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營形式與多效能特征論文
時間:2022-08-17 10:08:00
導語:農業經營形式與多效能特征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現代都市農業是發生在市內或市外周邊地區的,能提高市民生活質量、為市民提供勞動就業和農業教育機會、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促進城鄉社會協調發展的多效能農業經營模式。它目前主要有郊外生態防護林業、郊外食物農業、城郊旅游農業、城市園林園藝農業、市內樓宇農業、都市文化農業等6種經營形式。它具有經濟、生態、人文、社會方面的多效能特征。
關鍵詞:現代都市農業農業經營形式多效能特征
隨著社會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世界的許多城市面臨著生態、食品安全以及持續發展的危機。為了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給市民提供安全食品和優良的生活空間、保護農耕文化,現代社會開發了都市農業。都市農業就是在城市經營農業,這種經營模式是在近代都市農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古代都市農業有很大不同。古代都市農業的經營項目多為城郊獵場和城市園林景觀,故它只有休閑娛樂功能。在古代人類尚未形成在城市發展農業和利用農業發展都市的觀念,也沒有意識到城郊種養、獵場經營、園林景觀建植本身就是農業經營行為。真正的現代都市農業源于1898年美國社會活動家霍華德提出的“田園城市”概念和“把積極的城市生活的一切優點同鄉村的美麗和福利結合在一起”的農業經營觀念,真正的都市農業生產始于1919年的德國。1919年德國政府開始建立“市民農園”,在城里開發供市民自給自足的小菜園,并制定了“市民農園法”。[1]為了推動現代都市農業理論研究和實踐發展,我們將現代都市農業的定義、普適性經營形式以及多效能特征介紹如下。
一、現代都市農業的定義
(一)都市農業的定義回顧
現代的都市農業概念最早出現在1930年出版的《大坂府農業報》上,但作為學術名詞則最早出現在日本學者青鹿四郎1935年發表的《農業經濟地理》一書中。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國經濟學家開始研究都市農業理論,最早把都市農業表述為“城市農業區域”或“城市農業生產方式”。1977年,美國農業經濟學家艾倫·尼斯在《日本農業模式》中,明確提出“城市農業”(UrbanAgriculture)概念[2]。都市農業術語出現后,農業經濟學、農村社會學學者紛紛探索都市農業的本義。(1)美國農業經濟學家歐文·霍尼(1950)認為都市農業是在都市周邊地區的都市楔形農田上進行的綠地建設和發展園藝業、果林業[3]。(2)德國學者史密特(1996)將都市農業定義為一種位于城內或環城區的產業,它生產或養殖、加工或運輸各種食用和非食用的產品,然后使用城市或城市周邊地區大量的人力資源、物力資源、產品和服務,反過來為該城市地區提供大量人力物力資源以及產品和服務[3]。(3)德國學者穆斯蒂爾(1998)將都市農業定義為在城市或城市周邊地區從事的農業生產活動[4]。(4)中國學者俞菊生(1999)認為都市農業包括城市內鑲嵌插花狀的小塊農田、庭院和陽臺綠化、城鄉結合部的近郊農業、遠郊甚至環大都市經濟圈在內的適宜大都市市場需要的農業[5]。(5)中國學者張強(1999)認為都市農業是地處城市郊區的農業以及市區擴展而劃入市區的農業[6]。(6)中國學者宋金平(2005)認為都市農業是處在大城市邊緣及間隙地帶,依托大城市的科技、人才、資金、市場優勢,進行集約化農業生產,為國內外市場提供名、特、優、新農副產品和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并具有休閑娛樂、旅游觀光、教育和創新功能的現代農業[7]。(7)中國學者張林成(2005)認為都市農業是分布在城市內及其周圍地區或者大都市經濟圈內,緊密依托城市、服務城市的特殊形態的農業,是以生態綠色農業、觀光休閑農業、市場創匯農業、高科技農業為標志,以園藝化、設施化、工廠化生產為手段,以大都市市場需要為導向。融生產性、生活性、生態性于一體,優質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現代農業[8]。
如上定義有個共性,就是強調都市農業的地域性和經濟活動類型。從這個角度講,可以把德國學者穆斯蒂爾的定義看成是這類定義的高度概括。但是,如果從概念體系的內部結構完整性和外部功能配合性的要求來衡量,這這些定義都存在明顯的不足。從內部結構完整性來看,這些定義都丟失了都市農業的主體、生產目的、生產種類、產品等核心內涵;從外部功能配合性來看,都沒有與城市生態環境、食物供應系統、鄉村農業等相關概念建立配合關系。為此,需要對都市農業概念進行重新界定。
(二)都市農業的新定義
受如上定義的啟發和滿足概念界定的內部結構與外部功能要求以及轉變傳統農業發展方式的需要,我們將都市農業界定為:一種發生在市內或市外周邊地區的,由城鄉居民經營的,能提高市民生活質量、能為市民提供勞動就業和農業教育機會、能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和促進城鄉社會協調發展的多效能農業生產模式。這樣界定現代都市農業,能引導都市農業朝著多效能方向發展,使都市農業走上科學發展軌道。其合理性如下。
(1)這種定義強調了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現代人只有轉變常規農業經營方式,才能消除農業的負外部性效應。現代社會在都市區域開展農業生產,就是要轉變農村地區破壞生態環境、缺乏人文關懷的常規農業經營方式,挖掘農業的經濟功能、生態功能、人文功能和社會功能,使農業成為改善城市生態、為市民提供安全食品和優質生活空間的產業系統。
(2)涵括了目前出現的都市農業的所有經營類型。到目前為止,世界各地都市農業出現了種植農業、養殖農業、樓宇農業、園林農業、觀光農業、農家樂、休閑農業、體驗農業、教育農業等經營類型。都市農業概念應該涵括這些經營類型。
(3)概括了都市農業經營主體。現在從事都市農業的人不僅是城郊農民,還有市內的園林園藝工人、居家賦閑的退休市民、城市家庭主婦等。我們在定義中用“城鄉居民”一詞概括了這些都市農業經營者,強調了都市農業的經營主體。
(4)規范了都市農業的生產區域。都市農業應該特指在城市區域進行的各種農業生產。界定都市農業概念必須確定其區位范圍和地理空間。如果都市農業定義不限定在城市區域,在實踐上會產生許多誤解,在操作上難以與鄉村農業劃定邊界,也不便于都市農業的行政管理。所以,在定義中突出都市農業的生產區域是必要的。
(5)突出了都市農業的多重功能和產品特性。都市農業能為城市提供生態環境、安全食物、勞動就業、休閑娛樂場所、環境與農業知識教育場所;提供強身健體、愉悅身心、緩解精神壓力、陶冶情趣的生活方式。這些產品與服務以及生產功能是都市農業區別鄉村農業的一個根本特點。
二、現代都市農業的經營形式和經營現狀
作為城市區域的農業發展方式,都市農業應該成為一種產生經濟、生態、人文、社會效益的農業發展方式和發揮經濟、生態、人文、社會功能的農業發展方式。自現代都市農業興起以來,世界各地出現了新奇各異的多效能的都市農業經營形式。
(一)都市農業主要經營形式
(1)郊外生態防護林業。這是人類為了調節城市氣溫、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治理洪澇災害、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在城郊地區開發的一種都市農業。這類經營領域在食物短缺的時空環境里不受重視。在過去,許多城市郊區本應成為生態防護地帶,但被一座座工廠、養殖場和一塊塊蔬菜基地所占領。結果造成城市周邊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地表和地下水枯竭、空氣質量下降。有了這些教訓以后,人類才重視郊外生態防護林業。如近年,法國用財政在一些城郊山區和島嶼建立了7個無住戶的國家級自然生態保護區[9]。近些年我國一些特大城市也開始重視這種都市農業。如北京,在2005年制定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中提出,將重點支持京津風沙源治理、建立第二道綠化隔離帶、營造水源保護林;又如上海,在“十一五”規劃中也提出,要把上海城郊結合部建設成為城市的綠色屏障、安全空間、城市生態補充基地。(2)郊外食物農業。這是建在生態防護林業帶和城市之間的,給市民提供安全糧食、蔬菜、水果、肉食蛋禽、奶制品等食物的一種都市農業。其經營領域包括蔬菜種植、糧食生產、家禽家畜養殖、水果種植、食品加工等。由于市民需要足量的、安全的食物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因而郊外食物農業將向生態化、優質化、集約化、工廠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另外,發展郊外食物農業,要以都市市場為軸心、要注重資金、智力、信息等生產要素的投入、要注意引進工業生產管理技術和生物技術以及信息技術,尤其要以生產優質安全的高檔農產品為經營目標。只有這樣郊外食物農業才能獲得較大的發展空間。
(3)城市園林園藝農業。這是都市農業服務城市的主要表現,也是人類通過農業手段為城市提供綠色空間、園林景觀、綠色公共活動場所、優質空氣的重要領域。這種農業活動有悠久歷史,自古以來,人類就重視城市園林園藝建設。現代市民把城市園林園藝美化視為都市農業的重要領域,并利用園林園藝工程美化城市空間。如法國,用綠籬帶將住區與工廠、高速公路及污染區隔開,以營造寧靜、清潔的人居環境;一些新城刻意保留部分農業用地,在城內種植蔬菜和花卉,制造農業景觀。巴黎大區在城市規劃中劃定了自然保護區和農業保護區,提出要將農田、河谷、森林、公園等綠色空間聯結起來,形成貫穿整個大區的綠色脈絡[10]。城市園林園藝農業包括郊外景觀林木、草業、花卉生產和市內綠化、美化工程兩大領域。前者是城市園林園藝農業的初級產品生產過程或原材料供應過程,生產地主要集中在城郊農村。后者是城市園林單位或郊區園林園藝公司將郊區的林木、草皮等其他植被移栽到城市住宅區、街道和道路兩旁、街心花園、市內公園以及其他綠化地帶的過程。兩者是園林園藝市場的供求關系,是相輔相成的。郊外景觀林木、草業、花卉生產是市內綠化美化工程的基礎,為城市綠化和美化生產源源不斷地供應原材料;市內綠化美化工程是郊外景觀林木、草業、花卉生產的價值體現,為郊區景觀林木、草業、花卉生產提供了強大需求。城市園林園藝農業發展過程就是這兩種生產的協同過程。
(4)城郊旅游農業。城郊旅游農業屬旅游農業,源于西方市民鄉村旅游,在國外有70多年歷史、在中國有30年歷史。但世界各國對其稱呼不同,德國叫“度假農莊”;日本叫“度假農業園”;澳大利亞叫“休閑牧場”;奧地利叫“農家旅游”;韓國叫“觀光休閑農園”。它有農業公園、觀光農園、體驗農園、教育農業等四種經營形式。農業公園就是經營者在農業生產中融入城市公園經營元素,將農業生產場所轉變為城鄉居民觀賞、游覽的城郊公園;觀光農園就是城郊農戶將農業生產和農作物生長以及農產品觀賞或采摘活動成片開發為供市民旅游的場所;體驗農園就是城郊農戶用租種方式將耕地轉化為供市民體驗農業生產過程和農業勞動樂趣的場所;教育農業是郊區農業經營者或市政府為了給城市孩子提供一個了解農業知識和農業生產過程的機會而開發出來的都市農業經營模式。城郊教育農業是在城市傳播農業文化的主要形式,但經營方法各不相同。如日本是把城市子女送到郊區農戶家寄宿并參加農業勞動;法國將其作為農業職業培訓方式。法國政府規定凡從事農業者都要在教育農場接受農業職業教育培訓,為此建有1000多家教育農場,并受制國家農業部門職業培訓中心。法國的城郊教育農業效果比較好。
(5)市內樓宇農業。這是城市內的居民在城市樓宇間可用空間里從事種植和養殖的多功能農業經營方式。樓宇農業的產生源自市民對田園生活方式的向往和對住區生態環境的高要求。世界上解決了食物保障問題的市民一般把從事樓宇農業作為調節和美化生活的手段,而處于食物供應短缺狀態的市民一般把發展樓宇農業作為家庭食物供給的一條途徑。但是在農業生產受到工業化污染的情況下,一些市民也重視樓宇農業生產,將它作為解決食物安全的一種手段。在這種情況下,市內的樓宇農業成為城市食物農業的一部分。市內樓宇農業根據生產地點不同,有多種經營方式:第一,自家庭院、陽臺、樓頂甚至外墻等狹小空間的綠化與美化種植,包括室內、陽臺、庭院種植觀賞性植物和水果植物、盤載蔬菜、小動物飼養,室外墻壁植草和藤蔓植物種植;第二,樓盤間空的綠化和美化種植,包括種草、植樹;第三,旅館飯店接待大廳的美化種植,包括移動的盆載植物和固定的植物裝飾;第四,社區公共活動空間的綠色種植,包括街道綠化美化種植和鋼架吊盆蔬菜種植。
(6)都市文化農業。這是農業經管者借用文化產業經營技術,通過開展文化活動促進當地農業發展和利用農村文化資源,給市民提供優質農產品、文化旅游服務、農業手工藝品、農村文化產品,從而獲得較高經濟收入的農業經營形式。主要有四種經營方式:第一,民俗旅游。這是經營者以民俗事象為經營內容、以文化旅游社區為經營空間,為市民提供旅游服務的文化農業經營形式。都市發展民俗旅游具有優勢,因為都市人多,旅游服務需求量大,而且交通區位好,所以都市民俗旅游發展比較快。第二,農耕文化展覽。這是經管者按照農業發展歷史線索通過實物和文字資料將農業文化在展覽館展示出來的文化農業經營形式。這種經營項目具有較強的農耕文化傳承價值,我國已出現這種都市農業經營方式。第三,農產品展覽。這是經管者借助會展文化,在城市空間和特定時段,舉行的農產品交易活動。世界各地許多大城市年年舉辦農產品展覽會。第四,節慶農業。這是經營者利用節慶活動促進農產品銷售和發展農業經濟的經營形式。舉辦農產品文化節的目的不在于做博物館式的陳列展示,而在于將一種有別于鄉村的、農業社會的日常生活模式與情境氛圍分享給市民和外地來客。
(二)都市農業經營現狀
國外比較重視都市農業,發展比較快,形成了一定規模,在解決糧食安全方面發揮出特殊功效。有專家估計,目前全世界有8億人口從事都市農業經營,其中的2億人口從事銷售,他們中有1.5億人是全職的(Smitetal,1998)[11]。由于世界各國的食物供應水平不一樣,各國經營都市農業的重點領域不同。
在農業欠發達國家,不僅從事都市農業的家庭很多,而且主要從事食物生產。如生活在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坦桑尼亞、烏干達和贊比亞等國城市中的6.5億市民中,就有2.5億人通過都市農業獲得部分食物。都市農業不僅是糧食短缺國家的市民解決食物自給的重要途徑,而且也是他們提高農業食物品質的辦法。如有專家稱,在哈瓦那,城市菜園明顯提高了農戶家庭及其所在社區的食物數量和質量(尼科·巴克,2005);在低收入家庭消費的食品中,城市家庭食物自產比例不斷提高。有專家統計,在東雅加達市,市民家庭食物自產達到18%;在坎帕拉市,市民家庭食物自產達到60%;在內羅畢市,市民家庭食物自產已達到50%(Mougeot,1994)[11]。
在發達國家,都市農業的重點是生態恢復和生態保護。如英國想通過發展都市生態防護和園林園藝農業措施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目前英國在20多個城市的原用于工業生產的土地上實施所謂的“城市農莊計劃”。如德國采用生態保護農業措施恢復城郊礦山廢地生態,如埃森市將城市內原來用于煤礦開采的土地轉變成為都市農業規劃用地,在廢地上發展都市農業,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又如城市國家新加坡就是通過發展都市農業,不僅改善了國家生態環境,把新加坡變成了世界著名的花園國家,而且已經改變了國家農業食物生產短缺的現象,實現了肉類供應完全自給和25%的蔬菜的自給(Smitetal,1995)[12]。在我國都市農業發展比較全面。郊外生態防護林業、郊外食物農業、城市園林園藝農業、城郊旅游農業、市內樓宇農業、都市文化農業等具體經營領域,在我國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發展。我國的省會城市都建有郊外蔬菜生產基地,為市民提供了豐富的新鮮蔬菜,甚至為城市超市提供一定數量的有機農產食品。我國一些特大城市還建設了郊外生態防護林體系。基本上所有大城市都興辦了旅游農業,尤其是農家樂幾乎每個大城市都有。一些特大城市還發展了文化農業,如北京有316個郊區行政村開展了民俗旅游,民俗旅游接待戶達13819戶。北京房山區的韓村河村于2003年就修建了500多平方米的農耕文化展覽館;大興區的龐各莊鎮于2004年建起了占地面積2.3萬余平方米的國內首家西瓜博物館。大興區于1988年首創性舉辦了西瓜節,到此已舉辦18屆;大孫各莊鎮舉辦葡萄采摘節;北務鎮舉辦蔬菜采摘節;李橋鎮舉辦西甜瓜采摘節;北石槽鎮舉辦鮮杏采摘節;龍灣屯鎮舉辦果品采摘節,他們以節慶方式招攬人氣,以城區市民的廣泛參來實現農產品的促銷。現在北京農產品文化節已成為全國各市仿效的范式。
三、都市農業的多效能特征
都市農業是現代多功能農業的一種,能產生經濟、人文、生態、社會效益,能發揮經濟、人文、生態、社會功能,具有多效能特征。
(一)都市農業的生態效益與生態功能
都市農業的郊外生態防護林業、園林園藝業、農作物種植,向城市提供綠色生態環境、綠色的生態屏障、綠化隔離帶,營造綠色景觀,保持清新寧靜的生活環境。都市農業還可以防止和減輕都市外來不利因素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與危害。都市農業與市內園林綠化美化農業一起還扮演著城市清道夫的角色,不僅大量地、持續地接受、儲存、消納、降解、凈化都市排出的氣、水、固體廢氣物,而且將城市中大量排出的食物殘渣及其他生活垃圾通過農業的有效利用變為資源,從而減輕對環境的損害,保持城市的正常運轉。同時都市農業減弱了城市的熱島效應,防止市區無限制地擴張,維護了農村地面自然景觀。市內樓宇農業還擴大了城市種植空間,促使室內氧氣與二氧化碳得到平衡、能增加空氣濕度、降低室內溫度、吸收空氣中被污染的灰塵和廢氣,幫助市民建立了一個宜居的小氣候。就北京城郊食物農業產生的生態效能來說,2002年僅京郊農田生態系統在調節大氣成分方面就產生了49.3億元生態價值;在凈化環境方面產生了109.63億元生態價值;在蓄水方面產生了6.03億元生態價值;在生態服務方面產生了293.4億元生態價值[13]。
(二)都市農業的經濟效益與經濟功能
由于都市農業具有經濟上的區位優勢、接近城市市場、擁有龐大的購買力旺盛的消費群體、具備走集約經營和發展設施農業所需的資金、技術、土地、勞動力、信息等生產要素,而且產業分工比較發達,所以,都市農業的經濟效能比較突出。主要表現在:(1)極大地提高了農戶的增收能力。根據文化等人的研究,北京從事都市農業生產的農戶人均純收入,2002年為5880.1元,2003年為6496.3元,其增幅為約91%。這種水平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根據近些年的中國農村住戶調查年鑒統計,我國農民的年均人平純收入不過3000元,只有北京郊區農民年均人平純收入的50%;全國農民年均人平純收入增幅約為20%,其增幅能力不到北京郊區農民的一半[14]。(2)促進了城郊第三產業發展。都市農業直接促進了郊區農村旅游業、物流業、畜牧業、種植業的發展,間接促進了郊區農村交通運輸、通訊、服務業的發展。同時推動了郊區農村市場體系的發育和發展,對周遍農村地區的市場經濟的發展產生了輻射作用。更主要的是都市農業提高了農村農業生產的技術水平、在農業走上設施化生產、精確化生產、優質化生產軌道方面起了促進作用,改變了農業經營落后面貌。以北京都市農業為例,到2003年為止,農機化程度達到70.4%;設施農業面積達到9.06%;節水設施控制面積達到81.2%;農戶計算機擁有率達到16%。這是鄉村農業無法達到的[15]。
(三)都市農業的人文效益與人文功能
都市農業的環保生產相對常規農業的化學化生產,使農業具有了人文關懷特點和人文效能,主要表現在三方面:(1)提高了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都市農業為市民提供了享受田園生活和從事養生勞動的機會,豐富了市民精神生活、鍛煉了市民身體,加強了市民生活保健,提高了市民的幸福指數。(2)改善了市民生活環境。都市農業通過農業生產改善了城市空間結構、降低了城市污染,促進了室內外的碳氧平衡,為市民創造了宜居環境。(3)滿足了市民的食物安全需求。都市農業為市民提供蔬菜、糧食、肉奶、水果等食物,豐富了城市食物供應。同時通過生產無公害的、綠色的甚至有機產品,為市民提供了安全的、優質的、有營養的農業食物,減少了“病從口入”的概率,為市民身體健康建立起了食物保護屏障,滿足了市民對高品質食物的需求。(4)傳播了農耕文化、改變了市民文化結構。都市農業通過發展會展農業、體驗農業、教育農業,較好地向市民尤其是年輕人傳輸了農業知識、農藝、農耕精神,直接促進了農耕文化的傳播。同時也提高市民對農業重要性的認識水平。另外都市農業通過發展樓宇農業、鄉村旅游、休閑觀光、采摘活動,使市民的審美文化和認知文化發生結構性變化。
(四)都市農業的社會效益與社會功能
都市農業是溝通城鄉的產業形式,具有較強的社會效能:(1)都市農業利用工業社會提供的物質設備和生產技術進行農業生產,和在工廠內從事園林園藝生產,使得社會的第一、第二產業得到有機結合。(2)都市農業使農民進城,在城市內部進行農業生產;同時為市民下鄉旅游提供休閑娛樂場所,為市民體驗農業提供耕地,促進了城鄉居民的直接互動,有利于市民與農民的結合。(3)都市農業加速了工業文化和農業文化、城市文明與農村文明的交流,這有利于消除城鄉居民的文化隔閡,為城鄉一體化奠定了文化基礎。(4)都市農業為城市家庭婦女提供了新的工作機會,使她們通過都市農業更好地控制家庭資源,提高了低收入城市家庭婦女的地位。(5)都市的設施農業、觀光休閑農業吸收了城市剩余勞力,如達累斯薩拉姆的都市農業在1999年為城鄉35000個家庭提供了工作機會;內羅畢的都市農業在1999年為15萬個家庭提供了工作機會;哈瓦拉都市農業在1999年為城鄉居民提供了3萬個帶薪工作機會,緩解了城市就業壓力[16]。(6)都市農業加速了逆城市化進程。逆城市化是城市居民把自己的居住地向城市郊區轉移的現象,這有利于對緩解城中住房緊張、交通擁擠、生態惡化問題。都市農業為市郊社會公共產品的生產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加速了市郊交通、教育、供排水系統、電力、公共休閑場所的建設速度,有利地吸引著市民向郊區轉移。所以,都市農業是我們解決城市住房緊張、交通擁擠、生態惡化等社會問題的有效措施。
參考文獻
[1]張成林.都市型農業講座[Z].北京市順義區三農研究會網.2005,10,17
[2]張祿祥、鄭業魯、萬忠.我國都市農業研究概述[J].廣東農業科學.2005(3):85-87
[3]張成林.都市型農業講座[Z].北京市順義區三農研究會網.2005,10,17
[4][德]尼科·巴克等.增長的城市增長的食物都市農業之政策議題[M].蔡建明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3
[5][德]尼科·巴克等.增長的城市增長的食物都市農業之政策議題[M].蔡建明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9
[6]俞菊生.都市農業的理論與創新體系構筑[J].農業現代化研究.1999(4):207-210
[7]張強.都市農業發展到社會學意義[J].中國農村經濟.1999(11):64-68
[8]宋金平.北京都市農業發展探討[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2(3):199-203
[9]張成林.都市型農業講座[Z].北京市順義區三農研究會網.2005,10,17
[10]黃衛東等.中國都市農業探索與發展[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32
[11]文化、王愛玲、陳俊紅.聚焦都市農業農業在首都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28
[12][德]尼科·巴克等.增長的城市,增長的食物都市農業之政策議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23
[13][德]尼科·巴克等.增長的城市,增長的食物都市農業之政策議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25
[14][德]尼科·巴克等.增長的城市,增長的食物都市農業之政策議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47
[15]文化、王愛玲、陳俊紅.聚焦都市農業農業在首都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77
[16]文化、王愛玲、陳俊紅.聚焦都市農業農業在首都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20
[17]文化、王愛玲、陳俊紅.聚焦都市農業農業在首都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20
[18][德]尼科·巴克等.增長的城市,增長的食物都市農業之政策議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79
- 上一篇:大學國慶60周年演講稿
- 下一篇:閱讀超越文本管理論文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