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成果在中學歷史教學的應用
時間:2022-11-02 03:30:22
導語:考古成果在中學歷史教學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層出不窮,既為其運用提供了可能性和有力保障,也讓廣大教材編訂者和一線教師認識到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應用考古成果的必要性和巨大價值。可以說,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應用考古成果,以考古成果輔助歷史教學,以歷史教學普及考古知識,是一件互惠互利、相得益彰的好事。
一、拓展歷史課程資源的需要
(一)考古成果可以豐富歷史教學內容。中學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的基礎學科,它主要以文字敘述的形式反映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和重大歷史事件,有時難免晦澀、枯燥,而考古成果作為一種直觀鮮活的實物資料,恰恰可以彌補中學歷史教材偏重理論與結論的不足,為歷史教學生動有趣又不失嚴謹科學的開展提供更多重過程、可探究的豐富資料,如甲骨卜辭可以體現商朝濃厚的神權色彩,嘉峪關魏晉墓壁畫《耕地圖》、《耙地圖》、《耱地圖》能讓學生直觀了解耕耙耱技術,“丹東一號”致遠艦沉船的考古調查,再現了甲午海戰的悲壯慘烈……考古成果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不僅可以起到證史、補史的作用,還能幫助學生彌補歷史思維和歷史客觀之間的裂痕,構建形象鮮活的歷史,從而增加教材的信度和可讀性,拉近學生與遙遠歷史時空的距離。(二)考古成果可以糾正失實之處。胡適先生曾在《治學的方法與材料》中道出考古發現對文字史料的補正作用,一片甲骨可以使殷商歷史成為信史,幾處石器能把中國史前史拉長上千年,并一語中的地指出“向來學者所認為紙上的學問,如今都要跳出故紙堆外去研究了。”[1]誠然,考古發現不僅能豐富文獻資料,更能糾正文獻中的失實之處,推翻舊的結論,建立新的認知。如,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簡,證實了《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的存在;[2]阿房宮遺址的發現,推翻了杜牧《阿房宮賦》“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的說法;[3]南昌海昏侯劉賀墓出土的孔子屏風動搖了傳統孔子生年認識之說,證實了《史記•孔子世家》所載“孔子生于魯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4]等等,這就要求廣大教師在立足教材史實的同時,不斷汲取史學研究的“活水”,運用最新的考古成果,帶領學生共享歷史的“天光云影”,探求歷史之真。
二、輔助學生歷史學習的需要
(一)激發歷史學習興趣。歷史本身是鮮活有趣的,但礙于教材編訂和學業壓力的限制,學生感受到的只是記憶的負擔和做題時的窘困。可以說,大量的文字描述、結論性的知識點以及固定的答題模式正逐漸消磨著廣大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而考古成果的引入,可以發揮文字描述所不能取代的實證作用,并給學生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活躍課堂思維,從而讓學生知道我們所學習的歷史不僅式堆里的歷史,更是可以“眼見”、“耳聞”、“觸摸”的歷史,如此以興趣作為學習歷史的原動力才是最難能可貴的。(二)培養學科核心素養。根據最新修訂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歷史課程要將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作為目標,使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逐步形成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5]。考古成果作為人類文明和歷史演進的見證,本身就是以唯物主義思想來解讀歷史,蘊含了精準的時空要素和豐富的歷史信息,有助于真實地還原歷史原貌,激發學生對歷史文化的熱愛和對國家民族的認同。只要教師妥善使用和引導,便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時空觀念,加深學生對抽象歷史概念和復雜歷史事件的理解,提升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能力,進而給予學生情感上的熏陶和價值觀上的引導,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的育人功能。(三)把握考試命題方向。在當今教育體制下,中學歷史教學尚無法跳出“應試”的窠臼,也有其要完成的學科任務,雖然考試不是唯一的評價方式,卻能在一定程度上考查學生理解、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近年來,不論是各省市的模擬考試還是中高考命題,以考古發現為素材的題目大大受到命題人的青睞,數量逐年增多。這類題目,往往通過提供考古成果的方式,考查學生讀圖、審題、辨析、理解、推斷和聯系所學知識探究問題的能力,專業性強,區分度高。如,2016年北京文綜卷第40題,以河南安陽西高穴曹操墓和江西南昌劉賀墓兩大考古發現為切入點,要求學生結合江西南昌劉賀墓的考古研究方法,探討河南安陽西高穴墓墓主身份存在爭議的原因。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適當地向學生介紹一些考古研究方法和重大考古發現,通過精心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探究考古發現與所學歷史知識的內在聯系。(四)汲取實證研究方法。考古學是一門注重實證的學科,其研究方法與歷史學“史由證來,論從史出”的學術傳統有著相通之處。對待古史研究,王國維先生也曾提出“取地下實物與紙上的史料互相釋證”的“二重證據法”,由此可見,不僅考古成果可以為歷史學所用,考古研究的實證方法也對歷史學大有裨益。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滲透考古研究的科學實證方法,有助于引導學生獨立、理性思考,做到不唯上、不唯尊、不盲從,對待現有史學成果既審慎利用又不盲目迷信,從而養成孤證不立、多重史料互證的史學素養,樹立求真實證的樸實學風和治史觀念。這對培養中學生基本的史學素養,引導其向大學階段學術研究過渡也有諸多益處。(五)增強文物保護意識。有學者曾說,考古學是一門永遠遺憾的科學,“考古發掘不是在翻閱地下的天書,而是翻一頁就撕掉一頁,甚至像碎紙機一樣粉碎一頁。如果我們沒有讀懂的話,就再也沒有任何機會去復讀和查證。”[6]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任何考古發掘都像一把雙刃劍,在以先進技術實施保護的同時,也對考古遺跡和遺物進行了不可挽回的破壞。人類對古史的考證永無止境,而考古資源卻不可再生,這就要求廣大的考古學家、歷史學家,以及教學一線的老師們承擔起保護考古資源和文化遺產的責任,在傳播歷史文化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自覺保護文物古跡的意識。中學歷史課堂便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天然場地。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認識考古遺跡和遺物,并將其放到當時的歷史情境中學習研究,了解考古成果背后的歷史,足以讓學生深刻認識其重要意義,萌生出文物遺跡的保護意識,同時也能幫助學生正確區分“考古”、“尋寶”與“盜墓”行為,認清“盜墓”行為的違法性質和對文物遺跡的破壞作用。相信,一個了解歷史文化和文物遺跡的人,自然是考古資源的保護者。
三、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
(一)儲備專業知識。歷史學科是一門包羅萬象、內容繁雜的人文學科,它涵蓋了人類歷史演進過程中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民族關系等方方面面的內容,這就要求一個歷史老師學貫古今中外,涉獵各個學科,巨細皆取,宏微兼備,還要做到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知識。而考古理論知識和重大考古發現是一個歷史老師專業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寶貴的教學資源,只有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和考古發現的最新動態,才能滿足學生日益強大的知識需求,進一步開發課程資源,給予學生最客觀、最真實的歷史教育。因此,掌握考古學的相關知識和研究成果是一線教師儲備專業知識的需要,也是廣大教師更好地開展歷史教學的保障。(二)轉變教學方法。現行中學歷史教材理論化、結論化傾向嚴重,看似語言精煉,知識容量卻很大,基于此,長期以來廣大教師大多以講授為主。這種講授法,使得教材重難點突出,線索清晰,有利于教師掌控教學進度,也方便學生整理筆記,課后背誦記憶。但也有其顯著的弊端:教師滔滔不絕的“灌輸”,消磨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抹殺了學生獨立思考、理性分析問題的能力。為此,廣大教師孜孜探索,創造性地發展出很多新穎的教學模式,如合作探究式教學、“情境-問題”式教學、學案式教學,以及當下非常流行的翻轉課堂和智慧課堂。雖然各有不同,卻有一點共同之處,即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歷史課堂上,只有學生帶著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進一步自主學習,而考古遺跡和遺物便是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開關。通過提供考古資料,激活學生的思維,再適時地拋出此前精心設計的問題,引導學生聯系歷史,抽絲剝繭般展開探究,解疑答惑。如此,不僅有助于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生長出新的知識,還能鍛煉學生觀察、辨析、推斷、解釋的能力,幫助其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由此可見,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引進考古成果,是轉變教學方法,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有效途徑。四、推動考古成果大眾化的需要長期以來,考古學因其科學的發掘手段和專業的研究方法而被視為“高冷”學科,以致大量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被禁錮在書齋中,鮮為人知,甚至有人將考古簡單地理解為“盜墓”、“尋寶”,曲解了考古學的內涵和功能。如果說考古學遠離大眾是受專業性質所限,那么使其走向公眾視野便是事在人為的事情。正如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系副主任高蒙河教授所說,“當一個學科不再只是蝸居在學術的象牙塔內,而是產生了跨學術、跨文化、跨社會的影響力,那這個學科才能說是一個開始走向成熟的學科。”[7]如何將考古學知識專業而不失通俗、科學而不失趣味地傳播給大眾,是困擾廣大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的一大問題。為此,學者們做過很多嘗試,開放博物館展覽、制作考古紀錄片、發放宣傳圖冊、舉辦考古講座等等,雖然起到一定效果,覆蓋面卻過于狹小,傳播教育的廣度和深度有限。要想推動考古成果的創造性轉化,促進其廣泛融入民眾生活,就需要一批數量龐大、受過專業學術教育的人來普及知識,而中學歷史教師恰恰是這合適的人選。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引進考古成果,并將其放在一定的歷史情境中學習、研究,不僅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還能起到盤活考古資源,傳播考古知識的效果。再者,學生是社會上舉足輕重而占據較大比例的群體,以他們為紐帶,聯系著千家萬戶,各行各業,看似影響力有限的一堂課,受眾卻遍及社會的角角落落。基于考古成果在歷史教學中應用的必要性,廣大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教學技能,做到既能潛心治學,又能深入淺出的教學,依托教材知識點充分發揮考古成果的輔助作用。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創新方式方法,利用好手中的考古成果,不拘泥于課堂之上,不受限于史料研讀的單一形式,激活學生的興趣點,使學生真正融入到歷史情境中,發散思維,探究學習。相信,考古成果的使用一定能讓歷史教學更為出彩。
作者:牟曉娜
- 上一篇:中學歷史教學應用策略
- 下一篇:地質勘查坑探工程安全管理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