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灰斑病防治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03 05:54:00
導語:大豆灰斑病防治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介紹大豆根腐病及灰斑病的危害癥狀,針對影響兩種病害的發病因素,提出防治方法。
1大豆根腐病
1.1為害癥狀
根腐病主要發生于幼苗期,成株期較抗病。病株的根及莖基部形成褐色橢圓形、長條形或不規則形病斑,略凹陷,繼而發展成環繞主莖的大斑塊,甚至為害側根。病菌主要侵害皮層,很少進入維管束組織。病株后期根部變黑褐色,表皮腐爛,側根少或壞死。病株矮黃,下部葉片提早脫落,除少數苗期嚴重發病外,病株一般不枯死,但莢少、粒小,影響產量。
1.2影響發病因素
大豆根腐病的病菌為兼性寄生菌,寄生性弱。一切不利于寄主幼苗生長的條件均有利于發病。
1.2.1土壤溫度與濕度。大豆種子發芽與幼苗生長的適溫為20~25℃。春季低溫易于發病,土壤長期干旱后逢連續降雨,寄主生長迅速,根和莖基部產生縱裂傷口,有利于病菌侵入,往往發病重。
1.2.2土壤性狀。質地疏松、透氣良好的土壤,發病輕。土質粘重、透氣性差的土壤發病重;砂壤土、黑土發病輕,土壤肥沃的地塊較瘠薄的地塊發病輕。
1.2.3播種期與播種深度。春季土溫低的地區,播種過深過早,幼苗出土、生長緩慢,幼莖及根細弱,地下部分延長,增加了病菌侵染的機會。
1.2.4其他因素。大豆孢囊線蟲及其他線蟲危害根部后,幼苗易感染根腐病。有些化學除草劑對豆苗有藥害,阻礙幼苗健康生長,也使大豆易發病。連作和重、迎茬大豆根腐病發生重。
1.3防治方法
1.3.1選用抗、耐病品種。由于大豆根腐病是由多種菌混合侵染引起的一種土傳病害,所以選育和利用抗、耐品種是防治該病的方向。目前尚未發現有免疫或高抗品種,但品種間抗病性有明顯的差異,在黑龍江,如抗線一號、墾農4號、妥農10號等品種均達到中抗水平。
1.3.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解決大豆根腐病的可能途徑之一,比起化學防治方法,其不污染環境、更安全。目前認為,生物防治的機制主要有寄生、抗生、溶菌作用,促進植物生長和誘導植物的抗性。如木霉可以影響致病菌對寄主植物的致病性,利用的就是抗生作用。就大豆根腐病來講,菌劑818和929菌株在室內有較高的抑菌活性和溫室防效,并且有較強的促生作用。
1.3.3物理防治。田間蓋膜曬土對根腐病有較好的防效,田間發病率可降低65%,病菌存活率可降低41.6%,效果比土壤熏蒸消毒要好。用催芽的種子播種可降低腐霉菌的侵染機會,從而減輕該病害的發生。另外,選用飽滿無傷的高質量種子,可以減少出土前幼苗被侵染的機會。
1.3.4藥劑防治。噴灑或澆灌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2%克露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900倍液。
2大豆灰斑病
2.1危害癥狀
大豆灰斑病又稱蛙眼病,主要為害大豆葉片,也可侵染幼苗、莖、莢和種子,病粒生出的幼苗子葉上出現半圓形或圓形褐色病斑。此病主要為害成株葉片,病斑的邊緣褐色,中央現灰色或灰褐色蛙眼狀斑,潮濕時葉背病斑中央部分密生霉層。病重時,病斑合并,葉片枯死脫落。莖斑紡錘形或橢圓形,莢斑圓形或橢圓形,籽粒病斑明顯與葉斑相似,為圓形蛙眼狀,輕病粒僅產生褐色小點。
2.2影響病害發生的因素
2.2.1氣候條件。大豆灰斑病屬真菌性病害,病菌生長最適溫度為25~28℃,在東北,一般6月上中旬發病,7月下旬溫度偏高,濕度偏大、多雨的年份,此病發病重,8、9月多雨的年份,種子帶病率高。苗期遇低溫多雨,土壤潮濕,地溫低,幼苗出土困難,發病重。大豆開花結莢后如遇多雨天氣,相對濕度大,病害會很快流行。
2.2.2品種。品種抗病性明顯影響病害在田間的流行,高感品種發病早、蔓延快、病斑多、形成的孢子量大;抗病品種則發病晚、病斑少、孢子量小。大豆品種資源中抗源豐富,獲得抗病品種不很困難,但病菌適應性較強,致使品種保持抗性的年限短。
2.2.3其他因素。大豆種子帶菌率高,病株殘體未清理徹底以及大豆連作等使田間菌量大,發病也較重;低溫高濕地發病率常常高于崗地。
2.3防治方法
選用抗病品種,選用無病種子。播種前,用60%多福合劑按種子重量的0.4%拌種。避免重、迎茬,合理輪作,清除病株殘體,收獲后及時翻耕,減少越冬菌量。在大豆花莢期,用40%多菌靈膠懸劑1.5kg/hm2對水30kg/hm2,用人工背負式噴霧器噴霧防治,7~10d后再噴1次,以控制籽粒病害。
- 上一篇:玉米粗縮病防治管理論文
- 下一篇:大豆食心蟲防治技術管理論文
精品范文
7大豆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