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活周期特點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04 10:47:00
導語:農業生活周期特點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農業程序與鄉村生活的關系。一種作物的技術程序是一個完整的系統,這種系統具有長期的穩定性,是長期對環境適應的結果。從勞動力需求上看有一個雙峰型變化,這種特點對華北農村生活周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但影響了勞動力市場,也影響到畜牧業和營養的周期,近代鄉村生活的許多方面也是受這種雙峰型勞動力投入曲線影響的結果。
關鍵詞:農業程序生活周期
AgricultureandlifecycleinNorthChineseinmodernhistory
Themainobjectofthisarticleistodiscusstherelationshipbetweenagriculturalprocedureandrurallife.Thetechnologicalprocedureofcropisaintegratedsystem,havehighlystabilityinhistory.Itisoflongtimeofadaptiveactionofcropanditsenvironment.Ittooktheformoftwopeakinlaborcurve,andthisformaffectspeasant’slifecycleprofoundandlasting.Labormarket,stockraising,humanfoodnourishmentcycleandalotsofothercountrylifeinNorthChinesewereaffectedbythetwopeaklaborcurveinmodernhistoricalperiod.
Keywords:agriculturalprocedurelifecycle
中國農村中的生產和生活是相互適應的,技術程序和生活程序密切相關。生產的程序主要包括農作物從耕作到收獲,再到加工這階段一系列的環節,也可以稱為農活程序。家庭生活也有一定的排列順序,從年終到年末,各種家務也是各有其時的。傳統時代的農村基本上處于一個自給自足的封閉體系中,農活和生活瑣事的程序必須適應生態節律。生產活動有漲有落,家庭瑣事也隨之有所變化,春夏秋冬各有其時,各種活動巧妙配合,非常有序地分布于生態空間中。對中國農民而言,這種節律早在農業文明初期就被認識,早期的歷書——《夏小正》所表現時間程序就是當時農活和家庭生活的程序。以后,古代農業的技術程序與生活程序不但在歷書中有記載,也有專門記載農業技術特點和農家生活的農書,這就是月令式農書,如漢代的《四民月令》,其中既有一年四季技術程序的描述又有與之相伴的農家生活各個側面記載。古代的農書畢竟簡單,難以作全方位的研究。近代的材料比較多,從目前看,民國時期華北平原的農村調查資料基本上可以為農業和農村生活的程序研究提供較為詳細的資料,特別是在滿鐵對華北村莊的實態調查中,有許多耕作程序和農村生活規律的調查。本文即在此基礎上進行研究。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農業程序,即作物的栽培技術程序,積肥與施肥的周期,畜牧業的周期,以及勞動力流動和生活用品消費的周期等等。有意思的是,農活和生活的周期仍在當代農村持續。所以,近代農村生產和生活周期的研究也有益于學者對現代農村社會的了解。
一.農業工作的程序
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田間工作程序。從歷史上分析,近代華北的作物有兩種,一種是幾千年一直在華北種植的作物,包括小麥、粟、高粱等。另一些作物在華北的栽培歷史不長,只有幾百年,包括美洲作物,如甘薯、玉米和花生,還包括棉花,也是明清以后在華北栽培的,近代的美棉自國外引種,栽培技術更為復雜。這些新作物和作物的新品種,對鄉村的大田勞動程序產生一定的影響。由此可見,田間勞動和副業勞動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從古到今,勞動周期有一定變化的。大田勞動主要發生于田間,積肥是一項很費力的工作,但不完全屬于大田工作,積肥工作在家內,施肥工作在農田。積肥、施肥對農業生產至關重要,肥料的生產也有一定的規律。
1.作物的田間栽培程序
粟是中國最古老的作物。栽培程序為整地、播種、中耕、收獲和加工等。德縣灌溉谷的勞力投入量為15.3人·日/畝,平谷、易縣、膠縣和惠民旱作谷為5.1-8.0人·日/畝。粟的播種時間在4月,播種后用蓋子或拉子覆土、鎮壓。與小麥不同,谷子播種后不久就進入初夏,雜草生長,對中耕除草的要求很高,小麥播種后進入冬季,雜草相對少。谷子需要多次中耕,且要在中耕時期進行間苗工作。除草的次數也是各地不同,一般要進行4次左右。青島附近進行4次中耕,第1次和第2次中耕時,同時進行間苗。在冀東地區,中耕、除草和間苗往往是分開的,用鋤進行3-4除草,用鋤或犁進行1-2次中耕,用手進行1次間苗。在北京附近地區,除草要進行3次,間苗1-2次,培土(中耕)2次。至于夏播粟,磁縣的狀況表明要進行3次中耕,發芽后2周后間苗。[1]中國農民很早就重視谷子的中耕,《氾勝之書》對鋤谷記載得比較詳細:“苗生如馬耳,則鏃鋤。稀豁之處,鋤而補之。……苗出垅則深鋤,鋤不厭數,周而復始,勿以無草而暫停。鋤者,非止除草,蓋地熟而實多,糠薄而米息,鋤得十遍,便得‘八米’也。”元代的《王禎農書》重視鋤谷,且每次鋤谷都有不同的技術要求,“鋤谷,第一遍科定,每科只留兩三莖,更不得留多。每科相去一尺,兩垅頭空,務欲深細。第一遍鋤,未可全深;第二遍,唯深是求;第三遍,較淺于第二遍;第四遍,又淺于第三遍”[2]。谷子對勞動力的需求集中在夏季的中耕期。河北平鄉村152農家(1923年)統計表明,中耕勞動粟作物總勞動的34%。另一種中耕較多的作物是高粱,勞動投入比重達到42%,是中耕勞動最多的作物。[3]高粱在中國盡管有悠久的歷史,但在華北的大規模推廣卻是在明清以后。耕作、施肥和播種是在4月份,播種時用耬或犁開溝、律種,之后用石磙子鎮壓,中耕、間苗和除草多達4-5次。在青島附近地區,間苗分別在第一、第二次中耕除草后。在冀東地區,除草3-4回,中耕1-2回,間苗1次。除草次數在山東膠縣最多,達6次,濰縣、高密、安邱等山東中部地區中耕4-5次。華北平原的西部地區則較少,中耕3-4次,因為華北平原自東向西雨量漸少,故除草次數漸少。[4]
小麥的田間管理共有8-9個環節,施肥、整地、播種、鎮壓、灌溉、中耕管理、收獲和脫谷。灌溉小麥由于灌水的需要,投入的勞動相對較多。寧河、易縣、惠民和濰縣等地的旱作小麥投入為2.0-3.7人·日/畝,彰德縣灌溉小麥投入達11.3人·日/畝。可見,較好的生長條件引起勞動力投入的大幅度增加。[5]小麥的施肥一般在秋耕前,整地前將土糞揚于地上。與其它作物相比,小麥的中耕的次數較少,只有2次。在益都縣杜家莊,中耕除草行于清明后,有時行1回,有時2回。這個縣的小田家莊,4月下旬行第1回中耕,下雨行第2次中耕除草,不下雨則不行。[6]在遵化縣盧家寨,小麥只有1次中耕。[7]通縣小街村不行中耕,只在雨水節期時用石頭輥子壓一遍。[8]至于小麥的收獲,有兩種方法,一是用鐮刀刈取,二是用手撥。割麥一般行于旱地,撥麥在雨后進行。在山東濰縣、高密、安邱一帶,這兩種方法并用,安邱縣刈麥的較多。在冀東地區,最艱苦的作業就是撥麥。[9]勞動力大量使用的時間有2個,一在播種時節,即秋后,二在收獲季節,即6月份。河北省鹽山縣133家(1923年)調查表明,播種期施肥、耕、耙和種植的勞動力投入占30.1%,收獲和脫粒工作所占的比重為31.7%。[10]這兩個時期恰是一年四季最忙的時節,小麥的種與收與華北的農忙高峰有密切關系。
棉花是勞動力集約化作物,每畝地人工達20多個。勞力集中在中耕和灌溉兩方面,這二項分別占到總投入的1/3左右。在山東魯西北棉區和河北省南部棉區,中耕除草的次數達6次,間苗1-2次,摘心作業達2次。在玉田縣,除草4-5次,中耕3次,間苗1-2次,最后在7月下旬摘心1次,合計進行了9-11次田間作業。[11]另外還有摘心和抹芽的工作。在遵化縣中耕除草3次,摘心1次,去芽4次。[12]在通縣小街村,除贅芽從頭伏開始,摘心去贅芽的次數達5次之多。收摘也不在一次完成的,白露開始,霜降撥棉花秸,這時期為了防止棉鈴被盜,農民一般每晚都要到棉花地看護。[13]1949年農業部調查分析表明,華北地區從耕到收的作中耕地次數為1-3次,耕2次的占45%;耙地以2次、3次的居多,冀南地區甚至達到40%以上;中耕,多者可達7次,4次的地區居多;摘心1-2次,整枝一般為2-3次。[14]從種類上分析,中棉只實行除贅芽和摘心,陸地棉栽培技術復雜,實行整枝,將棉花主干以下徒長的營養枝去掉,又稱“扯游條”,或“剪枝”,去芽和摘心則另行。陸地棉成熟期齊,拾棉次數少,只有5-6回,中棉拾棉次數達12-13回。拾棉花時,各次所摘的“花”不同。初次摘下部,這些棉花稱“腳花”或“頭刀花”;中期摘中部的“腰花”或“中刀花”;末期采上部的“梢花”或“梢子花”。[15]棉花一年一作,收獲期晚于一般秋作物,盡管用地程度較大,但在勞動力投入上,棉花實際上使農家勞動力更多地更平均地分散各月,與其他作物形成更好的搭配。盡管夏季的中耕相當費力,可以和麥收分開,收花則與秋收分開,不與其它作物形成農忙沖突。
美洲作物玉米和甘薯自明代引入中國。甘薯在華北的栽培一直要到清中葉才成功。甘薯先要留種薯過冬,留種薯過冬后育苗,一些地區到外地,特別是南方購薯苗。甘薯也可以夏天栽培,種植時采春薯田中的藤蔓即可。[16]甘薯勞動主要分布在種和收兩部分,時間分別是5月份和11月份。河南新鄭144農家(1923年)統計表明,甘薯的施肥和種植在5月上旬,所用勞動和占甘薯勞動力投入的60%,中耕除草在5月下旬,收獲在11月上旬。[17]甘薯封壟后可以屏蔽雜草,不需中耕。玉米的栽培技術與高粱有相似之處,耕地、播種都與高粱相似,中耕、間苗也是一樣,只不過玉米的中耕間苗的次數要少一點,只進行2-3次即可。當然,還要進行1-2次間苗和1次培土。[18]
2.積肥與施肥的周期
傳統時代的肥料即有機肥,包括廄肥、堆肥、土糞、人糞尿和坑土等。廄肥出自大牲畜棚圈,堆肥是利用植物資源堆制而成的肥料,土糞是在農村圈欄內積累的肥料。由于用地程度的加強,近代華北農村的積肥能力嚴重不足。富農也缺肥料。在山東膠縣一帶,富人為了得糞,出資建碾房,其它人在使用碾房時要將役畜的糞便留下歸碾房主。貧人為了得糞也想盡了辦法,有的向富戶借豬仔自養,條件是均分銷售價和豬仔價的差額,盡管貧人受到了剝削,由于得了肥料,貧農也愿意。[19]一般的人糞尿有時另立場所單獨收集,作追肥。北方的人糞不如江南那樣受重視。往往只有菜農才重視人糞利用。1910年,美國農業部的土壤肥料專家F.H.King博士在青島附近觀察到了菜園附近積糞的小屋。[20]另一種肥源是炕土,一般人每年打2-3次坑,一坑的坑土可夠0.5——2畝地施用。[21]但一般坑土的肥效還是比土糞要低,盡管如此,打炕活動在肥源減少的狀況下仍顯然十分普及。在山東農諺中有“炕土上了田,能長二三年”,河北有“積肥不用愁,塵土爛灰破炕頭”。另外,農村中也特別重視垃圾收集,“人人當了凈街王,打的糧食沒處藏”,“每天掃掃屋,一年頂個豬”等等,都說明人們對塵土利用的重視。[22]在通縣小街村,人們到城里買糞便,連拆房后的垃圾也買,1車大約3角錢到4角錢。[23]這些多余的擴大肥源的活動大多都在農閑時進行。
出糞和運糞在農忙前進行。日本人曾在泰安附近對養豬積肥作過詳細的調查,一個豬圈每年出糞2-3次,春、秋季2次或春、夏、秋季3次。土糞掘出后較濕,堆放于門前或院外廣場處,成規則的形狀,風吹日曬后施于田內。[24]在膠縣張耀屯,出糞和運糞集中在2個時期,一是在3-4月,這時正值春耕春種,另一個集中在9-10月,這時正值秋耕秋種。正是小麥施基肥的時期。[25]當然,農民也在作物生長期間施追肥。追肥的種類以豆餅、花生餅為多,也有用土糞作追肥的。泰安附近小麥有冬季追肥和春季追肥兩種,冬季追肥施于發芽結冰前,先撒于田內,后將肥料混于土壤中。春季追肥施于陰歷正月以后。施追肥的原因往往為使勞動力利用均衡。冬小麥播種時農活較多,要等秋雨后播種,等到雨后人們要緊張地搶種,運肥、撒糞極耗人力,拖久則延誤農時,所以,人們不在秋播時施基肥,而在冬季或早春的農閑時節施追肥,因那時有充足的勞動力。也有時也因基肥不足而施追肥,播種時積糞量不多,不能施足,隨著后期欄內的積糞,再不斷地施追肥。[26]
二.雙峰特征
各種農活有高漲和下跌,高漲時期是即農忙高峰,這一般是由作物的收獲播種決定的。在農活中,家內的要以田間的工作為核心,而田間工作的農忙卻幾乎是整個農村生活的中心。
在河北通縣小街村,日本調查員按24節氣作了一份農家日歷。這個村的農田工作可分為幾個階段,首先是春耕春播階段,從3月份開始,先是鎮壓和運糞之類的工作,主要作物的播種從清明開始,有粟、高粱、大豆,谷雨時播種玉米、早粟、大豆、黍子和糜子,棉花播種也在這時,另外還有芝麻和落花生,這是春播農忙階段;之后進入中耕階段,主要在5月和6月,中耕勞動最多的是棉花;之后是麥收階段,6月初進行麥收的農活高峰,同時進行夏作物播種,這是農忙的高峰;第四個階段是夏季中耕管理階段,從6月底到8月初,這時棉花的中耕除草和除贅芽成了農民主要的田間工作;第五個階段是秋收秋種,8月底,谷類作物開始收獲,并耕地種麥,但棉花還需摘心整枝,到10月份,玉米、甘薯收獲,棉花也開始收獲,棉花收獲后,農忙季節結束。[27]
大田工作中存在著1-2個農活高峰期,農活高峰期的特點是農活強度大,時間急。在華北各地,6月份是明顯是一個農活高峰期,這時小麥收獲,夏收夏種,工作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需要有較多的勞動力。在益都縣小田家莊,小麥收獲、搬運、干燥和脫粒都要在6月上旬完成,這階段的農活量占小麥總農活量的32%。另一個勞動力投入的高峰期在8月下旬,高粱在這時收獲,工作量占高粱總工作量的35%;粟也在這時收獲,工作量在8月下旬占總工作量的28%。春季中耕時期也是農忙時期,但不是農活高峰時期,因中耕階段時間相對拉長。粟的中耕集中在5月中旬,這時期的勞動量占總工作總量的35%;大豆中耕在4月中旬,勞動量占58%。但小麥和高粱在4-5月份卻沒什么投入,各種作物在一起綜合起作用時形不成農活高峰,且這種中耕勞動可以相對地拖長,不像麥收時那樣緊切。[28]卜凱教授對許多地區人力投入的半月值作了分析統計。河北鹽山和河南新鄭的數據表明,雙峰特征在華北是明顯的。新鄭縣144農戶(1923年)半月期的勞動投入峰值分別出現于6月上旬和9月上旬;在河北鹽山縣133個農戶(1923年)的峰值分別出現于6月下旬和8月下旬。平鄉縣調查的峰值不甚清晰,但6月上旬和8月上旬的勞動力投入仍是峰點,這三個地區最高的峰值出現于秋天。華北各地區的峰值時間往往也有不一樣的,有的只有一個峰值。山西省五臺縣226農家(1922年)的峰值只出現于10月上旬,麥收的6月上旬并不是一個峰值。在南北交沖地帶,麥收高峰特別明顯,安徽省宿縣286家農戶(1924年)的統計表明,6月上旬有一個特別的勞動力投入高峰,投入量是其它半月峰值的1.5倍。[29]總之,華北各地的農活高峰期基本上只有兩個,即夏收夏種和秋收秋種。與秋收秋種相比,麥收時由于天氣炎熱,艱苦程度更大。秋收秋種天氣涼爽,時間也可以向后拖長,故秋收秋種并不緊張。在山東膠縣張耀屯,為了避免小麥收獲時勞力緊張,許多家庭甚至種大麥,大麥比小麥提前10天成熟,可以提前收割,從而相對均衡地分配勞動力,使夏收不那么緊張。[30]
農閑期一般是從秋收秋種結束到第二年春耕開始這段時間,一般為4-5個月。山東維縣的調查表明,農民一年中有4個月基本上沒有大田工作,在大田工作時期,只有1個月完全從事大田工作,其它月份一般只有10-15日左右從事大田工作。[31]在益都杜家莊,9月末小麥播種結束后,進入農閑期,一直持續到第2年的3月上旬,農閑期長達5個多月。脫谷、磨面、拾糞、拾柴等工作在農閑中完成,與大田工作不同,這些工作不受農時的限制。[32]在河北通縣小街村,由于棉花的收獲期較晚,一直到10月下旬才結束大田工作進入農閑期。11月和12月,農民進行販棉花和谷物的工作,同時拾糞、運糞,1月和2月不再進行販賣工作,積肥工作仍然持續,許多貧農的耕地不足以養畜,只有依賴拾糞積肥。農家視糞為珍珠,無人不拾糞,努力的程度使滿鐵調查員感到吃驚。七、八歲的小孩要拾糞,農夫農閑時要拾糞,長工也要為東家拾糞。如果努力的話,每人每年可拾糞3000斤左右。[33]在濟寧縣城附近的史家海村,調查人員將此村的人按耕地多少分為4個階層,最4階層基本上是無地戶,從事小販、日工和拾糞等工作,他們是農閑階段拾糞的主力軍,且無論農忙和農閑都在工作。[34]收拾房子的工作也在農閑期進行,房子是土房子,舊土是肥料。河北省昌黎縣候家營農民在冬天修屋,俗稱“換宅子”。另外,拉土、填圈和拾柴等工作也在冬天完成,道路邊的壕溝也在冬天挖掘。[35]
從家庭男女分工而言,男人主要從事大田工作,農閑期相對休閑,女人則在農閑期一直忙個不停,脫谷、磨面和拾柴等工作主要由女人完成。[36]但她們的這些工作仍要服從男人的大田生產周期。民國時期,許多地區仍然實行土紡土織,婦女的紡織工作在農閑期達到最盛。以土布業最盛行的高陽地區為例,土布生產的高峰期在陽歷3-5月和9-12月,中間的農忙季節處于蕭條時期,因這時婦女也要參加田間勞動。當地5月末開始繁忙,棉花和高粱播種,但勞動由男人負責,婦女很少上田,可以不誤紡織。小滿以后,粟播種,各種作物的鋤地作業開始加強。到6月,麥收開始,這時無論男、女都在田間勞動。7-8月,棉花整枝又需要大量的女勞動力,這時期不但紡織業蕭條,商家也不販賣土布。婦女重操紡織機的時機是在秋收以后,這時土布交易才重興旺。12月以后,商家的庫存增加,不再收購,農民準備過年,紡織衰退。[37]在婦女盡管可以參加大田勞動,但一般的農活婦女并不參加。河北省欒城縣寺北柴村是一個種棉花的村莊,婦女很少參加平時的農田勞動。只作紡織、家務和照顧小孩的工作,這些工作已經使婦女很勞累,難以參加大田勞動。農忙時的工作有中耕除草和麥收時的輔助工作,麥收時14歲以上的婦女都到田間幫忙。婦女也可以參加棉花的整枝工作。而棉花的收獲則主要由婦女完成,且要反復地采摘。[38]由于農閑時期男人相對休閑,所以,冬季了是農村中各種社會問題暴發的時機,練武、打架、械斗往往都發生于冬季。
三.市場的漲落
1.勞動力市場的季節波動
農活的周期性決定了對勞力的周期性需求,盡管近代華北農村勞動力過剩,但農忙季節仍缺乏勞動力,勞動力市場因農忙和農閑有周期性波動。在此基礎上勞動者也有季節性流動。
以山東益都縣杜家莊為例,這個村有5種春作物——高粱、粟、甜瓜、西瓜和煙草,4月份播種;春耕在3月份進行,進行春耕和土糞的運輸。這時,附近五里堡鎮的勞動市場開始活躍,進入了勞動力的需求期。進入4月份,春播作物播種,小麥中耕,許多農戶雇短工;到5月份,春播工作結束,大部分作物進入中耕期,勞動力出現剩余,不再雇短工;到6月份,小麥收獲,玉米、大豆和晚播粟播種,煙草移植,許多作物要進行施肥,勞動力需求達到高峰,短工市場高漲;從6月下旬開始,農活減少,7月份只有夏作物的中耕和瓜類的收獲,這期間短工減少;到8月,春播粟、夏播粟和高粱收獲,雇短工的農戶有,但并不太多。到九月,隨著玉米和煙草收獲,小麥播種,秋耕秋種開始,短工又開始增多,進入農活的第2個高峰期。到10月份,秋收秋種結束,進入農閑,雇工市場也基本上結束。[39]在濟寧縣安居鎮,季節性勞動市場設在木牌坊,從4月下旬到10月中旬。市場高漲時期從5月下旬開始。每日可達500人,大部分人是此鎮周圍15里范圍內的人,也有遠從寧陽、鄒縣、滋陽、泰安等地的勞動者。[40]也有的雙峰規律與一般夏收夏種和秋收秋種高峰不相吻合,在益都縣杜家莊一帶,勞動市場的高漲期一在春播時期,一在秋收時期。小麥收獲時期也有雇傭人員,但主要是附近的村民,特別是山另一側的村民,山區地帶的麥收往往有幾天的成熟差距,先收麥的農民可以到晚收麥的農村那里收麥。因各地都有麥收,外來的打工者并不多,未形成市場高峰,那些秋季到本地打工的壽光縣農民,很難脫離本地的麥收工作,而近距離的勞動者卻很方便。[41]日本人曾在德縣縣城附近的辛莊作過流動人口的研究。在1941年7月15日,調查人員親自到一處工夫市作調查。當天的早上5點,有數十人自帶鋤和小鐃子在市場內坐著等活,有許多短工自昨天夜間就在工夫市露宿街頭等著,日出之后,短工人數逐步達到100-150人左右。大約在5點30分左右,一批雇主到來,到5點55分,大約半數的短工找到了工作,到6點20分,只有1/7的人在等工作。這批流動的打工者往往是附近地區那些貧窮的人,家里的耕地較少,或沒有耕地。[42]到冬季,農田勞動下降,由于農村地區畜牧業衰退,副業也不多,許多農民向都市流動以尋求臨時工作。形成農忙在村,農閑在城的周期流動特點。根據卜凱教授對華北平原一帶村外勞動比重在各月的分布調查表明,12月和1月最多,分別占28%和34%,2月占15%,11月占11%,共它月份很少,只有1-3%。可見,冬季是離村從事非農產業的高峰季節。[43]
農閑期和農忙期的雇工價格差異很大。在平山縣王家窯村,農忙期日工為1元/日,農閑期只有1角/日。農閑期勞動力過剩,價格低廉。[44]農忙高峰期農民雇日工或短工,因為農忙期較短,一般在5-6月,這時農活處于高峰期。被雇者有自己的田地,不能長期脫身,日工對雙方都有利。中耕時期可以雇月工,因中耕時期較長,月工的雇傭時間為1-2個月。在昌黎縣候家營,春天的月工小滿上工,雇傭時間往往為2個月。秋天的月工自處暑時上工。春秋時節各有5-6戶雇月工,春天的月工主要進行除草,秋天的月工主要進行秋收。因為秋收秋種的時期可以拖得很長,故雇月工比短工較為有利。[45]在青島市李村區西韓哥莊,從事月工、日工的人每年達2659人,雇主一般到附近的李村工夫市上雇人。工夫市在4月份開市,每天都有雇工在那里聚集,小麥收獲時最多,每天達200名。小麥收獲時的勞動力價格也最高,4月為40錢/日,小麥收獲時達60錢/日。女人也當雇工,為雇主作家務勞動,但農忙時也被雇做諸如高粱切穗等農田輔助工作,但不供三餐,只有30錢/日。另外,花生收獲時,農戶也雇傭婦女勞動力。[46]在惠民縣孫家廟,雇傭勞動力占總勞動力的23%,6月的撥麥季節,天氣酷熱,勞動力的價格最貴,每日工資0.5元,東家要管3頓飯。一般農忙時只有0.3元/日。農閑時沒有工價,只管三頓飯。農民雇日工,沒有長期的年工、月工。雇工的高峰主要在刈麥季節和秋收時節。雇工的分布區域在3-5里的范圍內。在農閑期,基本上不開工夫市,雇工只在村內自然地發生。[47]有的地方只在秋天有雇工的高峰。在河北省順義縣沙井村,短工市分兩期,春夏之季短工市人少,每日百名,秋天短工市人多,每日達200-300名。8-10月份短工價格最貴,1元/日,夏天只有8角/日。[48]
2.畜牧業周期
畜牧業周期也要服從大田的雙峰農業周期。役畜的飼養周期較長,但農忙時耕牛需要填加精料,這一點與農忙協同。近代的地方役畜市場也與農忙周期一致。在山東,貧戶養不起牛,但他們春耕前買牛,秋后又到市場上將牛賣掉,這些農戶利用市場滿足其農忙時的役畜需求。[49]在縣城或較大一點的都市,除了例行的集期以外,春、秋二季都要開幾天的牲畜市,因這時期有大量的役畜集散。[50]在河北省良鄉縣吳店村,各地牲畜集市一般并無役畜交易,只有少量的豬出售。但到8-9月份,因大秋農忙需要,農家開始買役畜,市場才有交易。[51]這種役畜市場的周期性活躍特點在清末就存在。在望都縣邱莊,清末“村莊中牧畜,騾馬十有余頭,驢牛不足十頭,常至冬令農隙售而出,春耕農忙購而入,故無常數也”。[52]在大清河流域,農民春耕以前購入役畜,秋耕后又脫手出售。流通最盛期是在中秋節左右,這時期粗、細飼料最充足,正值秋耕大忙,需求也旺盛,交易量最多。冬季農閑,役畜也無活可作,家中余糧不多,燃料也缺乏,農民只好將牲畜出售。大清河流域的騾子主要從張家口一帶購入,購入的高峰期在中秋節后到十月份這一段時期。[53]
養豬不與農忙周期一致,因養豬并不為農忙營養消費,而是為農田積肥之用。豬的生長周期一般為一年,農民并不養豬仔,只是春天從市場上購買豬仔飼養。以遵化縣盧家寨為例,豬仔購買時的年齡為1個月,6-7個月之后要進行肥育,育肥時在陽歷8月前后,這時農村中青飼料資源豐富,精飼料因秋收后也很豐富,經過4-5個月肥育后,到過年時節,市場上豬肉需求達到高峰,即可出售宰殺。[54]由于養豬是農村生活中的大事,這樣一個飼養周期和消費周期是否是不合理的或無意義的呢?實際上不是,因這種周期是與小農的飼料供給周期、出糞周期和營養周期相一致。首先,華北的飼料在秋天達到充足狀態,至于平時,Wagner曾指出,華北的養豬精飼料很少,很難像在農忙喂牛那樣精細,平時的廢棄物的營養價值也很少。而薯藤葉等青飼,甘薯的皮、各種豆莢和豆葉都產于秋收季節,這時免強是肥育的時機。[55]所以,從飼料周期上分析,春天養豬仔,夏秋肥育,冬天出售的時機安排是合理的。更重要的是,出糞的時機也是合理的,肥育時期也是積肥最快時期,夏秋時機青飼料多,墊欄之物多,積肥快,可以為小麥播種作基肥準備。近代農村養豬更多是為了積肥,而用肥的最重要時機是小麥播種。對于大田農業生產而言,這樣的周期恰到好處。如果單從豬肉消費的意義上出發,將豬出售和消費的高潮安排在夏季農忙時似乎更合理一些,因為這時農民需要營養。春節正處農閑,無意義地消費非常稀少的肉類似乎很浪費。但如果這樣的話,那么春季將處于豬的育肥時期,需消耗大量的飼料和糧食,而這時小農正處于春荒時期,一般人都要靠吃野菜度日,根本不可能有大量的糧食對豬育肥。
3.生活用品
農村地區總體商品市場的漲落也與生產節律有關。一般而言,春天是生產的季節,但同時又是缺乏的季節,不但糧食會出現缺乏,生產資料也會出現缺乏。由于資金的缺乏,春天也是借貸高漲時期。秋天,農產收獲,農產品市場高漲,農民賣糧后有了錢,可以在消費市場購買商品,各種商品都會有一個消費的高漲時期。這種現象在棉花產區特別明顯,河北通縣小街村是一個產棉村,農村購入額最高的時期是在谷物和棉花收獲以后,通州市10天開4次集(二、四、六、八)。小街村只有6里的張家灣市場的集期也是4次(一、三、五、七),農民這時開始購入布匹、糖、酒這些在一般農村人是奢侈品的東西。[56]城里的商家也利用這個時機將貨物送到鄉下。至于農產品,普通農民并沒有貯藏能力,只有盡量出售以避少受損失,由于“貨到街頭死”,大多數農民在糧食出售的環節上遭受中間商的剝奪。在借貨市場上,由于春天借債較多,秋天收入往往收不抵債,相當多的農民總是處于負債狀態。在棗強縣杜雅科村,大部分農民秋收后有一時之喜,但隨著生活用品價格的提高,大部分人仍為債務所累,負債農戶達76%。[57]在昌黎縣候家營村,農民習慣春借秋還,從霜降到年底是還款的期限。春天拉饑荒,秋天還饑荒。昌黎縣的一些地區,債主采取相反的手法,為了更有效地剝奪農民。他們作抵押貸款,貸款期限只有3個月。年關入貸,春天收貸,由于春天是缺乏季節,農民還不上借款,土地等抵押品往往就因此歸了債主。[58]債主的這種方法也是根據生產和消費的節律制定的。
四.營養的周期
農忙與農閑時人身對營養物質的需求不同。在糧食缺乏的近代農村,農家根據勞動強度的不同增減食物營養。實際上,營養攝入的多少不但與農活節律一致,也與季節性農產品差異有關。谷類作物有較好的貯藏功能,攝入量基本上無季節性差異。有季節波動的是甘薯和蔬菜。華北的農民一般在冬季農閑期吃甘薯,在張耀屯,甘薯的收獲在10月,農閑期從10月起到明年4月,這階段恰好有甘薯供給。到第二年4月份,甘薯播種,貯藏的甘薯差不多已經吃盡了,也正好到農忙期,該吃谷類。明清時期甘薯在北方的推廣對于農民能夠在冬季維持生存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農民可以在冬季節約下糧食以備明年春荒,減少死亡率。至于蔬菜,傳統時代的蔬菜種植無大棚技術,只能按四時的節律供應和消費。冬春一般是白菜、蔥;夏天有云豆、黃瓜、韭菜、水蘿卜;秋天有茄子、南瓜等。農忙在夏秋,這時期基本上有充分的維生素的供應,農閑缺乏蔬菜,但勞動力投入少,可以勉強維持健康。[59]蔬菜多時,無論貧富都會吃菜,因菜易腐爛,賣不出去時會很偏宜。魚類一般也只在夏季出售。在大豆收獲后,一般的貧農也會自動地補充豆類植物蛋白。在通縣小街村,人們的飲食是嚴格按季節而變化的,小麥收獲后農民把不好的小麥自己磨粉吃掉,好的小麥留到冬季或到市場上出售。大豆收獲后將剩余的大豆加工成豆汁,和高粱粉混合食用。[60]由于小農的貧困,許多農村的生活節律與野菜的生長節律掛上了鉤,野菜和樹葉在春天最為適口,這時盡管進入農耕期,人們也要吃野菜。在平漢錢的望都——石家莊地帶,一般人平時吃甘薯,冬天吃粥,貧農只能在農忙時吃一點粥,其它時節以野菜或其它野生食物為食。[61]但大多數地區在農忙時吃干,農閑時吃稀。清末民國時期,1日3餐的習慣只能在農忙時保持,農忙時勞動投入多,能量消耗量大,需要保證營養。在冬季,往往只有1日2餐,品質較好的食物也只集中于農忙期消費以維持生產者的健康。在山東半島,一般的農夫農忙時1日3餐,食物為地瓜干半斤、餅子半斤、另加高粱和小米粥。農閑時1日只有2餐,兩餐食物一般為1斤煮地瓜外加炸豆腐和小米粥。在山東臺頭和嶧縣,農忙期1日3餐,食物為高粱餅子和粟餅子,外加小米粥或高粱粥,冬季只吃兩餐,但仍可吃干。[62]在河北省昌黎縣候家營村,在立冬到雨水這4個月天短夜長,農民1天只吃2餐,從雨水到立冬這8個月天長夜短,農民1日3餐,主食是高粱和小米。[63]關于雇工的飲食,為了保證農活質量,家人既使不吃細糧也給雇工吃細糧。在益都縣杜家莊,普通的雇工每日給食3次,雇傭時有時甚至備酒招待,麥收時勞動力投入大,每日吃4頓飯。[64]
五.討論
從表面上看,近代鄉村生活是復雜、流動和多態的,但這種生活是有結構的。農業勞動的基本程序構成了鄉村生活的主干,而其它活動往往圍繞著這個主干展開。從中國歷史的開始時期,農業的周期就對生活發生影響,但歷史上的農業特點和農活周期也是有變化的,近代華北的農業與《詩經》《幽風七月》時代的農業和生活節律有很大的不同。所以,研究近代生活史的學者必須了解這種已經變化了的結構,在了解結構的基礎上,鄉村生活史畫面的構造才能合理。另外,對這種農業技術和生活周期相關聯的研究對現代化建設也有極好的現實意義,因為現代農業特點也對農民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因為無論工業怎樣發展,鄉鎮企業怎樣發達,農民一般總要適應農業的節律。現代農業技術發展快,蔬菜生產實現了大棚化,農業程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近代的節律,但農作物的農忙和農閑節律并未改變。人們仍要適應農忙、農閑的周期。政府所推廣的農村發展計劃,也必須考慮到農村生活的節律。鄉鎮企業年度計劃的制定,也要考慮農活周期,農忙時仍要放假。在附近城市打工的農民,農忙時仍要奔回農村幫忙。與城市工作單調的時間節奏相比,農村地區的時間節奏仍有獨特性,總之,現代農民仍在適應這種千年不變的節律。
- 上一篇:穩定勞動關系的指導意見
- 下一篇:經濟技術開發區工作意見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