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環境法對生態環境化的影響

時間:2022-02-04 11:30:24

導語:國際環境法對生態環境化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際環境法對生態環境化的影響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基于人類存在共同利益而產生的,環境是其中一項重要的組成因素,近些年生態環境化問題得到許多國家的重視,為了解決全球環境化危機及生態保護上存在的分歧,國家間以合作的形式開展多邊保護行動。環境的內在本質是相互關聯性,任何一個環境要素都與其他要素之間都發生著相互關系,這種關系狀態要求各組成部分之間相互支持和尊重。在生態文明指導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是與環境相和諧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在國際環境法的發展上發揮作用,除了尊重國際法的共同原則外,必須倡導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基本理念。

一、解讀國際環境法

(一)國際環境法與各國環境法的關系。在國際法中,國際環境法是約束各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環境為締結的一系列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條文制度,國際環境法是國際法重要的分支,在集成國際法的法律效力同時,對各國間的環境保護義務和做出明確規定,各國間依照國際環境法的內容設立自己國家對環境立法,設立期間各國環境法與國際環境法的制度、內容和指導原則不沖突,結合各國家環境保護需要和社會經濟發展,做出具體按安排。(二)國際環境法的重要組成。在國際環境法中對生態環境中的海洋及海洋生物、野生植物、大氣層、空間環境保護和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等多項內容作出了明確的法律規定。無論哪個國家都需要深刻認識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生態環境化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在生態保護方面,持續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實施經濟結構提質行動,推進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國際環境法中還涉及到《國際海洋保護公約》、《保護臭氧層公約》、《保護生物多樣化公約》、《防止國際河流污染公約》等多方面環境保護公約和條約。國際環境法適用于國家間環境利于的保護及指導功能,是各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并制定環境保護法規的重要依據,在世界上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保護自然環境是人類奮斗的最高目標,因為人在自然中就像許多滅絕的生物一樣渺小,與大自然和諧共存,保護環境才是人類的唯一出路。(三)加強國際間合作對生態環境化的重要意義。大自然的環境不是獨立存在的體統,國際環境化中對國際海域、大氣環境、國際河流保護、宇宙空間和海洋生物資源等做出明確法律規范,就河流及湖泊而言,國家間常見的合作形式主要有軍事合作、文化合作、經濟合作、科學技術合作等領域,合作是為了保證各國間和平及安排的發展愿望實現的互動行為。隨著國家間合作主體的寬泛、合作主體范圍的擴大,二十世紀70年代后逐漸在環境領域開展合作。主要針對全球范圍內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環境資源惡化整治問題等多項領域開展深入合作。國家間的開展合作對生態環境化意義重大。各國回望過去的發展,從英國倫敦的霧都污染治理,到印度博帕爾事件,烏克蘭的爾諾貝利核泄漏事件,到劇毒物污染萊茵河事件。告訴我們生態環境化污染的代價遠不止眼前的經濟利益,取得經濟發展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作為代價,需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各國間開展有效的防范生態環境風險,提升環境治理水平。

二、國際環境法對我國生態環境化發展的重要影響意義

(一)中國在國際環境法化發展中的重要角色。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逐漸在世界舞臺展現大國風采彰顯責任與發展并存國際形象。1971年重返聯合國前,由于國際地位的影響在早期國際環境法制定建立過程中未能參與。重返聯合國之后,中國試探性地參與了1972年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在1972年到1992年之間,中國雖然也簽署和參與了一些公約,得到參與合作的機會。而到以1992年里約“環境與發展”大會為契機,中國開始建設性地參與國際環境公約和協定的締結、簽署和生效。進入21世紀之后,隨著中國經濟總量和排放量的增加,中國逐步成為以氣候變化應對為代表的國際環境協定的締結、簽署和生效的深度參與者和奉獻者。2016年《巴黎協定》生效后,中國以負責任的姿態成為國際環境協定實施和落實的引領者。(二)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經濟發展是國家之間較量的關鍵因素,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黨和國家認識到推動綠色發展對生態經濟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發展作用。作為現階段重要的工作重點來管理,在黨和國家深刻到認識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各級政府要加快各地區生態文明建設,逐步提升會環境保護的治理水平,通過構建生態宜居城市、綠色城市、海綿城市等扶持各地開展形式多樣的環境保護工作。

三、我國在國際環境法影響下開展生態環境化的保護措施

(一)構建生態環境化的可持續發展的科學觀。隨著各國政府在國內層面對可持續發展理念做出了明確要求,在中國堅持走環境的可續發展,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絕不是喊起來洪亮的口號,國家在踐行負責任的大國時,努力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開展海洋環境保護禁止捕撈瀕臨滅絕的生物。通過建立新《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約束企業的排放及整治的相關內容,對當前企業違法高成本、守法低成本力開展綜合管理措施。從而有效抑制企業違法破壞環境的行為。中國發展的未來方向逐漸從解決人們溫飽問題向生態環境保護問題過渡,認識到中華民族永久發展需要依靠生態環境保護做支撐,環境的承載力是有限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摒棄:“先污染、后治理”的錯誤思想,注重生活質量的提升的同時摒棄危害環境破壞而增長的經濟模式。(二)強化全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在中國,隨處可見全民生態環保意識主動增強,生態危機意識、節約意識與環保意識,從多方面強化保護環境,從幼兒園到大學,從機關單位到民營私企形成統一的生態環保意識,建立環境保護管理民間組織,宣揚生態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讓全民認識到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從身邊小事做起。教育孩子樹立壞境保護意識,從自己做起,使用可降解材料包裝、開展無紙化辦公、下班隨手關燈、對垃圾分類處理、使用高效的低碳的燃燒材料等。從國家的發展而言,重視節能、綠色材料使用,大力發展風力發電、太陽能技術,利用可再生資源創作社會經濟價值。在百姓的家中,普遍選用高效環保節能材料及裝飾,為國家的節約用電做出了貢獻。(三)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在環境保護工作上需要加強與其他國家合作交流,在學習的過程中挖掘其他國家先進的環保經驗和生態治理方法,將科學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生態環保技術借鑒到我國環境治理上。在環境保護上加強與鄰國的合作與交流。對大氣防治、河流污染及海洋生物保護等多方面開展綜合保護措施。同時,國家在立法方面加強對污染企業的懲罰力度,設立環境保護監督機制,重點查處各類因破壞生態環境化的一系列違法行為。在治理排水污染物的管理上控制排放總量及排放付費等雙重管理手段,對多次查處未整改的企業勒令停止營業整頓。

四、結束語

無論是國際環境法還是中國的環境保護法,都是對環境保護作出的巨大貢獻,每個國家擁有對自己國家環境保護及開發的自主權,但同時也要求每個國家在發展本國經濟的同時,不對別的國家環境及資源構成威脅。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在對世界經濟作出貢獻的同時,又要承擔全球生態環境化建設重要責任,通過科學的治理與可持續發展觀的指導使人們的生活環境中天更藍,水更綠。

參考文獻:

[1]于興安.當代國際環境法發展面臨的內外問題與對策分析[J].鄱陽湖學刊,201(701):75-82+127.

[2]李秋艷,屈振輝.國際環境法趨同化發展的中國生態倫理貢獻[J].綠葉,201(75):42-48.

[3]孫佑海.綠色“一帶一路”環境法規制研究[J].中國法學,201(76):110-128.

[4]蘇木杜阿塔帕圖,楊朝霞,林禹秋.健康生活權還是消除污染權?——國際法視野下良好環境權的興起[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8,6(806):67-101+208.

作者:柏圖南 單位:東北林業大學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