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供應鏈金融發展關鍵因素研究
時間:2022-12-27 08:35:16
導語:農業供應鏈金融發展關鍵因素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農業供應鏈金融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三農”融資難的問題,推動其發展的關鍵因素在于:解決了融資機構與農戶貸款博弈中的信息不對稱、實現信用的“外溢”效應、減少融資機構業務成本并降低操作難度、多途徑降低融資風險。
關鍵詞:農業;供應鏈金融;關鍵因素
“三農”問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核心問題,也是一項艱巨而繁重的任務。解決“三農”難題,資金支持尤為重要。通過搭建農村融資平臺、創新農村信貸產品和服務方式,推進了農村建設,農業供應鏈金融也應運而生,在一些地方、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三農”融資難的問題,推動了農業產業化進程。涉農貸款市場龐大,大量的資金需求使其有條件成為金融業新的利潤增長點,但運作中產生的風險,阻礙了供應鏈金融在“三農”中的快速推進。分析農業供應鏈金融在一些地方成功的因素,對進一步推廣農村供應鏈金融市場無疑有重要意義。
1發展農業供應鏈金融的意義
農業產業鏈不僅僅是農產品鏈的集合,還包括農產品生產前端的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與銷售。農產品鏈本身包括了農業生產,農產品收儲與加工、銷售等四個環節。農業產業鏈參與主體有農資公司、農戶、農產品收儲與加工企業、農產品商貿企業等,參與主體將產品或服務提供給最終用戶,這一過程伴隨著物流和資金流的雙向循環并形成了農業供應鏈。這種循環式農業供應鏈是農業產業鏈的基礎,在其運作過程,供應鏈不同環節的資金需求推動了農業供應鏈金融的發展。農業供應鏈金融改變了傳統金融機構授信過程的單戶考察、單筆直接監管模式,從農業供應鏈的整體出發,針對當地優勢農業與特色農產品,圍繞供應鏈核心企業,捆綁上下游的小微農企、農戶,制定農業供應鏈的金融解決方案,為其提供資金支持。通過供應鏈上的信用轉移來提升供應鏈上弱小成員的信用水平,既解決了處于相對弱勢的小微農企和農戶的融資難問題,也有助于提升供應鏈的整體運行效率與競爭能力,同時,也落實了信貸管理模式的關鍵變革要求,實現了“實貸實付”。
2推進農業供應鏈金融的關鍵因素
農業供應鏈金融的運作,農業龍頭企業、農村合作社等核心企業起著關鍵作用,中間也需要構建有效的農業風險綜合保障機制及科研機構的科學指導,發展農業供應鏈金融的關鍵因素如圖1所示。2.1與核心企業合作,解決融資機構與農戶貸款博弈。中的信息不對稱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與小微農企、農戶直接合作,比融資機構更了解這些資金需求者,融資機構通過與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核心企業合作,依據訂單完成情況對小微農企、農戶進行甄別,實現了資金需求者信用信息的過濾與處理,進而能夠降低貸款客戶選擇中的偏差,可以更有效地防止道德風險的發生,降低貸款違約風險,改善貸款回款情況。2.2核心企業的增信功能,實現信用的“外溢”效應。農業產業鏈不同環節的主體融資能力有較大差別。如,在農業產業鏈上游的種植養殖環節,參與主體多為分散的小微農企和農戶,市場化、規模化程度較低,并且其自身資本實力往往較弱,缺乏有效的抵押物。而處于下游環節的企業直接面對著廣闊的終端消費市場,市場參與程度較高,這些企業的資產往往規模相對較大,資本實力也相對較強。但是,在傳統信貸模式的單一獨立環節或特定對象下,農業供應鏈下游的核心企業即使具有較強的融資能力和資本實力,也難以完成對上游資金需求方的信用延伸,農業產業鏈內部不同環節之間難以實現信用的“外溢”效應,從而弱化了農業產業鏈整體的融資能力。在農業供應鏈金融業務下,依托核心企業的增信功能,拓展授信對象,解決小微農企與農戶的融資問題,提升了農業產業鏈的整體融資能力。一方面,改進傳統的針對單個組織或個人的信貸評估模式,實現對農業產業鏈的整體信用水平的評估;另一方面,對產業鏈中不同參與主體及關聯交易主體實施征信,并對整條產業鏈上的信用評估進行信息整合,消除產業鏈內部不同參與主體信用分割的情況,提高產業鏈內部的融資均衡性,進而實現農業產業鏈內部各環節之間的信用“外溢”。2.3減少融資機構業務成本,降低操作難度農業生產過程的核心是自然再生產,這是農業生產有別于其他產業生產的特征所在,農業對自然環境具有強烈依賴性和敏感性;而自然環境的變化性、難預測性與難控制性增加了融資機構獲取“三農”信息的成本與難度,再加上農業生產過程周期性、地域分散且較廣等因素,融資機構的操作更加困難。通過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的信用擔保與資金流監控,一方面,緩解了小微農企、農戶提供質押擔保的困難;另一方面,由核心企業幫助催收貸款,有效緩解融資機構物理網點不足、專業人士少、貸款資金監管困難等問題,緩解了信貸部門的工作壓力,節省了融資機構的人力、時間等放貸成本及貸后管理成本,從整體上降低了“三農”融資操作難度。2.4多途徑降低融資風險。(1)建立農業風險綜合保障機制。一是完善農業保險體系,創新涉農保險產品,增強涉農保險業務覆蓋范圍,將農業保險組織納入農業產業鏈融資支持體系,解決農戶、核心企業和融資機構的后顧之憂。二是引進財政支持,建立信貸保險風險補償機制,用于分擔補償保險機構經營風險,提高保險機構參與農業融資的積極性。(2)引入研究機構,指導科學作業,從供應鏈源頭降低農業貸款風險。將研究機構引入業務模式,通過與這些機構的合作,組織農業領域專家為農戶、農業承包經營者開展科學農種講座、進行實踐指導,改變傳統的、靠經驗的農業種植習慣,推進農業先進技術的實踐應用,提高農作物畝產量,提升農產品品質,豐富農產品品種。最終使借貸人的收入增加,償還貸款能力有了更充足的保障,貸款業務形成良性循環。在這一過程,可針對不同區域的經濟特點和自然條件,有針對性地組織各類涉農培訓以降低貸款風險。(3)自償性貸款下的專款專用與回款監管。供應鏈金融本身是一種自償性貿易貸款。借貸方獲得的資金按照既定的用途使用,并以未來交易產生的現金流作為還款來源。可通過運作模式的設計,來避免借貸方改變貸款用途,進而有效控制了融資機構的信貸風險。在農業供應鏈金融中,通常,通過資金管理的主體(核心企業),對資金使用的主體(農戶、小微農企)進行監督控制,雙方既有相互合作,又能相互制約,以保證農業信貸的專款專用與按時還款。(4)構建產供銷一體化農業產業鏈,減少信息不對稱。融資過程的信息不對稱,是造成融資風險的主要原因。農業供應鏈金融下,把農戶、小微農企組織起來,為他們提供金融、供銷、技術指導、保險等服務并搭建合作組織,在這一過程引入核心企業的反向擔保機制,農戶、小微農企進行借貸而又違約不還時,核心企業則采取“觸發策略”,即一旦借貸方違約,核心企業將停止以后的合作以做懲罰,這種后果將迫使農戶、小微農企等借貸方慎重考量自己的選擇,在得到貸款時選擇還款為上策。通過合作組織的建立與核心企業的參與,構建產供銷一體化的農業產業鏈,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問題。從金融的角度講,降低了農業金融風險,減少了不良貸款的產生。
3結束語
供應鏈金融作為供應鏈管理的一個領域,為供應鏈上的相對弱勢資金需求者提供了新的融資渠道與融資服務,使供應鏈循環運作中的未來資金得到有效利用。總結供應鏈金融解決“三農”融資難、融資貴的關鍵因素,也將為農業供應鏈金融的推廣提供更加準確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李嫚.供應鏈金融綜述[J].經營管理者,2012,(06):127.
[2]關喜華.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探索與實踐———基于龍江銀行農業產業金融創新的調研分析[J].銀行家,2011,(11):110-113.
[3]趙方忠.密云告別“三農”融資難[J].投資北京,2012,(04):64-68.
[4]羅元輝.供應鏈金融與農業產業鏈融資創新[J].中國農村金融,2011,(09):74-75.
[5]錢楓林,曹燦,浦徐進.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融資博弈分析———一個基于供應鏈金融的思考[J].農村經濟,2012,(3):52-55.
[6]周曉強.以供應鏈金融助推農業產業化發展[J].中國金融,2012,(15):36-37.
[7]馮學麗.寧波市供應鏈金融發展現狀與對策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8,(10).
作者:鄭斌 馮學麗 陳杰 葛雯雨 屠雨佳 單位: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商學院
- 上一篇:山楂花節氣象服務實踐與發展思考
- 下一篇:淺析工程建設節能控制重要性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