏈循環模式、無公害或綠色食品及有機食品開發模式。隨著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退耕還林等政策的不斷推進,在我國農村大力推廣發展生態農業顯得越來越迫切。而農戶對生態農業的認知決定了農戶進行生態農業生產的意愿和具體生態農業生產方式的選擇行為。不同類型的農戶對于生態農業生產方式的認知水平必然不同,因此,只有在深入分析不同類型農戶對生態農業的認知差異的基礎上,找尋提升農戶認知水平的政策著力點和一般規律,才能有效提升農戶采用生態農業生產方式的程度。

(2)理論基礎。

本文研究的理論基礎是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該理論認為,個人的行為態度是個人對自身行為進行評價的結果。因此,農戶會基于自身所具備的常識對發展生態農業的利弊進行評估,這種常識顯然與農戶所具有的相關知識、教育水平和生活閱歷有關;同時主觀行為規范也會影響個體行為態度,農戶對生態農業的認知會受到對其有重要影響的農戶或群體態度的影響,諸如已經采用生態農業生產方式或是對生態農業有所了解的親朋好友會引導并提高農戶關于生態農業的認知水平;農戶認知同時受到外界條件所決定的個體行為控制的影響,退耕還林工程是外界條件的重要組成部分,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為農戶深入了解生態農業的生產方式提供了激勵并且創造了條件。因此,退耕還林工程勢必影響農戶關于生態農業的認知,農戶所具有的生產技能、所處的地理位置也會通過影響其行為控制進而影響其相關認知。據TPB理論,農戶行為認知會影響農戶的行為意向,進而會對農戶行為產生影響。退耕還林工程會通過影響農戶關于生態農業的認知,進一步影響農戶關于采用生態農業生產方式的行為意向,最終影響農戶是否采用生態農業生產方式這一行為;同理,外界條件所決定的行為控制變量,諸如農戶所具有的生產技能、農戶所處地理位置、農戶獲取信息的渠道以及政府相關政策除與農戶認知相關外,也會影響農戶生態農業生產方式的選擇行為。

(3)研究方法。

從農戶認知行為理論來看,影響農戶對生態農業認知的主要因素包括農戶的個人特征、家庭特征、經營特征、政策約束等方面,為了更加明確地闡明各因素與農戶對生態農業認知的關系,本文采用列聯表分析方法研究農戶對于生態農業的認知影響因素。列聯表分析原理如下:假設有A、B兩種屬性的類型變量,其中i表示A屬性,當i=1時表示具有A屬性,i=0表示不具有A屬性;同理,用j表示B屬性,當j=1時,具有B屬性,當J=0時,表示不具有B屬性。

二、農戶對于生態農業認知的實證研究

1.變量選擇與理論分析

結合本文的研究框架以及研究內容,我們選取如下變量進行分析研究:

(1)戶主個人特征。

作為家庭生產經營的重要決策者,戶主的個人特征包括其年齡、受教育程度,這兩者直接影響農戶對生態農業的認知水平。具體而言,隨著戶主年齡的增長,其認識以及接觸到的事物更多,眼界更寬,從而對生態農業的認知可能更深刻;但另一方面,年齡的增長可能使得農戶更加墨守陳規,相比年輕人接收新生事物可能更加困難,因而年齡對于農戶對生態農業認知行為的影響方向暫時無法判斷。受教育程度是衡量勞動力質量的重要指標,已有的研究表明,農民受教育程度越高,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越強,相應的其認知能力可能也越強。

(2)退耕還林。

是否參與退耕還林是農戶認知行為差異性的一個重要影響變量。農戶參與退耕還林工程的過程也是農戶對自然環境重要性的了解過程,在當地政府的大力宣傳下,參加退耕還林工程的農戶可能更清楚自然環境對農戶自身生存發展的重要影響。同時,選擇生態農業生產方式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和經濟資源,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對可利用要素的有效配置。參與退耕還林的農戶為實現自身收益的最大化,會充分關注生態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認知水平。

(3)農技培訓。

農業技術培訓在農村非常重要,對于生態農業這類科技含量相對較高的農業生產方式,更需要有相關技術的指導。農戶接受農業技術培訓,一方面在培訓的同時會接觸到以農業技術為依托的生態農業生產方式,另一方面,農技培訓能夠豐富農戶的農技知識,提高農戶的農業生產技能,加深對生態農業的理解程度,這些都有助于提高農戶對生態農業的認知水平。

(4)信息獲取的難易程度。

農業信息對農戶的生產至關重要。由于交通以及經濟發展等方面的限制,農戶獲取農業信息的渠道往往比較單一,主要渠道來自于政府與媒體宣傳。大量農戶通過電視、廣播以及鄉村能人等常用渠道來獲取農業信息,其他獲取信息渠道包括農業書籍和報刊、政府農技推廣人員以及有限的網絡資源,這些渠道對于普通農戶而言較難實現。信息獲取的難易程度決定了農戶對農業信息捕獲的能力,農業信息越容易獲知,農戶對農業相關知識就更為了解,因此,信息獲取的難易程度將會影響農戶對生態農業的認知水平。

(5)農戶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注程度。

近年來,農產品安全事件已逐漸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確保農產品生產和消費安全已成為全社會共同關心的話題。生態安全是農產品質量的基礎條件和重要保證,提升農戶對農產品安全生產的關注度,可以有效引導農戶采取生態農業生產方式。也就是說,在形成優質優價市場機制的前提下,農戶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越關注,他們就越有動力對農產品安全生產的條件、方式和手段進行深入了解,進而提升農戶對生態農業的認知水平。

2.實證分析結果

本文采用的列聯表分析方法屬于描述性的橫截面研究。下面將具體分析各統計變量與其對生態農業認知行為之間關系的實證結果:

(1)戶主年齡。

青年農戶生態農業生產認知比率最低,僅為78.6%,中年農戶認知比率最高,達到了91.3%,老年農戶生態農業生產認知程度次之,為82.6%。卡方檢驗顯示,線性檢驗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似然比卡方檢驗、皮爾遜檢驗在10%的水平通過檢驗。由此看出,戶主年齡與認知程度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關系,但并不存在線性關系。

(2)戶主受教育程度。

不同受教育程度的農戶生態農業認知水平都很高。其中,受教育程度為初中的農戶認知比率最高,達到90.9%;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農戶認知比率稍低,為89.4%;而小學及以下受教育程度農戶的認知水平為83.5%。卡方檢驗顯示,戶主受教育程度的3個檢驗指標均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因此,在所選樣本中,戶主受教育程度與認知水平之間并不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可能的原因是,由于當地對生態農業的宣傳推廣程度已經較高,而同時該認知對受教育程度的要求不高而導致。

(3)退耕還林。

退耕還林農戶的生態農業認知水平高于非退耕還林戶。其中,退耕戶生態農業認知比率為94.7%,非退耕還林戶的認知比率僅為84.7%。由卡方檢驗表得知,皮爾遜檢驗、最大似然卡方檢驗以及線性檢驗均在1%的水平上通過了檢驗,說明農戶是否參與退耕還林對農戶的生態農業認知行為具有顯著影響,換言之,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有效提高了農戶對生態農業的認知水平。

(4)農技培訓。

農戶是否參與過農技培訓對農戶的生態農業認知行為有較大影響。其中,參與農技培訓的農戶對生態農業的認知比率為98.4%,未參與農技培訓的農戶的生態農業認知比率僅為81.7%。進一步的卡方檢驗顯示,3個檢驗指標均通過了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顯然農戶參與農技培訓與其生態農業認知之間有顯著關系,農技培訓可以顯著提高農戶對生態農業的認知水平。

(5)信息獲取的難易程度。

信息獲取的難易程度對農戶的認知行為具有較大影響。其中,信息獲取容易的農戶對生態農業有認知的比率達到97.8%;而信息獲取較難的農戶對生態農業認知比率僅為53.3%。卡方檢驗結果顯示,該變量在1%水平上通過了皮爾遜檢驗與似然比卡方檢驗,且線性關聯分析也表明兩者之間存在線性關系。因此,信息獲取的難易程度與農戶的生態農業認知行為之間有顯著的關系,信息越易獲取,農戶的認知行為比率越高。

(6)農戶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注程度。

調研數據表明,農戶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越重視,對生態農業認知的比率越高。其中,關注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戶比率達到77.0%,這些農戶對生態農業有認知的比率為92.0%;在不關注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戶中,對生態農業有認知的比率僅為77.6%。卡方檢驗顯示,該變量在1%水平上通過了皮爾遜檢驗與似然比卡方檢驗,且線性關聯分析也表明兩者之間存在線性關系,可見,農戶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注程度與農戶的生態農業認知行為有顯著的正向關系,農戶越關心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戶的生態農業認知水平越高。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1.結論

本文主要在退耕還林政策背景下分析陜南地區不同類型農戶對于生態農業認知的影響因素,主要研究結論如下:多種因素影響退耕地區農戶對于生態農業認知行為。其中,農戶是否參與退耕還林與農戶的生態農業認知程度具有顯著關系,參與退耕還林顯著提高了農戶的認知程度;是否參與農技培訓對農戶的生態農業認知影響較大,參與的農戶認知比率均高于未參與的農戶;信息獲取的難易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戶的認知行為,如果信息越易獲取,則農戶越容易產生對生態農業的認知;農戶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注程度與農戶的生態農業認知行為存在顯著的正向關系。

2.政策建議

(1)在退耕地區為農戶進行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技培訓。

對于退耕地區農戶而言,林業與林下經濟、生態農業等都是新生事物,不太容易掌握其生產技術與市場特點,而且農戶需要維持一定的資金投入,面臨的經營風險也較大。例如,特色經濟林栽培與加工技術、農業生產中的種養結合技術以及農產品運銷渠道與管理技術等,絕大多數農戶都未能真正掌握。調研過程中很多農戶都表示希望政府能提供長期的技術扶持政策,幫助其規避市場風險。因此,地方政府應該為退耕區農業與林業發展提供長期的技術與資金保障,如為農戶開展林業與林下經濟、生態農業生產的關鍵技術培訓,同時為其農產品運銷提供技術指導與支持。

(2)拓寬農民獲取農業信息的渠道。

本文的實證研究表明,農戶農業信息獲取的難易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戶的生態農業認知行為。作者在調研中發現,雖然目前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但在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民獲取信息的渠道還比較單一,主要還是傳統媒體如電視、報刊以及鄉村能人、集市等傳統人際傳播渠道,網絡渠道普遍應用較少,從各級政府機構以及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獲取信息的渠道也不通暢。因此,應該在退耕地區著力拓寬農戶獲取信息的渠道。首先,應充分發揮電視和廣播傳播農業信息的主渠道作用,可以通過農業專欄形式在固定時段播發農業信息;其次,在縣(區)、鎮(鄉)農業推廣部門設立信息服務站,為農民提供農業生產技術與信息服務;第三,要注重發揮農村專業戶、農民經紀人等鄉村能人的信息傳播作用;最后,應加快農村計算機網絡信息化建設的進程,為農民主動獲取農業信息提供便利條件。

(3)普及和提高農戶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

篇4

關鍵詞:退耕還林;農戶;可持續生計

中圖分類號:F32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2013102

1可持續生計分析方法

1.1可持續生計方法

可持續生計方法是一種思考方法或者手段,主要被運用在對發展的研究以及實踐當中。可持續生計方法主要是以人為中心,進行發展目標、優先重點以及范圍的分析和確定,在此基礎之上選擇是否進行發展項目的增加,增加計劃的效果。隨著可持續生計思想的發展,一些研究中心、捐贈機構等紛紛借助可持續生計的分析方式,對其相關的發展項目進行效果評價。其中Roberts等人提出,可持續生計方法是一種集成分析框架,并且通過這種方法可以進行造成貧困的多方位原因的探討,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

1.2可持續農戶生計框架

在可持續農戶生計框架中,農戶被看做是在一個較為脆弱性的背景當中,并且獲得生存或者謀生。在其中,他們可以使用一定的資產或減貧因素。而具體的狀況主要取決于占有一定優勢的機構、組織環境及社會。而且這種環境也會相應地對農戶的生計造成一定的影響,影響其配置、資產的使用等方式,以保障最終得到的成果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生計需求和目標。如圖1是DFID(英國發展署)建立的相關框架。圖1DFID的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2退耕還林對農戶生計的影響

2.1退耕還林對收入的影響

首先通過描述統計進行。在短期內農戶的收入可能有所增加,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政府補助,二是非農收入。在退耕還林之后短期內農戶無法利用其他收入代替種植收入,所以短時間政府的補助就成了其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造成種植收入降低的主要原因有三個:首先能夠獲得林業收入的農戶較少,即便獲得收益也相對較低;在進行退耕還林之后種植的主要是生態林,從林業獲得收入的途徑進一步受到阻礙;最后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如自然因素、人為因素等)樹苗的生長速度較慢,補助期以內林業收入無法達到正常標準。除了在最初的補助能夠獲得一部分收益以外,在后期就相對變得困難。如表1是西部某地調查農戶所得的收入變化數據對比。

2.2退耕還林對資本的影響

土地是農戶獲得收入的主要途徑之一,退耕還林使農戶從種植之上的收入轉為林業。由于部分地區自然條件惡劣,退耕還林的根本目的是通過種植生態林達到保護生態的目的。農戶通過林業來的收入主要來自林草。而林草的收益無論是從眼前來說還是長遠而言,收益都不高。根據有關研究表明,目前的生態林只有4.1%存在現期收益,收益情況還十分不穩定。針對西部貧困山區,在這些地方種植業是維持生計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退耕還林和相關補助對其影響相較于其他地方更大。原本種植業在總收入所占的比例就非常大,進行退耕還林的土地又大多數屬于產出較高的地。農戶利用剩下的地進行種植無法滿足基本生計,林草收入又較低,最終返耕的可能性也隨之變大。

2014年2月綠色科技第2期

韓克松:退耕還林對農戶可持續生計的影響探討資源與產業

雖然退耕還林可以有效地轉變產業結構,但從長遠來講這樣的情況之下形成的結構是不夠穩定的。進行了退耕還林之后農戶收入也有了巨大的變化,而相應地農村產業結構并不能快速適應這種轉變,農戶短期內無法形成較為穩定的收入結構。就目前的社會經濟發展形勢而言,要轉變農戶收入結構,增加非農收入依舊是不夠穩定的。比如在貴州部分較為貧困的地區來看,本地可以制造的就業機會相當有限,大部分的剩余勞動力無奈之下只能往其他地區轉移。并且農戶大部分素質有限,進行非農工作的選擇較為盲目,信息閉塞、缺乏組織等問題,導致就業問題較為嚴峻,同時也對退耕還林之后農戶的可持續生計造成巨大影響。

3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進行退耕還林在農戶的可持續生計之上還存在一定的問題,要求國家和有關部門可以通過培訓農民工、提高補償、提供就業機會等方式保障其可持續生計。

參考文獻:

[1]李樹茁,梁義成,MARCUS W.FELDMAN,GRETCHEN C.DAILY. 退耕還林政策對農戶生計的影響研究――基于家庭結構視角的可持續生計分析[J]. 公共管理學報,2010(2):1~10,122.

[2]謝旭軒,張世秋,朱山濤. 退耕還林對農戶可持續生計的影響[J].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457~464.

篇5

[關鍵詞]農村;調查;綜述;底層;陜西

[作者簡介]田富強(1972―),男,陜西寶雞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西安外事學院教師;(陜西西安710077)池芳春(1973―),女,陜西寶雞人,寧夏大學農學院草業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寧夏銀川750021)田富利(1984―),男,陜西扶風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生。 (陜西楊陵712100)

農村代表生態平衡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與家庭組織及社會結構緊密聯系,是可持續發展的載體。中國數千年以農立國,文化積淀多源于此。[1]

一、農村基層民主研究

鄧武紅博士指出在平民社會日益強大、個人權利不斷彰顯的語境下,農村基層民主成為現代鄉村文明治理的必然選擇。選舉主要問題:(一) 賄選普遍存在。黑金扭曲選舉結果,使惡人通過合法形式獲取農村基層公共權力。運行制度不完善,候選人當選后很難監督制約,,貪污腐化。村民抓住眼前利益,賄選者與受賄者達成合謀。(二)防止基層民主演變成農村宗族勢力實現家族利益的工具。對策有:(一)村級財務公開;(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三)提高農民素質,增強參政意識;尊重個人權利,培育基層民主文化。農村基層民主處在中國場域特有的文化、制度和利益糾葛中,是現階段政治、經濟、社會諸方面矛盾的深層次反映;缺乏整個社會的根本性變革,基層民主只能是“孤島政治”。[2]

郝曉雁博士指出村民自治存在問題:(一)經營方式轉變與管理功能轉型不匹配,自治組織運作機制不協調,管理方式滯后;(二)集體經濟瓦解與傳統資金運作方式破壞,導致村級債務增加,影響自治組織行政效率;(三)經濟利益表面化和干部身份多樣性,導致自治組織班子渙散,責任心下降;(四)農民參政意識淡漠,村民議事組織松散。對策有:(一)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組織運作體系;(二)依照高效、透明原則,完善村民議事和監督規范及辦事聽證制度。[3]

陳昌洪博士剖析了村民自治存在問題:(一)腐敗嚴重,難以選出為民辦事的村官;(二)縣鄉政府對村民自治指導不力,村兩委班子協調困難;(三)村級經濟弱小,難以提供村民滿意的公共產品。對策是:(一)加強制度創新,建立健全以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為基礎的民主決策制度,以村規民約和村民自治章程為主體的民主管理制度和以村務公開、民主評議為核心的民主監督制度,加大懲治村官腐敗力度;(二)縣鄉黨委和政府應加強對村委會的指導,為村民自治創造良好環境;(三)政黨主導,政權支持,自治主題,漸進發展:遏制、打擊農村社會黑惡勢力和財團勢力;有效激勵村干部;發展農村經濟,為村民提供必要公共產品。[4]

二、退耕還林還草研究

程默博士認為退耕還林要充分考慮農戶利益,進行管理制度創新:(一)盡快構建退耕還林區生態效益補償制度;(二)通過鼓勵產權合并實現林權相對集中,提高資產價值特征與產權制度匹配程度;(三)通過政府公共支出政策促進退耕還林地區經濟結構改善,拓寬退耕農戶就業增收空間。公共支出應主要用于:基本農田建設和農用能源建設;扶持龍頭企業,發展支柱產業;救濟補貼政策到期后生活貧困的退耕還林戶,對其進行免費技能培訓。[5]

葛文光博士指出退耕還林存在的問題:農民對政策了解不夠;缺乏總體規劃,實際退耕面積超過國家任務,補助資金難以滿足完善工程需要;驗收不及時、不嚴格;造林技術應用不到位,種苗采用缺乏科學性,不重視林木后期管護;林權證發放不到位;后續產業發展存在盲目性;農民對八年后生活不樂觀。建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政績觀;出臺《國家退耕還林總體規劃》;保證農民擁有基本農田;進行生態環境教育;建立林木管護體系;制定科學合理的后續產業發展規劃;引導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盡快發放“林權證”。[6]

三、農村專業組織研究

李雙元博士關于陜西關中地區農民專業協會調查的案例為支部推動型、能人帶動型和政府推動型:(一)專業協會是農戶抵御市場和自然風險、降低交易費用、提高交易效率的現實選擇;(二)作為現行經濟環境下農村誘致性制度安排,專業協會與村支部、村委會等強制性制度安排的協調,需要良好的制度實施機制,以促進基層政治組織和經濟組織的良性互動;(三)專業協會應先發展后規范。存在問題:(一)協會功能未完全發揮,與農戶預期差距較大;(二)設立門檻,有悖國際合作聯盟合作原則。[7]

岳佐華博士與李小玉女士指出:農村專業合作組織降低了交易成本,增加了信用資本,蓄積了人力資本,盤活了市場,促進了特色經濟發展。漢中市農村專業合作組織類型有:龍頭企業依托型、能人大戶依托型、部門依托型、農民自發型。問題有:(一)1/2的合作組織沒有明確的組織章程,4/5的合作組織未注冊;(二)部門依托型合作組織體制和產權不明晰;(三)管理欠規范,信息手段落后;(四)人員素質低,資金不足。[8]

四、農民增收培訓研究

張聰群博士指出漢中市農民增收的障礙:(一)鄉鎮企業、村辦企業收入下滑;(二)農民缺乏市場信息和經營指導,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差;(三)農用物資價格上漲;(四)外出務工人員組織化程度和培訓率低;農民增收思路不廣,收入差距拉大。并提出對策:(一)優化農業內部結構,挖掘農業自身潛力;(二)扶持以農產品加工營銷為主的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三)消除體制,統籌城鄉居民就業;(四)改革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五)多渠道融資,加大農業扶持力度;(六)加快農業信息建設,增強農民規避風險、應對市場競爭的能力。[9]

黃雯博士指出,西安市藍田縣農村勞動力流動呈現年輕化、知識化、技能化、區域不斷擴大、數量質量快速增長趨勢:(一)以青壯年和男性為主;(二)素質、技能與收入正相關;(三)自發性為主;(四)長期務工人員比重大;(五)行業分布不均,以餐飲業為主。建議因地制宜進行實用技術和職業技能培訓,增強進城務工人員競爭力;出臺就業準入法,嚴格就業準入;推行勞動預備制度和資格認定制度,延緩勞動力供給,緩解就業壓力。[10]

張藕香博士認為年輕力壯、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力資本型勞動力轉移,造成農村人力資本流失,阻礙科技知識普及、良種推廣、土壤改良、新技術應用和產業結構調整。應進行農業深度開發,消化剩余勞動力,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11]

五、陜西蘋果產業研究

李繼翠博士指出陜西蘋果產業化發展的制約因素:(一)產后商品化處理環節薄弱,標準化程度低;(二)行業協會不成熟,果農組織化程度低,龍頭企業缺乏長遠規劃;(三)技術推廣、管理及金融服務體系不完善,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尚未建立;(四)資金和人才遭遇瓶頸制約。建議:(一)推行標準化管理,發展綠色果業和生態有機果業;(二)提高行業組織化程度;(三)加強蘋果服務體系建設;(四)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建立蘋果生產保障體系;(五)創新體制,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六)實施名牌戰略。[12]

宋東風、王恩胡、鋒博士指出,陜西白水縣蘋果發展要推廣“四大”關鍵技術,規范化生產,提高果品質量;鼓勵科研院所參與,加大人力物力投入,科技興果;提高果農種植積極性,促進蘋果生產社會化、現代化、市場化。[13]

六、農村醫療教育研究

睢黨臣博士指出陜西省洛川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宣傳力度小,農民參保意識弱;籌資難度大,水平低;報銷范圍窄,受益面小;組織機構不完善,報銷制度不科學。建議強化政府職能,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籌資機制;健全監督機制,規范基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強化行業管理,普及衛生知識。[14]

肖湘雄博士指出,運行機制制約了陜北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一)醫療市場混亂,農民就醫困難;(二) 費用居高不下,農民因病返貧;(三)投入不足,缺醫少藥,鄉鎮衛生院步履維艱。他建議:(一)推進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改革;(二)糾正專項經費使用和預算外資金財政統籌存在問題;(三)因地因時制宜,探索以農村合作醫療為導向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將其作為非營利組織給予扶貧資金支助;(四)有效補助鄉村醫生。[15]

王朝輝博士指出陜西農村學校經費困難:老校危房增多,新建校債臺高筑;拖欠工資和“普九”債務償還無望;負擔轉嫁給農民和村集體;縣級財政教育包袱沉重。建議制訂義務教育投入法,建立以國家、省、市為主,各級財政按比例負擔機制,完善農村中小學教師工資保障機制和校舍維護改造建設機制。 [16]

七、水資源與農村金融

王文軍博士指出當前陜西安康水資源存在的問題:(一)洪旱災害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生態退化與水污染嚴重;(二)產業結構布局與水資源條件不適應;水資源管理制度創新不足,分配不均衡現象嚴重,供水短缺與用水浪費并存;(三)水電站與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問題嚴重;旅游業發展與水源地保護存在矛盾。建議:(一)適水發展,提倡節水型產業;(二)加大執法力度,保證水質和水環境安全;(三)開發非常規水資源,滿足用水需求;(四)加強環境質量評價,有效、合理、科學建設水電站;(五)建立有助于水資源合理利用的水權水價制度;(六)協調完善水事決策機制。[17]

高波博士分析了西安郊區農村金融發展緩慢的原因:(一)農村金融機構數量銳減,功能萎縮,實力不足;(二)農村經濟基礎薄弱,信用環境不佳。對支持“三農”的影響是:(一)金融機構從農村市場退出,縣域資金流失,影響信貸資金投放力度;(二)管理體制不活,制約金融服務水平;(三)農村住房產權缺失,影響農民獲貸能力和商業銀行信貸支持范圍。建議多方聯動,優化農村金融投資環境;加快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健全農村金融市場體系;構建農村金融風險管理和補償機制,調動金融機構支農積極性。[18]

篇6

英文名稱:Journal of 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主管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陜西省咸陽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1-7461

國內刊號:61-1202/S

郵發代號:52-99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4

期刊收錄: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篇7

mapinfo是由美國mapinfo公司推出的地理信息系統軟件。是基于windows之上的桌面地圖軟件,現在已廣泛應用于林業工程管理中,特別是在退耕還林工程中作用日益突現。

在退耕還林工程中,用gps和mapinfo軟件結合,可準確對退耕地塊勾繪面積、準確上圖,大大方便林業工程管理人員的對工程的管理。現將有關方法介紹如下:

一、點號輸入

在excel表中,把gps中的記錄點按圖1格式輸入,輸入完成后,用鼠標選中所有輸入的數據,點擊“文件”下“另存為”,為本文件取名,例如“寒虎河1”。保存類型選擇“dbf 4 ”,點擊“保存”,退出excel表。

二、點號轉變為點

打開mapinfo軟件,選擇“打開表”,點擊“打開”。文件名選擇“寒虎河1”,文件類型選擇(*.dbf),點擊“打開”。我們就會看到剛才我們所輸入的小班信息。選擇“表”下“創建點”選項。出現“創建點”對話框。這一步驟的作用是用我們所輸入的點號轉化為圖像上的點。在使用符號時可選擇14號紅色五角星“”。在“取得x、y坐標的列”的下拉框中分別選擇“x” 、“y”。然后點擊“投影”按扭。選擇小班所在的帶號時可依當地地理位置決定,在東經114度以西(包括平山的溫塘、蘇家莊以西)位于第19帶,在選擇帶號時可選擇“gk zone 19”。在這里因為寒虎河在東經114度以東20度帶,所以我們在類別中選擇北京1942即“gauss-kruger(pulkovo 1942)”。類別項選擇“gk zone 20”即可(如圖2)。點擊“確定”退出后,再點擊創建點窗口的“確定”退出。

三、勾繪小班圖形

點擊“打開”,在打開文件窗口中文件名選擇“寒虎河1”,文件類型選擇“mapinfo (*.tab)”點擊“打開”。窗口顯示出剛才輸入的點號轉換為的五角星。只有把所輸入的點號顯示出來,才更便于我們正確的勾圖。

打開“圖層控制”窗口,選中“寒虎河1”,在“自動標注”選項上打“√”。點擊“標注”,打開“寒虎河1標注選項”窗口,點擊“標注項”向下三角,選擇“點號”,點擊“確定”,退出。這樣在紅色五角星的旁邊出現了連續的數字。

四、制作圖層

為了更好的查看和管理所勾繪的小班圖形,需重新做一個層,把圖勾在新做的層上。點擊工具欄“新建表”。在“新建表”窗口中在“添加到當前地圖窗口”選項框中打上“√”,點擊“創建”,取消“打開新的地圖窗口”中的“√”。

在“新表結構”窗口,“字段信息”中“名字”中輸入鄉鎮名或縣名等即可。在這里我們取名“南甸鎮面”。點擊“創建”,在“保存在窗口”中,文件名取名“南甸鎮面”,點擊“完成”返回。

接下來我們就要按數字從小到大的順序依次連接五角星。用鼠標點擊繪圖工具條中折線工具。從1號五角星上面點擊鼠標左鍵一下,到2號五角星上再點鼠標左鍵一下,依次點擊到最后一位數字五角星上,最后把鼠標移動到1號五角星上,迅速雙擊鼠標左鍵兩下,使圈閉合。然后,鼠標在主工具條中點擊“選擇”按鈕。移動鼠標到剛才所畫的線條上點擊鼠標左鍵一下,(不要點擊五角星或數字),使之選中。點擊鼠標右鍵,在“編輯對象”下一級菜單中選擇“轉換為區域”,小班內部全部被選中。在小班內紅色區域上面雙擊鼠標左鍵兩下,出現“區域對象”窗口。總面積是以千米為單位,不便我們計算小班面積,需要更改單位。點擊“地圖選項”下“選項”,在“距離單位”選擇“米”,在“面積單位”選擇“公頃”,“距離和面積使用”中選擇“平面坐標”。

如要更改區域樣式,可在“區域對象”樣式中更改。點擊樣式圖標,即可更改圖案、前景色、背景色等內容。

五、地形圖中顯示小班

現在我們可以把小班圖在1:5萬地形圖中顯示出來。步驟是:打開“地圖”下“圖層控制”,點擊選中“寒虎河1”,在圖層選項中點擊“刪除”。確定退出。打開地形圖文件,在“優選視窗”中選擇“當前地圖窗口”打開即可看到小班已與地形圖在一起了。另外,為了方便管理,可在每個小班旁邊添加說明文字。方法是:點擊繪圖工具條中文本工具,在小班旁邊單擊鼠標左鍵輸入需要說明的文字即可。

六、注意問題及解決方法

在編輯、刪除、修改時要特別注意在哪一層。點的操作要在點文件(寒虎河1)下進行,面的文件要在面文件(南甸鎮面)下進行。在勾繪小班圖時有時可能會出現勾繪錯誤的情況,如少了一個點、多連或少連了一個點、或圖形偏移實際位置等各種情況,下面將更正的方法介紹一下。

1、在輸入點號時輸錯會使所標注的五角星偏離了本來的位置。拿本例來說(如圖3),5號點偏離了它的位置。糾正方法是:在“地圖”“圖層控制”中選中“寒虎河1”,在可編輯和自動標注選項框中打上“√”,確定返回。點中主工具條中“選擇”按鈕,用鼠標雙擊5號點五角星,出現點對象對話框,其中的“位置x/y”中被選中的部分是編輯區,重新輸入正確的點號,點擊“確定”后這個出錯的點就會回到它應在的位置上了。

2、在連線時發現少了點,或找不到這個點,可通過添加符號的方法解決。點擊繪圖工具條中符號工具,在圖中任意位置點擊鼠標左鍵,將會出現一個五角星,鼠標點擊主工具條中選擇工具,雙擊數字“0”,在“文本框”中更改為合適的標注字符后點擊“確定”,在該五角星上雙擊鼠標左鍵,會出現“點對象”對話框,更改x、y軸值后確定,該五角星就會補上了。

3、在連接點號時沒按順序連接,出現錯誤連線(如圖4)。更改方法是點擊主工具條選擇工具,選中連線,再選擇繪圖工具條中整形工具,圖中線和點就會全部選中,移動鼠標到5號點五角星上,按下鼠標左鍵,拖動鼠標到4號點五角星上,松開鼠標左鍵,連線已從3-5-4變為3-4。

要連接5號五角星用下面的方法:在連線被選中的情況下,點擊繪圖工具條中整形工具,再點擊繪圖工具條中的加節點工具,鼠標變為“十”字形,移動鼠標到4-6上,按住鼠標左鍵拖動線條到5號點上,松開鼠標左鍵,連接線條由4-6變為4-5-6了。

4、刪除圖中某個點時,在“圖層控制”中“選中點文件“寒虎河1”,在“可編輯”和“標注”框中打上“√”,確定退出。點擊選擇工具,移動鼠標到該點或區域上面,點擊鼠標左鍵選中,按鍵盤上的“del”鍵,即可刪除該點。刪除圖中小班區域時,在“圖層控制”中“圖層”中選擇面文件“南甸鎮面”,在 “可編輯”和“標注”框中打上“√”,點擊“確定”退出。點擊選擇工具,移動鼠標到該點或區域上面,點擊鼠標左鍵選中,按鍵盤上的“del”鍵,即可刪除該區域。

5、在連線時一般要連續連接下來,若半途中雙擊鼠標,要刪除該線段,可用主工具條選擇工具選中該線段,用鍵盤上的“del”鍵來刪除。如果還從該點繼續連接下去,在轉變為區域時,需要轉變兩次才能完成該小班圖形。可以在連接完成后,選中選擇工具用鼠標選中其中一條線段,按住鍵盤上的“shift”鍵,再用鼠標點擊另外一條線段,使其也被選中,然后在小班圖形上點擊鼠標右鍵,轉換為區域即可。

篇8

論文關鍵詞:溪谷灘地,樹種選擇,造林,設計,探討

雙廟鄉位于括蒼山下,距仙居縣城約20km,區域面積5921.5hm2,林業用地面積4836.3hm2,林業用地占81.67%,是典型的山區鄉。雙廟溪自南往北注入朱溪港后匯入永安溪。鄉域溪流將雙廟鄉劃成東、西二大塊,東邊的高山峻嶺,西邊是丘陵山地。近幾年來在雙廟溪沿岸進行大規模的土地平整工作,原本的灘地松林(含楊柳、楓楊)和卵石灘被改造成農田、農地,因其卵石層上所加的山地土壤厚度不足20cm,土壤質地極差又難以耕種,即使種植一些旱地作物收獲甚低。因此一部分平整后的土地開始種植桃樹、葡萄等經濟作物,其效益較佳,增加了當地農民的收入。鑒于平整的土地面積較大,也不可能全部栽植桃樹等。本文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雙廟溪灘地退耕還林設計作一概述,并就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1、實地概況

1.1水熱條件

仙居縣地處浙江東南沿海山區,屬亞熱帶南緣海洋性季風氣候區,溫暖濕潤,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水熱同步,光溫互補。多年平均氣溫17.2℃,年均無霜期246天左右,年均降水量1444mm,年均相對濕度79%,年蒸發量1190mm,年均日照時數1786h,年平均風速1.5m/s。4-6月的梅雨季和7-9月的臺汛期,這二個時期的降水量占全年的71%,時有山洪暴發,給雙廟溪沿岸帶來危害。

1.2溪流水系及土壤

雙廟溪水系均由括蒼山山坑水匯聚而成,括蒼山西坡山體陡峭,臺汛期的洪水來勢兇猛,產流時間極短,匯流迅速,流量較大,暴漲暴落,暴雨停止后數小時溪水回落。因此雙廟溪流域的大徑卵石較多,泥砂質物質較少,其沿岸灘地、耕地的耕作層下多為大卵石,小徑卵石較少,耕作層土體淺薄,多不足15cm。經平整后的農耕地耕作層土壤為丘陵山地的紅壤土,保水保肥能力差,肥力水平低,酸性強缺P少K。

1.3雙廟溪沿岸森林植被

自下支村至下各鎮交界處的雙廟溪沿岸有條帶狀分布的河柳、楓楊混交林。下支村至上的溪河沿岸均無灘林分布,全由亂石拋積的防洪大堤,溪流森林景觀極差。

1.4拋荒灘地較多

雙廟溪沿岸土地平整后,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中小城鎮轉移務工、經商。平整后的土地其土壤肥力水平較低,保水保肥能力弱,種植農作物的經營效益低,故而出現較大面積的撂荒。

2、造林設計

2.1造林樹種選擇

鑒于雙廟溪沿岸灘地土壤條件及立地環境,其濕地森林要達到景觀林、用材林、防洪林的經營目的。選擇適生性強、耐干燥瘠薄、生長快、抗逆性好、窄冠形、材質優、用途廣、經濟價值高的樹種,如濕地松、池杉、柏木、水杉、楓香、泡桐、樟樹、榿木等樹種[1-3]。形成常綠樹與落葉樹混交、闊葉樹與針葉樹混交,達到集景觀林、用材林和防洪林于一體的多功能森林。提高生物緩沖帶功能和較高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

2.2卵石灘、土地平整后土壤條件差地段

卵石灘和土地平整后土壤條件很差地段,選用濕地松、柏木進行造林。造林配置:2×3m或2×2.5m,初植密度:1650株/hm2、1950株/hm2。苗木規格:濕地松苗高20cm以上,地徑粗0.3cm以上的容器苗或裸根苗;柏木苗高25cm以上,地徑粗0.3cm以上。造林穴規格:40×40×20cm,撿除穴石塊、草根。裸根苗造林加客土栽植,裸根苗造林在2月底前完成,容器苗造林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完成。晴天造林裸根苗采用磷肥拌泥漿蘸根,做到苗正、根舒、適當敲實,壅土至幼樹根際部。造林后3年內,每年在9月初塊狀刈草撫育1次,3年后即可成林。

3.2土壤條件較好的撂荒地、農耕地

土壤條件好的地塊,可選擇池杉、水杉、濕地松、柏木、楓香、木荷[4]、樟樹、榿木、泡桐等樹種,選用樹種5種以上,達到灘地喬木樹種多樣,增強抗逆性。造林配置:2×2.5m,初植密度:1950株/hm2。按造林樹種5個為例,即每個樹種苗木比例為20%,闊葉樹比重達40~60%以上。苗木規格:一級苗以上。常綠闊葉樹在栽植時摘除90%以上的葉片,每個小枝條留1~2片葉子即可,但不能截干截頂。配苗法散生混交造林,把每個樹種的苗木按比例分發給栽植人員進行隨意定植,但又可適當調整,在土壤瘠薄處選用耐干旱、瘠薄樹種。避免機械混交的不足,每個樹種在林地分布較均勻,達到高效空間配置和穩定林分結構[5]。針葉樹和闊葉樹混交造林,逐漸改善林地肥力水平,使之達到動態平衡并得到提高。造林穴規格、常綠闊葉樹苗木葉片摘除、栽植技術、造林后撫育等同上。

3.3低洼易積水地段

低洼易積水地段,選用池杉、水杉、落羽杉、榿木、楓香等樹種。造林時可排的積水盡量排除。栽植配置:2×3m,初植密度:1650株/hm2。苗木120cm以上,地徑粗1.0cm以上,根系發達,無病蟲害無嚴重機械損傷。造林穴規格、栽植時間同上。苗木不能截頂截干,在臺汛期只要幼樹的頂端高出水面就能保持經常的生命活動。栽植時壅土至幼樹根際部呈“饅頭狀”,有石塊的地方用較大石塊壓在根際部,增強穩固性以利幼樹成活[6]。

4、幼中林間伐撫育設計

當林分郁閉度達到0.8以上時,自然稀疏開始出現應及時進行撫育間伐,伐除林分中細弱木、病蟲木、風倒木、劣等木,伐除過密處部分中等木。保留優勢木群落,只在其外圍適當伐除部分中等木,給保留木提供較適的生長空間,提高林分質量和材積生長量。間伐強度(按立木株數計算)控制在20-25%左右,間伐后郁閉度控制在0.6左右。林冠的第一層面不能有較大的破損,做到留大砍少,保優去劣,適當照顧各樹種的比重,不能把混交林變成純林。同時做好保留木的修枝工作,闊葉樹修枝高度占全樹高1/2,針葉樹修枝高度占全樹高1/3。當林分再次出現自然稀疏時按上法進行間伐撫育,促成大徑材的育成。

5、討論

(1)雙廟溪沿岸疏林地、荒灘經平整后加客土(紅壤土)形成的農耕地,土層淺薄,保水保肥能力差。耕作層以下多為大徑卵石(溪巖),退耕還林設計選擇適生性強、耐干燥瘠淺、生長快、抗逆性強、窄冠型、材質優、用途廣、經濟價值高的用材樹種。使造林樹種的生物學特性與當地立地環境條件達到和諧統一,提高造林成效。

(2)撂荒農耕地和正在耕作的農地退耕還林,造林設計推廣應用多樹種混交造林,即針葉樹與闊葉樹混交、常綠樹與落葉樹混交,采用鄉土樹種為主。設計應用配苗法散生混交造林,使每個樹種在林地分布較均勻,避免機械混交的不足,構建高效空間配置和穩定林分結構。根據實地情況混交造林闊葉樹比重達40~60%,形成針闊混交林,逐漸平衡土壤肥力水平,使林分具有較大的生長量和蓄積量。

(3)幼中林郁閉度達0.8以上及時進行間伐撫育,伐除細弱木、風倒木、病蟲木,給保留木提供較適的生長空間。保留林分中優良林木個體,提高林分質量和生長量。合理的間伐撫育是育成大徑材的前提,也是提高灘林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社會效益的重要舉措。

(4)雙廟溪沿岸灘地退耕還林設計集用材林、景觀林、防洪林于一體。根據立地條件采用了楓香、樟樹、池杉、水杉等景觀樹種,樹種的多樣性實現春夏濃郁蒼翠,秋色鮮明的森林景觀,使之成為括蒼山下的綠色明珠。

參考文獻:

1、林業部造林綠化和森林經營司編,全國造林技術規程[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6.

2、周家駿,高林主編,優良闊葉樹種造林技術[m].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7.

3、段曉梅,周慶宏,云南濕地園林樹木資源調查與分析[j].林業科技開發.2009.23(4)178-80.

4、柯志軍,吳道圣,林遠峰,灘地木荷造林[j].林業實用技術.2005年第1期:18.

5、章愛鳳,潘暖海,吳道圣,大北地溪灘地造林技術[j].林業科技開發.2008.22[增刊]:92-93.

篇9

關鍵詞:森林撫育 國家森林撫育補貼試點項目 省級核查結果與分析

1.四川省近年森林撫育概況

1.1開展森林撫育研討

四川省通過二期速生豐產林基地建設和長防林、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等生態建設,大力營造人工林,森林面積不斷增加,但存在營造的人工林林地生產力非常低和“過純、過密、結構不合理”等問題。2006年10月,四川省林業廳與國家林業局植樹造林司、世界自然基金會和省林學會聯合舉辦了森林經營學術研討會;多年以來的森林經營調研,為森林撫育及森林經營工作決策和規程規范的制定等提供了基礎依據。

1.2 編制森林撫育規劃

配合國家林業局編制了《全國森林經營規劃》,同時編制了《2011—2020年森林撫育補貼省級實施方案》。

1.3開展森林撫育試點

1.3.1實施全國森林經營示范縣建設:珙縣于2003年、2004年列為國家發改委扶持的全國森林經營示范縣,試點內容主要是實施中幼齡林撫育。

1.3.2實施重點公益林中幼齡林撫育示范項目:四川省從2005年開始從每年1個縣到近年的10個縣左右,累計完成國家發改委扶持的重點公益林中幼林撫育任務7000畝左右,國家補助50萬元。

1.3.3實施森林撫育補貼試點項目:從2009年—2011年四川省分別完成國家森林撫育補貼試點任務40萬畝、70萬畝、145.3萬畝,中央財政投入資金4000萬元、7000萬元、16836萬元;另外,參照國家森林撫育補貼試點項目,2011年完成省級集體林撫育補貼試點任務5萬畝,省財政投入資金500萬元;中央財政森林撫育補貼試點每畝補貼120元分兩次撥付資金(省批復試點單位森林撫育試點方案后撥付40%,省級核查驗收合格后撥付60%),省級集體林撫育補貼試點每畝補貼100元資金一次性撥付。實施和總結國家森林撫育補貼試點項目(以下簡稱“撫育試點項目”)建設,對于優化森林結構、促進林木生長、提高森林質量、探索森林經營技術模式和管理機制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撫育試點項目省級核查情況

2.1省級核查的目的

為了客觀評價森林撫育政策實施成效,促進森林撫育作業質量提高,同時森林撫育補貼政策兌現提供依據,根據《四川省林業廳關于開展2011年度森林撫育補貼試點項目省級核查驗收工作的通知》(川林造函【2012】511號),開展2011年度森林撫育補貼試點項目省級核查工作。

2.2執行的核查辦法

2.2.1執行的核查辦法:森林撫育補貼試點項目的檢查驗收實行縣級自查、省級核查驗收和國家抽查三級管理;本次省級核查執行國家林業局以林造發〔2012〕136號文頒發的《森林撫育檢查驗收辦法》。

2.2.2核查的主要內容:檢查撫育作業面積、撫育作業質量、作業設計質量、撫育補貼政策落實情況等。

2.2.3主要的技術依據:國家林業局以林造發〔2010〕20號文印發《森林撫育補貼試點管理辦法》和《中幼齡林撫育補貼試點作業設計規定》;《森林撫育規程》(GB/T 15781),適用于用材林撫育;《生態公益林建設技術規程》(GB/T 18337.3),適用于公益林撫育;《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技術規程》(GB/T 26424);《森林采伐作業規程》(LY/T 1646);財政部、國家林業局頒發的《森林撫育補貼試點資金管理暫行辦法》。

2.3省級核查工作量

2011年度國家森林撫育補貼試點項目省級核查的是2010年試點完成的任務,2010年完成試點任務70萬畝,涉及全省21個市(州)134個縣(市、區),以及直屬省廳的長江造林局和大渡河造林局;應核查面積90010畝。

本論文采用四川省部分2011年度國家森林撫育補貼試點項目省級核查結果進行分析,涉及自貢市、內江市、資陽市、雅安市和甘孜州5個市(州)的11個縣6個企業局,項目完成任務18.8萬畝(共計1542個小班),應核查面積24834畝,實際核查面積33526畝(共計96個小班)。

3.撫育試點項目省級核查結果

3.1核查統計結果

3.1.1森林撫育合格情況:上報面積33526畝,核實面積33386畝,合格面積33281畝;面積核實率99.6%,上報面積合格率99.3%,核實面積合格率99.7%。

3.1.2森林撫育樹種結構:在核查面積33526畝中,云杉15725.7畝,占47.0%;毛竹4206.6畝,占12.5%;高山松2754.5畝,占8.2%;楊樹2240.2畝,占6.7%;高山柏2231.1畝,占6.7%;樺木2227.7畝,占6.6%;柏木1379.7畝,占4.1%;柳杉915.5畝,占2.7%;落葉松646.5畝,占1.9%;麻竹530.1畝,占1.6%;馬尾松450畝,占1.3%;紅杉218.4畝,占0.7%。

3.1.3森林撫育方式:割灌除草19808.8畝,占59.%;人工修枝9183.6畝,占27.4%;生長伐3963.6畝,占11.8%;透光伐570畝,占1.7%。

篇10

會議決定事項如下:

一、關于放寬政策問題

(一)為了貫徹地區工作會議精神,對退耕還林地區所造成的農民口糧減少問題,區委決定保證該地區每人每年斤口糧,由糧食部門調給議價糧,按平價銷售。價差由鄉、鎮財政部門根據不同情況予以補貼。由農林部門與鄉、鎮政府作出年度計劃,經農林、糧食、財政部門認定后,報農林部門核批。

(二)貸款問題。支持地區的經濟發展,只有發展企業和廣開多種經營門路,為此農業銀行在貸款上給予支持。

(三)興辦企業,辦理工商營業執照問題。區政府確定一位副區長,定期召開區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參加的現場辦公會,現場審查核批。

二、關于發展第三產業問題

(一)會議原則同意在公路、地段東側,建設商業街,要按有關規定讓開地下線,建設臨時性商業設施。

(二)會議同意在鄉政府辦公大院門前的公路東側擴建整流器廠,有關占地和基建問題與各公司建設項目均應按基建程序由區規劃辦和計劃部門協助辦理。在設計施工中,要注意安全問題。

(三)關于籌建貨場問題。可向區政府寫書面請示,由同志牽頭,召集區計委、農辦、規建辦等有關部門負責同志研究,提出籌建辦法,然后報市政府審批。

(四)關于發展畜牧業問題。由區畜牧局向地區提供只種雞,該地區如購買奶牛,還可免費協助作好鑒定和檢疫工作。飼料問題,對地區已開辦的飼料加工廠提供原料糧和關于購買議價飼料,供飼料,以奶換料等問題,由區糧食局研究解決。

會議最后,區委書記同志講話強調指出:區委、區政府對地區予以放寬政策,各有關部門要在政策允許的前提下,予以積極支持。地區的鄉、鎮領導要發動群眾,認真討論如何致富問題。我們大家要齊心協力,使地區早日富裕起來。

地區人民政府

抄報:省人民政府

抄送:本區財政局、農業局、林業局、糧食局、農行;本區鄉、鎮人民政府

物理學會射線專業委員會

第三屆學術交流會會議紀要

由科技大學、電訊工程學院組織籌辦、經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批準,于19年月日在市召開了物理學會X射線專業委員會第三屆學術交流會。參加會議的有本市的大專院校、科研所、廠礦企業等58個單位,88名代表。

會上,市物理學會常務理事同志首先向大會宣布:市物理學會X射線專業委員會第三屆學術交流會會議開始。市科委主任同志傳達了中國物理學會X射線專業委員會第二次工作會議精神以及省、市有關文件,市X射線衍射熒光分析協作組組長、科技大學教授王同志總結了三年來協作組的工作并講了今后的打算和努力方向,市科學技術交流中心主任張同志講了話,他希望各位代表回到原單位后,加倍努力,提高X射線分析的工作效率,為“四化”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會議邀請了大學物理系固體物理教研室主任劉副教授作“非晶態結構的X射線衍射測定”的專題報告;中國科學院分院張助理研究員作“晶體結構測定方法及其進展和EXAFS原理及其進展”的專題報告。儀表廠、議表原件廠的代表分別就單色四聚焦照像機的原理和結構特點及各種X射線照像機和防護罩、射線管的使用和維護等進行了介紹,受到代表們的歡迎和好評。

會議收到論文資料四十多篇,其內容豐富,涉及面廣,針對性強。既有基礎理論、基本方法和實驗技術的研究,又有結合我省自然資源和地理、采礦、冶金、建材、化工、電子和國防等重大科研課題的探討。如電子元、器件生產過程的檢測、煤石的應用等。其中25位代表在會上宣讀了論文,其余的論文進行了書面交流。會議認為,這些論文是寶貴的科學性的經驗總結,對今后的工作定會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和推動作用。

會議決定:一、關于19年下半年舉辦一次“熒光分析”專題討論會。由醫學院、地質礦產研究所負責籌辦。二、于19年舉辦一次“計算機在X射線分析中的應用”講習班,由電子計算機科研所、科學院化學研究所負責籌辦。三、19年在市舉行第四屆學術交流會,由科學院物理所、大學負責籌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