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推廣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構建
時間:2022-06-03 03:21:39
導語:農業推廣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經過30多年的發展,辦學規模、教育質量、總體實力都在不斷地擴大和增強,建立了學科門類比較齊全、結構比較合理的學位授權體系,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有質量保證的研究生培養制度。長期以來,碩士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養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或教學工作能力的人才。但隨著研究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碩士研究生的就業方向已更多地從教學、科研崗位轉向實際工作部門。為促進我國研究生教育更好的發展,必須重新審視和定位我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進一步調整和優化碩士研究生的類型結構,逐漸將碩士研究生教育從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向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轉變,實現研究生教育在規模、質量、結構、效益等方面的協調、可持續發展。農業推廣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理念、培養模式、質量標準和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與學術型研究生有所不同,它突出體現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做好農業推廣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必須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進行科學合理定位,深入研究和準確把握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規律,創新培養理念,改革培養模式,確保培養質量,這在《教育部關于做好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教研[2009]1號)文件中已經得到了進一步明確。因此,培養和造就大批為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村發展服務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是時代的要求,是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要求,更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的建立,是適應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完善我國農科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舉措。
2非農高校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人才培養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農林院校具有得天獨厚的培養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農業推廣專業人才的優勢。而對于非農高校,由于缺少農林相關學科的支持,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人才的培養發展較為緩慢。但是,由于我國正處于農業產業化轉型時期,對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農業推廣專業人才的需求量極大,而現有的農林院校又有限,其培養的人才不能滿足現有的人才需求條件。這就為非農高校招收農業推廣專業碩士創造了條件。另外,農林院校分布地區不均衡,部分地區沒有農林院校,也導致農業推廣專業碩士人才培養途徑不足。而對于非農高校來說,開展農業推廣專業碩士的招生,在一定程度上對于充分發揮高校教育資源的潛力,完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體系具有重大作用。而且隨著非農高校近來年的發展,專業設置越來越合理,越來越注重與社會需求的銜接。因此,培養農業推廣專業學位人才,對非農高校來說是拓展研究生教育的大好機會,也使得非農高校招生單位積極性越來越高,并且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非農高校農業推廣專業學位人才培養模式。
3非農高校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3.1創新教育理念,構建合理的農業推廣人才培養理論基礎
研究生教育是教育體系的最高層次,這種高層次要求有先進的教育理念作為行動的先導。掌握農業推廣領域的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掌握解決農業推廣問題的先進技術方法和現代技術手段;具有創新意識和獨立擔負農業推廣技術或農業推廣管理工作的能力,是我國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發展對人才的要求,也是農科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目標。一方面,促進科技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另一方面,新農村建設為地方高校強化“三農”社會服務提供新的契機和平臺,也為地方高校社會服務功能向農村延伸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實現復合型農業推廣人才的培養,研究生教育可與地方政府、企業等聯合,共同研究、開發項目,走“產、學、研”共同發展之路;建立實踐教學基地、實驗中心等實踐場所;引導研究生進行實習、調研和座談,這是檢驗所學知識并將其應用的過程。同時,研究生還可以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課題研究,這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最后再用研究結果去指導新一輪的實踐,從而實現“學習—實踐—研究—再實踐”的有機結合。
3.2合理調整培養計劃,更新課程設置體系
我國受農業發展水平較低、資本市場不夠發達、農業對外開放程度較低等因素的制約,與國外相關學科課程設置相比,目前的課程體系還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人文社科、輕科學技術等缺陷。為了適應新時期農業發展的特點和趨勢,農業推廣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在設置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原則:①兼容性,做到與自然科學知識的有機結合,實現文理有機滲透;②不變性,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更加注重基本規律和基本方法的講授,特別是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技術化、市場化運作的基本規律上多下功夫;③前瞻性,課程建設始終應是動態的,不僅要使課程及內容具有知識性和系統性,而且要使之面向市場、面向未來;④寬平臺,以課程建設為切入點,在一級或二級學科平臺基礎上,向交叉、相關學科延伸,構建寬廣的知識平臺。⑤改進教材,注重實踐運用。在教材選用上,采用了國內外影響大的、被同行專家認可的高質量教材。
3.3提倡研究性學習,加強對學生知識整合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面對農業發展的新形勢,傳統的以傳授理論知識為目標的人才培養模式面臨挑戰,“填鴨”式課堂授課方式已不合時宜。農業推廣專業碩士研究生的教學應該更多地體現為探索型、創造型,教學過程中應啟發學生對該專業重大農業理論和現實問題進行思考和研究。要積極采用課堂討論、學術論壇等多種方式,利用案例教學、模擬教學、課題組研究等教學手段,搞好學生個性創新精神綜合能力的培養。此外,在培養模式中還應提倡研究性學習,將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滲透到日常的教學和管理中。
3.4重視師資隊伍建設,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導師隊伍
培養高質量的研究生離不開一支高質量的導師隊伍。盡管在研究生教育過程中,研究生具有更加自主、獨立和個性化學習和研究地位,導師在整個教育過程中也從傳統的教授轉變為指導。導師對研究生的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研究生培養的質量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導師的學術水平。正因為如此,不少導師切身體會到,提高研究生水平的關鍵就在于導師自身的素養。這此素養包括:①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科學態度,能嚴謹治學,為人師表;②了解掌握學科發展的前沿方向,在學科前沿開展學術研究;③有明確的主攻方向;④有較高的學術造詣和有創見的科研成就;⑤有較強的科研組織能力。在優化導師知識結構的同時,注重引進競爭機制,可根據導師承擔科研課題的數量和經費的多少來給定導師所帶學生的名額。對科研課題較多、科研經費充足、勇于創新且精力充沛的導師,適當地增加學生名額。同時為了讓導師更多地指導研究生,還將研究生的畢業論文質量與導師指導水平評估掛鉤,以進一步增強導師的責任感,將有助于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高。
4結語
農業日新月異的發展態勢決定了農業推廣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必然是一個不斷深化、不斷更新的過程。從根本上說,人才的培養模式取決于農業發展對農業推廣人才素質的內在要求。農業推廣人才培養模式應以向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輸送高質量人才為根本目標而不斷創新,從而適應我國農村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本文作者:馬文斌戴亮工作單位:重慶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 上一篇:計算機課程教學改革措施3篇
- 下一篇:獨立學院課程教學研究3篇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