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師范教育改革論文

時間:2022-01-10 03:56:00

導語:幼兒師范教育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幼兒師范教育改革論文

一、對舊時代的幼兒師范教育改革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實現改造舊教育的目的,教育部于1952年7月首次制訂了獨立幼師的教學計劃。幼師學制三年,所設課程有:語言及語言教學法、數學(代數、幾何、三角)及計算教學法、物理、化學、地理、歷史、達爾文主義理論基礎、政治、幼兒心理、幼兒教育、幼兒衛生及生活管理、認識環境教學法、體育及教學法、音樂及教學法、美工及教學法、參觀實習。所有課程均為必修。這一計劃最大的特點是各科教學法由各科教員擔任,分別結合本學科及幼兒教育實際需要進行教學。1953年7月,教育部又對該計劃進行了修訂,減少了化學、三角、時事政策的課時,增加了幾何、物理、人體解剖生理學、幼兒教育等課程及課時,總課時減少28節。1956年教育部正式頒發《幼兒師范學校教學計劃》。針對1953年的教學計劃存的問題進行了調整,主要表現在:(1)將部分教法課與文化課分離。(2)增加“植物學”和“動物學”等科,取消“計算教學法”“生活管理”和“世界近代史”三科。(3)“認識環境教學法”改為“認識自然教學法”。其中認識社會部分通過語言教學來完成。(4)減少了數學、物理學科等科的教學時數,增加了幼兒教育學、語言教學法、教育實習等的教學時數。(5)增加鋼琴選修科。至此,幼兒師范學校的課程設置有:語文(漢語、文學及兒童文學)、數學(代數、幾何)、物理學、化學及礦物學、植物學、動物學、人體解剖生理學、達爾文主義基礎、地理(自然地理、中國地理、外國地理)、中國歷史、政治(社會科學常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幼兒心理學、幼兒教育學、幼兒衛生學、語言教學法、認識自然教學法、體育及體育教學法(體育、幼兒園活動性游戲體操及其教學法)、音樂及音樂教學法、繪畫手工及繪畫手工教學法、教育實習。教育部規定該教學計劃是學校教學工作的基本依據,要求各幼兒師范學校必須努力貫徹執行。

從此,政府關于幼兒師范學校的課程計劃的規定,與各幼兒師范學校教育實踐結合起來了。這與解放前官方幼師課程計劃對幼教師訓機構影響不大,到有很大的區別。這有利于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對中等幼兒師范教育的統一管理和指導。

二、幼兒師范的改革實踐

1995年,原國家教委又根據新的形勢對幼教及幼師改革發展的需要制訂了新的三年制幼師教學方案。即《三年制中等幼兒師范學校教學方案(試行)》,該方案對培養規格首次做出了十分詳細的規定。培養目標的表述改變為培養幼兒園教師。規格涉及思想品德,知識、技能及基本能力,身心素質三大方面。這些規格體現了新時期對幼兒教師所具備素質的全面要求,有利于指導幼師的教育教學活動。

課程設置也比以前有很大調整。該方案規定課程設置由必修課、選修課、教育實踐和課外活動四部分組成有機的整體,各部分課程的比例分別為65%、15%、10%、10%。這一方案最突出的變化是:(1)確定選修課在課程中的地位,豐富了幼師課程的結構。方案規定選修課一般應開設文化知識、教育理論、藝術、體育、勞技、外語等類課程,各校可自行決定。(2)課外活動也成為課程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3)在必修課程中也有十分重要的變化:教育類課程過去的“三學六法”改為“幼兒衛生保育教程”、“幼兒心理學”、“幼兒教育概論”和“幼兒園教育活動的設計與指導”四門課程。其中“六法”綜合為一門課,變化最大。這是由于改革開放以來,幼兒園教育由過去的分科教學逐步過渡到綜合教育;人們對幼兒園課程的概念認識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及90年代以來我國在幼兒課程理論方面的建設都要求幼師培養的人才能適應幼兒園課程改革的需要。

但是,筆者認為六法課整合為一門課的實踐效果很差。“幼兒園教育活動的設計與指導”這門課的設置是必要的,但學生在學習這門課前完全沒有幼兒園各領域教育的基本知識,這門課程的內容被架空。這門課程應是原“六法課”基礎之上的統整性課程。靠這一門課來完成原來六法課的內容是極其困難的。

三、幼兒教師培養探索

幼師到底設置哪些課程是由我們要培養什么樣的幼兒教師決定的。長期以來,我們缺乏對幼師培養目標的深入研究,導致課程設置的變化總是比較盲目。研究這一問題就是為幼師課程設置的變化提供理論依據。培養目標將極大地影響幼兒教師教育的課程設置及各類課程的比重。由于我們的目標不明確,培養學生缺乏針對性和重點,導致許多幼師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后還需較長時間才能勝任工作。筆者以為專業化的幼兒教師應該是熱愛兒童,熱愛幼兒教育事業,具有較高的文化和藝術修養,有很強的自我發展意識,善于學習和鉆研,具有較高的教育、教學機智的人。其中教師是否具有教育教學機智是教師專業能力的集中體現。吸取歷史的經驗,幼師的課程設置應能突出培養幼師生教育能力的課程,這可以使幼師生畢業后能很快適應幼兒教育改革的需要。

長期以來,在幼師有限的教學時間中,平衡文化基礎類課程與教育類課程在幼師課程體系中所占的比例始終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應該說兩類課程對幼兒教師的培養來說都是重要的。但教育類課程更加體現教師專業化的要求,因此教育類課程應該成為幼師課程體系的核心。教育類課程的比重應該加大,而不是減少。為了保證幼師生的文化水平,可采取招收初中畢業生,但延長學制的做法;也可招收高中畢業生。這都預示著中等幼兒師范教育的未來發展方向。同時文化基礎類課程的開設應考慮如何適應幼教實際需要的問題,應從幼教實際需要出發選擇文化課門類及教學內容。

藝體技能課歷來受到重視。幼師生具備較強的藝體技能是十分必要的。但單純的藝體技能訓練,不結合幼教實際需要是不可取的。筆者以為對幼兒教師來說,如何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藝體能力發展的特點促進幼兒在藝體領域的發展比教師自身的藝體技能水平更為重要。因為學前階段并不是培養專門人才的階段,而是培養幼兒對藝體活動的興趣和藝術想像力的階段。教師自身的藝體技能的高低并不能決定幼兒在該領域的發展。教師的藝體教育技巧才是最影響幼兒在該領域的發展的直接因素。因此不應過分強化藝體技能類課程。

新中國成立前,各幼教師訓機構普遍采取邊學習邊實踐的方式培養幼師生。筆者以為這是比較可取的。這種方式可以極大地提高幼師生的實踐能力,增強其學習專業理論的興趣,及早培養其熱愛兒童的品質。但新中國成立以后,幼師課程一般將見習、實習都安排在二、三年級。1995年的幼師課程計劃中才規定一年級也設一周的教育實踐課。從總的趨勢看教育實踐時間提早了,課時增加了。但這與邊學習、邊實踐的方式仍有一定差距,仍有理論脫離實踐的可能。筆者認為,幼師一、二年級的教育實踐課程應更分散一些,應考慮各門課程的學習如何與教育實踐結合。當然,要借鑒新中國成立前的模式,實踐基地的規劃、建設將是十分重要的。實踐基地的工作如何與幼師的工作協同配合也有待研究。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的發展,幼兒師范學校傳統的教學與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不很適應,急需進行改革。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加強對幼兒師范教育改革探索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幼兒師范教育教育改革教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