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進生心理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21 02:37:00

導語:后進生心理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后進生心理研究論文

[摘要]新課改理念下的“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從真正意義上提出了教育能否面向全體學生的問題。實施全面的素質教育,后進生轉化是其工作重點之一,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1)關注個體,探究后進生心理;(2)對癥下藥,制定后進生轉化策略。

[關鍵詞]后進生心理轉化策略愛心教育心理暗示羅森塔爾效應

新課改理念下的“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從真正意義上提出了教育能否面向全體學生的問題。實施全面的素質教育意味著學校在全面提高升學率和考試分數的同時,不能放松對學習或品德方面暫時存在問題的學生的轉化。

一、關注個體,探究后進生心理

(1)既自尊又極度自卑

正在成長中的中小學生,成人意識逐漸增強,獨立的生活能力表現在意識的自覺性。后進生的心理與一般學生相比,具有社會性較早地介入的特點,即人們常說的“早熟”。強烈的成人意識、社會意識使他們在心理上具有強烈的自尊心,希望別人能理解他們、尊重他們,把他們當成一個真正的“大人”。其自尊心往往外現為虛榮心、愛面子、說大話、愛與人爭高低等。但是,由于后進生在德智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在同學們中間已造成了不好的影響,使他們失掉了威信。盡管他們想得到他人的尊重,卻往往難遂所愿;再加上后進生基礎薄弱,意志力不足,自己既定的目標又極易以失敗告終。

(2)認知失調,戒備與逆反心理強

“認知失調”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廷格(LeonFestinger)提出的一種理論。該理論認為,心理平衡是人類的需要,但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總是經歷著種種打破人們心理平衡的事件,于是人們的心靈永遠處在平衡的打破和平衡化的矛盾過程中。費斯廷格認為:如果人們在某一習慣狀態下行為,他們將試圖發現自己的態度和行為之間是一致的;如果人們相信自己持有某種態度,那么,他們就會試圖行動或解釋行動,使其與他們的態度一致。

(3)意志力薄弱,厭學與惰性心理嚴重

意志力總是和明確目標的爭取實現及克服一定困難相聯系的,表現為一定行為的自覺性、堅持性和自制性。然而后進生在目標和困難面前卻更多地表現出了意志力薄弱的問題。在學習上,他們先天智力不差然而成績卻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他們缺乏積極的學習動機,對學習不感興趣,再加上基礎薄弱,畏懼學習、厭惡學習以及惰性心理較重。

意志力薄弱,并因此產生的厭學心理和惰性心理是存在于大多數后進生身上的問題。教師應把握學生心理,做好思想工作,使學生逐漸克服其厭學與惰性心理,迎頭趕上。

二、對癥下藥,制定后進生轉化策略

既然形成后進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那么,轉化后進生的途徑也應該是多渠道的。因此,德育工作者應根據后進生心理,對癥下藥,制定好后進生的轉化策略。

(1)采用“愛心教育”,尊重學生人格,增強其信心

夏丏尊先生說過:教育如果沒有愛,就等于無水之地;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為師愛生是天職。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自我意識、自尊心理往往十分強烈,他們渴望被人理解和尊重,后進生尤其如此。作為教師,我們應該關愛每一位學生,尊重其人格,增強其信心。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對那些因受家庭乃至社會環境條件不良影響而表現異常的孩子,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樣”的態度和方式對待他,因為只有對學生發自內心的真摯的愛,才能給他們以信心和鼓舞,才能點燃他們拼搏進取、成為優秀生的希望之火。

(2)運用“心理暗示法”,疏導學生心理,消除其心理障礙

后進生因學習或品德上暫時存在問題而會受到一些不公正對待,受到的批評較多,有時即使做了好事也不容易得到他人的肯定。久而久之,多疑與戒備的情緒使他們極易產生“你說你的,我做我的”的逆反心理。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往往不愿意以一個接受者的角色去接受教育者的“有意施教”,反而對自己有意無意活動中所獲得的知識及接受的教育影響能欣然接受。因此,在轉化后進生時,我們可通過“心理暗示法”,用實際行動告訴學生老師是愛他們的,對待每一個同學都會公正公平、一視同仁的,并為他們創造一個團結和諧、平等互助的班級環境,努力實現“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即使對其批評教育,也要注重藝術性,用心理暗示為其樹立信心和希望,如可以說:“相信你能改變”或“你很聰明,別人做到的事,通過努力你也可以做到”等等。美國教育家本尼斯說過:只要老師對學生抱有很大的希望,僅此一點就可以使學生的智商提高二十五分。

(3)運用“羅森塔爾效應”,磨礪學生意志,挖掘其潛能

“羅森塔爾效應”說明:家長或老師對孩子有更多的信心和好感、并及時轉換他們的角色時,孩子受到激勵后就可能會有更大的進步。反之,如果主觀認定自己的孩子或學生天生愚笨,難以造就,孩子或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就會受到壓抑,聰明才智就難以發揮。因此,對于那些意志力薄弱的后進生,要想解決其厭學心理,必須激發其樂學點,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點燃起學生內心的學習興趣。根據“羅森塔爾效應”,教師首先要相信后進生能學好,并給他們一個可以達到的目標,誘導他們“跳一跳,能摘到桃”,讓其在學習的階段性成功體驗中感受學習的樂趣,并實現“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角色轉變。同時,盡管每一個后進生都有希望自己變好、成為優等生的渴望,但他們一遇到需要克服困難、持之以恒的事,往往就難以堅持到底而退卻,回到固有的“慣性”狀態。因此,對于后進生惰性心理的解決,同樣需要我們教師要有耐心和恒心,給予他們以足夠的信任,并加強平時的督促與監管。在學習上我們要強化其勤奮點,要求他們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短期目標;在紀律上要多肯定他們的進步,幫助其樹立自己可以做好的信心,并督促其持之以恒,堅持到底,最終使其自覺地將道德要求和行為規范內化為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教師只有全面了解學生、特別是后進生的心理,才能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及時有效地對后進生進行心理疏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與和諧發展。后進生的轉化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工作。正如英國教育家赫伯特·斯賓塞所說:“正確地進行教育,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而是一個復雜和困難的任務。”作為德育工作者,我們要堅持常抓不懈、因勢利導,早日實現后進生的轉化成功。

參考文獻:

[1]胡曉風.《陶行知教育文集》.2005.

[2]《健康文摘報》.

[3]《班主任管理手冊》.開明出版社,1996.

[4]陳曉萍.《平衡——工作和生活的藝術》.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5]第斯多惠.《德國教師教育指南》.

[6]烏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對象》.科學出版社,1959.