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化問題分析論文
時間:2022-07-17 05:04:00
導語:農業產業化問題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一定意義上說,農業產業化也就是農業的市場化,因此,它基本上是市場行為。但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起步時期,農業產業化的建立和發展,必須要有政府行為、要有各級政府的積極組織、協調、推動,政府應當成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本動力。
l、明確農業產業化的實質和意義
政府要推進農業產業化,首先要對農業發展有正確的定位。長期以來,我國政府曾經在經濟形勢發展良好時,忽視農業的發展,對農業投資下降,如20世紀80年代,國家對農業投資由1978年的53.34億元減少到1988年的47.19億元(《宏觀經濟計劃與管理》譚作平主編,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第130頁),而當強調農業重要時,卻又往往就農業抓農業,孤立地對待農業問題,未能把它與二三產業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這兩種傾向都是由于未能從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給農業以正確的定位,因而不可能把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落到實處。
眾所周知,現代經濟,某一國家、地區的產業結構狀況,反映著其經濟發展水平。經濟越發達,第三產業比重就越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農業社會,農業是單一產業,而到了工業社會,第二產業——工業發展起來,它就成了社會經濟的主導,現代社會發達國家經濟的主導是第三產業,2l世紀人類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業必將占據主導地位。就是說,隨著二、三產業的發展,經濟形成一個復雜的產業系統,各產業之間相互結合、滲透,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這種歷史條件下,要解決任何層次的產業發展,必須在整個產業經濟系統中進行。所以,要解決農業發展問題,必須在以二、三產業為主導的條件下去拓展思路,孤立地去發展農業是行不通的。
在自然經濟條件下,即社會基本上只有農業生產的條件下,農業生產是分散和落后的,當時的農業生產還算不上現代意義的“產業”,現代意義的產業是工業的同義語,人們稱工業革命為“產業革命”,稱大工廠的工人為“產業工人”(見《辭海》縮印本,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版第1786頁)。由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產生和發展,形成了復雜的產業經濟結構,而后起的產業相對來說生產經營水平更先進,經濟效益也更高。現代經濟由于第二、三產業在整個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因而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必然要改變其存在意義和發展方式,與其他產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去發展,要在其他產業的主導下去發展,其生產和經營方式、水平必然要向先進的二三產業靠攏、提升。我國農業產業化的興起,正是體現了農業生產經營水平的提升,使我國農業由傳統的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狀況轉向與二、三產業相結合。
在計劃經濟體制時期,我們對一、二、三產業之間的關系,只能著眼于從宏觀上、從外部聯系上去認識。比如只看到計劃方式的工農輕重順序;只講農業的“基礎”作用,而不愿講它是二、三產業的附屬,要為二三產業服務的作用;不承認現代的農業是工業的農業、城市的農業……。因而導致不懂得和不可能從微觀方面,從一、二、三產業的內在結合上去發展農業,不善于通過三大產業之間的交叉經營去發展經濟。應當看到,發達國家農業生產率很高,正是一、二、三產業的內外有機結合的結果。如美國農業人口只占2%,一個農業人口可供養100~120人。能有如此高的效率是二三產業為其提供機械、技術以及資金、供銷、儲存、加工、運輸、市場信息、經營咨詢等一系列服務的結果,是一、二、三產業微觀結合的結果。我國當前的農業產業化正是一種一、二、三產業微觀上的內在結合,因而能提升農業的生產經營水平,能發揮復雜的、系統的優勢。這正是農業產業化具有強大魅力之所在。
因此,作為政府,當前要使我國農業產業化順利發展,首要的仍是要克服那種傳統自然經濟觀念的影響,加深對經濟發展的辯證性、系統性認識,要克服那種為農業而農業的思維習慣,不能孤立地,違背經濟規律去抓農業。要克服在農業生產經營上安于現狀,任其自由發展的傾向,或是把發展工業與抓農業對立起來割裂開來,不積極主動地以第二、三產業的先進技術、先進經營機制去武裝農業,不善于提升農業的經營水平、管理水平。總之,必須從戰略上、從國民經濟整體上去給農業以正確定位,使農業發展與二三產業發展從微觀上有機地、內在地結合起來,真正認識農業產業化的意義和實質。這是政府抓好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思想認識基礎。
2、在實踐的過程中注重自身并引導相關方面進行改革與創新
從深化農村改革來看,政府必然在實踐的過程中注重自身并引導相關方面進行改革與創新。主要是以下三方面:一是體制改革與創新,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必然會突破計劃經濟體制下導致部門分割、條塊分割、地區分割的制約及所有制的界限,按照市場合理配置資源與要素,這是體制上的重大突破與創新;二是組織形式的改革與創新。主要是農業產業化經營必然將生產、加工、銷售實現一體化經營,這種一體化經營的組織形式呈多樣化,從大類來分有垂直一體化經營組織形式與橫向一體化經營組織形式。從表象上有“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經濟組織+農戶”,“合作經濟組織+農戶和專業市場+農戶”,“社會化服務組織及科研院校+農戶”等多種組織形式;三是機制的改革與創新。這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核心。機制創新,就是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將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的市場主體之間,通過合同制、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等經濟關系,形成有機連結,互相促進的新機制,從而逐步建立利益共同體。只有機制創新,才能不僅使龍頭企業得利,也能使所帶動的農戶得到實惠。
另外,政府在實踐的過程中還必須注意,農業產業化應該是自由選擇下平等合作的結果。所謂自由選擇是指雙向的,既不是強加給農民的,也不是強加給企業的。平等合作,是指參與者均有退出的權利。作為政府,不宜抑強扶劣。要為農業產業化創造公平競爭的條件,以確保優勝劣汰。
3、把農業產業化作為系統工程來抓
農業產業化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種一體化、系統化的經營,如果用傳統的小農經濟思想去指導,是不可能有農業產業化的實踐的,它必須要用大農業、大經濟、大系統的觀念去指導。
農業產業化內涵有生產專業化、布局區域化、經營一體化、服務社會化、管理企業化的要求。這幾“化”又是互相有機地聯系著的,缺少了任何一個方面,農業產業化都不能運行,任何一方面搞得不好,都會影響農業產業化水平的提高。如社會服務,要做到產前(供)、產中(產)、產后(銷)一體化,整個經營要做到貿易、加工業、種養(農)業一條龍,還應形成科技、教育、生產相結合。這些都說明農業產業化本身是一個相當龐大復雜的系統。其中每個部分,比如專業化生產、區域化布局、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等則是其中一個子系統。而在一體化經營的子系統中,供、產、銷,貿、工、農等又是它的子系統。再者,作為一個地區要形成農業產業化經營,要有許多實體性環節,包括資源的依托、主導產業的形成、龍頭企業的發展、商品基地的建立、農業專業戶的培養等,這里每個環節也是一個子系統。因此,整個農業產業化實踐就是一個多因素、多層次的復雜系統工程。
一些地區往往由于市場意識淡薄,系統觀念不強,造成一些環節脫節,因而形不成系統效應,甚至造成經濟損失。一些地區受為生產而生產的傳統觀念束縛,以為只要生產出產品,經濟就會發展,因而只顧抓這樣那樣的基地建設,結果產品出來了,銷不出去,這些“商品基地”也就跨了,有些則只是號召農民發展某種項目,但科技服務嚴重滯后,結果病蟲害一旦發生,將血本無歸。有些地區只顧發展加工廠、甚至搞不少“皮包公司”,原材料無著落,技術跟不上去,成本很高,工廠成了政府的包袱。有的忽視市場信息,不懂得市場預測,盲目隨從,造成大量農產品的積壓浪費,損失慘重。因此,必須用系統觀去認識和處理農業產業化問題。
作為地方政府要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最根本的是要抓好利益關系的協調,基礎設施、政策環境的優化,總體發展規劃的明確。具體來說,一是對本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的資源依托、地理條件、歷史背景要有充分了解,從而把握本地區農業產業化發展特點、方向,做出正確的定位,在此基礎上進行科學的規劃;二是制定和運用好政策,去協調利益關系,深化體制改革,重點扶持關鍵環節;三是抓好市場法規建設和運行,使農業經濟在與整個國內外市場銜接中,有序地運行,平等地競爭;四是大力抓好農業信息設施建設,做好市場預測。政府農業部門應開展信息服務工作,鼓勵民間信息行業、農業咨詢行業的發展;五是抓好農業投資的軟硬設施、環境的配套建設;六是抓好農業產業化經驗、典型的宣傳、推廣和總結工作。
從方法論角度講,地方政府必須善于把握系統論與重點論的結合。既要全面地從整體上、宏觀上去認識、規劃、處理農業產業化的方方面面的發展問題,又要善于從當前實際出發,看準當前本地區的農業產業化處于什么發展階段,抓準薄弱環節和能牽一發動全身的切人口,突擊去抓,以帶動整體的發展。由于各地發展特點、發展階段的不同,必須明確當前當地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瓶頸”所在,通過解決一個又一個不同時期的“瓶頸”,去促進農業產業化的健康發展。
4、促使農業產業化建立起協調的利益機制
利益機制是農業產業化的核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切企業包括農戶的經濟活動都是以利益最大化為目的,只有存在共同的利益并使總體和個體的利益最大化,農業產業化的不同產業組織之間的連結才有可能。參與農業產業化的各個實體必須形成一種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緊密的利益共同體。
農業產業化的形成,可以是“企業+基地+農戶”,可以是“專業市場(或專業協會)+基地+農戶+科研”等等。市場經濟要求這個“+”必須是以經濟利益為紐帶,然而由于各地區搞農業產業比。政府必然要發揮作用,而我國受幾十年傳統的計劃經濟觀念影響,一些地方政府在推動農業產業化的過程中,由于市場經濟意識不強,所以很容易利用行政手段、而忽視經濟紐帶作用。這樣建立起來的“一體化”、“一條龍”必然是形式主義的,失去農業產業化的實質。
農業產業化的關鍵既然是一種經濟利益關系問題,因而必然涉及產權問題,所有制結構問題,政府必須推動農業產業化各個實體環節的產權改革,通過改革去明晰產權關系,建立協調的利益機制。各地實踐證明,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各個實體之間的利益關系既有外部的關系。也有內部的關系。外部關系一般可用契約、合同等辦法規范,內部關系一般應用股份制的辦法結合。比如廣東溫氏集團公司和7000多戶養雞農戶的關系是以合同形式確定的。據1986~1994年的統計,農戶獲利6277.5萬元,公司獲利6888萬元,約各占一半,從而形成一種互利的緊密關系。華南農業大學與溫氏集團的緊密結合就是用技術參股辦法,該集團總公司與分公司關系也是用參股、控股等辦法實現的。還有不少企業實行職工持股辦法,這些都較好地協調了內部的利益關系。因此,正確協調處理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實體內外部利益關系,涉及到產權改革、所有制實現形式改革等較深層次的問題,只有把這些問題解決好,農業產業化才能健康地發展。
5、引導農業產業化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我國農業產業化的實踐是在當代科學技術已成為第一生產力的歷史時期進行的。農業產業化,必須與“科技興農”、“三高”農業緊密結合,必須以吸納科技力量為根本,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的科技含量。
農業產業化過程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其實質是必須使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與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相統一、相一致。近二十多年來,隨著科技進步,工業社會帶來了種種問題,使人們認識到,人的行為除了對當代人類社會有益的同時。要重視對人類后代的利益,重視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即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而要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根本出路在于科技進步,對農業產業化的問題也是如此。因此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必須要成為農業產業化實踐的戰略目標。
6、強化政府的推動力
農業產業化涉及方方面面,實施農業產業化離開了政府的推動將寸步難行。不少地方政府從轉變職能人手,積極探索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管理模式。山東省濰坊、壽光、利津等市縣實行“一個產業,一套班子、一個規劃、一套政策、一套實施辦法”的五位一體的管理模式,較好地克服了條塊分割、部門制約的體制障礙,初步形成了合力。在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政府是支持者、宏觀調控者和服務者,其責任是支持、引導、協調、規范、服務。支持:除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外,政府投資和信貸資金主要應支持結構調整、支柱產品的開發和技術創新。運用政策、立法、財政、金融等手段,支持有發展前途的龍頭企業,鼓勵合理競爭,抵制和反壟斷。引導:一方面加強發展方針的引導,既要積極又要穩妥,防止一哄而起和一刀切;另一方面加強產業引導,堅持市場導向,根據資源優勢確立支柱產品,培育名牌。協調:為保證和諧高效運作,地方各級應以權威領導機構牽頭,吸收有關部門主要領導參加,組成農業產業化協調小組,負責統籌協調工作。規范:一方面國家和地方要制定若干新的法律法規,另方面要建立健全農業產業化經營系統內的規章制度,以此來規范龍頭企業和其他參與者主體的行為。服務:為龍頭企業和農民經濟社團組織提供基礎設施及其他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特別是信息服務。開拓市場,溝通信息,是產業化經營的生命線。各級政府和龍頭企業均須及時收集、迅速處理和快捷傳遞真實可靠的信息,用以指導生產經營決策。
- 上一篇:市機關政務公開的實施意見
- 下一篇:國內農業產業發展論文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