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與社會聯盟分析

時間:2022-01-28 10:21:55

導語:國際貿易與社會聯盟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際貿易與社會聯盟分析

[摘要]基于社會聯盟范式,羅高斯基在《貿易與聯盟》中為分析國際貿易與國內政治社會聯盟提供了一個簡約的理論分析框架?;诖耍恼乱詭讉€代表性國家為例,從縱向與橫向兩個角度,深入探討19世紀80年代后的國際貿易與社會聯盟問題。

[關鍵詞]社會聯盟;國際貿易;土地;資本;勞力

社會聯盟理論于20世紀70年代興起,作為比較政治經濟學的主要范式之一,其主要探討國內政治結構與國際經濟關系之間的聯系。羅高斯基在1989年出版的《貿易與聯盟:貿易是如何影響國內政治聯盟的》是社會聯盟范式的一本經典之作,主要探討了國際貿易和國家的資源稟賦怎樣影響社會聯盟的形成。本文延續羅高斯基的分析框架,分析19世紀80年代后幾個代表性國家的國際貿易與社會聯盟問題。

1社會聯盟范式與《貿易與聯盟》

社會聯盟范式注重對國家和社會的分解,強調國家的組成部分和社會的組成部分在不同利益的驅使下的交叉聯合與斗爭。羅高斯基將一個國家的資源分為三類:資本、土地和勞動力。同時,根據資本存量多少,從發達國家和落后國家兩個角度進行分析。羅高斯基以簡單的模型和分析結構為社會聯盟范式的發展提供了一條與眾不同的分析路徑。羅高斯基認為資源稟賦與國際貿易的關系是:任何一種資源如果相對于其他國家的擁有量較多,它就相對便宜,國際貿易就能使其獲利,掌握這種資源的政治力量就會傾向于自由貿易;與其相反,任何一種資源如果相對于其他國家的擁有量較少,它就相對昂貴,自由貿易就對其不利,掌握這種資源的政治力量就會傾向于貿易保護政策。

2美國的國際貿易與社會聯盟分析

在勞動力稀少但土地豐富的發達國家中,貿易的擴張同時使資本家和地主受益,但工人卻從中受損。所以資本家和地主結成社會聯盟支持自由貿易,但工人卻主張貿易保護。美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20世紀80年代后,美國的資本和土地豐富,勞動力稀缺。美國工業資本家為尋求更廣闊的海外市場,他們成為自由貿易的擁護者,并與農業資本家及農民聯盟,一同呼吁降低關稅。美國的勞工組織就成為貿易保護力量的主要支柱。受益于貿易自由主義,美國跨國公司,如肯德基、蘋果手機等憑借品牌優勢在中國占據重要市場,為資本家帶來巨額利潤。在一些涉及擴張國際貿易的談判中,持贊成意見的一般是大型商會、同業公會以及大公司,持反對意見絕大部分是勞工組織。以美國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同盟為例。主要的國內阻力便來源于工人階層。他們認為,成立北美自由貿易區之后,美國制造業將會轉移到墨西哥以獲取價格更加低廉的勞動力資源,這樣對美國勞工的充分就業和提高收入產生負面影響。同時,他們擔心來自國外(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如墨西哥、中國等)產品的競爭會導致更多的失業,影響勞動者的生活。

3中國的國際貿易與社會聯盟分析

在不同的資源稟賦條件下,形成不同的社會聯盟。以中國為例,土地一直處于豐富的狀態,但是資本與勞動力有一個較為明顯的變化過程。其中,從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我國資本較為稀缺。隨后,中國實施改革開放的的偉大戰略,我國資本達到了較為豐富的狀態。同時,中國獨特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決定了中國社會聯盟組成分析的復雜性。在第一個時期,中國資本稀缺,勞力和土地豐富。在此情況下,土地所有者和勞動者結成社會聯盟支持貿易自由化,獲利較多。同時考慮到中國的二元經濟結構,促使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促進資本積累,部分抵消了貿易擴張對勞動力的有利作用,貿易擴張對資本的負面作用也因為勞動力的轉移增加而有所減弱。在該時期,因為勞動力成本較低具有比較優勢,中國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同時吸引大量的國外資本流入中國。隨著國內經濟發展,中國的資本總量逐漸增加,中國從資本稀缺國變為資本富裕的國家。同時,中國的人口紅利正在逐漸降低,勞動力成本增加,而勞動力(尤其是熟練勞工)的稀缺程度也逐漸顯現。一方面,因為資本和土地是充裕的,資本家、資本密集型行業和農業將從自由貿易中受益。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資本家與土地所有者組成社會聯盟支持貿易擴張,并從自由貿易中獲利。另一方面,因為勞動是稀缺的,勞工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將會抵制自由貿易而尋求貿易保護。但是,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剩余勞動力從城市回流,使勞動力達到了合理分布,部分抵消貿易擴張給農業所帶來的負面效應。

4印度的國際貿易與社會聯盟分析

1947年印度獨立初期,經濟增長速度緩慢。直到進入20世紀80年代,印度經濟開始才開始緩慢加速,從之前3.5%的“印度速度”提升到80年代的5.8%,90年代又將增速提高到6%,進入21世紀,平均增長率超過8%,成為中國之后世界經濟的又一個亮點。印度于20世紀90年代初進行經濟改革,以此為界,我們將印度經濟分為兩個階段進行分析:80年代的政策調整期和1991年后的經濟自由化改革時期。在80年代的政策調整期,勞動力和土地豐富,而資本有所欠缺。但是當時的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傾向于市場自由化,放松進出口管制。受經濟政策影響,印度農業部門發展良好,但是需要大量資本支持的工業部門發展不盡如人意,經濟政策隨即受到了保守的資本家的激烈反對,后來放棄了經濟改革。1991年印度進入經濟自由化改革時期,印度資本市場的融資體系完善,資本由短缺變為豐富。國際貿易的擴張對資本擁有者和勞工有利,他們結成社會聯盟支持自由貿易;與其相反,國際貿易的擴張對土地擁有者不利,他們反抗自由貿易的政策,爭取貿易保護。同時,受印度種姓制度的影響,印度農業發展慢于工業與服務業的發展。資本家與勞動者組成的隱性的社會聯盟支持印度的經濟自由化改革,工會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群體,工會領導人也躋身印度中產階級。資本家、企業家、工人成為中等階層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印度的政治經濟生活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5韓國、日本的國際貿易與社會聯盟分析

從20世紀80年代起,日本和韓國均為資本豐富、勞力和土地都稀缺的國家。國際貿易的擴張只對資本擁有者有利,他們支持自由貿易;與其相反,國際貿易的擴張對土地擁有者和勞工都不利,他們則結成社會聯盟反抗自由貿易的政策,爭取貿易保護。從20世紀90年代起,韓國經濟持續發展。1995年韓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首次達到10037美元,并于2008年成為發達國家。韓國資源稟賦總體狀態為資本豐富,土地、勞動力較為稀缺。在國際貿易擴張的大趨勢下,資本家獲利較多,而農民和工人受到不利影響,這也導致韓國工人罷工多發。韓國土地大部分由私有占有,土地所有者、農民和勞動者等團體組成社會聯盟,更傾向于貿易保護的政策。日本同韓國相似。從20世紀80年代起,日本一直處于資本豐富、土地與勞動力稀缺的狀態。與其他行業相比,農業領域更容易形成強勢的利益集團,日本農業集團強大,主張實施貿易保護政策。長期以來,日本對農業實施嚴格的貿易保護政策,雖然對日本農業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也降低了日本民眾的福利。另外,日本公會不同于西方的公會。日本公會是由企業內部員工組成的公會,是企業內部的一個部門。日本公會不是單純追求員工的福利薪酬,而是更注重企業經營與長期發展。同時,日本企業與員工實行終身雇傭制。從一定程度上說,員工與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資本家與勞動者形成社會聯盟,共進退。這與傳統情況下,按照羅高斯基的分析框架得出的勞動力與資本家相互對抗的情況有所不同,具有日本的自己的特色,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參考文獻:

[1]路愛國.從勞動力就業看俄羅斯體制轉型[J].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9(4):50-56.

[2]楊文武.印度資本市場初探[J].南亞研究季刊,2000(1):10-13,

作者:孫櫻僡 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