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貿易中的文化交流透析
時間:2022-01-19 09:48:00
導語:對外貿易中的文化交流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經濟全球化為企業進行對外貿易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前所未有的機遇。中國作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國,擁有了更多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機會。而在國際貿易中,文化環境是極其重要而又容易被忽視的因素,當今世界各國文化相互交融與發展,而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又要通過一定的方式,其中媒體、政府以及對外貿易自身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中國時外文化交流與文化貿易存在一定的問題:缺乏品牌文化產品、觀念滯后,缺乏創意思維、缺乏國家戰略與支持等。因此擴大對外貿易中的文化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刻不容緩。
關鍵詞:文化交流文化貿易文化傳播
當今時代,全球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變化,改變了傳統商品生產和服務的條件。信息和通信技術的發展,催生了新的產業和生產組織形式。在當今信息社會,經濟的競爭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生產要素的范圍,而越來越倚重于知識、無形價值和創新能力。經濟日益全球化,技術進步和創新已經占據經濟發展的核心地位。國家、地區和城市的比較優勢,越來越體現為其學習、創新和知識生產的能力。在這種新的經濟形態中,文化變得越來越重要。
一、國際對外文化交流與文化貿易概況
當今世界已經全面邁人了全球化時代,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人,不同地域和民族間的文化交往日益廣泛,文化交流與文化產業發展也日益重要。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銀行分別出版了《世界文化報告:文化、創造性與市場》和《文化與可持續發展:行動框架》,這兩份文件都特別強調了文化在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在美國的傳播政策中,雖然沒有聲明要重建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但作為美國政府的目標卻是非常明確的。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國內的文化產業政策基本上是越來越放松管制,其理論基礎是市場理論和多樣化原則。美國大眾文化的全球性擴張,在大多數情況下屬于非政府部門的文化企業為巨額利潤所驅動而進行的經營性活動,但在實際操作中受到政府的支持,尤其在對外宣傳方面已與美國外交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英國政府為扶植文化產業發展,采取了許多具體措施。英國政府認識到,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市場對文化產品及服務的需求迅速增加,因此,完善自我,抓住機遇,擴展國內外市場是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當務之急。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日本經濟長期低速徘徊的情況下,日本政府開始把文化和經濟結合起來,大力發展文化產業。1995年,日本確立了文化立國方略;2001年,日本開始全力打造知識產權立國戰略,明確提出10年內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知識產權國;2003年,又制定了觀光立國戰略,計劃到2010年讓到日本旅游的外國客人達到1000萬人,比2001年提高1倍。為把文化立國戰略落到實處,日本政府還通過設立戰略會議、懇談會、幕僚會議、審議會等形式,研究商討具體對策,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亞洲金融風暴后,韓國制定了“文化立國”的方針,將文化產業作為21世紀發展國家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最終目標是把韓國建設成為21世紀的文化大國和知識經濟強國。特別是最近幾年中國加強了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如:歷時兩年的中法文化年在中國圓滿閉幕,在美國舉辦的“中國文化節”、在意大利舉辦的“中國天津周”和在荷蘭舉辦的“中國文化藝術節”等大型對外文化活動,擴大了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樹立了中國的良好形象。中法文化年影響巨大,盛況空前,全面提升了兩國的政經關系,把中法以至中國與歐盟的伙伴關系推向了新的高度,并對周邊國家產生了示范作用,俄羅斯、意大利、西班牙、德國、希臘等國已相繼提出要與中國舉辦文化年。中國在對外開展各種文化活動的同時,“十一五”規劃還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對外文化產業貿易,復興民族文化,使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在文化貿易方面,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過去20年間,全球文化貿易總額一直在持續增長。從1980年到1998年間,印刷品、文學作品、音樂、視覺藝術、攝影、廣播、電視、游戲和體育用品等文化貿易的年貿易額從953億美元猛增到了3879億美元。但是,這些貿易絕大部分在少數發達國家之間進行。1990年,日本、美國、德國和英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貿易出口國,占全球當年文化貿易出口額的55.4%,而化貿易的進口額也高度集中在美國、德國、英國和法國,占全球當年文化貿易進口額的47%。跨人21世紀以后,文化貿易的進出口大國排序有所更替,然而總體格局并沒有變化。這些國家占據了90%的市場份額。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產品進口國,2002年其進口額高達153億美元;英國是第二大文化產品進口國,其進口額大約是美國的一半,為78億美元;德國是世界第三大文化產品進口國,其進口額為41億美元。
二、對外貿易中文化交流的方式
1.媒體作用
對外貿易中的文化交流,媒體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近20年,中國的快速發展引起了世界的關注,這為媒體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發揮作用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特別是中國加人WTO后,在對外貿易中中國需要世界信息,世界也需要中國信息,雙向選擇劇烈增加。這種需求不僅體現在經濟上,也包括政治上、文化上等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目前中國有報紙2000多種,雜志8000多種,電視臺和廣播電臺約有2000個頻道,有近10億的電視觀眾,同時有超過1億的互聯網使用者。媒體、媒介成為中國對世界宣揚中華文化,加大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的重要手段。但與國際同行相比,中國傳媒在資本、經營網絡、經營理念、管理體制和人才素質方面還有很大差距。特別是文化貿易方面,我國對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逆差是以5一10倍的數字來顯現的,中國書刊版權貿易上的逆差更高達10一15倍。因此中國媒體仍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專家預計,中國媒體要成為世界主流媒體,還需要很長時間,甚至10一20年。媒體在發展自身的同時還肩負著促進世界文化交流,普及漢語文化,發揚宣傳中華文化的艱巨任務。
2.政府作用
首先,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以市場經濟體系轉型的過程中,政府擔負著提供文化服務的職能。界定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角色,首先要把這個問題放在現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這一背景下考慮。十六屆五中全會有一個很重要的提案就是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促進對外開放的關鍵。這一提法表明了在“十一五”期間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我們以前涉及政府職能經常從經濟角度考慮,許多地方政府把GDP作為衡量工作業績的唯一標準,中國現在提出科學發展觀就是把重點放在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而科學發展觀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經濟與文化的協調發展問題。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是解決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
其次,政府具有制定文化戰略的職能。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文化的沖擊,總的來說有三個層面:第一個是文化產品的沖擊。因為外國文化產品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文化產品在國際文化貿易市場上具有比較大的優勢,我國加人WTO承諾文化市場的開放,首先面臨占有國際優勢地位的文化產品對中國文化產品的沖擊。第二個是文化資本的沖擊。當外國文化產品在文化市場上占據一定的份額時,他們一定會謀求對中國本土文化資源的整合。國際文化資本進人中國參與整個中國的文化企業的生產,采取某種本地化的生產方式,就地整合資源,就地生產、產品就地出售,這是一種跨國文化企業的比較合理的商業模式。近年來,外國文化資本進人中國文化資本市場勢頭一直比較猛烈。第三個是文化價值觀的沖擊。隨著外國文化產品的普及,它負載的是外國文化價值的內容,它一定會對我國文化消費者在文化心理、文化認同等方面產生一定的影響。這三方面構成全球化對中國文化總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政府需要制定本國文化發展戰略,宣揚中華文化,促進世界文化交流,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對此,日本的經驗可以借鑒。學術界認為日本從明治維新以來,其發展的歷程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大致是從明治維新到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這段時間,被人稱之為“軍事立國”階段。從二次世界大戰到20世紀80年代,被稱之為“經濟立國”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到現在,日本確立了“文化立國”階段。之所以有這么一個發展戰略的轉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日本的經濟飛速發展,成為世界上與美國、歐盟并駕齊驅的一個經濟大國。但是,日本單純追求經濟發展,也帶來了很大的問題,包括環境的問題、國家形象的問題等等。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日本適時提出了文化立國的目標,這個目標包括這么一些內容:首先,要確立一個國家形象,這個形象就是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和創新精神的一個國度,而不僅僅是能夠制造物質產品的國家。其次,要盡可能地滿足公眾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再次,要形成有利于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文化環境,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文化戰略是許多發達國家為促進本國可持續發展所采取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戰略。我國目前也提出要建設創新型國家,要發展文化產業,實際上制定文化戰略也是政府應對這樣一個全球化的、新時代的挑戰。
3.對外貿易自身作用
對外貿易自身作用體現在通過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加大對外文化貿易來促進本國文化走向海外,促進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近期來看,新興文化產業發展已經在中國形成了一個良好的發展勢頭,如何通過整合我國的文化資源,開發我們的文化產品,提升我們的產業結構,增加我們產業附加值,無論是高技術附加值,還是高文化的附加值,目前正在成為一個中國經濟走向世界的新的戰略重點,這就造成了一個大的發展態勢。即把文化的發展和經濟的發展融為一體,把文化產業和傳統產業融為一體,把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與中國作為世界的制造業的中心這兩件事也結合在一起。我們不僅要作為世界制造業中心,所謂“中國制造”,而且我們要變成“中國創造”,我們要成為一個世界的創新中心。
三、中國對外文化交流與貿易的現狀與問題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但是,近代以來,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日漸衰弱,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呈現了嚴重的逆差。改革開放,特別是國家“十五”規劃實施以來,中國加大了對外文化交流的力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從組織中法文化年、中國俄羅斯年、中意文化年、美國的中國文化節,到在海外多個國家設立100多所孔子學院等,都具有一定聲勢和影響,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同中國經濟和政治在世界上的地位存在巨大差距。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貿易的主要產品,無論是文藝演出、影視作品、圖書期刊、動漫產業還是語言文化等,存在十幾倍甚至幾十倍的“人超”,處于絕對輸人國地位,存在著嚴重的“文化赤字”。這對于一個擁有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來講,對于一個正快速發展追求民族復興的國家來講,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1.缺乏品牌文化產品
我們輸出的文化產品質量不盡如人意,尤其是反映當代中國發展面貌、當今中國人核心價值觀和精神風貌的文化作品有限,有文化內涵和思想深度的原創作品太少,能展示中華文化的內在魅力、代表國家形象的高端文化產品更是鳳毛麟角。在各種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中,仍停留在以展示剪紙、泥人、刺繡、大紅燈籠之類的民俗作品和兵馬俑以及其他出土文物等為主的階段,在國外較有影響的戲劇歌舞和影視作品也僅僅有屈指可數的幾部,動漫產業與美國和日韓相比我們才剛剛起步。我國現在還沒有能夠吸引人的、占領國際市場的文化產品,尤其是被人們廣為接受的品牌性產品。而美國的品牌文化產品就遍布世界各地,如可口可樂、麥當勞以及各種美國大片等。
2.觀念滯后,缺乏創意
在傳統觀念中,文化就是文化,做生意就是做生意,中國人很少想到去賣文化,這種思維方式與世界上很多國家有不少的差距。文化產品能否贏得市場,最根本的問題在于其所內含的文化價值、生活方式、思想觀念、情感因素;在于文化產品是否具有思想感染力、情感的親和力、精神的震撼力以及生活方式的凝聚力。只有賦予文化產品這幾種力量,才會得到國內外消費者的認可,讓他們心甘情愿地購買你的產品。作為國際貿易主體的企業在制定貿易策略時應注意與當地文化融合,創造為當地人易于接受又有吸引力的情境。在整個經營設計過程中注意配合文化環境要求進行創新,既要創造出適合銷售國文化的產品,又要使定價的方式和程度為之接受,還要找到適合當地的渠道,采取購買對象樂意接受的宣傳方式。美國人在中國的肯德基和麥當勞店里將玉米羹、湯和可樂同售;海爾在美國的成功定位等都是中美文化融合的良好開端。
3。缺乏國家戰略與支持
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缺乏國家戰略,缺乏政府的大力推動和扶植,缺乏有效的資源整合,缺乏國際化的運作和推介。國家應制定對外文化交流發展戰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著眼長遠、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循序漸進,搭建各種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平臺,策劃組織一系列高端的中國文化產品,提高對外文化交流的整體水平。
四、擴大對外貿易中的文化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中國的現狀是文化實力與經濟大國地位嚴重失衡。文化的“人超”地位,客觀上為西方文化提供了文化受眾,強化了西方文化的影響力,甚至影響了國家的文化安全。“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了開拓國際文化市場、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目標,中國文化要繁榮振興,要加大對外交流已經刻不容緩。
第一,國家應制定和推行戰略性文化貿易政策。在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過程中推動文化的發展,是國家在制定文化貿易戰略時必須考慮的問題。政府進行合理的干預,適當運用關稅、補貼,以進口保護作為出口促進的手段等戰略性貿易政策措施,將會刺激和提升我國的文化產品乃至文化產業的競爭力。美國、法國等發達國家,在歷史上不同時期也都采取過這樣的政策。
第二,國家應加強完善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的體制機制。互聯網的無界性,使文化傳播可以突破時空界限,對全球文化的發展、創新和傳播產生越來越深遠的影響,發展潛力巨大,是我們促進對外文化交流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的陣地和窗口。建議國家專門建立一個部門,招募聚集一大批優秀外語人才和網絡技術人才,負責互聯網的對外文化傳播與管理。
第三,加強對海外受眾的接受心理、接受習慣和思維特性的研究,以增強針對性;善于借用西方人易于接受的藝術形式,例如歌劇、舞蹈、交響樂等,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加強高等文化藝術人才的培養和教育。國家良好的文化形象,有創意的、高精尖的文化藝術產品,要靠優秀的、杰出的文化藝術人才去樹立、去創造、去表現、去經營。國家應按時代和全球化發展趨勢的需要,設置更高層次的教育機構,對其投人更多的資金和精力,使這樣的教育和培訓機構成為國家文化走出去所需杰出人才的搖籃,成為國家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力不竭的助推器。
第五,要借助通曉國際文化市場和運作的國際化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士的優勢,用符合國際市場的運作方式,推介中國文化產品,傳播中國文化。
民族要復興,文化必須復興。中國文化只有走向世界,在世界文化市場占有一席之地,成為世界文化大國,中國才有可能成為世界強國。
- 上一篇:幼兒貧血病患血鉛含量分析測定探究論文
- 下一篇:地區公共衛生管理指導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