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現代史基本線索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02 11:28:00
導語:世界近代現代史基本線索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世界近代史是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并逐步形成世界體系和向帝國主義過渡的歷史。按生產力發展的水平,世界近代史可劃分為手工工場時代,蒸汽機時代和電氣化時代三個階段。
1.資本主義手工工場時代(16世紀—19世紀初)
15世紀末16世紀初,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人類社會走向融合統一。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發展及海外殖民和貿易,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物質基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引起了意識形態領域的變化。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這兩次思想解放運動,為資本主義的發展解除了精神枷鎖。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封建自然經濟走向瓦解,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一趨勢首先在西歐明顯表現出來。16世紀尼德蘭革命后,出現了歐美資產階級革命潮流。英、美、法三國先后用革命的手段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又用法律手段鞏固了革命成果,初步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俄、普、奧等國進行的改革,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這一時期,民族解放運動的中心在美洲。美國獨立戰爭首先打破了英國的殖民枷鎖,贏得了民族獨立。在資產階級革命潮流的推動下,拉美人民進行了反對西班牙、葡萄牙殖民統治的艱苦斗爭,最終取得獨立,基本形成了今天拉美的政治格局。
這一時期,歐洲殖民國家間進行著激烈競爭。英國先后打敗了西班牙、荷蘭和法國,在18世紀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法國在美國獨立戰爭中援美抗英,英俄等國組織“反法同盟”和拿破侖對外戰爭,都體現了歐洲爭霸的特點。
2.資本主義的蒸汽機時代(19世紀初—19世紀70年代)
18世紀60年代,資本主義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英國開始,到19世紀30年代末40年代初,英國工業革命基本完成。法國、美國、俄國、德意志、日本等資本主義發展較早的國家也進行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以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基礎。
歐洲封建勢力打敗拿破侖之后,通過維也納會議在歐洲恢復了舊的統治秩序。1848年席卷歐洲大陸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沉重地打擊了歐洲封建勢力,徹底瓦解了維也納體系,有利于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19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德意志、意大利、俄國和日本等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走上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至此,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上確立起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工業革命也是社會關系的革命,它使社會日益分裂為工業無產階級和工業資產階級。資本主義的剝削制度必然引起無產階級的反抗斗爭。19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早期工人運動非常激烈,但最終都失敗了。為了適應時代和工人運動的需要,馬克思、恩格斯通過長期的革命實踐和理論研究,創立了科學共產主義理論。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作為新的歷史潮流發展起來。19世紀中期,工人運動又有了進一步發展。第一國際的成立,標志著工人階級走向世界范圍的聯合。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偉大嘗試。
這一時期的民族主義運動包含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以德意志和意大利統一為代表的、爭取民族自強和振興的運動。這是屬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范疇的運動。其二,是反對異族控制的民族解放運動。其中有資產階級性質的民族獨立運動,如1848年的東南歐革命;有經濟發展程度較低地區的民族運動,以19世紀中期的亞洲革命風暴最為典型。
3.資本主義的電氣化時代(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19世紀70年代起,第二次工業革命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迅速展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特征是:科學在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并與第一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它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發展,把人類從蒸汽時代推進到電氣時代。
隨著生產與資本的越來越集中,壟斷組織應運而生。壟斷資本家越來越多地干預國家的政治、經濟生活,以攫取更多的利潤。資本主義國家逐漸成為壟斷組織利益的代表者,對內加強剝削,對外加緊侵略擴張。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它們之間的發展不平衡加劇。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緩慢,美、德等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后來居上。俄、日等國的經濟也得到了較大發展。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促使各國加緊爭奪世界霸權和重新瓜分世界。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矛盾不斷加劇,終于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這一時期,國際工人階級隊伍壯大,工人覺悟明顯提高,各國工人政黨和工會廣泛建立,工人運動主要以合法斗爭、政黨斗爭為主,曾取得很大成就。但是,各種機會主義思潮也在增長。20世紀初,列寧主義誕生,國際工人運動的中心從德國轉移到了俄國。
20世紀初,帝國主義各國瘋狂地進行殖民擴張,世界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為了抗擊西方列強的殖民擴張、亞非拉人民開展了民族民主運動,其中“亞洲的覺醒”尤為突出。
從俄國十月革命開始,世界進入現代史時期。世界現代史是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曲折前進,兩種社會制度競爭共處,世界人民爭取獨立、民主、和平與發展的歷史。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界,世界現代史可劃分為兩個時期。
1.世界現代史第一時期(1917-1945年)
這一時期是社會主義國家興起和資本主義的發展時期,是世界經濟在發達國家開始現代化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醞釀時期。這一時期以1929年為界劃分為兩個階段。
在第一階段:十月革命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世界歷史進入了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的影響下,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一度高漲。其中,德國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建立影響最大。由于十月革命鼓舞和亞非國家民族經濟的發展,亞洲和非洲的民族解放運動高漲。1919年共產國際在莫斯科成立。在國際帝國主義經濟封鎖和政治包圍下的蘇聯,成功地恢復和發展了國民經濟,并開始有計劃地進行工業建設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
第一次世界大戰從整體上削弱了帝國主義勢力,德、奧、俄、土四大帝國崩潰,一系列新興民族國家建立,英、法、意等國的經濟也遭到破壞,只有美、日兩國的經濟實力得到膨脹,美國成為世界經濟霸主,在全球推行“金元外交”,日本則成為東亞的霸主。戰后,協約國集團按其實力對比,調整它們在歐洲和亞洲太平洋地區的關系,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2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的革命運動低落,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運動也被鎮壓。資本主義進入短暫的相對穩定發展時期。但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充滿著矛盾和斗爭,在其繁榮發展的背后,卻隱伏著嚴重的危機。
在第二階段:由于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資本主義國家生產與銷售的矛盾日益尖銳。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為了擺脫危機,美國實施羅斯福新政,采取了國家對經濟加強干預的政策,使經濟得到恢復,緩和了階級矛盾。德、日兩國則相繼建立了法西斯專政,實行對內獨裁,對外侵略的政策,形成了歐、亞兩個戰爭策源地。
由于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中國、朝鮮、西班牙、埃塞俄比亞等國開展了反法西斯斗爭。但是,英、法、美推行綏靖政策,助長了法西斯的侵略氣焰,終于使局部戰爭演變成第二次世界大戰。
2.世界現代史第二時期(1945年至今)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至今是當代世界史時期。這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冷戰共處和激烈競爭的和平共處時期,是當代資本主義的大發展和腐朽趨勢共存的時期,是社會主義曲折發展的時期,也是民族主義和發展中國家興起和困擾同在的時期,它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和發展及其對全球影響的深化和擴展的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社會主義越出蘇聯一國范圍。40年代末,亞洲、歐洲出現了連成一片的社會主義國家,50年代初,形成了社會主義陣營。50年代中期開始,蘇聯及東歐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先后進行經濟改革,但成效不大。由于蘇聯推行霸權主義,使社會主義陣營內部控制與反控制的矛盾加劇,導致社會主義陣營的逐步瓦解。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社會主義運動遭到重大挫折。中國在經歷了十年“”的劫難之后,走上了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實踐證明,社會主義也需要通過不斷的改革完善,才能充分發揮其優越性,以推動社會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嚴重削弱了歐洲,使美國的經濟軍事實力空前膨脹。在美國的扶植下,戰后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從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開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以及對第三世界的剝削掠奪,資本主義經濟出現了一個高速發展時期,被稱為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但是由于資本主義固有的基本矛盾,從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相繼陷入“滯脹”狀態。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矛盾開始上升。美國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冷戰”政策,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針鋒相對,應接“冷戰”。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兩大政治軍事集團的建立,標志著兩極格局的形成。后來,兩極格局發生演變,美蘇爭霸局面形成。80年代末,東歐劇變。90年代初,蘇聯解體,兩極格局崩潰,“冷戰”局面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普遍高漲,第三世界開始興起,并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引人注目。當前,新舊國際格局正在交替過渡之中。國際經濟和國際政治呈現一體化與多極化的雙重趨勢。和平、發展、民主成為國際社會的重大問題和歷史潮流。
- 上一篇:歷史學科德育方法分析論文
- 下一篇:世界近代史特征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