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新理論概述論文

時間:2022-07-09 04:04:00

導語:國際貿易新理論概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際貿易新理論概述論文

論文摘要:新貿易理論對當前國際貿易領域的種種新現象給出了合理的解釋,也給政策制定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與建議。因此,文章對新貿易理論的一番述評,對于當前貿易理論的發展與我國對外貿易政策的調整,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論文關鍵詞:國際貿易新理論;不完全競爭;規模經濟

一、傳統國際貿易理論回顧

國際貿易理論作為現代經濟理論的分支始于亞當·斯密。1776年斯密提出了絕對成本說。絕對成本說并不難理解,但是,它在國際貿易學說史上,乃至人類認識史上,從勞動分工原理出發,第一次論證了貿易互利性原理。

1941年后,大衛·李嘉圖提出了比較成本說,克服了斯密絕對成本說的明顯局限性。李嘉圖比較成本說的問世,標志著國際貿易學說總體系的建立。保羅·A·薩繆爾森稱它為“國際貿易不可動搖地基礎”。

繼而。里昂惕夫之謎引起了對上述理論的挑戰。圍繞里昂惕夫之謎所作出的種種理論分析,補充豐富了要素稟賦理論,增強了這一理論對國際貿易實踐的解釋力度。在雷布津斯基以及薩繆爾森等經濟學家的完善補充后,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流行國際貿易理論的內容。傳統國際貿易理論邏輯嚴密,形勢完美。但是這也正是其缺點所在,畢竟現實世界并不如其想象的完美。

二、國際貿易新理論的內涵、產生、發展及特點

(一)國際貿易新理論的內涵

新貿易理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講,它涵蓋了Paul·Krugman等人創立的新貿易理論、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國家競爭優勢理論、貿易投資一體化理論、制度經濟學對國際貿易的變量關系、環境問題與公共物品對國際貿易的影響等。狹義上看,僅指以Paul·Krugman為代表的國際貿易新理論。克魯格曼曾形象地概括說,如果要舉一個什么是新貿易理論的具體事例的話,就可能是傳統貿易理論將世界貿易看成是完全發生在像小麥這樣的商品上,而新貿易理論則將世界貿易看成完全發生在像飛機這樣的商品上。

(二)新理論的產生及發展

二戰后,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后期,國際貿易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新的變化,主要表現在:

1.工業發達國際之間的貿易量大大增加。

2.產業內貿易的迅速發展。

3.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增長迅速。

4.一些新興工業化國家或地區迅速取得國際競爭優勢。

當國際貿易實踐中出現如上所列等新現象后,人們首先往往希望能夠用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加以解釋和說明。當貿易理論家們將這些新情況與傳統的以比較優勢為基礎的赫克歇爾一俄林模型加以對照時,發現這些理論不能或者不完全能解釋國際貿易中的新變化,因此,也必然會引起貿易理論家們對傳統貿易理論的局限性進行重新思考并進行現實修正。其代表人物主要有保羅·克魯格曼、迪克西特、諾曼、蘭開斯特、赫爾普曼、埃西爾、布蘭德(Brander)、斯潘塞、伊頓和格羅斯曼等等。

1777年,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發表了《壟斷競爭和最優產品多樣化》一文。該文建立了一個規模經濟和多樣化消費者之間的兩難沖突模型(D—S模型)。D—S模型的假設前提是,生產中存在無止境的規模經濟,而消費者則具有多樣化的消費偏好。這二者實際上存在著生產和消費兩方面的兩難沖突。而從這一角度考察的結論就是,即便不存在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對規模經濟和差別產品的需求也可以導致國際貿易的發生。D—S模型為國際貿易理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個明確的方向。

70年代末期,Paul·Krugaan首先將D—S模型應用于國際貿易的分析中并大有所獲。克魯格曼借用了D—S模型的分析方法并做了少許修改。首先較為系統地將產業組織理論和市場結構理論嫁接人國際貿易中針對傳統國際貿易理論中的完全競爭、規模報酬不變等假設條件,運用規模報酬遞增、壟斷競爭、差別產品等范疇來構筑新的貿易理論模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克魯格曼在“以進口保護促進口”一文中證明,在寡頭壟斷和規模經濟條件下,一國政府可以采取較高的進口關稅這種戰略性政策來保護本國具有戰略意義的幼稚產業,當本國市場容量足夠大,將會使其獲得靜態規模經濟效益,降低邊際生產成本,在此基礎上提高其出口競爭能力,從而促進出口。這就是影響廣泛的“戰略性貿易政策”的主要理論依據。

幾乎與此同時,另外一大批經濟學家也發表了一系列相關論著,這些論著都大大豐富了新貿易理論,使其實用性進一步增強,在貿易理論界引起了廣泛深遠的關注和影響。

(三)新貿易理論的若干創新特征

1.理論假設前提:逼近現實。首先,市場結構的假設由完全競爭轉為不完全競爭,同時放棄規模收益不變的假定,承認規模報酬遞增的存在。按克魯格曼的話說,“這種不完全是經濟學家認識的不完全,而不是真實世界的不完全。”其次,將分工模式由高度抽象的2x2X2模式,回歸到現實中,大膽地探索了J×N×M模式下的貿易結構和貿易利益格局。

2.全新的結論。國際貿易純理論所要回答的基本問題有三個方面,即國際貿易的原因、國際貿易的構成和國際貿易的結果。在以上理論假設前提下,我們來看新貿易理論給出的結論:

首先,貿易原因。新理論從供給和需求的互動關系角度進行了解釋。強調需求因素對貿易的產生和結構的影響是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也填補了貿易動因研究視角上的空白。林德爾的“重疊需求理論”運用“人均收入水平”這一概念,論述了需求偏好相似對于國際貿易的地理結構和產品結構的影響。

其次,貿易構成和貿易量。封閉經濟與開放經濟相比較,由于市場的規模變得更為龐大,產品變體種類增加,消費者可選擇空間更大,為達社會福利最大(至少更大),兩國必然互相進行對方的變體商品,于是,產業內貿易產生。而傳統貿易理論則只考察了產業間貿易,忽視了產業內貿易,與現實相距甚遠。就貿易量而言,根據林德的“相似偏好”或“重疊需求”假設,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國家之間的貿易量是最大的。

最后,關于貿易結果,也就是貿易利益的產生與分配。傳統貿易理論不考察動態利益,是一種靜態貿易利益,這種貿易利益來自專業化生產的生產效率的提高。而新貿易理論強調貿易的潛在動態利益:(1)基于規模經濟的生產效率效益。貿易使報酬遞增產業由于市場的擴大而擴大,規模經濟增加提高了效率;(2)生產集中。貿易使報酬遞增的產業,集中于世界上生產效率最高的國家或地區生產;(3)生產的合理化。加劇不完全競爭行業的競爭,優化資源配置;(4)產品多樣化。整個世界市場比之某一國內市場而言,其規模優勢明顯,全球各企業競爭的結果是相異產品種類增加,增進了世界福利。

三、新貿易理論的創新之處

新貿易理論是在國際貿易領域發生一系列新變化新現象時,傳統貿易理論不能完全做出解釋,需要理論創新的時候,一些經濟學家對傳統貿易理論繼承修正并建立新的模型從而提出的。我認為,國際貿易新理論的創新可以從以下兩點來考察:理論創新:新貿易理論與傳統貿易理論的一個重要區別,就在于它們不僅從國家的角度,更重要的是從產業和企業本身競爭的角度來考察國際貿易問題。新貿易理論的核心部分是壟斷競爭與產品種類內生化的模型,這種研究方法的創始人是迪克西特,把它應用到國際貿易理論分析中的是克魯格曼。政策創新:在貿易改策方面,新貿易理論提出了所謂的對策貿易政策理論或者戰略性貿易政策,即以著名的“波音一空中客車”的例子為模型所引出的貿易政策。戰略性貿易政策的提出令人耳目一新,可以說是新貿易理論中重要的政策理論。

四、結語

總之,新貿易理論是國際經濟學家根據不斷變化的世界經濟情況,對古典和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進行了一些修正、補充和改造,提出的一些新學說。然而,國際貿易新理論又不是對傳統理論的全盤否定,它與傳統的比較成本理論、要素稟賦理論仍然存在著不可分割的理論淵源關系,其主要觀點和分析方法,仍沒有離開相對優劣勢的分析范疇,反而可以說是比較優劣勢的分析方法在新情況下的具體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