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高職院校建構特色的分析論文

時間:2022-07-06 03:11:00

導語:民辦高職院校建構特色的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辦高職院校建構特色的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校園文化體系現代性開放性

論文摘要:民辦高職院校“校園文化體系”不僅具有高職院校校園文化體系的共性色彩:即職業性、應用性和市場性。同時又具有獨特的文化表征,即現代性與落后性共存;開放性與封閉性共存;創新性與保守性共存。形成獨特文化現象的原因是因為辦學主體的民營性質。解析民辦高職院校“校園文化體系”的獨特性對尋找民辦高職教育發展優勢,規避或彌補發展劣勢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校園文化是整個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特定的文化”現象。校園文化是由學校這一地域范圍內的全體師生員工在教學、科研、管理、生活等各個領域的相互作用****同創造出來的一切物質和精神的成果。它是構成學校精神的重要基礎,是學校得以持續發展和具有競爭力的源泉。

校園文化是作為系統存在的,各種教育元素綜合在校園中實現著培養人教育人的文化功能。校園文化的形成與時間的延展有密切的關系;與學校對校園文化的認識程度和建設狀態有密切關系;與學校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有密切關系。因此各類學校的校園文化既有共性又有個性。民辦高職教育由于舉辦者的民營性質使其在校園文化體系建構上不僅區別于高校,而且也區別于國辦高職院校,表現出鮮明的特色

一、“校園文化體系”內涵

馬克思認為文化的實質即人化。以此出發,我國學術界普遍以為,文化是人類在改造世界的對象性活動中所展現出來的體現人的本質、力量、尺度的方面及其成果。即文化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形成和顯現,是人性形成和完善的過程。

學術界從文化現象的結構形態對文化進行分類研究認為,校園文化可以劃分為彼此相關、又深度不同的三個結構:物質文化層、制度文化層和精神文化層。(1)物質文化層是學校精神文化的物化過程和物質成果,也是校園文化中最表象的、顯性的、可以區分的形式,它包括校園的地理位置等自然環境、各種建筑形式、教學科研設備、文化設施和生活設施、各種園林綠化等景觀布局;(2)制度文化層是學校內具有強制色彩的文化類型,是各種教學及行政的管理制度、培養目標、行為準則以及嚴密的組織機構等的總和,是學校文化的中介層,通常制度文化經過長期的積淀可以形成學校的精神文化;(3)精神文化層是校園群體共同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是校園文化中最隱性的文化部分,它包括價值觀、習俗、傳統、信念等,是校園文化中的最高層次,是最具有文化傳承價值的存在。

從校園文化結構層次觀點來看,校園文化是以系統的方式存在的,任何一個層面、一個角度、一個點都不能讓我們真正解讀一所學校之所以具有此種文化狀況,所以需要從體系的角度來把握校園文化。為此提出“校園文化體系”這一概念。“校園文化體系”是校園文化的結構形態的整合。即校園文化中物質文化層、制度文化層和精神文化層通過長期的相互影響、共同發展而構成的校園文化的系統,這個系統具有一定的結構和功能,表現出系統所具有的整體性、關聯性、穩定性、開放性和協調性特征,也是通過系統的方式在高校發展中發揮作用,任何單獨的校園文化層面都不具有校園文化體系所具有的整體功能。

二、民辦高職院校與國辦高職在“校園文化體系”上的共性特征

首先是職業性。職業性是高職院校校園文化體系區別于高等院校校園文化體系最重要的特征。校園文化的建設受到學校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規格的制約,“高等職業教育主要是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要求學生應在具備必要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門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并具有較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2]正是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在物質文化層面上要建設符合職業目標的實訓試驗基地;在制度文化層面上借鑒企業管理制度,注重嚴格規范的教學管理和教學監控;在精神文化層面上注重塑造職業精神、職業道德和奉獻精神;注重培養師生的效率和質量意識,強調服務學生,塑造學校品牌的觀念;在校園文化活動層面更注重實踐性和應用性的活動的開展。

其次是應用性。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體系緊緊圍繞高職教育的特征而建設。與高等教育的理論性教育不同,高職教育突出應用性教育。高職院校從專業設置、師資建設、學生培養都要充分考慮社會職業需求,注重與職業崗位相匹配的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所以實踐教學是高職教育的重要環節。高職教育中實踐教學的比例不能低于30%是一項教學中的硬性指標,有些高職院校實踐環節甚至優化到50%,就足以說明高職教育區別于高等教育的特殊之處。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活動也與高校的校園文化活動明顯不同,強調的不是學科性,而是崗位群,不是學術性和理論性,而是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校園文化作為文化育人的重要手段在高職院校職業態度和職業素質的培養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再次是市場性。高職院校是連接市場最緊密的高等教育,也是直接向經濟社會輸送職業人才的最重要的基地。同時高職教育基本定位于發展地方經濟和服務區域經濟,與普通高等教育定位有明顯的不同。在人才培養上不需要像高等教育那樣強調理論研究,接受高職教育的人才不需要在市場和知識之間有一條理論紐帶,高職教育遵循理論夠用原則。因此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要優先考慮區域經濟的需求,遵循崗位群的設計原則。課程更貼近市場需求,與企業的產學研結合緊密,因此校園文化呈現出強烈的時代氣息,有較強的開放性,合作競爭意識強,因為學生的“準職業人”角色定位,強調“學校即社會”。校園文化與區域社會文化有更多的融合,而與高校的校園文化比較則缺少了文化批判和文化選擇精神。

三、民辦高職院校“校園文化體系”的內涵及特色

對民辦高職院校校園文化體系特殊性的研究是深入分析民辦高職院校發展現狀的基礎要素之一,也是通向建設民辦高職院校校園文化體系特色的道路。

民辦高職院校校園文化體系的內涵是指民辦高職院校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校園文化中的物質文化層、制度文化層和精神文化層相互影響、共同發展而構成的校園文化的系統,它表現為經過整合的結構形態。在這個系統中,校園文化中的物質文化層是校園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層和精神文化層的基礎,制度文化層是物質文化層和精神文化層的保證,精神文化層則是物質文化層和制度文化層的沉淀和提升,是校園文化體系中最核心的成份,同時又是推動物質文化層和制度文化層進一步發展的動力。三者之間不可分割、相互影響,在學校育人中起著重要的、巨大的作用。

民辦高職院校校園文化體系具有獨特的文化表征,同時又具有高職院校校園文化體系的共性色彩:即職業性、應用性和市場性。形成獨特文化現象的原因是因為辦學主體的民營性質。

民辦高職院校大都發端于20世紀80年代,辦學歷史短暫,就校園文化體系建構來看,不僅無法和有著學術底蘊的高校相比,就是和國辦高職院校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但是民辦高職院校經過近20多年的發展(雖然校園文化歷史以20多年看是極為短暫的),在國家沒有給予任何投入的情況下,民辦高職院校能夠克服各種困難,頑強拼搏,積極進取,生存下來,并且將校園文化由“自在的高校校園文化”過渡到“自為的高校校園文化”,[3]是非常了不起的,確實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其實無論優劣,只要是一個不斷進步和發展的狀態,就是應該贏得尊重和支持的。總的來看民辦高職院校校園文化體系狀態呈現出以下幾個鮮明的特征:

1.現代性與落后性共存。民辦高職院校校園文化非常突出的表現出現代性與落后性共存的特質。民辦高職院校的發展歷史很短,但是這段歷史恰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同步,始終在活力與不確定性中曲折前行。在校園文化中也滲透著這種對比與反差。在高職院校發展的各個階段、各個層面都可以感受到強烈的時代氣息。比如:學院的校園環境布局是富于時代感的,現代化的教學設施,體育設施等等,專職師資基本是剛畢業的大學生,面對問題說干就干,沒有過多顧慮,觀念上沒有框架和制約,充滿了競爭、超前的意識,敢拚敢搶,不畏挫折和壓力;辦學人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勇氣和舉措;可以說全國278所民辦高等學校能夠生存與發展下來,并且在國辦高校云集中高揚自己的旗幟,這是現代競爭理念的完整表達。但另一方面在民辦高職院校中又表現出唯個人意志至上(大多數民辦高校舉辦人同時又是學校管理者,且沒有相應的教育背景和管理水平),學院的組織運行和各種活動被任人唯親,聽話,一人說了算等等的落后的觀念、行為所阻滯,競爭中重視結果,輕視社會道德和責任;難以尊重人,缺乏民主機制,管理隨意,制度失范。這種反差是如此的鮮明,以至于民辦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既是充滿活力、新鮮、富于現代氣息的,又是不穩定、浮躁、缺乏歷史積淀和文化關懷的。

2.開放性與封閉性共存。這是民辦高職院校另一個重要的特征。民辦高職院校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其實過程極為艱難。它的開放性就像競爭性一樣,既可以說是與生俱來,也可以看成是在生存的壓力下不得不的選擇。民辦高職院校和國辦高校最大的不同體現在辦學主體上,也基于此民辦高職是屬于市場的,而市場的原則就是優勝劣汰,這決定了民辦高校一出生就要有拼搶能力,就要有獨立特性的強者姿態,要具備較強的開放性:開放的態度,開放的行為方式,開放的觀念。開放才能贏得生存機會,開放才能降低風險,所以我們看到幾乎所有的民辦高職院校都是多層次辦學,有些是多元化辦學,在校園文化上表現出強烈的開放特質。這些特質事實是由它的辦學的主體性所決定的。但另一方面它又表現出與此極端不同的反向因素:封閉性。比如:在一些根本的問題上,難以接納先進的管理思想。民辦高校在發展中都面臨過巨大的資金壓力,卻鮮見采用現代企業制度中的引進戰略投資者的股份制改革,解決融資難題,他們寧可通過學費滾動發展,以時間換空間,表現了強烈的懷疑心和拒絕引進的心態。在制度體系上表現出高度集權,缺乏分權,因而在學校機構設置上不論存在幾級行政負責制,面臨問題的時候還是會一竿子插到底,使得師生員工缺乏安全感,難以建立對學院的充分信賴的情感和態度。學院文化很難形成基本的“民有恒產始有恒心”的民本態度。[4]民辦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在積極的層面上是開放的,兼容并包的,在消極的意義上負面文化因子使師生員工難以形成穩定的心態,嚴重的影響了學校凝聚力、向心力的形成。

3.創新性與保守性共存。民辦高職院校文化精神氣質的第三個特征是創新性與保守性共存。******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5]民辦高職院校的發展就深刻地驗證了這個道理。民辦高職院校對整個社會而言是一個新的事物,自身的發展也是一個不斷實踐和糾偏的過程,就像中國的改革開放充滿了新的探索和創新一樣。民辦高職教育“忽如一夜春風來”,沒有可以繼承的歷史和成熟的模式。使創新成為發展民辦高職院校的必須。民辦高職教育的創新經歷了三個階段:創新求生存階段;創新解決問題階段;創新求發展和勝出的階段。比如在宏觀上:體制、辦學模式上的創新;微觀上:學校的師資制度、招生政策等方面的創新。以河北省某民辦高職院校為例:因為辦學主體的民營性質的原因,生員規模就是民辦高職院校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為此他們最早以市場方式組建了招生隊伍,招生工作幾乎就是不間歇的全年在進行。2002年《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國發[2002]16號)文件頒發,文件中提出要加強職業教育與勞動就業的聯系,要在全國推行勞動預備制度,嚴格執行就業準入制度。文件一出臺,學校就開始對學生實行畢業生要有“雙證書制度”。然而民辦高職院校同時也有許多保守性特征,比如許多民辦高職院校也宣稱自己的管理體制是院系二級制,但實際上教學系、部并沒有財務權。和國辦高校中系主任所擁有的對教學系、部的治理權不能相比。民辦高職院校的財務管理也絕少在學校發展中真正起到財務管理的職能。最重要的是民辦高職院校的舉辦者難以放下對學校的管理權,而自身又受到教育背景和管理水平的局限,致使學校的發展處于個人意志的頻繁變化中,難以真正的延攬人才,發展到一定階段就出現體制和制度的障礙,在意識中也會表現出守成與滿足的心態。

綜上所述:民辦高職院校所呈現出的校園文化體系的獨特性讓我們清晰地看到校園文化的形成、發展的脈絡,這一文化發展脈絡為尋找學校發展優勢,規避或彌補發展劣勢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民辦高職院校的歷史也是其校園文化的發展史,因此校園文化現狀表現了民辦高職院校歷史發展的高度和文化沉淀的厚度。“校園文化體系”是學校文化的生命內核,它可以將學校獨特的文化精神薪火相傳。對于一所學校而言,校長可以更替,師生可以流動,但學校的文化精神則是持久而穩定地、可以傳承的。這種穩定性對民辦高職院校建設和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