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部加工貿易發展研究
時間:2022-10-29 09:25:19
導語:中國西部加工貿易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一帶一路”倡議下,需要重新審視與剖析國際價值鏈與中國西部加工貿易的關系。一方面,西部加工貿易依托于國際社會,伴隨著國際價值鏈的發展而發展;另一方面,必須始終圍繞西部發展,通過國際價值鏈將西部產業從“中國制造”轉變為“中國智造”。在引入波特“鉆石模型”進行具體分析的基礎上,針對西部加工貿易產業轉型提出了建立人才培養與支撐體系,促進技術密集型產業跨越式發展;調整西部自由貿易試驗區外資引入結構,積極優化自貿區產業結構;建立東、中、西部長期合作交流協作機制,以全新的開放姿態融入國際價值鏈體系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一帶一路”倡議;國際價值鏈;中國西部加工貿易;創新驅動
一、引言
加工貿易作為中國西部參與國際合作的重要形式取得了歷史性進步,但西部加工貿易發展仍然存在著大量亟需解決的問題。一方面,近些年來西部加工貿易產品的價格優勢逐漸喪失,產品技術含量亟待提高。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實施與世界經濟的一體化發展,中國各類產業都必然處于國際價值鏈體系中,此時西部加工貿易產業需要重新與國際價值鏈體系接軌。另一方面,中國西部加工貿易亟需轉型升級。應改變低端廉價的發展現狀,盡快走上“創新型、規模化、高精化”發展之路,從單純“加工制造”轉變為“研究智造”。當前,中國西部已經設立重慶、四川、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這些試驗區作為新時期西部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天具有政策先行的優勢與制度創新的便利。西部加工貿易應借助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契機,著眼國際價值鏈體系,以加工貿易產業轉型升級為發展重點,促使西部加工貿易產業有效融入到國際價值鏈體系中去。
二、理論研究概述
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過程中,西部加工貿易占據重要地位。其核心價值鏈延伸、與外圍價值鏈融合,將是西部自由貿易試驗區與國際化投資發展的必然結果。所謂核心價值鏈,是以加工貿易前向、后向聯系為主體的生產型產業價值鏈;所謂外圍價值鏈,是以加工貿易旁側效應為輔助的配套物流及運輸服務、營銷服務、融資服務、保險服務、信息服務等服務型產業價值鏈。從加工貿易企業的視角來看,按照價值鏈本身的聯系內容,價值鏈又可具體分為行業價值鏈、公司價值鏈、國際價值鏈等。其中,行業價值鏈是以行業內部分工為基礎的多公司生產、銷售、配套服務等價值流的鏈接;公司價值鏈是以單一公司生產經營活動為基礎的內部價值流的鏈接;國際價值鏈則是以國際分工為基礎的全球供應體系、生產體系、銷售服務體系等的價值流的鏈接。國際價值鏈所依賴的可能是產業內分工,也可能是產業間分工,它是一種縱向與橫向交錯的、復雜的、立體的價值鏈體系。從西部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視角來看,其核心戰略是著眼于國際價值鏈,努力完善公司價值鏈與行業價值鏈,越是接近國際價值鏈高端對西部加工貿易發展越有利,反之則越被動。上述國際價值鏈理論是當代國際分工理論的一個新發展。國際分工理論著重研究基于資源、技術、資本、管理等要素的地域分工、不同產業之間的分工以及同一產業內部的分工,而國際價值鏈理論主要研究產業內的縱向分工與橫向分工。美國哈佛大學教授MichaelE.Porte(邁克爾.波特,1998)最早提出了價值鏈理論,認為公司創造價值的主要過程是由基本活動和支持性活動等組成的,它們構成了企業創造價值的鏈條,稱之“價值鏈”。[1]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Kogut(柯格特,1985)更加強調價值鏈的垂直分離與資源的全球再分配,認為價值鏈是將各種生產元素包括原材料、技術、勞動糅合在一起,再通過組裝將這些元素整合成商品,然后進入各級市場,最終被消費。Kogut不再強調單個企業的價值創造,而是注重企業之間的聯系,從價值在商品流通過程中不斷增值的角度來分析企業在國際市場的戰略優勢。[2]美國杜克大學教授Gereffi(格里菲,1999)完整提出了國際價值鏈理論(GVC),認為當今世界任何商品的原材料來源、加工過程以及銷售地點都有可能跨地域進行,所以商品的地域屬性逐漸模糊,國際價值鏈理論應運而生。國際價值鏈理論為研究生產經營活動不同過程分別屬于不同地域提供了一種方法,深刻揭示當代全球經濟運行的動態特征。[3]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IDO)對國際價值鏈的定義是:通過原料采集、生產商品和銷售產品進而實現商品和服務價值的全球性跨行業跨公司的生產網絡,其整個過程涉及原材料的采集加工、產品的制作與運輸、銷售以及售后服務等,直至最終完成銷售、剩余物的回收處理。一般而言,企業進入全球市場需要通過與跨國公司的對接完成,而鏈接兩者的方式分為向上鏈接和向下鏈接。其中,向上鏈接即為前向鏈接,指的是成為跨國公司的供應商,為跨國公司提供原材料、零件或者加工裝配。當下游企業選擇更新換代產品時,上游企業也要及時做出相應改變,相應地下游企業也應當提供最過硬的新技術和資源以支持上游企業技術革新,有利于升級順利進行;向下的鏈接即為后向連接,指的是成為跨國公司的產品銷售方,作為下游公司和客戶進入國際市場。當上游跨國公司研發出新產品后,本地公司能夠第一時間獲得新技術和新產品相關信息,通過了解掌握新技術和新生產技能,促進本地相關企業技術革新。[4]因此,一國加工貿易產業在全球價值鏈的延伸方向可分為前向鏈接和后向鏈接。前向鏈接的升級方式主要是為提高原材料的采購率和中間半成品的加工率,從上游跨國公司獲得新技術;后向鏈接的升級方式主要是為提高完成品的再加工與深加工能力,促進技術革新,同時加快物流倉儲有關產業的發展。根據上述國際價值鏈理論,加工貿易產業升級是指通過人才培養、資源整合、企業品牌發展和技術研發等手段,促使企業從生產低附加值產品升級到生產高附加值產品,從低技術含量產品到高技術含量產品的演進過程。加工貿易產業升級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依靠知識積累和技術研發進行,必須認清自身優勢與不足,同時掌握好所擁有的資源和資本,逐步完成升級。[5]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及國際間合作的深入,價值鏈各個環節在全球各區域建立了廣泛的聯系,形成了以國際分工為基礎的立體式產業鏈。加工貿易作為中國西部參與國際合作的重要形式,必然經歷一系列產業升級過程。一方面,西部加工貿易需要依托于國際社會,伴隨國際價值鏈的發展而發展;另一方面,必須始終圍繞西部發展,通過國際價值鏈將西部產業與國際產業緊密接圖12000年~2017年西部加工貿易VAR、TSC發展趨勢注:根據官方統計資料繪制,2013年以前的數據來自《中國貿易外經統計年鑒》,2014年~2017年數據來自中國海關信息網(www.haiguan.in-fo)。每萬元進口額增值率(VAR)=加工貿易出口額/加工貿易進口額-1;每萬元進出口總值專業化系數(TSC)=(出口-進口)/(出口+進口)圖2邁克爾•波特鉆石模型軌,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轉變。
三、西部加工貿易發展現狀及其國際競爭力分析
(一)西部加工貿易發展現狀。改革開放以來,西部加工貿易方式成為了重要的對外貿易方式之一。從2000年開始,西部加工貿易不斷轉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實現了從代加工到自主研發的方式轉變。隨著經濟發展、技術進步和資本開放,西部企業與更多跨國公司建立了合作關系。跨國公司帶來了優質的生產原料、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豐富的生產管理經驗,西部加工貿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然而,在與跨國公司的合作中,限于自身發展條件,西部加工貿易發展對跨國公司產生了很大的依賴性,這對西部實現創新生產方式、可持續性發展以及提升自主發展能力、獨立創造能力形成很大的障礙。自2013年起,西部加工貿易進入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經濟新常態發展階段。一方面,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努力提升產品品質,在相關領域技術創新上取得突破;另一方面,盡力滿足市場獨特化、個性化需求,實現個性化生產,并將成本降低到合理程度。[6]由圖1可知,2000年以來,西部每萬元進口額的加工貿易增值率(VAR)和每萬元進出口總值的貿易專業化指數(TSC)均呈不斷上升趨勢,西部加工貿易穩步發展。當然,從絕對數值來看,西部每萬元進口額加工貿易增值率不超過0.8371,每萬元進出口總值專業化系數不超過0.3740,說明西部加工貿易雖然具有一定規模,但市場競爭力不強,獲利空間有限。(二)西部加工貿易國際競爭力分析。這里援引波特“鉆石模型”來分析西部加工貿易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重點研究如下內容:生產要素,需求條件,企業戰略、企業結構和同業競爭,相關支持性產業,政府,機會。[7]1.生產要素分析。生產要素條件包括生產區位優勢與生產要素投入的便利性、充分性等。西部加工貿易的主要集聚地是自由貿易試驗區。在西部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設立之前,這些要素就已經廣泛存在,逐步形成規模化、集群化發展態勢。隨著加工貿易規模逐漸擴大,西部加工貿易企業不斷增多,并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充足的經驗,為完成轉型升級創造了積極條件。[8]目前,西部積極引進外資與先進技術,促使加工貿易企業完成資本積累,完成升級轉型。需要強調的是,在所有生產要素條件中,人力資源是最重要的要素。雖然近年來中國“人口紅利”在逐漸消失,但西部勞動力資源仍然比較豐富,每年高校畢業生與適齡勞動人口為西部加工貿易發展提供了足夠的勞動力。勞動力受教育程度不斷上升,使加工貿易升級轉型能夠獲得足夠的人力資源支持。但是,應當辯證地看待西部人力資源開發機制與產業實際需要的對稱性關系,如果人力資源開發不適應產業實際需要,人力資源開發機制會大打折扣;如果人力資源開發適應產業實際需要,人力資源開發機制會凸顯它的價值;如果人力資源開發超越正常的產業發展需要,會導致過度開發、失業等問題。必須高度重視人力資源開發與產業實際需要的協調對接,注重地方高校建設,在資金投入、人才引進、學科建設、科研立項與專業設置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2.需求條件分析。需求條件主要是指依賴來自于西部地區外部的市場需求,含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需求,其中西部加工貿易更加依賴國外市場需求。以前憑借“人口紅利”和廉價勞動力優勢,西部加工貿易獲得了迅猛發展,但生產的產品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等低端產品為主。隨著全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低端產品已經不能滿足國際市場需要,加之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傳統加工貿易發展方式日漸式微,這對西部加工貿易產業轉型升級是非常不利的。[9]在西部加工貿易業起步時,由于缺乏自主研發產品,只能依靠廉價勞動力優勢生產低層次加工產品,時至今日仍有許多企業在進行低附加值裝配業務,西部加工貿易產業轉型升級可謂是迫在眉睫。[10]當前,為尋求經濟復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選擇推動實體經濟回歸戰略,形成了“反產業空心化”、反國際化浪潮,不僅導致西部加工貿易產業訂單大批量減少,也在較大程度上延緩了西部加工貿易產業發展。必須抓住“一帶一路”建設契機,為西部加工貿易發展拓展新的國際市場。3.企業戰略、企業結構和同業競爭分析。當前,西部貿易產業發展已經明確為主導戰略,但相關企業仍然存在行業結構趨同、自身特色不突出、競爭手段單一等問題,缺乏完整的產業集群與產業鏈支撐。與現代產業高度組織化、規模化、集群化發展的要求相比,西部貿易產業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11]國內的東部、中部地區依靠沿海和政策優勢,加之交通發達、國際投資充裕,其加工貿易發展十分迅速。反觀西部地區,由于各方面條件都遜色于東部和中部地區,其加工貿易產業發展明顯滯后,十分不利于產業轉型升級。但西部加工貿易發展內在動力較強,主要表現為相關企業的利益訴求與“一帶一路”倡議高度契合,市場需求與供給勢頭強勁,這有利于西部加工貿易企業達成共識,有利于西部加工貿易可持續健康發展。4.相關支持性產業分析。相關支持性產業可以為西部加工貿易提供一定的技術、物流、金融、信息等服務,在產、供、銷各個環節提供外圍支持及配套。一是有一定的生產工具或設備支持、生產技術配套體系。如新能源技術、節能環保技術、生態環境監測技術、清潔生產與廢物再利用技術等,十分有利于西部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二是有相對發達的物流運輸體系。西部地區基礎設施進一步得到改善,物流便利性正在提升;三是有比較發達的城市金融、政策性金融支持體系,可以在生產融資、保險等方面為西部加工貿易發展提供比較全面的支持;四是西部正在啟動“互聯網+生產經營”、信息化、大數據工程,可以為西部加工貿易產業發展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務。[12]5.政府因素分析。政府因素屬于外生因素,通過改善國際貿易關系,充分發揮國際貿易規制及政府政策的引導作用,使“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走上共同發展、互利互惠之路,從根本上促進國際貿易的全面發展。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設立,是西部進一步改革開放的積極信號。目前,西部已經設立重慶、四川、陜西等自由貿易試驗區。從空間范圍看,它將過去分散的、點網分布的保稅倉庫、保稅物流中心、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等集中成片加以發展,地域空間范圍放大,綜合經濟功能更加齊全;從改革試驗與自由貿易的角度來看,積極推動西部加工貿易規模化、高效化發展,有利于全方位促進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自由、快速發展。自由貿易試驗區具有政策先行的優勢,可以因地制宜出臺更為靈活的政策,進而促進西部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從國內市場經濟運行環境角度看:一是資本形成機制逐步健全;二是資本存在狀態相對完整,投資營運與發展趨勢良好;三是外部經濟環境、市場環境、制度環境等均十分有利于資本自由運作;四是資本流動具有充分的開放性。當然,從政策與制度具體實施的角度看,西部地區尚需在減少政策時滯、提高政策決策與執行效率、提高各種制度約束力等方面更加努力,自覺接受全社會監督。6.機會分析。對外貿易是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引擎,應抓住“一帶一路”建設契機,充分利用“亞投行”金融支持的功能,促進西部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加工貿易是國際價值鏈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依托經濟全球化、市場一體化發展進程,對西部加工貿易產業進行全方位優化組合。徹底改變西部地區利用低廉勞動力進行加工制造、生產產品附加值較低的形象,下定決心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不斷提升產品核心價值,積極融入國際高端價值鏈。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與國際間合作的深入,價值鏈各個環節正在全球各區域重塑立體式產業鏈,這為西部加工貿易產業轉型升級帶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
四、提升西部加工貿易的對策建議
一是建立人才培養與支撐體系,促進技術密集型產業跨越式發展。加強技術人員培養及人才儲備,積極引進優秀人才,通過建立系統化、動態化員工培訓體系,使人力資源價值得到最優呈現,為西部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提供高效的智力支撐。加大R&D投入力度,在政策與資金上給予積極支持,鼓勵企業向高附加值、精細化、智能化與自動化產品生產模式轉變。建立自主創新研發機制,提升加工貿易企業的核心技術開發能力,促進產、學、研多維度結合,重視借鑒發達國家先進經驗,有效吸收其前沿技術。二是調整西部自由貿易試驗區外資引入結構,積極優化自貿區產業結構。以自由貿易試驗區為中心,積極吸引外資并形成產業集群效應,為西部地區加工貿易發展帶來更多實惠。在引入外資過程中,對于高附加值產業要有更多政策傾斜,對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只能適當引進,對于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必須堅決回避。注重各產業間的內在聯系,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一帶一路”建設,重點推進低碳節能環保、新能源、智能化與信息化產業發展。三是建立東、中、西部長期合作交流協作機制,以全新的開放姿態融入國際價值鏈體系。構建東部、中部地區與西部加工貿易整體升級的精準支持體系,形成一系列暢通無阻的產業鏈、價值鏈、物流鏈,合力提升西部產業整體素質。西部地區要充分利用各種環境、資源及人力優勢,利用國內外產業轉型升級契機,既要承接好東部地區產業梯度轉移,改造傳統產業,又要瞄準條件相對較好的貿易產業,直接謀求進入國際價值鏈高端環節。四是完善其他配套扶持措施。各級政府部門要與高校、企業進行協調對接,合力構建國家創新體系,全力支持西部加工貿易自主技術創新;進一步優化資本市場主板與創業板融資功能,為西部企業創造更加寬松、便利的融資環境;推動國家信息化工程建設,全面加快“互聯網+”改造傳統產業步伐,提升西部加工貿易跨境電子商務運作效率;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提高國際貿易結算效率,減少匯率風險及財務風險。
作者:羅君名 單位:中南民族大學
- 上一篇:貿易保護主義及應對策略
- 下一篇:淺析服務貿易統計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